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东海日本蟳的数量分布和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根据1998-1999年东海区虾蟹类资源调查所获的日本资料,以渔获密度表示调查海域日本资源分布的数量指标,定量描述了日本在东海调查海域的数量分布。并根据同年逐月生物学测定资料进行了日本生物学特性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日本主要分布在31°00′N以北的大沙、长江口渔场,在31°30′N以南很少有分布,底质为沙或泥沙质。高密集区出现在20~30m水深海区,年间最高渔获密度达363.06kg/km2,常年可以进行生产作业,但以秋冬季数量最多,渔获优势甲宽组为45~75mm,雄蟹略大于雌蟹,雌雄蟹周年性比为1∶0.82,繁殖盛期为5-8月,最小抱卵个体甲长为35mm,甲宽为50mm,体重为25g。最后,提出了规定日本最小可捕规格甲宽为50mm,对于甲宽小于50mm者禁止销售,同时应考虑设立禁渔期等合理利用日本资源,加强人工育苗繁殖技术研究、开展增殖放流等有关建议。  相似文献   

2.
根据1994~1996年和2004~2006年东海大陆架25°30′-33°30′N,128°00′E以西海域调查资料,对剑尖枪乌贼的数量分布和生长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剑尖枪乌贼渔获量高峰期出现在夏季,其资源密度指数达到20.3kg/h,其次是春、秋季,均为5.1kg/h,冬季最低。中心渔场在27°00′--28°30′N,122°30′~124°30′E和28°00′~30°30′N,124°00′~126°30′E。渔场表、底层水温分别为28~29℃和18~21℃,表、底层盐度分别为32~34和34~34.5。该种生命周期为1年,5月份出现性成熟个体,6~10月性成熟个体出现率较高,性成熟度Ⅳ期和V期达到41.3~63.5%,有春生群、夏生群和秋生群之分,夏秋季出生的群体,经过越冬后,翌年春夏季长大进行繁殖,并与春生群、夏生群一起,成为夏秋季的主要捕捞对象。为合理利用该资源,宜在夏季渔获量高峰期发展光诱作业或鱿钓作业,以提高其利用效益。  相似文献   

3.
根据2003年2月至2006年12月对29°30′~32°00′N,122°30′~125°30′E东海北部浅海海域的调查资料,研究了头足类数量的时空分布和各类种类组成。结果表明:头足类资源群落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鱿鱼成为头足类的优势种,6月为其捕捞高峰期,密集分布区在长江口渔场的东部;其次为章鱼类,其高峰期出现在5月和9月,密集分布区在舟山渔场东南部;乌贼比例最低,每年渔获量不超过5%,基本形不成渔汛。为今后更好地持续利用长江口渔场和舟山渔场的头足类资源,建议春、冬季对其进行保护,夏季高峰期重点开发;在拖网伏休的7、8月份可采用光诱作业和鱿钓等作业方式进行利用。  相似文献   

4.
采用酶学分析方法研究了温度、pH对日本蟳Charybdis japonica中肠腺4种主要消化酶(蛋白酶、淀粉酶、纤维素酶和脂肪酶)活性的影响及4种消化酶在中肠腺、胃、肠中的活性分布。结果表明:蛋白酶、淀粉酶、纤维素酶、脂肪酶的最适温度分别为55、35、65、45℃,最适pH分别为6.2、5.5、4.4、7.5;在最适温度及最适pH试验条件下,中肠腺中的蛋白酶、纤维素酶和脂肪酶活性均为最高;蛋白酶活性的大小依次为中肠腺〉胃〉肠,纤维素酶和脂肪酶活性的大小依次为中肠腺〉肠〉胃,而淀粉酶活性在中肠腺、胃、肠中差别不大。  相似文献   

