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加强土地生态管理,推进自然保护区土地合理利用,本研究运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和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空间分析方法,采用地形地貌、生态环境、人为干扰、生态功能区4类阻力因子建立阻力评价指标体系,对湖南省万佛山自然保护区展开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研究,并依据空间耦合关系,提出相应的管理建议。根据土地生态适宜性分区结果,万佛山自然保护区可分为4级适宜区:Ⅰ级适宜区占地4 036.04hm~2,应以生态保护为主,控制一切开发建设活动;Ⅱ级适宜区占地3 828.51 hm~2,应保持河流、生态园林等景观类型,改善和提高生态系统功能;Ⅲ级适宜区占地1 426.77 hm~2,应以保障生态安全为底线,发展生态农业,积极开展退耕还林;Ⅳ级适宜区占地692.11 hm~2,应秉持环境保护与环境建设并举的原则,以生态建设为主。  相似文献   

2.
准确可靠地识别国家重点保护药用植物物种的优先保护区,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热点问题之一.采用随机森林模型,通过12个环境变量,对当前国内的126种国家级重点保护药用植物物种建模,并预测各个物种在背景点的适生概率,叠加计算得到国家重点保护药用植物物种的生境适宜性指数.此外,基于对生境适宜性指数的空间自相关分析,识别和确定国家重点保护药用植物物种的优先保护区,并对优先保护区目前的被保护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 126种国家重点保护药用植物物种的优先保护区面积为78.85万km2,约占我国国土面积的8.21%;(2)优先保护区主要分布在我国长江以南的武夷山脉、南岭等地,次适宜区主要分布在云贵高原腹地,少量分布在大兴安岭和长白山等地;(3)优先保护区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的面积约为3.36万km2,约占优先保护区总生境的4.26%;(4)优先保护区在生态功能区中的面积约为24.33万km2,约占优先保护区总生境的30.86%.总体来说,优先保护区被保护的面积约为26.89万km2,约占优先保护区总面积的34...  相似文献   

3.
城镇建设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的目的在于协调城镇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三峡库区是典型的生态敏 感区域,涪陵区地处三峡库区腹心地带,生态环境脆弱.以涪陵新区为例,在GIS栅格技术支持下,采用最小累积 阻力模型(MCR)和多因素加权叠加法分别从水平和垂直生态过程的角度对山地城镇建设用地的生态适宜性进行评 价,综合评价结果将涪陵新区划分为优先建设区、适度建设区、控制建设区、重点保护区、禁止建设区五个等级, 分别占全区总面积的24.81%,42.70%,26.06%,4.23%和2.20%.从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角度,为城镇发展用 地的合理布局和科学评价提供有益尝试和补充.  相似文献   

4.
自然生态空间与碳汇空间高度重合,自然生态空间的保护和修复是固碳能力提升的必然举措.以国家级生态功能区、南岭山区喀斯特地貌广泛分布的湖南省永州市宁远县为例,运用MODIS NPP数据、景观格局指数、最小累积阻力模型,识别县域碳汇空间、县域自然生态空间景观结构格局特征及生态安全格局,进而提出自然生态空间保护方案.结果表明:(1)宁远县固碳能力较强,年固碳量达1 702.77×104 t,但空间分布差异大,最大固碳密度为2.07 kg C/m2,最小固碳密度为0.32 kg C/m2.(2)宁远县生态资源优越,森林资源丰富,受生产建设和石漠化侵蚀等因素影响,生态斑块破碎,生态廊道连通性不够.(3)从保护目标设置、空间布局优化、用途管制、生态保护修复4个方面提出自然生态空间保护方案,符合县域自然生态空间格局的形成和优化,为南岭山区自然生态空间保护修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为了推动国土空间规划基础工作开展,为县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提供基础,促进国土开发利用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同时丰富国土空间开发利用相关研究,以河北省易县作为研究区域,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易县国土利用规模和空间开发现状、节约集约利用情况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总结出该县国土空间利用区域特色明显,且生态资源基础雄厚,但存在经济社会发展与农业生产空间保护矛盾突出、国土空间开发利用效率亟待提高等问题,需通过增强国土空间综合整治力度、开展国土空间适宜性评价、科学编制国土空间规划等措施不断提升县域国土利用效率,优化空间利用格局。  相似文献   

