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选取同等条件下饲养的健康、无异常、6月龄的小尾寒羊×陶赛特羊二元羔羊和陶赛特羔羊作为实验动物并对其进行血液生理生化检测、肉品质及产肉性能的研究。试验结果表明,6月龄血常规结果显示,除了二元杂交羊羔的平均红细胞体积与陶赛特羔羊有显著差异之外,其他各项指标都与陶赛特羔羊无显著差异;血液生化指标结果显示,二元杂交的羔羊碱性磷酸酶、总蛋白、白蛋白与陶赛特羔羊的相应指标差异显著;在相同饲养条件下,6月龄二元杂交羔羊的屠宰体重比陶赛特羔羊高2%以上(P0.05),屠宰率高3.32%以上(P0.05),6月龄二元杂交羔羊的眼肌面积比陶赛特羔羊高6.07%(P0.05),6月龄二元杂交羔羊的屠宰性能和产肉潜力均略高于陶赛特羔羊。  相似文献   

2.
本试验旨在研究冬季不同舍饲密度对育肥羊屠宰性能及肉品质的影响.选用6月龄健康的阿勒泰大尾羊杂交1代断奶羔羊144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36只,试验1~4组每只羊占地面积分别为0.35、0.70、1.05和1.40 m2.试验期45 d.结果表明,不同舍饲密度育肥羊的胴体重、屠宰率、净肉重、净肉率具有相同的变化规律,均表现为:试验1组<试验2组<试验3组<试验4组,其中,试验4组胴体重、屠宰率、净肉重、净肉率较试验1组分别显著提高20.65%、11.00%、30.40%和19.73%(P<0.05);4个试验组肉色都在3~4分之间,均属羊肉正常颜色;大理石纹均在1~1.1分之间,试验1组pH最低、剪切力最高,嫩度较差.综上所述,在本试验条件下,以低密度(1.40 m2/只)饲养的育肥羊在屠宰性能和肉品质方面表现较好,以高密度(0.35 m2/只)饲养的育肥羊产肉能力和肉品质较差.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通过综合比较各杂交组合试验羊的产羔率,羔羊成活率,羔羊的初生重及1~6月龄体重,羔羊2、4、6月龄体尺指数,羔羊产肉性能比较等指标,得出在半风沙半干旱地区进行小尾寒羊的改良,其改良品种父本若选择道赛特、萨福克、特克赛尔种公羊均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但首选应为道赛特种公羊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放牧与舍饲饲养方式对小尾寒羊肉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旨在探讨放牧和舍饲两种饲养方式对小尾寒羊肉品质的影响。将100只2月龄雄性断奶羔羊随机分为放牧组与舍饲组,至8月龄进行屠宰,比较两组羔羊肉的营养成分、氨基酸含量、肉色、pH、嫩度及产肉性能。结果表明,放牧组羊肉粗蛋白和水分含量显著高于舍饲组羊肉(P<0.05)。舍饲组羊肉干物质显著高于放牧羊肉(P<0.05),粗脂肪极显著高于放牧组羊肉(P<0.01)。舍饲组羊肉蛋氨酸、天冬氨酸和丝氨酸含量显著高于放牧组羊肉(P<0.05),苏氨酸、缬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赖氨酸、谷氨酸和组氨酸含量均极显著高于放牧组羊肉(P<0.01),必需氨基酸总量、非必需氨基酸总量和氨基酸总量也极显著高于放牧组羊肉(P<0.01)。放牧组羔羊背最长肌黄度值(b*)和亮度值(L*)极显著高于舍饲组(P<0.01),肌纤维直径极显著低于舍饲组(P<0.01),肌纤维密度极显著高于舍饲组(P<0.01)。舍饲组羊肉熟肉率极显著高于放牧组(P<0.01),眼肌面积极显著大于放牧组(P<0.01)。综上所述,放牧饲养的羔羊其肉蛋白质含量较高,脂肪含量较低,肌纤维特性较好,舍饲饲养的羔羊其肉脂肪含量和氨基酸含量较高,肉色和产肉性能较好,生产中可结合两种饲养方式平衡养殖。  相似文献   

5.
