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为研究不同单元化运输条件对活体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存活率及其主要营养成分的影响,将净化暂养后的活体虾夷扇贝放入4种不同单元化运输箱中(不加冰聚乙烯保温箱组、加冰聚乙烯保温箱组、低温半导体保温箱组、5℃恒温箱组),测定运输箱内外温度、湿度,以及虾夷扇贝存活率、糖原、粗蛋白质和粗脂肪等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密闭的单元化运输条件下,箱内温度及制冷方式影响着活贝的存活率,不加冰聚乙烯保温箱组、加冰聚乙烯保温箱组、低温半导体保温箱组、5℃恒温箱组虾夷扇贝全部死亡的时间分别为48、64、112、104 h;随运输时间的延长,4组虾夷扇贝的糖原、粗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总体均呈下降趋势,存活期内不同单元化运输条件下的糖原和粗蛋白质含量均呈显著性差异(P0.05),低温半导体保温箱组和5℃恒温箱组虾夷扇贝的糖原、粗蛋白质含量随时间的变化缓于其他两组,但64~96 h时,低温半导体保温箱组和5℃恒温箱组间粗蛋白质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存活期内不同单元化运输条件对虾夷扇贝粗脂肪含量的影响不显著(P0.05),但在0~40 h时其脂肪含量随时间变化显著(P0.05);低温半导体保温箱组和5℃恒温箱组虾夷扇贝至糖原、粗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较低所需时间为96 h,比不加冰组长56 h,比加冰组长48 h。研究表明,使用半导体和压缩机有效制冷的低温条件可使得活体虾夷扇贝糖原、粗蛋白质和粗脂肪消耗减缓,存活期延长。  相似文献   

2.
为探索易逝期贝类活品品质变化机制,以壳长(11.01±0.31)cm的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为研究对象,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UPLC-MS)的代谢组学方法研究了其湿藏条件下的代谢特征,试验设活品虾夷扇贝对照组(A)和湿藏组(C),并对虾夷扇贝闭壳肌的pH、糖原及代谢组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捕后湿藏的虾夷扇贝闭壳肌pH和糖原水平变化不大;经多元统计分析,品质易逝期湿藏36 h的虾夷扇贝闭壳肌中共检测出7个显著性差异代谢物,分别为二十二烷酸(behenic acid)、酪胺(tyra-mine)、脯氨酰谷氨酸(prolyl-glutamate)、二磷酸腺苷葡萄糖(ADP-glucose)、尿苷5′-二磷酸(UDP)、3-磷酸丝氨酸(3-phosphoserine)和柠檬酸(citrate);通路分析显示,三羧酸循环(TCA cycle)是最易受影响的代谢通路.研究表明,品质易逝期湿藏36 h条件下的活品虾夷扇贝与初始扇贝相比,传统理化指标变化不大,但其代谢组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代谢组学方法可较为灵敏、全面地反映活品虾夷扇贝湿藏期间的实时状态.  相似文献   

3.
温度休克诱导栉孔扇贝和虾夷扇贝三倍体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本文报道了用冷休克和热休克的方法阻止第一极体释放诱导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和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三倍体的实验结果。栉孔扇贝在水温17℃下,受精后17min,开始处理。冷休克以1℃,处理持续时间为20min处理组倍化频率最高,为30.4%;热休克以30℃,处理时间为12min的处理组倍化频率最高,达27.6%。虾夷扇贝在水温10℃下,受精后40min,开始热休克处理,结果以29℃,处理持续时间为11min组最好,倍化频率为26.7%。处理组与对照组在孵化率,畸形率和胚胎发育上有明显的差异。栉孔扇贝2n=38,3n=51,虾夷扇贝2n=38,3n=57。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复合保鲜剂对冻藏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品质的影响,以感官评定、挥发性氨基态氮(TVB-N)、细菌总数(TVC)、p H、硬度、弹性、内聚性、耐咀性、SH基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为评定指标,进行了由10%氯化钠、3%乙醇、2%甲壳素、5%甘油、3%蔗糖与10%抗冻蛋白AFPs组成的复合保鲜剂对虾夷扇贝冷冻贮藏(-20℃±2℃)过程中品质变化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复合保鲜剂能有效地抑制TVB-N值的上升速度和硬度、感官评价值的降低速度,但对TVC、p H、弹性、内聚性、耐咀性、SH基总量和可溶性蛋白质几乎无影响。研究表明,经此复合保鲜剂处理后,冻藏虾夷扇贝的品质明显改善,贮藏货架期可得到适当延长。  相似文献   

