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茶树树冠培育通常从大田生产开始,在一年生茶苗定植一年后,运用定剪配合打顶弯枝等方法培育树冠。本试验则是从苗期开始探讨树冠培育法。我省茶树短穗扦插,一年四季均可进行,春插冬出圃,秋冬插翌年冬季出圃,苗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索提高低产茶园改造效果,加快低产茶园改造步伐,提高茶叶生产经济效益,我们采用两种重修剪方法改造低产茶园。 试验地选在玉环县古城乡曾家茶场15年生的常规茶园内,茶树品种为本地群体种,未老先衰,1989年亩产干茶25公斤。 今年5月7日提前结束春茶生产后,在树势基本一致处设两个小区试验处理:(1)茶树重修剪常规法(对照区),用篱剪剪去离地面30厘米以上的全部茶树枝叶,(2)中国茶科所薛云岚研究员介绍的斯兰里卡茶树重修剪法(以下简称斯里兰卡法),即每茶丛暂留一根长势较强枝条,用篱剪剪去离地面30厘米以上的其余枝条,经过30天到35天,在每丛骨干枝上长出带有一片真叶,约5厘米  相似文献   

3.
茶树树冠培养,以往是采用定型修剪法。定型修剪每年进行一次,共需进行3次,这要花去3年时间,而且每次都剪去大量枝叶,给茶树带来严重机械创伤,削弱了树势,影响树体生长,甚至造成茶苗死亡。因此,目前斯里兰卡和东非各产茶国都已广泛采用“弯技法”来培养茶树丰产型树冠,我国南方茶区近年也开始应用这种方法。实践证明,弯枝法是培养茶树丰产型树冠的一种好方法,很有推广前途。 一、弯枝法养蓬的优越性 幼龄茶树采用弯枝法养蓬,与定型修剪法相比,具有以下优越性。 1.保护了幼龄茶树的生物产量,可有效地利用土地和光能,尽快转化为经济产量,促进茶树快速成园,早期丰产。一般能提早一年半到两年时间投产。 2.避免了茶树因修剪造成创伤和对树势的削弱,  相似文献   

4.
王开荣  魏国梁 《茶叶》1995,21(2):8-10,24
本文探讨了新建共园按照季节生长周期培养树冠的新方法,新植无性系茶园和春后台刘茶园树冠定剪比传统提早三个发芽轮次;有性系新茶园提前一年完成定修;春前台刈茶园在当年完成定修,从而使茶树提早形成丰产型树冠,茶园提早开采,投资回收期缩短,产出显著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
茶树弯枝养蓬的优越性:1.保留幼龄茶树的生物产量.有效地利用土地和光能.尽快地转化为经济产量.促进快速成园,早期丰产。一般能提早一年半到二年时间投产。2.避免茶树修剪时创伤造成树势削弱,维护茶树正常生长发育。3.可以迅速扩大复盖面.增加分枝数和芽梢数量,骨干技多.主干粗壮,根系既长且多而密。根据试验观察,四足龄茶园复盖度可达90%,比定型修剪茶园复盖度60%增加30%.茶蓬分枝数比修剪的增加一倍以上。4.茶树分枝部位低,有利于矮化栽培。分枝部位一般离地面5厘米左右.这部分处在阶段发育最幼嫩的地方,最先得到…  相似文献   

6.
7.
茶树与其他植物一样,各部分器官各有其独立性,但又有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相关性。就地上部与地下部的生长关系来论,茶树根系的生长有赖于叶的光合作用,而茎叶的生长反过来又有赖于根系的数量及其吸取的水分和养分,两者之间是  相似文献   

8.
栽培茶树的目的在于获得高产优质的茶叶。实践证明,树冠的高低、大小、形状及其结构直接影响新梢伸育的数量与质量。也就是说,树冠的构成状况,强烈影响着茶叶的产量和品质。一般自然生长的灌木型茶树,高可达2—3米,半乔木或乔木型茶树,高可达5—6米,甚至10米以上。但枝条稀疏,树冠不整,要使这种树冠产生既多又好的新梢是不可能的,轮次发生少,枝梢不壮不密,枝条分布不  相似文献   

9.
作者于一九七四年三月,以1850株/10公亩的栽培密度单条定植的薮北种茶树为试验材料,将第一次修剪的树龄、时期、高度  相似文献   

10.
幼龄或重修剪、台刈后的茶树,一般要经过2~3次定型修剪。目的是促进单轴分枝向合轴分枝转化,树冠向矮、壮、宽、密方向发展,塑造蓬面宽阔的采摘面,为茶树高产、稳产、优质奠下基础。但近年来,由于农村生产体制的改变,茶园由茶场集体经营向个体专业户转化。农村闲散劳力日益减少,尤其是水稻的春插、双抢期间,出现劳力短缺,使正常投产茶园茶叶老在树上不能适时采,造成茶叶减产和品质下降。另  相似文献   

