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本文分别采用玻片浸渍法和带虫浸叶法测定比较了瑞香狼毒根乙醇提取物及4种不同溶剂萃取物对截形叶螨、二斑叶螨及豌豆蚜的触杀活性。结果表明,瑞香狼毒根的乙醇提取物对截形叶螨、二斑叶螨、豌豆蚜处理12h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60.28%、59.24%、54.32%,24h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66.75%、61.45%、65.53%;石油醚萃取物对3种供试生物处理12h和24h校正死亡率分别为89.39%、93.70%、91.49%和93.33%、84.19%、100%;氯仿萃取物处理12h和24h后校正死亡率分别为32.11%、35.66%、27.35%和34.47%、35.95%、38.60%,瑞香狼毒4种溶剂萃取物触杀活性顺序为:石油醚氯仿水乙酸乙酯,随着浓度增大,萃取物对3种供试生物的触杀活性明显增强,表现出良好的量效关系。石油醚萃取物对截形叶螨12h和24h的LC50分别为2.040 2mg/mL和0.8mg/mL;对二斑叶螨12h和24h的LC50分别为0.280 3mg/mL和0.037mg/mL;对豌豆蚜12h和24h的LC50分别为0.911 4mg/mL和0.360 5mg/mL,24h毒力均高于12h毒力。  相似文献   

2.
3种果树蚜虫有效防治药剂及剂量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针对杏瘤蚜、梨二叉蚜和苹果黄蚜3种主要果树蚜虫,选取2种新型杀虫剂50%氟啶虫胺腈WG和240g/L螺虫乙酯SC以及2种常用杀虫剂70%吡虫啉WG和20%啶虫脒WG,采用常规喷雾法比较了不同药剂、不同用药剂量的田间防治效果和持效性。结果表明,在杏瘤蚜和梨二叉蚜发生期,使用50%氟啶虫胺腈WG 41.67、55.56、83.33mg/L,240g/L螺虫乙酯SC 28.00、56.00mg/L,70%吡虫啉WG 35.00、70.00mg/L和20%啶虫脒WG 33.33、50.00mg/L喷雾处理,药后7、14和21d防治效果均在86.21%以上,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和持效性。在苹果黄蚜发生期,70%吡虫啉WG和20%啶虫脒WG药后7d防治效果较好,14d和21d的防治效果远低于7d的防效,持效性较差;50%氟啶虫胺腈WG 41.67 mg/L处理与70%吡虫啉WG和20%啶虫脒WG表现相似;而50%氟啶虫胺腈WG 55.56、83.33mg/L和240g/L螺虫乙酯SC 28.00、56.00mg/L在7、14和21d防治效果分别在97.24%、92.44%和75.42%以上,表现良好的防治效果和持效性。综合分析认为,杏瘤蚜和梨二叉蚜对4种药剂均具有较高的敏感性,而70%吡虫啉WG和20%啶虫脒WG在田间对苹果黄蚜已表现出防效下降和持效期缩短的现象。据此推荐在杏瘤蚜和梨二叉蚜成蚜发生期,使用50%氟啶虫胺腈WG、240g/L螺虫乙酯SC、70%吡虫啉WG、20%啶虫脒WG,分别以有效成分用量41.67、28.00、35.00、33.33mg/L进行常规喷雾处理。在苹果黄蚜成蚜发生期,使用50%氟啶虫胺腈WG 55.56mg/L和240g/L螺虫乙酯SC 28.00mg/L进行常规喷雾处理,可有效控制3种蚜虫为害。  相似文献   

3.
蜡蚧轮枝菌(Verticillium lecanii)VL17菌株液体发酵滤液,经乙酸乙酯萃取并旋转蒸发后,获得粗毒素。采用浸渍法测定粗毒素对桃蚜(Myzus persicae)的毒力。结果表明:0.375mg/mL粗毒素对桃蚜若蚜的LT50为8.3821d,随浓度增加其杀虫速度加快;处理试虫第3天,粗毒素对桃蚜若蚜的LC50为3.9661mg/mL,随处理时间延长其毒力增强。  相似文献   