5.
采用酶学分析方法研究了温度、pH对日本蟳Charybdis japonica中肠腺4种主要消化酶(蛋白酶、淀粉酶、纤维素酶和脂肪酶)活性的影响及4种消化酶在中肠腺、胃、肠中的活性分布。结果表明:蛋白酶、淀粉酶、纤维素酶、脂肪酶的最适温度分别为55、35、65、45℃,最适pH分别为6.2、5.5、4.4、7.5;在最适温度及最适pH试验条件下,中肠腺中的蛋白酶、纤维素酶和脂肪酶活性均为最高;蛋白酶活性的大小依次为中肠腺>胃>肠,纤维素酶和脂肪酶活性的大小依次为中肠腺>肠>胃,而淀粉酶活性在中肠腺、胃、肠中差别不大。  相似文献   

6.
东海毛颚类数量分布与环境关系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9  
根据1997-2000年东海23°30′~33°N、118°30′~128°E海域4个季节海洋调查资料,对东海毛颚类的数量分布,优势种丰度对总丰度变化的回归贡献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毛颚类总丰度有明显的季节变化,4季平均丰度(不含台湾海峡水域)为秋季(540ind/102m3)>夏季(322ind/102m3)>冬季(235ind/102m3)>春季(33ind/102m3);毛颚类高丰度区的移动和变化与带鱼渔场的移动和变化基本一致;春、秋季毛颚类总丰度与表层水温线性相关关系非常显著;肥胖箭虫(Sagittaenflata)、海龙箭虫(Sagittanagae)和百陶箭虫(Sagittabedoti)是构成东海毛颚类总丰度变化的最主要种类,其中肥胖箭虫具有较广泛的空间与时间分布的适应性,海龙箭虫分布的水温偏低,是影响冬、春季总丰度变化的主要优势种,百陶箭虫分布的水温偏高,是影响夏、秋季总丰度变化的主要优势种。  相似文献   

7.
东海毛颚类数量分布与环境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1997-2000年东海23°30′~33°N、118°30′~128°E海域4个季节海洋调查资料,对东海毛颚类的数量分布,优势种丰度对总丰度变化的回归贡献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毛颚类总丰度有明显的季节变化,4季平均丰度(不含台湾海峡水域)为秋季(540ind/102m3)>夏季(322ind/102m3)>冬季(235ind/102m3)>春季(33ind/102m3);毛颚类高丰度区的移动和变化与带鱼渔场的移动和变化基本一致;春、秋季毛颚类总丰度与表层水温线性相关关系非常显著;肥胖箭虫(Sagittaenflata)、海龙箭虫(Sagittanagae)和百陶箭虫(Sagittabedoti)是构成东海毛颚类总丰度变化的最主要种类,其中肥胖箭虫具有较广泛的空间与时间分布的适应性,海龙箭虫分布的水温偏低,是影响冬、春季总丰度变化的主要优势种,百陶箭虫分布的水温偏高,是影响夏、秋季总丰度变化的主要优势种。  相似文献   

8.
根据2008年5月(春)、8月(夏)、11月(秋)和2009年2月(冬)在26°00′~35°00′N、121°00′~127°00′E以西海域的底拖网调查资料,研究了东海北部、黄海南部黄鮟鱇Lophius litulon的数量分布、群体结构特征及其分布海域的环境特征。结果表明:东海北部、黄海南部黄鮟鱇主要分布在大沙渔场、江外渔场、舟外渔场和连青石渔场中南部;全年平均渔获率为0.143 kg/h,数量分布的高峰期出现在夏季,平均渔获率为0.298 kg/h,其次是冬季,为0.143 kg/h,春季最低,只有0.032 kg/h;渔获物体长为27~650mm,平均为268 mm,体重为0.6~6 715 g,平均为806 g,冬季渔获个体最大(292 mm,951 g),夏季最小;4—5月为黄鮟鱇的集中产卵时间;黄鮟鱇分布海域的底层水温为6.43~20.01℃,平均为13.02℃;底层盐度为30.37~35.03,平均为32.90;水深分布为17.0~107.2 m,平均为64.4 m,密集分布区的水深为40~80 m。  相似文献   

