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微粒饲料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建斌 《水利渔业》2005,25(6):82-83,99
介绍了微粒饲料的发展历史、特点、种类、加工工艺及配方.微粒饲料按加工工艺及性状不同分为微粘饲料、微胶囊饲料和微膜饲料.苗种摄食习性、消化生理特征及营养需求不同,对微粒饲料的要求也不同.指出了微粒饲料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
长江胭脂鱼开口饵料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不同组合的饵料投喂刚能平游的长江胭脂鱼鱼苗40 d,研究长江胭脂鱼适宜的开口饵料。结果显示,用配合饲料作开口饵料时长江胭脂鱼的开口率、成活率和出池规格都显著低于水蚯蚓组和卤虫组,补充蛋黄后开口率、成活率、出池规格变化不明显,但补充螺旋藻后开口率、成活率、出池规格均显著提高。用配合饲料和卤虫作主体饵料再补充蛋黄和螺旋藻粉也获得了较高的开口率和成活率。建议在水泥池育苗条件下长江胭脂鱼的开口饵料用配合饲料和鲜活饵料作主体饵料并补充少量螺旋藻粉。  相似文献   

3.
北方地区鳜鱼性成熟较晚,茂兴湖水产养殖场鳜鱼人工繁殖一般在6月中下旬进行。由于鲂亲鱼数量不足,满足不了鳜鱼开口饲料的需求量,2001年6月我们尝试用鲤鱼苗作为鳜鱼开口饲料,初获成功。  相似文献   

4.
水产育苗用饵料生物的微藻、轮虫、卤虫、枝角类等,经营养强化后,能提高水产种苗的健壮程度。本文就自动控制培养装置、冷冻浓缩微藻液,以及油液类、虫卵类、微囊粉末类及饵料生物代用品微粒饲料等营养强化剂及效用,进行分述。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日本每年放流鲑鳟鱼类20亿尾,而真鲷、香鱼等及其他种苗生产数合计不超过2亿尾。其主要原因之一,在于真鲷等孵化的仔鱼比鲑鳟鱼仔鱼还小,很难摄食配合饲料。所以依赖于褶皱臂尾轮虫、卤虫等生物饵料。但是,为了确保充足的生物饵料,需要花费相当的设备、经费及劳力,故仔稚鱼种苗生产数量受限制。为了达到提高这些鱼种种苗生产的目的,必须考虑到代替生物饵料所用的水产微粒人工饲料的开发。有关以微粒饲料饲育水产动物幼体方面的文献,甲壳类、贝类、鱼类及综述都有发表,现就目前研究、开发及种苗生产水平的微粒饲料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6.
以初始体重为(1.93±0.11) mg的大黄鱼稚鱼(12日龄)为实验对象,以微粒饲料(micro-diet,MD)分别替代0%、25%、50%、75%和100%生物饵料(live prey,LP),探讨微粒饲料替代生物饵料对大黄鱼稚鱼生长、存活、体成分和消化酶活力的影响.30 d的摄食生长实验表明:微粒饲料替代生物饵料显著影响大黄鱼稚鱼的生长、存活、体成分和消化酶活力.当微粒饲料替代50%和75%生物饵料时,两组间的特定生长率(SGR)差异不显著(P>0.05),但均显著高于100%替代水平(P<0.05);同时,75%替代水平SGR显著高于0%和25%替代水平(P<0.05).存活率在各处理组间的差异关系与SGR的变化趋势类似.鱼体粗蛋白含量随替代水平的升高有下降的趋势,其中50%、75%和100%替代水平鱼体粗蛋白含量显著低于0%和25%替代水平(P<0.05),而鱼体粗脂肪含量变化趋势与之相反.当微粒饲料替代100%生物饵料时,其胰段和肠段淀粉酶活力显著高于其余各处理组(P<0.05),而其余各处理组之间淀粉酶活力差异均不显著;微粒饲料替代生物饵料对各处理组蛋白酶活力无显著影响.由此可以看出,大黄鱼苗种生产中,在12日龄以后使用优质微粒饲料替代50%~75%的生物饵料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在鲟鱼苗种培育转食阶段,多采用先喂活饵,再逐渐驯食投喂人工配合饲料的方法进行转食.利用地下河水进行杂交鲟鱼苗种流水养殖,直接采用微粒饲料进行鲟鱼苗开口,苗种成活率为74.0%,饵料系数为1.31,平均单产为23.64 kg/m2,投入产出比1:2.12,养殖成本为17.9元/kg,取得较好养殖效果,证明利用微粒饲料直接开口饲养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本文研究了蛋黄、轮虫、豆浆、脱脂奶粉、鳗鱼饲料、鱼粉和酵母粉等7种饵料对泥鳅苗种前期培育生长和存活的影响。经过21 d培育,结果显示,泥鳅在不同饵料条件下的生长速度和存活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轮虫组生长速度较快,平均日增全长达到0.31 mm,最终存活率最高,达到39.5%;其次是蛋黄组,达到25.5%;其他组别最终成活率都较低。因此,在本试验条件下,轮虫作为泥鳅开口饵料效果最为理想。Bertalanffy、Gompertz和Logistic三种非线性生长模型均能很好地拟合泥鳅苗种生长曲线(R2=1.000),该期生长拐点在7~8日龄间。  相似文献   

