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 毫秒
1.
农业机械化推动了农业分工深化和种植结构调整,基于2001—2018年省级面板数据,运用空间Durbin模型定量分析农业机械化发展对种植结构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表明:1)从整体上看,农业机械化发展对周边省份种植结构趋粮化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这主要归因于大中型农机跨区作业。2)本地农业劳动力价格上涨将促进周边省份的趋粮化,城镇化进程和农林水支出则表现出抑制作用。3)2001—2003年农业机械化的空间溢出效应并不显著,2004年以后农业机械总动力、大中型拖拉机动力的空间溢出效应为正且呈现递增趋势,2011年小型拖拉机动力开始出现正的空间溢出效应。4)不同地形条件的地区农业机械化的空间溢出效应存在差异,平原地区农业机械总动力和大中型拖拉机动力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而丘陵山区农业机械总动力和小型拖拉机动力则呈负向空间溢出效应。为此提出加强农机区域协调、推进宜机化改造和加快农机社会化服务等建议。  相似文献   

2.
朱满德  张梦瑶  刘超 《世界农业》2021,(2):27-34,44
推进全程化机械作业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效率的基本路径,也是近年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及其"趋粮化"的重要诱因。本文基于1978—2018年省级面板数据和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综合机械化率、不同环节农机作业率对中国农业种植结构的现实影响。结果表明: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可显著提高粮食种植比例并推动种植结构的"趋粮化"发展;劳动消耗更多、专用程度更强的播种和收获环节机械化作业水平提升对于"趋粮化"的促进作用尤为显著,而机耕环节影响并不突出。为稳定粮食生产,需进一步加强农业机械化关键技术和瓶颈环节的联合攻关,对专用性较强的农机装备购置和环境友好型生产农机服务给予适度补贴,深入推进主粮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同时需完善全程机械化作业所需配套建设,加强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动丘陵山区农地宜机化改造。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得到了显著提高,并且我国是农业大国,国家对农业生产非常重视。而在农业生产中,决定粮食质量和产量的关键是影响农业种植中的各项因素。因此,做好对农业种植各因素的研究,使农业种植结构更加的合理是非常重要的。基于此,对农业种植各因素进行分析,以期为农户合理进行农业种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农户兼业、生产环节外包与农业种植结构“趋粮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随着农户兼业化趋势的加强,农村务农劳动力不断流失,生产外包服务市场不断发展,在这个大背景下,农户兼业和生产环节外包对农业种植结构"趋粮化"的影响引发社会各界关注。本文基于全国9省调查数据,通过构建中介效应检验模型分析三者之间的作用逻辑及因果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农户兼业在总体上促进种植结构"趋粮化",生产环节外包特征变量在农户兼业影响种植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发挥部分中介效应,此外,被访者性别、年龄、家庭总收入、村庄地形和交通设施对农户粮食种植结构调整也存在显著影响。据此,本文认为,为引导农户种植结构"趋粮化",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要合理引导农村劳动力外流,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农业生产环节外包市场的发育与完善,提高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外包服务率;同时,制定合理的价格支持政策,保障农户种粮积极性。  相似文献   