5.
扇贝种间杂交的可行性及幼体早期发育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用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和华贵栉孔扇贝Chlamys nobilis进行多种杂交组合及自交,试验分为8组,即海湾扇贝♀×虾夷扇贝♂、虾夷扇贝♀×海湾扇贝♂、虾夷扇贝♀×华贵栉孔扇贝♂、虾夷扇贝♀×栉孔扇贝♂、栉孔扇贝♀×虾夷扇贝♂5个杂交组和虾夷扇贝、海湾扇贝、栉孔扇贝3个自交组,在不同温度下比较了各杂交组配子的亲和力,同时对胚胎发育及早期幼虫的生长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在适温范围内各杂交组正、反交均可受精,其中栉孔扇贝♀×虾夷扇贝♂、虾夷扇贝♀×栉孔扇贝♂杂交组受精率较高,可达80%以上;杂交子一代的D型幼虫大小性状与母本相似。另外还对杂交组合受精率、成活率较低的成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用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和华贵栉孔扇贝Chlamys nobilis进行多种杂交组合及自交,试验分为8组,即海湾扇贝♀×虾夷扇贝♂、虾夷扇贝♀×海湾扇贝♂、虾夷扇贝♀×华贵栉孔扇贝♂、虾夷扇贝♀×栉孔扇贝♂、栉孔扇贝♀×虾夷扇贝♂5个杂交组和虾夷扇贝、海湾扇贝、栉孔扇贝3个自交组,在不同温度下比较了各杂交组配子的亲和力,同时对胚胎发育及早期幼虫的生长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在适温范围内各杂交组正、反交均可受精,其中栉孔扇贝♀×虾夷扇贝♂、虾夷扇贝♀×栉孔扇贝♂杂交组受精率较高,可达80%以上;杂交子一代的D型幼虫大小性状与母本相似。另外还对杂交组合受精率、成活率较低的成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2种壳色虾夷扇贝的形态学指标比较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为虾夷扇贝的壳色定向选育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资料。[方法]通过测定壳长(X1)、壳高(X2)、壳宽(X3)和鲜重(W),比较白色和褐色的虾夷扇贝的形态特征,根据各形态指标之间及其与鲜重的相关分析进行通径分析,建立虾夷扇贝形态指标对鲜重的最优回归方程。[结果]2种壳色的虾夷扇贝的形态指标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两者的壳长、壳高、壳宽之间及其与鲜重均有极显著的相关关系(P<0.01)。白色贝的壳宽对鲜重的直接影响最大,褐色贝的壳长对鲜重的直接影响最大,白色贝和褐色贝的形态指标估计鲜重的回归方程分别为:Y=-0.154+0.008X1+0.011X2+0.033X3和Y=-0.190+0.022X1+0.033X3。[结论]虾夷扇贝的形态指标与鲜重存在极显著的回归关系(P<0.01)。  相似文献   