4.
本文研究了峨眉千里光甲醇提取物的杀虫、抑菌及抑制种子萌发的活性。结果表明,对甲醇提取物进一步萃取后,氯仿、乙酸乙酯及正丁醇萃取物表现出很强的杀虫、抑菌及抑制种子萌发活性,其中对桃蚜24h的LC50值在0.119~0.414mg/mL之间,对番茄灰霉病菌72h的EC50值在5.956~9.416mg/mL之间。因此,峨眉千里光甲醇提取物的氯仿和乙酸乙酯萃取物的杀虫、抑菌活性成分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5.
采用触杀法和拒食法测定了蜈蚣草甲醇粗提物和石油醚、三氯甲烷、乙酸乙酯、正丁醇4种溶剂萃取物对莴苣指管蚜和斜纹夜蛾的杀虫活性.结果表明,三氯甲烷萃取物对两种害虫具有较高的杀虫活性.莴苣指管蚜随着提取物质量浓度的增大和处理时间的延长,其校正死亡率升高.质量浓度为10 mg/mL时,莴苣指管蚜72h的校正死亡率达到86.92%,LC50为1.724 2 mg/mL;斜纹夜蛾4龄幼虫24h的非选择性拒食率为65.76%,AFC50为3.934 6 mg/mL.  相似文献   

6.
为筛选出对桃蚜Myzus persicae具有高致病性的生防真菌,以从陕西省秦岭原始森林采集到的鳞翅目僵虫虫体中分离获得的5株真菌为研究对象,测定其对桃蚜的致病性并筛选出高致病性菌株表现最佳杀蚜活性时的孢子悬浮液浓度,同时结合形态学及18S rDNA和ITS-rDNA序列分析对致病性最高的病原菌进行鉴定。结果显示,从5株菌株中初步筛选出1株高致病性菌株BQ-63,处理7 d后桃蚜的死亡率为80.33%,校正死亡率为81.58%,僵虫率也达到最高,为80.78%;当菌株BQ-63的孢子浓度为108个/mL时,对桃蚜的致病性达到最高,处理7 d后死亡率为89.53%,校正死亡率为90.10%,僵虫率为89.84%;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菌株BQ-63为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表明菌株BQ-63对桃蚜具有高致病性,可作为生防真菌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苹果黄蚜Aphis citricola是为害我国苹果、海棠和红叶石楠等果树和观赏植物的重要害虫,已对多种化学农药产生抗性。本研究测定了本实验室研发的刀孢蜡蚧菌Lecanicillium psalliotae YJ007油剂对苹果黄蚜的室内毒力及田间药效。结果表明,YJ007油剂500倍稀释液(4.0×105孢子/mL)处理2、3龄和4龄若虫,药后7 d的累计校正死亡率分别为85.17%、92.94%和97.04%。4龄若虫在处理后2 d行动迟缓,处理后3 d,足和头部出现白色菌丝且大量幼虫死亡,最后菌丝布满试虫体表并产出大量孢子。YJ007油剂500倍稀释液对苹果黄蚜7 d的田间校正防治效果为86.78%。因此,YJ007油剂在苹果黄蚜生物防治中具有极大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玫烟色棒束孢与球孢白僵菌对桃蚜致病力对比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选取具有杀蚜潜力的虫生真菌,采用喷雾法比较研究了玫烟色棒束孢IF-1106和球孢白僵菌BB-1339对桃蚜成蚜的致病力,并利用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估计了2菌株对桃蚜的致死剂量与致死时间。结果表明,菌株IF-1106侵染桃蚜后菌丝如棉絮状,形成淡玫瑰色分生孢子,且菌丝侵染速度快于菌株BB-1339;菌株BB-1339侵染桃蚜后菌丝短而致密,形成白色分生孢子。菌株IF-1106在浓度为1×108 CFU/mL时,累计死亡率达到91.7%,而菌株BB-1339最高仅为55.0%。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中Hosmer-Lemeshow方法拟合异质性检验表明模型拟合良好,在接种后7 d,菌株IF-1106和BB-1339对桃蚜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1.20×105 CFU/mL和8.15×107 CFU/mL;当浓度为1×108 CFU/mL时,2菌株对桃蚜的半致死时间分别为4.2 d和6.8 d。表明菌株IF-1106对桃蚜的致病力高于菌株BB-1339,更具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9.
为了明确高海藻糖和葡萄糖对豌豆蚜种群生命参数的影响,将两种色型豌豆蚜的3d若蚜,饥饿12 h后,连续人工饲喂4 d高浓度(50 mg/mL和100 mg/mL)海藻糖和葡萄糖后,转接到离体叶片中饲养,观察高海藻糖和葡萄糖对豌豆蚜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浓度葡萄糖和海藻糖(100 mg/mL)会显著降低绿色型豌豆蚜种群净增殖率(R_0),2种糖浓度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红色型豌豆蚜在2种糖浓度为50 mg/mL的处理下R_0无差异。2种浓度葡萄糖喂食下,均能降低绿色型豌豆蚜种群内禀增长率(r_m)和周限增长率(λ);100 mg/mL葡萄糖和海藻糖处理显著提高了2种色型豌豆蚜体内葡萄糖含量;100 mg/mL海藻糖处理提高了绿色型豌豆蚜体内海藻糖含量。100 mg/mL葡萄糖处理显著降低了2种色型豌豆蚜体内海藻糖含量。其结果表明,高海藻糖和葡萄糖的处理使豌豆蚜体内海藻糖和葡萄糖含量有显著变化,R_0和r_m显著降低。说明高糖对豌豆蚜的种群数量有降低作用。在红绿两种色型比较中,红色型豌豆蚜比绿色型豌豆蚜更加耐高糖。  相似文献   