6.
以内蒙古和林格尔县为研究对象,构建耦合“重要性-敏感性”的生态安全格局评价技术体系,研究和林格尔县生态安全格局。结果表明,和林格尔县生态极重要性分布格局呈“局部集中、整体分散”的空间分布格局;生态极重要区总面积为1 337.72 km2,占全县总面积的38.73%。生态极重要区中,生物多样性生态红线区比重最大,水源涵养生态红线区占比最小,分别占28.03%和4.30%。研究区内土壤大部分为风沙土,土质条件严峻以及水土流失风险大,需对其进行分区治理且因地制宜防治水土流失。城市东部与南部区域建设开发利用效率低,地形起伏大且山、林等生态资源丰富,充分挖掘其生态价值,通过生态经济产业的发展反哺中心地区的经济,形成县域联动的生态经济的循环模式,提升县域经济活力。  相似文献   

7.
以湖南省桂东县为例,划定珍稀野生动物保护区域;提取物种栖息地作为生态源地,利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建立阻力面,识别物种迁移廊道和战略节点;构建珍稀野生动物保护安全格局,并对野生动物的保护提出建议。结果表明:桂东县珍稀野生动物保护区域面积为819.52 km2,主要由林地和湿地组成;通过阻力面的构建,共识别战略点4个;生态廊道4条,廊道总长度为186.58 km;依据战略节点、生态廊道和珍稀野生动物保护区的分布,构建了“战略节点—生态廊道—珍稀野生动物区”点线面相结合的保护框架,可为野生动物保护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滨湖县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格局,并对其耦合协调性的内在机制进行分析.[方法]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识别"城镇-农业-生态"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格局;运用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其耦合协调性进行研究;引入结构方程模型(SEM),分析耦合协调性内在机制.[结果]①湖口县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格局中,农业空间比重最大,面积占比47.94%,生态空间次之,占比39.53%,城镇空间最小,占12.53%;②湖口县"城镇-农业-生态"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耦合协调度总体呈"西北高,东南低"格局,总体协调性较好,未出现勉强协调以及不协调情况.整体以中级协调地区为主(占比84.17%),良好协调地区次之(占比14.99%),初级协调地区仅占0.84%,且分布较为零星;③湖口县城镇发展通达性对农业生产适宜性的直接效果为0.963,农业生产适宜性对生态保护迫切性的直接效果为1.151,同时作为中介变量,城镇发展通达性通过农业生产适宜性对生态保护迫切性的间接影响效果为1.108,城镇发展通达性对生态保护迫切性的直接效果为-0.162.[结论]湖口县城镇空间发展有力推进农业空间质量提升,而农业空间的质量提升亦对生态保护起到强有力的支撑作用.但城镇空间的发展还是以牺牲生态空间的质量为代价,两者还处在不协调阶段.研究结果可为湖口县用途管制格局的合理确定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9.
以陕西省秦巴山区为研究对象,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分别构建影响山茱萸生长和药效品质形成的生态因子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应用ANUSPLIN气象要素精确空间插值、地统计学和GIS空间叠置等方法,探讨研究区山茱萸生长适宜性和药效品质种植适宜性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山茱萸生长的高度适宜区主要分布于研究区中部偏南区域,占总面积的19.45%,适宜区主要分布于汉中市西部、安康市中部和商洛市中南部,占总面积的44.28%,勉强适宜区主要分布于汉中市、安康市北部和商洛市西北部区域,占总面积的29.13%,不适宜区主要分布于研究区北部和西部,占总面积的7.14%;2)山茱萸药效品质的高度适宜区主要分布于研究区中南部和东部区域,占总面积的24.66%,适宜区与高度适宜区相邻并交错分布,占总面积的31.34%,勉强适宜区主要分布于汉中市西部和北部、安康市南北两端和商洛市西部,占总面积的25.43%,不适宜区主要分布于研究区北部和西部,占总面积的18.57%;3)研究区山茱萸生长的适宜性程度南北方向变化趋势明显,药效品质的适宜性程度东西方向变化趋势明显。该研究可为秦巴山区发展中药材产业种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以新疆塔城市为研究对象,从土壤质量与景观格局角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耕地土壤质量与景观格局评价。结果表明,塔城市耕地土壤质量分为4个等级,Ⅰ级耕地面积占比9.95%,Ⅱ级耕地面积占比27.99%,Ⅲ级耕地面积占比37.04%,Ⅳ级耕地面积占比25.02%,Ⅰ级耕地可作为高标准耕地建设的选择对象,Ⅳ级耕地不适宜开发,需进行土壤修复;塔城市耕地景观格局分为4个等级,Ⅰ级耕地面积占比34.6%,Ⅱ级耕地面积占比40.1%,Ⅲ级耕地面积占比21.6%,Ⅳ级耕地面积占比3.7%;结合土壤质量与景观格局情况将塔城市耕地生态修复区域划分为6类,优质保护区(218 km2)、土壤质量改良区(279 km2)、土壤质量修复区(196 km2)、景观格局改良区(192 km2)、景观格局修复区(58 km2)、耕地退耕区(70 km2)。总体来看,塔城市耕地生态修复重点方向为土壤质量改良与修复。  相似文献   

