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0 毫秒
1.
目前“新型城镇化”已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根据十八大报告精神,城镇化未来将成为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载体,更是撬动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快速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正在成为中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把“加快城镇化建设速度”列为2013年经济工作六大任务之一,明确要“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并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  相似文献   

2.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5,(7):157-160
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打造中国经济新支撑带,是新时期推动中国经济发展,实现"中国梦"的重大战略抉择。推进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建设、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是我国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建设中的一个重要发展目标。安徽作为长江经济带承东启西、承上启下的过渡地带,当前城镇化建设总体水平还不高,随着城镇化建设步入新型城镇化热潮,在长江经济带背景下全面推进安徽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安徽城镇化建设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对加快安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几点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10):172-173
党的十八大确立了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难点和短板是"三农"问题,中国的新型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将成为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载体,更是撬动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新型城镇化"概念,习近平主席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分析了城镇化发展形势,明确了推进城镇化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基本原则、重点任务。城镇化水平是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代表着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城镇化建设与县域经济发展是一个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过程,一方面,县域经济的发展可以加快城镇化建设的进程,另一方面,城镇化进程又可以促使县域经济进一步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4.
<正>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当前的一个热门话题。在鄂西这样的西部欠发达地区,如何正确认识基层财政职能对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并选好加快建设的途径,对调整经济结构、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尤为重要。笔者试结合建始县工作实际进行分析和阐述。1、客观分析城镇化建设落后的原因由于西部欠发达地区普遍受发展基础、地理位置、资金人才及  相似文献   

5.
正本报讯经李克强总理签批,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全面部署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意见》指出,新型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最大的内需潜力所在,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要总结推广各地区行之有效的经验,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充分释放新型城镇化蕴藏的巨大内需潜力,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持久强劲动力。  相似文献   

6.
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进入经济新常态,产业结构面临转型。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动力也在转变,作者将泛旅游产业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相结合,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分析了泛旅游产业和新型城镇化的内涵特征,阐述了二者的互动机理,并为泛旅游产业引导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出建议,以期为新型城镇化的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内需是新常态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挖掘内需潜力的重要途径。在经济新常态下,实施供给侧改革,优化供给机制,改善供给环境,对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至关重要。濮阳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目前已取得较大成果,随之也带来很多问题。本文通过分析濮阳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濮阳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杨庆锋 《甘肃农业》2013,(23):19-20
本文概括分析了金融业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分析制约金融业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使金融业成为推动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原动力。  相似文献   

9.
《河南农业》2014,(2):1-1
日前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召开的第一次城镇化工作会议,对于我国未来健康有序推进城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会议对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保护农民利益、保护耕地数量质量、改善农村条件都作了严格要求。可以说,推进新型城镇化,为“三农”发展增添了新引擎。曾经有人担心所谓“城镇化就是占用农民土地”、“城镇化就是减少村庄”等问题,这次会议都给出了明确的回应。  相似文献   

10.
传统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同时,所带来的“城市病”日益凸显,在现代化发展的要求下,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应运而生。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生态文明已成为一个重要的核心理念。现如今,在自然资源日益枯竭,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严峻形势下,坚持生态文明理念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已势在必行。将生态文明的理念融入到新型城镇化建设中,通过科学的调研和合理的规划,以实现生产发展与生态环保良性互动的新型城镇化。  相似文献   

11.
当前,我国的精准扶贫工作已经进入了攻坚阶段,同时,城镇化建设也在全面的推进过程中。如何平衡好新型城镇化和精准扶贫之间的关系,促进两者的共同和谐发展,尤其是,借助新型城镇化建设推进精准扶贫工作,是当前学术领域研究的一个主要方向。本文尝试分析新型城镇化与精准扶贫之间的内在关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今后新型城镇化推进精准扶贫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2.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而新型城镇化的建设离不开与之相适应的新型农民,发达国家城镇化建设获得成功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重视农民的教育培训。在借鉴发达国家城镇化进程中农民教育培训的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农民培养现状及问题,从推动农民教育培训立法、健全农民教育培训保障机制、加强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建设、创新农民教育培训方式方法 4个方面提出了促进我国新型农民培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传统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同时,所带来的"城市病"日益凸显,在现代化发展的要求下,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应运而生。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生态文明已成为一个重要的核心理念。现如今,在自然资源日益枯竭,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严峻形势下,坚持生态文明理念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已势在必行。将生态文明的理念融入到新型城镇化建设中,通过科学的调研和合理的规划,以实现生产发展与生态环保良性互动的新型城镇化。  相似文献   

14.
杨艳萍 《河南农业》2014,(12):12-14
图书馆事业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分析我国图书馆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信息化服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指出在新型城镇化规划中要同步规划图书馆事业,要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要建立一支适应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高素质的图书馆人才队伍,要创新文献信息资源服务形式,拓展服务内容,要加强新农村信息化服务,使图书馆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载体,而土地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是其基础性要素,两者间的相互关系是影响新型城镇化科学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本文阐述了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的内涵,并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及两者发展失调的原因,以期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其更加注重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化是新型城镇化题中应有之义。马克思生态观是我国绿色城镇化建设的理论指导。以马克思生态观为指导的绿色城镇化建设应认真研读马克思生态观,将生态文明新理念深入人心;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以良好生态为基础探索城镇化建设符合人类发展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7.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其更加注重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化是新型城镇化题中应有之义。马克思生态观是我国绿色城镇化建设的理论指导。以马克思生态观为指导的绿色城镇化建设应认真研读马克思生态观,将生态文明新理念深入人心;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以良好生态为基础探索城镇化建设符合人类发展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新型城镇化的含义入手,主要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文化建设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加强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以引起政府和社会公民的重视,从而促进乡村文化发展,实现城乡文化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9.
季拓  罗杭春 《河南农业》2016,(11):130-131
中国当前正处于一个经济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变动的时期,其中一个最为深刻明显的变化就是城镇化。其对于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转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何变革城市治理模式,加快建设新型城镇化,是当前社会的新课题。基于此,通过对当下新型城镇化发展情况的分析,提出推动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对策,又好又快地建设好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的中国新型城镇化。  相似文献   

20.
城镇化水平是衡量一国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指标,为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成为关键所在。目前,在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实践中,由于存在体制机制不健全,各方面协调配合不充分等困惑,致使城镇化建设存在质量不高、兼容性不足等问题,极大地影响了城镇化建设的顺利推进。因此,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在以人为本建设理念的指导下,在尊重城镇化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充分调动各参与方的积极性,通过完善城镇化建设的战略布局,为建设开拓新思路、注入新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