肌肉生长抑制素(MSTN)是一种骨骼肌生长发育的负调控因子.试验以不同生长阶段的阿勒泰羊羔羊为研究对象,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了肌肉和脂肪组织中MSTN mRNA相对表达量.比较该基因在不同月龄阿勒泰羊羔羊肌肉和脂肪组织中的表达差异.结果表明:阿勒泰羊0~6月龄羔羊MSTN mRNA在肌肉和脂肪组织中均有表达.4月龄羔羊MSTN mRNA表达量在肌肉中最高,0~4月龄的表达量逐渐上升,4~6月龄逐渐下降.6月龄羔羊脂肪中的MSTN mRNA表达量最高.不同月龄阶段阿勒泰羊羔羊肌肉和脂肪MSTN mRNA表达量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可能会影响其生长发育和产肉性能等指标,这对进一步理解MSTN基因的调控作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为了提高环县绒山羊冬季饲养效果,把6月龄的子午岭黑山羊羔羊和辽宁绒山羊(♂)×子午岭黑山羊(♀)杂种一代羔羊(简称F1代羔羊)作为试验对象,以环县农民群众传统采用的饲养模式——放牧加少量补饲(简称"放牧+补饲")作为对照,采用全舍饲方式对两个试验群体进行60d的育肥试验,综合测定绒山羊羔羊的生长结果、屠宰性能和肉品质指标,计算经济效益。结果表明,在两个试验群体内,全舍饲组的育肥末重、育肥期增重、平均日增重、胴体重和屠宰率均极显著高于"放牧+补饲"组(P0.01)。子午岭黑山羊羔羊全舍饲组的平均日增重、胴体重和屠宰率分别是102.5g、10.75kg和47.66%,分别较"放牧+补饲"组提高了87.2g、3.46kg和12.54%。F1代羔羊全舍饲组的平均日增重、胴体重和屠宰率分别是117.2g、11.71kg和49.62%,分别较"放牧+补饲"组提高了96.7g、4.16kg和13.83%。全舍饲组的失水率和嫩度显著低于"放牧+补饲"组(P0.05),其它肉品质指标在全舍饲和"放牧+补饲"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子午岭黑山羊羔羊和F1代羔羊全舍饲组的纯收入较"放牧+补饲"组同类型羔羊分别提高了110.2和75元。因此,较传统饲养模式,全舍饲育肥能够明显增加环县绒山羊羔羊冬季生长效果和产肉性能,改善部分肉品质,显著提高养殖效益。  相似文献   

7.
对青海藏羊及肉杂一代羔羊初生重、1月龄、3月龄、6月龄、8月龄羊的体尺、体重及4月龄、8月龄的产肉性能进行测定。结果:肉杂一代体尺、日增重指标均高于本地藏羊,肉杂F1在出生~1月龄以及3~6月龄时增重效果明显,平均日增重达到176.3 g和144.7 g,产肉性能也有提高。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舍饲条件下无角陶赛特羊(♂)与小尾寒羊(♀)杂交一代(DHF1)羔羊和小尾寒羊(HH)羔羊的生长状况、产肉性能及肉用品质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在相同的饲养管理条件下,DHF1羔羊6月龄体重和试验期日均增重分别为41.16 kg和249.2 g,比HH羔羊分别提高了33.94%和35.89%(P<0.05);DHF1羔羊屠宰率、净肉率为54.95%和41.98%,分别比HH羔羊提高20.11%和24.57%,GR值和眼肌面积为9.26 mm和16.40 cm2,分别比HH羔羊提高了38.62%和14.96%,差异均显著(P<0.05);DHF1羔羊肉呈鲜红色(3.87),大理石纹明显,熟肉率为53.32%,显著高于HH羔羊(P<0.05);剪切力为3.23 kg,显著低于HH羔羊(P<0.05)。结果显示:DHF1杂种羔羊产肉性能和肉用品质显著提高,杂交改良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9.