9.
试验选用小型浮游动物、鱼浆、蛋黄和鳗鱼配合饲料等4种饵料作为黑莓鲈仔鱼的开口饵料,经20 d培育,结果显示,在不同饵料条件下,黑莓鲈仔鱼的开口摄食率、生长速度和成活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小型浮游动物组开口摄食率最高,为94.44%,生长速度较快,平均日增全长为0.43 mm,最终存活率为56.03%;鱼浆、蛋黄和鳗鱼饲料组的生长速度和成活率均较低,平均日增全长分别为0.22、0.14、0.11mm,成活率分别为15.24%、12.80%、8.05%。4种开口饵料中,小型浮游动物是黑莓鲈仔鱼的适宜开口饵料。Logistic生长模型能较好地拟合不同开口饵料黑莓鲈仔鱼的生长曲线(R2≥0.96)。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美国水产科学家开展了水产开口饲料加工技术研究,加工饲料替代通常使用的高价活饵料。1.5mm是水产开口饲料粒度的上限,大多数饲料厂通过破碎和筛分达到要求。但经破碎后很难包含全部饲料组分,营养成分不均匀。1999年,美国Extru-Tech,Inc.公司制造了球形制粒系统采用弱剪切、低温挤压膨化和球形制粒技术,加工水产开口饲料,粒度为500—1500μm。饲料粒度均匀,营养成分完好、均匀。特别适于加工鳟鱼、鲑鱼、黄鳍金枪鱼、罗非鱼、鲈鱼、鲶鱼和河豚等特种水产品的开口饲料。 该生产线加工的饲料…  相似文献   

11.
分别采用浮游动物、蛋黄、水丝蚓、鳗鱼饲料对黑斑原鮡(Glyptosternum maculatum)仔鱼进行投喂,探讨这4种开口饵料对其成活率及生长的影响。试验开始时,黑斑原鮡仔鱼全长为(10.60±0.34)mm,体重为(0.025±0.003)g,试验周期共计21 d。结果显示:鳗鱼饲料组和浮游动物组成活率最高,仔鱼的平均全长体重增长率也均高于其他两组。水丝蚓组存活率上明显低于其他组,且生长速度也最低。结果表明,4种开口饵料效果比较,推荐浮游动物和鳗鱼饲料作为黑斑原鮡仔鱼最适宜的开口饵料。  相似文献   