8.
捕后虾夷扇贝闭壳肌免疫因子与活品品质评价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采捕后活品贝类的品质变化规律,以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为对象,研究了其闭壳肌中酸性磷酸酶(AC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溶菌酶(LSZ)、过氧化氢酶(CAT)等4个非特异性免疫因子的变化规律,试验基于活品虾夷扇贝的商品流通链分别进行湿藏和干藏处理,捕后贮藏分为离水至甲板、运输船中转、港口卸货、基地缓冲池和净化等5个关键环节,共设10个采样点。结果表明:虾夷扇贝闭壳肌中表现出ACP及SOD活力,CAT活力很低,LSZ则未检出活力;在捕后106 h内,ACP活力呈现出先下降再升高的趋势,而SOD活力则呈先升高再下降再升高的趋势,二者与虾夷扇贝所受胁迫强度均有相关性。研究表明,闭壳肌中非特异性免疫因子ACP及SOD可以作为活品扇贝的胁迫应答因子及品质评价指标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
为探索采捕后活品贝类的品质变化规律,以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为对象,研究了其闭壳肌中酸性磷酸酶(AC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溶菌酶(LSZ)、过氧化氢酶(CAT)等4个非特异性免疫因子的变化规律,试验基于活品虾夷扇贝的商品流通链分别进行湿藏和干藏处理,捕后贮藏分为离水至甲板、运输船中转、港口卸货、基地缓冲池和净化等5个关键环节,共设10个采样点。结果表明:虾夷扇贝闭壳肌中表现出ACP及SOD活力,CAT活力很低,LSZ则未检出活力;在捕后106 h内,ACP活力呈现出先下降再升高的趋势,而SOD活力则呈先升高再下降再升高的趋势,二者与虾夷扇贝所受胁迫强度均有相关性。研究表明,闭壳肌中非特异性免疫因子ACP及SOD可以作为活品扇贝的胁迫应答因子及品质评价指标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不同养殖密度(4、6、8、10、12个/层)对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生长、排氨率和耗氧率的影响,在山东省荣成市桑沟湾海域设计了不同密度虾夷扇贝的养殖试验。结果显示:(1)自试验40 d起,4、6、8个/层虾夷扇贝的壳长和个体质量均10、12个/层的壳长和个体质量,且在试验80 d,8个/层虾夷扇贝的壳长和个体质量达最大值,分别为(71.72±3.04) mm和(37.15±7.48) g,高于其他4个试验组,其中,8个/层虾夷扇贝的壳长和个体质量显著高于12个/层的相关指标(P0.05);(2)试验80 d,8个/层虾夷扇贝的日均壳高增长量和存活率分别为(0.38±0.07) mm、(89.17±3.15)%,高于4个/层和6个/层,显著高于10个/层和12个/层(P0.05);(3)在室温条件下[(21.0±0.5)℃],不同养殖密度条件下虾夷扇贝的排氨率变化范围为0.15~0.20μmol/(g·h),耗氧率为1.5~2.0μmol/(g·h),O/N为19.40~19.86,各试验组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1.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虾夷扇贝Mizuhopecten yessoensis对温度突变的耐受能力以及在不同高温水平下的存活率、行为、耗氧率和排氨率。试验Ⅰ:将在15℃下暂养的虾夷扇贝分别直接放到20、22、24、26℃的海水中,并在1、2、4、8、12、24、48、96 h时测定虾夷扇贝的存活率。试验Ⅱ:将在15℃下暂养的虾夷扇贝分别驯化到20、22、24、26℃,然后饲养7 d,测定虾夷扇贝的存活率、耗氧率和排氨率。结果表明,在试验Ⅰ温度突变过程中,经96 h胁迫,15~24℃处理组虾夷扇贝的存活率均高于82.29%,且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26℃处理组的虾夷扇贝经12 h胁迫后,其存活率便降为0;虾夷扇贝在8、12、24、48、96 h的半致死温度(LT50)分别为27.52、24.41、24.37、24.24、23.81℃。在试验Ⅱ温度缓升阶段,26℃处理组虾夷扇贝的存活率最低(26.13%),15℃处理组的存活率最高(100%),15~22℃处理组的存活率均高于85%,且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温度对虾夷扇贝耗氧率和排氨率均有显著性影响(P<0.05),22℃处理组的耗氧率最高,20℃处理组的排氨率最高,温度(t)与耗氧率(RO)之间的相关方程为RO=-0.1976t2+1.2531t-0.4885(R2=0.973,n=15),温度(t)与排氨率(RN)之间的相关方程为RN=-0.7373t2+4.5917t-1.3133(R2=0.8047,n=15)。  相似文献   

12.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虾夷扇贝Mizuhopecten yessoensis对温度突变的耐受能力以及在不同高温水平下的存活率、行为、耗氧率和排氨率.试验Ⅰ:将在15℃下暂养的虾夷扇贝分别直接放到20、22、24、26℃的海水中,并在1、2、4、8、12、24、48、96 h时测定虾夷扇贝的存活率.试验Ⅱ:将在15℃下暂养的虾夷扇贝分别驯化到20、22、24、26℃,然后饲养7d,测定虾夷扇贝的存活率、耗氧率和排氨率.结果表明,在试验Ⅰ温度突变过程中,经96 h胁迫,15 ~24℃处理组虾夷扇贝的存活率均高于82.29%,且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26℃处理组的虾夷扇贝经12 h胁迫后,其存活率便降为0;虾夷扇贝在8、12、24、48、96 h的半致死温度(LT50)分别为27.52、24.41、24.37、24.24、23.81℃.在试验Ⅱ温度缓升阶段,26℃处理组虾夷扇贝的存活率最低(26.13%),15℃处理组的存活率最高(100%),15~22℃处理组的存活率均高于85%,且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温度对虾夷扇贝耗氧率和排氨率均有显著性影响(P<0.05),22℃处理组的耗氧率最高,20℃处理组的排氨率最高,温度(t)与耗氧率(Ro)之间的相关方程为Ro=-0.1976t2+1.2531t-0.4885(R2=0.973,n=15),温度(t)与排氨率(RN)之间的相关方程为RN=-0.7373t2+4.5917t-1.3133(R2 =0.8047,n=15).  相似文献   