本试验选用杜寒杂交一代羔羊(杜寒F1)与小尾寒羊羔羊各10只,研究同一饲养水平条件下,两者生产性能、屠宰性能及肉品品质的差异。试验结果表明:杜寒F1羔羊0~3月龄、3~6月龄平均日增重分别比小尾寒羊羔羊提高44.86%和38.58%(P<0.05);屠宰率和眼肌面积分别比小尾寒羊羔羊高出17.46%和19.93%(P<0.05);杜寒F1羔羊背最长肌肉中粗脂肪和钙的含量均显著高于小尾寒羊羔羊(P<0.05)。综合以上结果:杜寒F1羔羊的增重速度、屠宰性能产肉力和肉品品质均优于小尾寒羊,适合用作肥羔生产。  相似文献   

10.
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上都镇.利用优质德国美利奴种公羊与当地内蒙古细毛羊杂交,生产的杂种羔羊在舍饲、半舍饲条件下观察杂交后代羔羊的初生、断乳和6—8月龄不同阶段生长发育情况,结果证明,杂交后代羔羊的生长发育、产肉性能及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明显优于细毛羊羔羊,杂交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对德国肉用美利奴羊(父本)与本地绵羊二元杂交后代羔羊的生长发育、产肉性能以及多胎基因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013年和2014年德×本F1杂交羔羊在当地的舍饲适应性、生长发育和产肉方面均表现出杂种优势,尤其是2014年6月龄德×本F1平均体重达到44.24 kg,比对照组高7.02 kg,差异极显著(P0.01),且其瘦肉率高、羊肉品质好;经过短期育肥的6月龄杂种羔羊胴体重比对照组提高了6.28 kg,净肉率、屠宰率分别比对照组提高了5.11%和6.92%,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2.
引进杜泊羊、萨福克与张掖市甘州区、山丹县和民乐县饲养的蒙古羊进行杂交改良,对杂交后代生产性能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在相同的舍饲条件下,杜×蒙F1,萨×蒙F1和蒙古羊纯繁羔羊产活率差异不显著;杜×蒙F1,萨×蒙F1羔羊初生重、1月龄、3月龄、6月龄体重、日增重均极显著高于蒙古羊;杜×蒙F1,萨×蒙F1羔羊6月龄体高、体长、胸围和产肉性能均极显著高于蒙古羊;三个县区试验场测定数据相互间差异不显著。试验结果显示,采用杜泊羊、萨福克杂交改良蒙古羊产生的杂交后代表现出适应性强,耐粗饲,生长发育快、肉用特征明显等杂种优势,适合在张掖市推广利用。  相似文献   

13.
对杜泊羊×蒙古羊经济杂交羔羊和蒙古羊羔羊的生长发育及其产肉性能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杜×蒙经济杂交羔羊出生重、2月龄体重、4月龄体重、6月龄体重以及屠宰后胴体重、净肉重、瘦肉重等各项指标均比蒙古羊羔羊有显著的提高.该试验为蒙古羊进行经济杂交生产商品羊、提高养羊效益、增加农牧民收入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4.