5.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及种植技术不断进步的背景下,各种农产品的产量不断增加,在极大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但随着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农业种植各因素,如环境、土壤等,均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对农业的发展产生了阻碍作用.基于此,笔者与自身工作经验相结合,就农业种植结构受到各因素的影响情况展开分析,并提出改善农业种植结构的有效对策,以促进农业种植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生产托管服务是解决农村劳动力短缺问题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重要基石。在绿色产业革命浪潮里,农地确权和生产托管服务对农业种植结构“趋粮化”的影响得到各方的广泛关注。本研究采用福建省950份农户调研数据,通过构建中介效应检验模型厘清三者间存在的逻辑影响。结果显示:农地确权在整体上促进种植结构“趋粮化”,生产托管服务特征变量在分化对种植结构调整起到了中介作用。其中,农户的性别、年龄、家庭总收入、村子位置及交通运输情况对农户粮食种植结构调整也影响显著,因此,为倡导农户种植结构“趋粮化”,维护国家粮食安全,需有效指引农村非农劳动力转移;健全和完善农业生产托管服务服务体系;提升生产托管服务水平;配套相应的政策支持,激发农户种粮积极性。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农业的发展,各种农业种植各因素比如土壤、水分、肥料等不合理运用现象不断加剧,带来了一系列生态问题,影响了农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这些农业种植因素对农业种植结构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必须对农业种植各因素进行分析,对农业种植结构进行适当调整,这样才能促进农业发展,保障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8.
湖南省耕地“非粮化”现象日趋凸显,揭示其时空分异特征及驱动机制、提出“非粮化”缓释策略,对当地农业经济发展及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3—2020年湖南省地理空间属性数据,运用综合评价法、空间自相关分析模型以及地理探测器模型等方法,从县域尺度探析耕地“非粮化”时空演变格局及驱动机理,并提出缓释策略。结果表明:1)湖南省耕地“非粮化”水平整体波动上升,粮食安全情势不容乐观。2007—2017年耕地“非粮化”水平较前一阶段小幅度下降,2018—2020年耕地“非粮化”水平增幅明显;2)县域耕地“非粮化”水平空间差异特征明显,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分布格局,并在年际间表现出由四周向中部聚集的态势,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集聚效应,高-高集聚区主要分布于凤凰县、泸溪县、麻阳苗族自治县、芷江侗族自治县等地;3)粮食单产为耕地“非粮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地势起伏度的驱动程度最低,二者交互驱动力对“非粮化”的解释度达93.2%。基于此,未来湖南省应开展差异化的区域“非粮化”管控对策、提高粮食产出水平、增加农民经济收益,以针对性地缓解耕地“非粮化”趋势。  相似文献   

9.
基于清单分析的江苏省农业面源污染时空特征及源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清单分析方法,估算了江苏省总体的及其13个城市的农田化肥、畜禽养殖、水产养殖、农田固体废弃物以及农村生活等5类主要农业面源污染来源化学需氧量(COD)、总氮(TN)和总磷(TP)的排放总量、排放浓度及其贡献率,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分析了江苏省在1990 ~2009年间农业面源污染变化程度及各市分布差异.结果表明,江苏省农业面源污染COD、TN和TP的排放总量从1990年的6420、54.29和4.78万t增加到2009年的96.88、72.87和8.33万t,排放浓度从1990年的20.978、17.740和1.560 mg·L-1增加到31.654、23.810和2.721mg·L-1.2009年江苏省13个城市的农业面源污染差异较大,COD、TN、TP的排放总量分别在2.459 ~ 17.263、1.619~14.403、0.177~ 1.757万t,排放浓度分别在11.261 ~ 105.597、6.135 ~ 90.005、0.813 ~ 9.239 mg·L-1.农业面源污染COD和TP的主要来源是畜禽养殖,而TN的主要来源是农田化肥.  相似文献   

10.
农业种植因素对种植结构的影响及优化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现在我们国家的农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同时,农业种植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农业种植结构是非常重要的,这直接关系到农作物的生产情况,甚至还会引发生态的问题。文章分析了影响种植结构的一些因素,论述了土壤、化肥、水等因素对农业种植结构的影响,并且提出了一些实质性的意见,希望能够促进种植结构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为节约水资源,减少农业产业的耗水量,以最低耗水为目标,对农业种植结构进行模型设计.通过预测农业种植的需水量,根据不同地质情况进行预测分析,设置多目标优化模型的函数;根据函数的条件,确定模型需要的主要参数值;以参数值为基础,对模型的运行进行条件设置,输入不同数据会获得不同的多目标优化模型的优化结果.根据农业种植区域进行品...  相似文献   