11.
为协调好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与区域生态环境的关系,推进农村居民点有效整治分区,本研究以新疆新和县为例,以生态视角为切入点,采用最小阻力模型、引力模型及复杂网络等方法,将景观安全格局与社会网络相结合,基于空间分析结果将新和县农村居民点进行类型划分,并分别提出整治分区策略。结果表明:新和县生态安全格局空间分异明显,重点保护区、次重点保护区、一般保护区和非重点保护区面积占比分别为36.91%、31.38%、20.47%和11.24%,呈现中部、西部及南部以重点保护区为主,西北部、东南部以非重点保护区为主的空间格局;节点联系度空间分布不均,自城镇中心向外围越来越弱,节点强度高值集中在新和镇附近,节点强度低值分布于各乡镇边缘,Ⅰ级、Ⅱ级、Ⅲ级和Ⅳ级节点分别为21、36、51个和18个;将新和县农村居民点划分为重点发展型、潜力优化型、控制规模型和搬迁撤并型4种整治类型,面积分别为16.11、17.55、13.83 km2和6.32 km2,并根据存在问题分别制定整治分区方案。研究表明,将生态因素纳入农村居民点整治分区范畴,可为新和县分类推进农村居民点整治、...  相似文献   

12.
为推进乡村分类发展,优化乡村发展模式,以大都市外围北京昌平区为研究对象,利用空间分析法和三维魔方法,进行研究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与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双评价,并基于双评价结果进行三类空间分区和国土空间综合功能分区,以打造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的生态化绿色新城。结果表明:1)昌平区生态保护极重要区占全区56.83%,分布在西部和北面地表植被覆盖为森林的广泛山区;农业生产适宜区面积相对较小,占全区2.01%,适宜区、较适宜区和一般适宜区主要紧密交错分布在昌平平原中部;城镇建设适宜区占全区11.58%,占昌平城镇村及工矿用地面积44.43%。2)昌平区生态保护功能区、城镇建设功能区和农业生产功能区,面积依次是1 076.47、181.61和87.96 km2,分别占全区80.12%、13.52%和6.55%。全区以生态保护功能区为主,且三类空间分区在镇域分布极不均匀。3)昌平中心集约提质区、科教文娱引领区、文旅康乐涵养区和城乡腹地承载区,面积所占比例分别为5.16%、15.96%、69.08%和9.29%。中心集约提质区主要包括城北街道、城南街道和南邵镇;科教文娱引领区主要包括百善镇、北七家镇、...  相似文献   

13.
针对干旱区恶劣的自然环境条件,建立一套基于"目标-准则-指标"3个层次的绿地适宜性评价体系。以新疆北屯市为例,采用层次分析法评价研究区绿地适宜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绿地生态设施功能分区与规划对策,为干旱区城市绿地规划和建设提供依据和参考。结果表明,林地(42.39%)和农田(30.32%)是研究区主要景观,有较好的生态基底;绿地极适宜区(23.6%)是绿地丰富、人类休憩和旅游较频繁的区域,高适宜区(32.1%)分布在极适宜区周围的地带,中适宜区(21.6%)现有植被生态功能较低、受间接人为活动影响较强、生态系统结构较差,低适宜区(14.5%)植被稀疏、生态环境差,不适宜区(8.2%)主要是人类活动的硬质表面;结合北屯市土地利用现状和城市发展需求,软质表面被划分为绿地生态恢复区、绿地生态保育区、中低影响发展区和绿地适宜发展区,对各区制订对策为北屯绿地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以"三生"空间为视角,以促进"三生"空间合理布局和有序开发为目标,以山西省孝汾平介灵城镇组群为例进行建设用地拓展适宜性评价分析。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以城市(镇)建设用地为扩展源,从地形、地质、生态环境、可达性4个方面构建阻力因子赋值体系,构建最小累积阻力面,采用自然断点法将研究区划分为最适宜建设区、一般适宜建设区、较不适宜建设区、不适宜建设区、禁止建设区等5种类型;采用坡向变率和坡形组合法提取建设用地适宜拓展路径。结果表明,适宜拓展路径集中于中北部盆地,空间上呈现"U"形分布,对比相关区域规划,与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说明采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与坡向变率和坡形组合法相结合能有效评价建设用地适宜性,能够为土地利用格局优化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5.
利用最大信息熵模型对大湘南区域的云豹生境进行了适宜性评价分析,并根据适宜性评价分析结果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的最小累积阻力模型构建云豹保护廊道,结果表明,大湘南地区云豹生境面积为2718.87 km2,占全区域总面积的6.5%,其中适宜生境460.11 km2,次适宜生境2258.76 km2,云豹生境集中分布于远离人类且植被保持良好的中高海拔山地森林;根据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生成的湘南地区潜在云豹保护廊道共23条,其保护廊道总长为13580 km,并构成了"三核两横四纵"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构架,提出优化生态网络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以卡拉麦里山有蹄类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域,研究卡拉麦里保护区适宜性生境自2000年起到2010年止的分布变化.为保护卡拉麦里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合理制定野生动物保护和管理对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野生动物实际分布和遥感数据反演的生态参量结合起来,运用ArcGIS数据处理和空间分析功能,采用单因子评价参量(指标)方法,评价卡拉麦里保护区生境适宜性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自2000~2010年,卡拉麦里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适宜性生境面积总体呈波动性持续下降态势.面积由2000年的9221.2 km2减少至2010年4 991.7 km2,减少了45.9;.适宜区主要分布在北部、中部和东部的216国道两侧.[结论]卡拉麦里保护区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干扰和影响,有蹄类野生动物的适宜性面积不断减少,保护区野生动物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正处于恶化状态.  相似文献   