选用160只从山东引进的小尾寒羊作母本,以该场从山西省农科院畜牧所种羊场引进的特克塞尔肉用种羊、无角陶赛特肉用种羊和萨福克肉用种羊为父本,随机分成特寒、陶寒、萨寒和小尾寒羊4组.试验采用全舍饲饲养方式,通过综合比较各杂交组合试验羊的产羔率、羔羊成活率、羔羊初生重、1~6月龄体重以及6月龄体尺指数等指标.结果表明:用肉用羊品种杂交小尾寒羊后,杂种后代的生长发育速度明显高于小尾寒羊,杂种羔羊比小尾寒羊只均收入多135元.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以萨寒本和清水本地羔羊为试验对象,参照NRC(1985)绵羊饲养标准,按不同日粮配方对3~6月龄羔羊进行舍饲育肥。测定不同饲料配方下的3月龄、6月龄羔羊体重、体高、体长、胸围、管围、采食量、日增重、肉料比等试验指标。试验结果显示:饲料配方一适口性好、日增重显著、经济效益最大。因此本试验探索出的饲料配方一适应在清水县舍饲圈养方式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引进国外早熟、生长速度快、肉用性能好的肉用品种萨福克羊、无角陶塞特羊和杜泊羊,与我国产羔率高、四季发情、适应性强的优良地方品种小尾寒羊杂交,获取杂交优势,进行羔羊肉的生产.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圈养舍饲饲养管理条件下,以同等营养水平饲喂各杂一代羔羊和小尾寒羊,6月龄的平均日增重分别为:萨塞F1208.6 g、杜寒F1200.11g、陶寒F1193.33 g、小尾寒羊144.11g,各F1羔羊与小尾寒羊羔羊相比,分别提高44.76%、38.85%、34.15%;从出生到6月龄羔羊不同阶段(1月龄、4月龄、6月龄)的平均体重,萨寒F1>杜寒F1>陶寒F1>小尾寒羊;投入与产出比为:萨寒F11:1.09>杜寒F1>1:1.01陶寒F11:0.94>小尾寒羊1:0.45.说明各杂一代羔羊的生长速度均快于小尾寒羊羔羊,平均体重大于小尾寒羊,投入与产出比高于小尾寒羊羔羊1倍以上,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7.
为提高藏系羊个体产肉性能,试验对道赛特羊与藏系羊杂交羔羊采用综合配套技术进行育肥.当年出栏.结果表明:道×藏一代羔羊2月龄、4月龄、6月龄、8月龄体重比对照组羔羊分别提高87.23%、57.55%、53.43%、50.67%,差异均极显著(P<0.01);6~8月龄出栏育肥羔羊胴体重达到16.10~21.0kg,日增重比同龄当地羔羊提高42.48%~44.07%,羔羊胴体重增加5.8~7.2 kg,产肉量提高56.31%-52.17%,每只杂种羔羊增收80元以上,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8.
本试验分别选用本场繁育的萨陶寒F1、陶寒F1、特寒F1羔羊各50只,按照不同杂交组合分为3组,进行从出生到6月龄饲养试验,观察各组合羊毛生长速度及外观品质,测定6月龄剪毛量和羊毛长度,并且观察各杂交组合在全舍饲情况下的适应能力、抗病能力,并就萨陶寒F1代羊相对其他两组杂交后代的饲养效益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萨陶寒F1代羊产毛性能优于陶寒F1和特寒F1代羊。  相似文献   

19.
为提高藏系羊个体产肉性能,试验对道赛特羊与藏系羊杂交羔羊采用综合配套技术进行育肥,当年出栏.结果表明:道×藏一代羔羊2月龄、4月龄、6月龄、8月龄体重比对照组羔羊分别提高87.23%、57.55%、53.43%、50.67%,差异均极显著(P<0.01);6~8月龄出栏育肥羔羊胴体重达到16.10~21.0 kg,日增重比同龄当地羔羊提高42.48%~44.07%,羔羊胴体重增加5.8~7.2 kg,产肉量提高56.31%~52.17%,每只杂种羔羊增收80元以上,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20.
针对本地山羊个体偏小,产肉性能较低,且饲养方式粗放,山羊养殖经营效益不高的实际情况,为更好适应国家实施生态建设、推行舍饲圈养、发展规模化产业化经营的新形势需要,承德市有关部门从1998年开始实施波尔山羊引种与杂交改良,并开展波尔山羊舍饲圈养效果观测,研究探索波尔山羊在全舍饲的环境下的生长发育状况、生产性能发挥及饲养管理技术,为全面推广禁牧舍饲进行有益的探索。1试验时间和地点2001年5月~8月,在丰宁县南辛营、土城镇四间房和兴隆县挂兰峪、大杖子、茅山等5个试验点,分别选择60只断奶后的波尔杂交一代羔羊,就地随机分成集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