10.
黄杜鹃花萃取物防治美洲斑潜蝇和菜粉蝶幼虫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田间小区施用10 000mg/L黄杜鹃花乙酸乙酯 (EtOAc)萃取物防治美洲斑潜蝇 ,11d后防治效果为70.62% ,高于450mg/L杀虫单的防治效果。以校正累积虫日计算 ,黄杜鹃花EtOAc萃取物 1000mg/L与杀虫单 500mg/L混用 ,处理后 15d防治效果为 87.39% ,明显高于 2 000mg/L杀虫单  相似文献   

11.
皂荚提取物对植物病原菌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豆科植物皂荚是一种传统药用植物,为我国特有种。本文在室内测定了皂荚叶和棘刺乙醇提取物对枯草芽孢杆菌、胡萝卜软腐欧文氏杆菌、番茄疮痂病菌、番茄灰霉病菌、番茄叶霉病菌、棉花枯萎病菌、瓜果腐霉的抑制作用。叶提取物未检测出抗菌活性。棘刺提取物对枯草芽孢杆菌和番茄疮痂病菌都表现出一定的抗菌活性,最低抑菌浓度(MIC)分别为2.5 mg/mL和10 mg/mL。棘刺乙醇提取物在浓度为1 mg/mL时,对4种植物病原真菌的生长都表现出抑制活性,其中对瓜果腐霉生长的抑制率为28.4%。将棘刺乙醇提取物分为石油醚等5个极性不同的萃取部分,其中乙酸乙酯部分对枯草芽孢杆菌、番茄疮痂病菌、欧文氏杆菌都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活性强于其它的极性段,对枯草芽孢杆菌和番茄疮痂病菌的MIC分别为1.25 mg/mL和5 mg/mL。乙酸乙酯部分对瓜果腐霉和棉花枯萎病菌的生长也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在1mg/mL时抑制率分别为45.8%和23.9%。研究结果表明,皂英抗菌活性成分主要存在于棘刺中的乙酸乙酯极性段和正丁醇极性段中。  相似文献   