12.
13.
介绍了当前经济形势下对于农业的发展需求,分析了影响农业种植的不利因素,并提出了基于种植因素影响对农业种植结构进行优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黄桂勇 《河南农业》2019,(20):55-55,57
随着我国农业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已成为解决农业发展矛盾的重要一步。围绕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这两大主题、促进农业生产和增加农民收入这两个目标,我国将继续调整和优化农作物生产结构,以满足城市居民对粮食和农业的需求,从而增加农民收入。本文就如何对农业种植结构进行合理调整以及其对农业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进行探讨,期望对推动现代农业发展贡献微薄之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农作物种植结构的时空变化反映区域农业的供需格局变化,是政府制定未来一段时间内农业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依据。探究粤港澳大湾区过去 30 年的农作物种植结构时空变化规律,为下一步合理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和农业布局提供基础依据。【方法】利用区县级农作物种植数据,综合运用时序变化趋势、空间集聚分析等方法,从种植结构类型和种植面积占比变化趋势分析粤港澳大湾区县域种植结构的时空特征。【结果】1990—2020 年,粤港澳大湾区 82% 县市调整了种植结构,粮食和油料、糖蔗等重要农作物的种植比重逐步下降,而蔬菜、水果等高收益作物显著增加,且农作物种植类型丰富度增加。种植结构类型上,以 2010 年为分界,粤港澳大湾区从水稻为主型的种植结构转变为蔬菜为主型占半数,水稻 - 蔬菜 - 水果组合型为辅,水稻为主型、水果为主型和蔬菜 - 水果组合型三类平衡的格局。空间上,不同种植结构类型变化的空间聚集格局有所差异,其中蔬菜和水稻种植在城镇化发展水平相对更高的“广佛”地区呈现空间聚集特征。【结论】过去 30 年,粤港澳大湾区种植结构变化呈现从粮食生产为主向多元种植演变、进一步集中在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的演变趋势。在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增强的背景下,如何守住耕地红线,提高农业综合服务水平,进一步满足城镇居民对高质量农产品的需求,是下一步粤港澳大湾区种植结构调整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尚克臻  刘学录 《甘肃农业》2012,(12):29-30,32
河西走廊位于北方半湿润农区到半干旱草原牧区的过渡带,属于典型的农牧交错带,该区气候多变,形成了较为脆弱的农牧复合系统,作者通过研究表明河西走廊种植业三元结构的现状,针对生态环境恶化、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农业种植业结构问题,以此做出了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7.
河西走廊位于北方半湿润农区到半干旱草原牧区的过渡带,属于典型的农牧交错带,该区气候多变,形成了较为脆弱的农牧复合系统,作者通过研究表明河西走廊种植业“三元”结构的现状,针对生态环境恶化、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农业种植业结构问题,以此做出了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8.
根据<江苏统计年鉴:2009>最新统计数据,采用改进过的灰关联分析模型,对江苏省农业生态经济结构进行分析,计算出农、林、牧、渔及其服务业与第一产业总产值的关联度,对优化江苏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发展第一产业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9.
家庭农场“非粮化”种植行为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家庭农场在提高农业生产的集约化程度、解决土地撂荒问题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家庭农场在规模化经营过程中难以避免会呈现出显著的"非粮化"倾向,对这种"非粮化"种植行为的驱动力进行分析,有利于家庭农场的发展,为制定有效的农业政策、确立合理补贴、保障粮食安全提供参考依据。以四川省广汉市和重庆市荣昌区为例,运用分层随机抽样及二元Logistic的分析方法,从家庭农场自身特征、资源禀赋、经济因素、政策因素4个方面对家庭农场土地利用中出现的"非粮化"种植行为的驱动力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农场主的受教育程度、耕地特征、机械投入、农地投入和农地产出是影响家庭农场"非粮化"种植行为的主要因素。因此,在进一步促进土地流转的同时,须高度重视耕地流转后家庭农场的"非粮化"种植现象,采取积极的调控对策,进一步优化粮食生产布局,稳定主要粮食作物的生产面积。  相似文献   

20.
基于县域单元的江西省复种指数时空格局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复种是一种集约化程度较高的种植方式,复种指数是耕作制度研究中衡量耕地资源集约化利用程度的基础性指标。在分析1978-2011年江西省耕地面积、播种面积、耕地复种指数演变的基础上,结合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与GIS技术,以县域为单元,探讨江西省复种指数的空间格局和演变规律。结果显示:江西省的耕地面积、粮食播种面积、耕地复种指数均呈现出下降的态势;复种指数的空间结构1980年和2010年呈中间集中型分布,集中于181%-220%和221%-250% 2个级别,1990年和2000年的复种指数集中在221%-250%和251%-300% 2个级别;1980年、1990年、2000年和2010年,位于高高(HH)和低低(LL)象限的县域总数分别为65个、68个、60个和65个县,占总数的71.43%、74.73%、65.93%和71.43%,局部空间集聚显著,有强烈的空间相关性,高复种指数主要集中在赣东部地区和赣北部地区,低复种指数主要集中在赣南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