17.
顾兴丽  岑雨欣 《乡村科技》2022,(16):134-137
选取供水、供肥、供氧和抗侵蚀力等4个因素作为玉米种植适宜性评价对象,选取水源、土层厚度、有机质含量、土壤孔隙度、土壤质地和地形坡度等多个对玉米种植适宜性评价对象有一定影响的因子,对浙江省浦江县各地的玉米种植适宜性进行分级和评价。结果表明,浦江县耕地高度适宜玉米种植的地区像元个数为38个,共计0.87 km2,占旱地总面积的7%;一般适宜地区像元个数为360个,共计6.50 km2,占旱地总面积的51%;适宜地区主要集中在东南部渭南街道和黄宅镇,像元个数为293个,共计5.29 km2,占旱地总面积的41%;不适宜地区像元个数为9个,共计0.16 km2,占旱地总面积的1%。  相似文献   

18.
为进行内蒙古东部地区国土空间规划下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基于兴安盟资源禀赋特征和社会经济发展实际,构建兴安盟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集成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和生态脆弱性评价对兴安盟生态保护重要性进行分等定级。结果表明:1)兴安盟生态保护极重要区总面积为27 986.88 km2,占全盟总面积的50.75%;2)兴安盟生态保护重要性空间分异明显,高值区和较高值区主要分布在盟域的西北部阿尔山和主要的国家级保护区范围内,而较低值区则主要分布中南部丘陵和草原区域;3)水土保持功能和水源涵养功能对于兴安盟生态保护具有重要价值。本研究可为兴安盟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生态空间划定、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构建绿色生态环境保护屏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以常州市新北区为研究区,采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进行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并采取分级管控的政策,以期为快速城镇化地区城郊结合部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参考。结果显示:(1)区内土地可划分为3个等级,其中I等区划为一类红线区,II等区划为二类红线区,III等区划为非红线区,分别提供了具有针对性的保护方案。(2)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确立了新北区"一个生态保育区、五片生态林、六条生态廊道"的生态空间保护格局。(3)最小累积阻力模型较好地模拟了生态景观单元的水平动态过程。相比于其他方法,此方法划定的生态红线保护区破碎性降低,连片性增强,更有利于生态用地的集中保护。  相似文献   

20.
对四川杜仲资源适宜栽培区域进行科学研究与分析,为杜仲资源的合理种植与开发提供依据。以四川省为例,选取了9个生态环境因子作为适宜性评价指标,包括坡度、坡向、海拔、年均降水量、年均气温、年均≥10℃积温、土壤类型、土壤质地和土地利用情况。运用层次分析法(AHP)来确定各个生态环境因子的权重值,并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对杜仲适宜栽培区进行研究。依据不同生态环境因子得分情况的不同,得到四川省杜仲适宜性栽培区域得分图,并结合野外实地调查对结果进行验证。四川省杜仲资源最适宜栽培区位于达州、巴中、广元、宜宾、乐山及凉山彝族自治州等16个市、州,最适宜栽培区总面积为6 714 km2,占四川省总面积的1.4%。野外实地调查中,在预设的161个样地中有13个样地有杜仲资源的分布,其中12个样地分布在所划分的适宜栽培区,仅一个样地分布在不适宜区。通过AHP与GIS技术所得到的杜仲适宜性栽培区域和野外实地调查结果基本一致,表明利用AHP和GIS技术提取杜仲适宜分布范围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