12.
比较不同杀线虫剂对植物寄生线虫的杀灭效果及其对土壤线虫群落的影响,对于杀线虫剂的选择具有指导意义。本研究比较了5亿活孢子/g淡紫拟青霉粉剂、1.8%阿维菌素乳油和10%噻唑膦颗粒剂3种杀线剂对植食性线虫的防治效果及其对土壤线虫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植物寄生线虫是连作蕉园优势营养类群。苗期时只有阿维菌素表现出对植食性线虫的杀灭效果;蕾期3种杀线虫剂均表现出显著的杀灭效果,植食性线虫的数量较CK分别减少49.3%、17.4%和84.2%;苗期时1.8%阿维菌素乳油表现出对螺旋线虫属和肾形线虫属的杀灭效果,10%噻唑膦颗粒剂处理中肾形属丰度较CK减少了20.3%;蕾期相比于CK,5亿活孢子/g淡紫拟青霉粉剂、1.8%阿维菌素乳油和10%噻唑膦颗粒剂处理中植物寄生线虫类群数均有所降低,各处理对优势属螺旋线虫属和肾形线虫属均有杀灭作用,减少的比例分别为48.2%、40.6%、95.7%和50.1%、7.1%、84.5%,差异显著。3种杀线剂处理均降低了土壤中的自由生活线虫种类和丰度。苗期1.8%阿维菌素乳油处理能显著增加食细菌线虫的数量,5亿活孢子/g淡紫拟青霉粉剂和10%噻唑膦颗粒剂处理的自由生活线虫成熟指数MI和多样性指数H′较CK显著降低;香蕉蕾期处理间MI没有显著差异,10%噻唑膦颗粒剂处理的植物寄生线虫成熟指数PPI较CK显著减少,均匀度指数J′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综上所述,10%噻唑膦颗粒剂的效果最好,持效期长,对植食性线虫有明显的杀灭效果,对土壤线虫类群多样性和线虫成熟指数无显著影响,适宜在香蕉种植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三峡地区5种中国特有植物的杀虫和抗菌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了三峡地区5种中国特有植物的杀虫和抗菌活性,结果表明:10 mg/g的狭叶金粟兰(Chloranthus angustifolius)和裸芸香(Psilopeganum sinense)甲醇提取物对家蝇(Musca domestica)成虫24 h的致死率分别为90.30 %和62.22 %;10 mg/mL的疏花水柏枝(Myricaria laxiflora)、裸芸香和狭叶金粟兰的甲醇提取物对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3龄幼虫24 h的拒食率分别为96.74 %、83.56 %和76.74 %;10 mg/mL狭叶金粟兰甲醇提取物对荔枝霜疫霉(Peronophythora litchii)、黄瓜疫霉(Phytophthora melonis)、稻瘟菌(Magnaporthe oryzae)和稻纹枯菌(Rhizoctonia solani)的抑菌率均为100 %,对香蕉炭疽菌(Colletotrichum musae)和西瓜枯萎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niveum)的抑菌率分别为83.67 %和74.97 %;裸芸香对稻瘟菌、荔枝霜疫霉和黄瓜疫霉的抑菌率分别为100 %、95.36 %和89.01 %。  相似文献   

14.
采用室内盆栽法,测定8种植物提取物对小麦白粉病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香樟叶、黄杨和刺槐提取物对小麦白粉病病菌(Blumeria graminis f.sp.tritici)有良好的抑制活性。其粗提物干质量浓度为40 mg/m L时,对白粉菌抑菌效果依次为57.68%,38.67%,42.39%;香樟叶粗提物对小麦白粉的室内预防和治疗作用的EC50分别为10.39 mg/m L和30.43 mg/m L,其预防效果显著优于治疗效果;测定香樟叶4种萃取物对小麦白粉病的预防效果,发现石油醚萃取物抑菌效果最好,EC50为8.71 mg/m L。说明其抑菌活性物质主要存在石油醚相中。  相似文献   

15.
几种植物提取物对萝卜蚜的光活化杀虫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索氏提取和水蒸馏法,分别获得黄皮种子甲醇、石油醚提取物,万寿菊根甲醇提取物和猪毛蒿精油。以不同的浓度并结合紫外光光照处理,发现黄皮种子甲醇提取物在浓度1~5 mg/mL的浓度范围内,对萝卜蚜的死亡率为60%~90%,光照与非光照处理,其死亡率不存在显著差异;其石油醚提取物浓度5 mg/mL时,则显示出光活化效应,光照与非光照的死亡率分别为34.77%和19.29%。猪毛蒿精油浓度0.5 mg/mL和5 mg/mL时,不显示出光活化效应,但在1 mg/mL时则表现出显著的光活化效果,光照与非光照的死亡率分别为83.65%和24.15%。万寿菊根甲醇提取物浓度5 mg/mL时,光照与非光照的死亡率分别为23.91%和9.74%,表现出光活化效应。  相似文献   