9.
根据2008年5月(春)、8月(夏)、11月(秋)和2009年2月(冬)在26°00′35°00′N、121°00′35°00′N、121°00′127°00′E以西海域的底拖网调查资料,研究了东海北部、黄海南部黄鮟鱇Lophius litulon的数量分布、群体结构特征及其分布海域的环境特征。结果表明:东海北部、黄海南部黄鮟鱇主要分布在大沙渔场、江外渔场、舟外渔场和连青石渔场中南部;全年平均渔获率为0.143 kg/h,数量分布的高峰期出现在夏季,平均渔获率为0.298 kg/h,其次是冬季,为0.143 kg/h,春季最低,只有0.032 kg/h;渔获物体长为27127°00′E以西海域的底拖网调查资料,研究了东海北部、黄海南部黄鮟鱇Lophius litulon的数量分布、群体结构特征及其分布海域的环境特征。结果表明:东海北部、黄海南部黄鮟鱇主要分布在大沙渔场、江外渔场、舟外渔场和连青石渔场中南部;全年平均渔获率为0.143 kg/h,数量分布的高峰期出现在夏季,平均渔获率为0.298 kg/h,其次是冬季,为0.143 kg/h,春季最低,只有0.032 kg/h;渔获物体长为27650mm,平均为268 mm,体重为0.6650mm,平均为268 mm,体重为0.66 715 g,平均为806 g,冬季渔获个体最大(292 mm,951 g),夏季最小;4—5月为黄鮟鱇的集中产卵时间;黄鮟鱇分布海域的底层水温为6.436 715 g,平均为806 g,冬季渔获个体最大(292 mm,951 g),夏季最小;4—5月为黄鮟鱇的集中产卵时间;黄鮟鱇分布海域的底层水温为6.4320.01℃,平均为13.02℃;底层盐度为30.3720.01℃,平均为13.02℃;底层盐度为30.3735.03,平均为32.90;水深分布为17.035.03,平均为32.90;水深分布为17.0107.2 m,平均为64.4 m,密集分布区的水深为40107.2 m,平均为64.4 m,密集分布区的水深为4080 m。  相似文献   

10.
硫酸铜蓄积对日本蟳体内保护酶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首先根据急性毒性试验确定了硫酸铜对日本蟳Charybdis japonica的安全浓度为0.50mg/L,然后进行了硫酸铜蓄积对日本蟳体内5种组织保护酶系统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日本蟳体内的保护酶系统由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组成,在所有检测的组织中均未发现过氧化物酶(POD)的存在;各组织中SOD、CAT的酶活性显示出高度的组织特异性,SOD的酶活性依次为:心脏〉鳃和肌肉〉性腺〉肝胰脏,CAT的酶活性依次为:性腺〉肝胰脏〉心脏〉鳃〉肌肉;日本蝠体内的保护酶在硫酸铜作用下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药物短时间胁迫能对酶产生一定的刺激作用,而长时间胁迫会抑制酶的活性;不同组织对硫酸铜的敏感性不同,鳃、肝胰脏和性腺对硫酸铜的敏感性大于心脏和肌肉的。  相似文献   