13.
干露对活品虾夷扇贝闭壳肌SOD酶活性及其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活品贝类在流通过程中的品质变化与胁迫代谢的关系,以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为研究对象,将采捕后的活品扇贝分为3组,进行冷却及室温干藏处理,其中冷却干藏温度为4℃,分充氧包装组(CDo)和充气包装组(CDa),常温环境温度20℃为充气包装组(ADa),对3个处理组进行跟踪观察,并每日采样直至扇贝死亡。探究其闭壳肌粗酶提取液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变化规律及其酶学性质。结果表明:缺氧和高温导致扇贝加速死亡,冷却充氧包装组(CDo)在第6天全部死亡,冷却充气包装组(CDa)在第4天全部死亡,而常温充气包装组(ADa)则在第2天就全部死亡;冷却干露贮藏期间,闭壳肌水溶性蛋白质含量出现轻微下降,SDS-PAGE电泳分析显示,卵清蛋白(相对分子质量44000)条带附近的蛋白组分出现降解;扇贝闭壳肌中SOD活性与胁迫出现应答关联,常温组(ADa)SOD活性高于冷却组(CDo、CDa),充气组CDa又高于充氧组CDo,干露期间所有处理组的SOD活性整体呈现上升趋势;扇贝闭壳肌中SOD同样具有较高的耐热性,耐热温度为60℃,其p H稳定范围为中性,Cu~(2+)、Zn~(2+)、Fe~(3+)、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柠檬酸和H_2O_2等对SOD活性有抑制作用,低浓度Mn~(2+)对SOD活性有促进作用,高浓度Mn~(2+)则有抑制作用。初步研究表明,干露与活品虾夷扇贝中SOD活性有一定相关性,温度、缺氧等胁迫均引起虾夷扇贝闭壳肌中SOD活性应答,可以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4.
镉在虾夷扇贝的沉积及对GPx、GST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海洋重金属污染物镉(Cd)在虾夷扇贝体内鳃、消化腺组织中的沉积规律及对其抗氧化防御系统的影响,将虾夷扇贝置于不同Cd浓度污染的水环境中,观察其镉的累积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鳃、消化腺中最大Cd沉积分别出现在10d,0.2mg·L-1胁迫组(鳃,134.20μg·g-1)和14d,0.1mg·L-1胁迫组(消化腺,109.20μg·L-1),两组织Cd的浓度累积均随胁迫浓度的增加而升高;鳃、消化腺组织GSH-Px活性随胁迫浓度的升高、胁迫时间的延长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后者GSH-Px活性显著高于前者;鳃、消化腺组织GST活性在胁迫浓度为中低浓度时(0.05mg·L-1、0.1mg·L-1),呈现先升高后下降趋势,但高浓度胁迫下(0.2mg·L-1),均在短时间内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不同浓度的Cd随时间及胁迫浓度的增加可在虾夷扇贝体内出现明显累积,GPx、GST可作为虾夷扇贝Cd污染的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15.
对不同养殖群体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各数量性状间的相关性及影响体质量的因素进行了分析,随机选取山东牟平、山东莱州、大连广鹿岛、大连獐子岛4个养殖群体的虾夷扇贝共计287枚,测量其壳长(x1)、壳宽(x2)、壳高(x3)、活体质量(y)和放射肋数(x4)等指标,比较分析了4个虾夷扇贝养殖群体数量性状对活体质量的影响及不同群体间的形态差异;采用相关性分析和通径分析法分析了4个虾夷扇贝群体间各数量性状与活体质量的关系,建立了各群体数量性状的回归方程.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4个虾夷扇贝群体的壳长、壳宽、壳高对活体质量的相关系数为0.727 ~0.988,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通径分析结果表明,牟平、莱州、广鹿岛、獐子岛4个群体的壳高对活体质量的直接作用均最大,分别为0.526、0.422、0.485和0.632,说明壳高是影响4个虾夷扇贝群体活体质量的主要因素;獐子岛群体的壳长对活体质量的间接作用最大,而其他3个群体均是壳宽对活体质量的间接作用最大,说明不同群体之间出现了差异;采用逐步回归方法,建立了4个虾夷扇贝养殖群体活体质量的最优回归方程分别为y牟平=-94.540+0.565x1+1.491x2+0.968x3,y莱州=-158.247+0.996x1+1.469x2+0.804x3,y广鹿岛=-110.501+0.710x1 +0.629x2 +0.861x3 +0.321x4,y獐子岛=-187.897 +0.397x1 +2.064x2 +2.556x3 +0.118x4,回归关系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研究表明,不同养殖群体虾夷扇贝的形态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6.
将超滤浓缩单胞藻分别以25%、50%、75%和100%的比例与鲜活饵料配合用于培育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幼虫,通过对虾夷扇贝苗种培育过程中幼体生长发育指标的观测和水质指标的分析,研究了浓缩单胞藻在贝类育苗中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100%浓缩藻组水质较稳定;培育前期,25%、50%的浓缩藻组对苗种无不利影响;中后期幼体的附着率、成活率均高于单独投喂鲜活饵料的对照组,表明在幼体的中后期可完全投喂浓缩单胞藻饵料。  相似文献   