16.
膏体迷向剂对苹果园梨小、桃小食心虫的防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3年在宁夏苹果园进行了复合膏体迷向剂对梨小、桃小食心虫防效的进一步试验,试验设3个处理(涂抹高度3.5m、3.5m/4.5m交叉涂抹、交叉涂抹空白区域)、1个对照,2种膏剂附着方式(树干附着、膏剂填装塑料瓶悬挂)。通过监测全年诱蛾量、调查果实膨大期与成熟期蛀果率分析防控效果。结果显示,复合式膏体迷向剂可有效防止梨小食心虫对果实的为害,涂抹高度3.5m时,梨小食心虫诱蛾量下降76.68%;交叉涂抹时,下降70.8%;交叉涂抹空白区域下降36.8%。3个处理成熟期蛀果率分别下降84.88%、91.39%、24.19%。由于试验区桃小食心虫种群密度小,试验无法确定该迷向剂对桃小食心虫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7.
9种杀线剂对香蕉根结线虫病的防效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9种不同作用机理的杀线虫制剂进行了田间防效评价试验。结果表明,10%噻唑磷颗粒剂、35%威百亩水剂和98%棉隆微粒剂对根结线虫具有良好的防效,不仅能控制土壤中2龄幼虫数量,而且能非常有效地抑制根结的形成,同时具有速效性好、持效期长、残留毒性低等优点,可作为根结线虫防治的首选药剂;5%丁硫克百威颗粒剂和0.5%阿维菌素颗粒剂具有较好的防效,对土壤中2龄幼虫数量和作物根结的形成具有中等水平的控制能力,速效性好、同时具有一定的持效性;生防制剂5亿活孢子/g淡紫拟青霉颗粒剂和2.5亿孢子/g厚孢轮枝菌微粒剂在香蕉生长前期防效较差,而在生长中期的防效逐渐上升并保持稳定;2.5%二硫氰基甲烷可湿性粉剂的表现一般,但可在生长季节多次灌根使用,同时具有毒性低、使用方便的优点,是当前为数不多的、能在作物生长季节里施用的广谱型杀线虫制剂;50%氰氨化钙颗粒剂的表现最差,仅能一定程度地控制根结线虫数量,未能有效地抑制病害的发展,对2龄幼虫的控制能力不超过60 d,生长中后期的2龄幼虫数量和根结指数增长较快。  相似文献   

18.
本试验测定了淡紫拟青霉36-1对常用5种杀菌剂和2种杀虫剂的耐药性。研究表明:多菌灵、百菌清对淡紫拟青霉36-1抑制作用很强,辛硫磷和阿维菌素则比较弱。本文还确定了各药剂最低抑制浓度。  相似文献   

19.
拟青霉云南菌株的杀线虫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测定了来自云南部分地区的拟青霉36株菌株对全齿复活线虫的杀虫作用。结果表明,除已知种淡紫拟青霉对线虫有毒杀作用外,拟青霉属中其余菌株对线虫也有一定的杀虫作用。其中,采自昆明西山的环链拟青霉.11号菌株对线虫有很强的降解作用,在CMV和沙氏培养基上,24h对线虫的致死率分别为68.7%和90.8%;一株待定种A-43-1菌株对线虫有很强的致死作用,在CMA培养基上,24h对线虫的致死率达94.7%,并且其分泌的红色素能被线虫吸收,使虫体变红。  相似文献   

20.
筛选和评价植物资源的抑菌活性是植物源农药研发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本研究以46科87种药用植物为试验材料, 以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和禾谷镰孢Fusarium graminearum为靶标菌, 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不同植物乙醇提取物的抑菌活性, 初步筛选出具有抑菌活性的植物提取物; 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测定了活性较高的植物提取物的抑菌毒力和抑菌谱, 以期为植物源杀菌剂的开发提供依据?结果显示, 在2 mg/mL浓度下, 厚朴Houpoea officinalis和麻叶蟛蜞菊Indocypraea montana提取物对葡萄座腔菌具有较好的抑菌活性, 抑制率分别为95.80%和78.31%; 厚朴?麦冬Ophiopogon japonicus和乌药Lindera aggregata提取物对禾谷镰孢具有较好的抑菌效果, 抑菌率分别为78.75%?66.52%和60.42%?进一步的毒力测定显示, 处理96 h后, 厚朴和麻叶蟛蜞菊提取物对葡萄座腔菌的EC50分别为0.10 mg/mL和1.57 mg/mL; 厚朴?乌药和麦冬提取物对禾谷镰孢的EC50分别为0.45?1.54 mg/mL和4.07 mg/mL?抑菌谱测定结果表明, 厚朴?麻叶蟛蜞菊?乌药及麦冬提取物对异旋孢腔菌Cochliobolus heterostrophus (野生型)的抑菌率以及厚朴提取物对异旋孢腔菌的抑菌效果较好, 抑菌率均达到90%以上; 厚朴?乌药和麻叶蟛蜞菊对拟轮枝镰孢Fusarium verticillioides的抑菌率在60%以上?由此可见, 厚朴和麻叶蟛蜞菊提取物对葡萄座腔菌突变体的抑菌活性较好; 厚朴?乌药和麦冬提取物对禾谷镰孢的抑菌活性较好, 且上述植物均具有较广的抑菌谱, 具有进一步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