11.
茶树树冠整体的光合能力是决定茶树生产力的主要因素。本文研究了10龄龙井43投产茶园茶树树冠表层(受光率100%)、中层(受光率50%~70%)、下层(受光率0%~15%)叶片的光合作用特性、生理生态指标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从树冠表层至下层叶片接受到的光合有效辐射显著降低,但空气CO2浓度以树冠下层最高;叶片比叶重、单位面积全氮和全碳含量、叶绿素含量均以表层显著高于下层,而以重量为基础的全氮和全碳含量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冠层分布差异;表层和中层叶片的光响应曲线表现为典型的Farquhar模型,但下层叶片无类似特征;光饱和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均以表层叶片最高、下层叶片最低,但胞间CO2浓度以下层叶片最高;表层和中层叶片光合氮效率差异不大,但显著高于下部叶片。这表明,冠层下部叶片光合作用速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光照强度减弱使光合系统活性和羧化效率明显降低,而气孔导度的下降可能不是主要影响因素。因此,如何采取科学的栽培技术,进而调节树冠叶片分布以提高茶树群体光合能力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2.
茶树是多年生木本叶用植物,其产量高低由嫩捎的数量和重量所构成。自然树型较高大,一般灌木型高可达2—3米,毕乔木或乔木型高可达5—6米,甚至10米以上;轮次发生少,枝捎不牡不密,枝条分布不均匀,因而不能充分利用光能,不能充分利用土壤养分,新梢芽叶少且质量差。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证明,科学的培养“壮、宽、茂、密”树冠,  相似文献   

13.
摘要:茶园实现高效优质机械化采摘,树冠的构成状况是关键环节之一。综述了茶树树冠培育制度中茶树品种、修剪方式、施肥方式、采摘方式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其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表型、基因型和环境水平上分析了茶树树冠性状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各性状间都有密切相关,且各性状间的表型相关主要受遗传效应的影响。对树高、树幅性状的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最大骨干枝直径对树高的贡献最大,而树高、主干直径、骨干枝数等性状对树幅的贡献都较大。此外,还对茶树树冠性状的遗传变异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茶树修剪是利用和发挥茶树自身的分枝习性,运用准确的修剪技术,促使高产优质树型的形成。其作用在茶树生理上调节体内生长素吲哚乙酸(IAA)的分布,变少量顶端为多顶端;剪除物理年龄较老的部位,使生理年龄梯度幼嫩部位旺盛生长;调节体内C/N比值,增大N素含量,使倾向于营养生长方向发展;破除地上部和地下部动态平  相似文献   

16.
栽培茶树的目的,就是为摘取质优量多的芽叶。而要取得茶叶的优质高产,必须通过人为手段,塑造合理的树冠结陶。据资料分析:作物的生物产量中只有5~10%的物质来源于根部吸收的养分,90~95%的物质是光合作用的产物。所以怎样充分利用茶园空间的问题就集中到利用光能的焦点上。因此,在栽培技术中,除加强肥培管理外,关键就是要调节、控制茶树树冠形态结构,以形成矮、壮、密、宽的丰产型树冠。一、合理的茶树树冠结构与产量、产值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基于适宜机械化采摘的弧形与平形茶树树冠,分析了两种形状树冠在树高与树幅变化、叶层分布、新梢生长及产量等方面的异同,提出了机械化采摘茶园树冠培育的基本方法,以及幼龄茶园、手采茶园改机采茶园的机采树冠培育技术。  相似文献   

18.
茶树树冠是同化作物的场所,也是鲜叶原料——嫩梢生长的场所。树冠结构的各性状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茶叶产量。陈兴琰等(1984)曾对茶树冠层枝干结构进行了分析研究。树冠结构的各性状与茶叶产量的相关分析,过去只是进行单因素与产量的简单相关分析(陈兴琰1984,吴祝平1980)本文应用多元回归和多元相关分析,  相似文献   

19.
茶树栽培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获得高产优质的茶叶,而茶树树冠结构的构成状况,如树冠的高低、大小、形状等,直接影响茶树的生育、产量和品质。2000年,罗军武等选用湖南省规范化栽培茶园1-18年生的小乔木型品种福鼎大白茶和灌木型品种槠叶齐为材料,  相似文献   

20.
机械采茶具有增加产量、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和提高工效等优点,推广机采已成为茶区尤其大中型茶场的迫切要求。大中型茶场,茶园面积大,而且集中,采茶高峰期需要雇用大量劳力采茶,但手工采茶费工、费时,成本又高,采摘质量也差,而且粗采乱采现象严重,影响茶树生机和茶叶经济价值发挥。机采省工、效率高,不仅可以把握住采茶上的主动权,解决采茶劳力不足的矛盾,而且还能做到嫩采,充分发挥鲜叶原料的经济价值,提高经济效益。 但机采是一次性采摘,选择性较差,故对茶树的要求较高,要求茶树有良好的树冠结构,高度与幅度适中(一般在85cm左右),冠面平整,发芽整齐,长势旺盛,新梢持嫩性强。现有大中型茶场的茶园,多为六七十年代种植,品种比较混杂,管理水平不一,园貌树势差异很大,冠面参差不齐,大多不适应机采的要求,而且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