12.
本文综述了微粒饲料的发展历史、应用特点和性状、种类和加工工艺,以及在水产动物苗种培育上的应用现状,指出了微粒饲料在应用上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3.
近十几年来人工微粒饵料研究的进展很快。自从 Jones(1975)报道采用人工微粒饵料培育罗氏沼虾等动物幼体以来,国内外有关研究报道很多,目前已有商品人工微粒饵料出售。国内已见到几种用于虾苗和鱼苗的微粒饵料产品,但市场销售和应用情况不尽人意。除商品比价和使用者观念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本文综述了微粒饲料的发展历史、应用特点和性状、种类和加工工艺,以及在水产动物苗种培育上的应用现状,指出了微粒饲料在应用上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5.
配合饲料的加工是根据不同饲养对象所需要的营养和对饲料性状的要求,采用不同的原料配方,经过粉碎、混合、造粒等工序,制成大小形状各异的颗粒饲料。颗粒饲料有:微粒饲料、软颗粒、硬颗粒、膨化颗粒饲料等。按其比重有沉性和浮性之分。  相似文献   

16.
随着养殖生产的发展,鱼饲料逐渐由单品种饲料向人工合成饲料转化。笔者近二年从事鲤鱼高密度内塘养殖和饲料加工,在实践中探索合理的鲤鱼饲料配方,我们认为配制鲤鱼颗粒饲料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7.
本文总结了虹鳟鱼仔鱼开口饲料的配方、加工工艺和投喂技术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低水温条件下改进的开口饲料配方。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不同开口饵料、不同转食策略对乌原鲤(Procypris merus)仔、稚鱼生长和存活率的影响,实验选用蛋黄、微粒子饲料、丰年虫3种饵料投喂乌原鲤仔鱼15 d,记录仔鱼生长指标和存活率;并采用2种转食策略投喂初始体质量为(3.60±0.49) mg的乌原鲤仔鱼至45日龄(45DHA),分别在20、35日龄转食水蚯蚓和微粒子饲料,分组为T20水蚯蚓、T20微粒子、T35水蚯蚓、T35微粒子,研究其对乌原鲤仔鱼生长和存活率的影响。结果显示:投喂丰年虫能保证乌原鲤仔鱼有较快的生长速度和高存活率,与微粒子饲料、蛋黄组体长、体重、特定生长率和存活率有显著差异。在不同转食策略中,除T20微粒子组存活率为76.00%,其余三组均高于82%。相同转食起点,转食水蚯蚓效果比转食微粒子饲料好;相同转食种类,延后转食起点生长速度快,存活率高(35日龄转食效果优于20日龄)。结果表明,在3种开口饵料中,丰年虫是乌原鲤仔鱼最适宜的开口饵料;不同转食策略中,乌原鲤仔鱼以丰年虫开口,35日龄转食水蚯蚓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决冬季培育鲤鱼苗的饲料问题,从1981年冬开始,对鲤鱼苗的人工饲料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1983年初研制成功“5号”人工开口饲料。用这种饲料直接喂养鲤鱼苗,可使其成活及正常生长。在鱼苗放养密度分别为20万尾/米。和10万尾,米^2,水中不合饵料生物的条件下,经过15天饲养,鱼苗体长分别可达到11—13毫米,体重可达15—22毫克,成活率为77—97%.5号饲料的成份为:粗蛋白36.7%,粗脂肪5.5%,粗纤维1.8%,水分8%,灰分19.0%,碳水化合物29%。  相似文献   

20.
史氏鲟南移驯养及生物学的研究:Ⅲ.仔鱼的开口摄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庄平  张涛  章龙珍  张征 《淡水渔业》1999,29(4):8-11
用单一的水蚯蚓、卤虫无节幼体、池塘浮游动物、人工配合饲料投喂及先卤虫无节幼体后人工配合饲料混合投喂等五种方式培育史氏鲟仔鱼。结果为:卤虫无节幼体是史氏鲟最好的开口饵料,可获得高的成活率和生长率;开口摄食后3-5天,即可开始投喂人工饵料进行食性驯化,20日龄的鱼苗可获得满意的饵料驯化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