17.
盐度渐变对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免疫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盐度是影响贝类生长的重要环境因子之一,将虾夷扇贝在盐度40,35和30的条件下培养7 d后,进行盐度渐变处理,分别由40降至35、35降至30、30降至25、30升至35,检测虾夷扇贝在不同处理时间的溶菌酶(LZM)、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 谷胱甘肽(GSH)活力。结果显示各处理组中4项免疫酶指标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即盐度渐变后LZM活力相对对照组(0 h)呈现显著下降后逐渐上升最终趋于平缓且高于对照;SOD活力短期内下降显著,而后逐渐趋于对照水平;CAT活力先下降后恢复再下降,最终趋于对照水平;GSH活力短期内稳定后逐渐升高后恢复至对照水平。上述结果表明,盐度渐变对虾夷扇贝LZM、SOD、CAT及GSH等四项免疫指标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新引进种岩扇贝Crassadoma gigantea与国内3种主要经济扇贝(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和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的遗传变异水平及其之间的亲缘关系,通过PCR扩增及测序获得4种扇贝的mtDNA Cyt b基因全序列,并对其序列组成、遗传多样性、遗传距离和系统发育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4种扇贝的单倍型数、多态性位点数、单倍型多样性指数、核苷酸多样性指数和平均核苷酸差异数,分别在3~4、2~15、0.545~0.800、0.001 00~0.005 72和0.788~6.545之间,表现出较低的遗传变异水平;4种扇贝的种间遗传距离为0.255~0.429,其中,岩扇贝与虾夷扇贝的遗传距离最近(0.255),与海湾扇贝的遗传距离最远(0.429);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岩扇贝与虾夷扇贝独自聚为一支,表明二者之间的亲缘关系较近。本研究结果将为岩扇贝的引种与养殖以及今后的遗传育种研究工作提供基础信息。  相似文献   

19.
用ISSR-PCR(Inter Simple Sequence Repeats PCR)技术对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和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 ♂及其单对杂交子一代担轮幼虫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从20个ISSR引物中筛选出4个引物对栉孔扇贝♀、虾夷扇贝♂及其单对杂交子一代担轮幼虫进行PCR扩增,共得到153个清晰稳定的扩增位点,其中母本栉孔扇贝的特异位点有38个,父本虾夷扇贝的特异位点有32个.对ISSR扩增图谱的分析结果证实,所研究的杂交子代是栉孔扇贝和虾夷扇贝的杂交种.杂交子代与母本栉孔扇贝的平均遗传相似性系数为0.6086,与父本虾夷扇贝的平均遗传相似性系数为0.4402,表明杂交子代在遗传上偏向于母本栉孔扇贝.  相似文献   

20.
以精子活力和受精率为参数,就收集精子的方法、抗冻剂的种类和浓度及冷冻程序和平衡时间对虾夷扇贝精子超低温保存效果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并进行了冻存精子与栉孔扇贝卵子的杂交实验.结果表明,肾管处收集到的精液与海水配的16%DMSO 1∶3(v/v)混合,在4 ℃冰箱内平衡5~10 min,在液氮面上方20cm、3 cm处分别停留3 min、10 min后浸入液氮保存,冻精活力在40%以上.在液氮中保存1 d、8 d、30 d、90 d后解冻,冷冻精子活力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明显低于新鲜精子的精子活力.虾夷扇贝的冻精可以使栉孔扇贝卵子受精,受精率在20%以上,并能得到正常的D型幼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