11.
东海日本(虫寻)的数量分布和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2.
2015年东海区营养盐的分布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利用 2015 年春(5月)、夏(8月)、秋(11月)、冬(2月)4个季节在东海区标准断面调查所得的资料,通过对5项营养盐综合分析研究了营养盐表层、10 m层、底层的含量变化及其随季节的分布特征,并对其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等进行探讨分析。研究表明:无机氮、磷酸盐及硅酸盐含量均值最高都在底层,几乎都呈现由表层至底层逐渐升高趋势。2015年东海区营养盐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对于磷酸盐和无机氮的含量表现为冬季 > 秋季 > 夏季 > 春季,硅酸盐的含量表现为夏季 > 冬季 > 秋季 > 春季。东海营养盐主要来源于长江冲淡水,往往受长江冲淡水和台湾暖流同时控制,浓度大体呈现自西向东递减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3.
根据1997-2000年东海23°30′~33°00′N1、18°30′~128°00′E海域4个季节海洋调查资料,运用生态学指标,探讨了东海有尾类种的组成、种数季节变化和平面分布、多样性指数(H′)变化。结果表明:本次调查共记录东海有尾类6种,其中异体住囊虫(Oikopleura dioica)、长尾住囊虫(O.longicauda)和红粒住囊虫(O.rufescens)是东海的常见种,中型住囊虫(O.intermedia)也较为常见,梭形住囊虫(O.fusiformis)和Oikopleura.Spp.则是稀有种;除了Oikopleura.Spp.,其他种在4个季节均有出现,种类季节交替不明显。异体住囊虫有较高的出现率,对环境有广泛的适应;长尾住囊虫也有广泛的分布,但其出现率明显低于异体住囊虫,与异体住囊虫相比,其更有暖水种的特征。红粒住囊虫出现的海区具有高温高盐的特征,可以认为该种是暖水种。中型住囊虫主要在夏季出现,也是暖水种。东海有尾类以分布在外海暖流势力控制的水域为主,显示出该类浮游动物具有暖水性的特征。东海有尾类多样性指数(H′)值较低,个别优势种的集群性,是形成多样性指数值较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东海有尾类种类分布和多样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1997-2000年东海23°30′~33°00′N1、18°30′~128°00′E海域4个季节海洋调查资料,运用生态学指标,探讨了东海有尾类种的组成、种数季节变化和平面分布、多样性指数(H′)变化。结果表明:本次调查共记录东海有尾类6种,其中异体住囊虫(Oikopleura dioica)、长尾住囊虫(O.longicauda)和红粒住囊虫(O.rufescens)是东海的常见种,中型住囊虫(O.intermedia)也较为常见,梭形住囊虫(O.fusiformis)和Oikopleura.Spp.则是稀有种;除了Oikopleura.Spp.,其他种在4个季节均有出现,种类季节交替不明显。异体住囊虫有较高的出现率,对环境有广泛的适应;长尾住囊虫也有广泛的分布,但其出现率明显低于异体住囊虫,与异体住囊虫相比,其更有暖水种的特征。红粒住囊虫出现的海区具有高温高盐的特征,可以认为该种是暖水种。中型住囊虫主要在夏季出现,也是暖水种。东海有尾类以分布在外海暖流势力控制的水域为主,显示出该类浮游动物具有暖水性的特征。东海有尾类多样性指数(H′)值较低,个别优势种的集群性,是形成多样性指数值较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根据2010年11月东海29站位所采集108个样品偏光镜检分析结果显示:调查区共发现26种今生颗石藻,优势种为赫氏艾密里藻(Emiliania huxleyi)、大洋桥石藻(Gephyrocapsa oceanica)、卡特螺旋球藻(Helicosphaera carteri)和粗壮环翼球(Algirosphaera robusta)等.水体中今生颗石藻丰度为0-76.562个/mL,平均值为18.641个/mL;颗石粒丰度0-4506.47个/mL,平均值为613.44个/mL,今生颗石藻在表层和底层均呈斑块状分布,海盆区站位丰度较近岸站位下降明显,但物种丰富度明显增多;颗石球丰度最大值站位发生在硅藻水华站位.将研究区域划分为3个断面进行分析:PN断面、沿岸流断面和黑潮断面.比较显示,PN断面的空间分布差异性较大,赫氏艾密里藻具有最高丰度的颗石粒和颗石球.沿岸流断面颗石粒/颗石球、黑潮断面中颗石粒(除底层外),自表至底随水深增加有轻微增加趋势,黑潮断面颗石球丰度高值区集中于25-80 m之间.结合历史环境资料,分析得出东海调查期水体混合、泥沙再悬浮以及硝酸盐浓度是控制今生颗石藻物种丰富度与物种特异分布的主要因子;今生颗石藻在不同环境中具有不同的生活策略,其空间分布特征随取样季节和海区不同有较大变化.  相似文献   

16.
利用荧光显微镜技术(Epifluorescence microscopy,EFM)对东海海域(26~30°N,120~127.5°E)夏季聚球蓝细菌(Synechococcus)的密度、生物量、生态分布特点进行了研究,并结合相关环境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海域夏季聚球蓝细菌细胞密度为1.65×104cells/mL,生物量为4.85μg C/L。从水平分布上看,近岸海域高于外部海域,从垂直分布上看,明显呈现由表层至底层逐渐下降的趋势。该海域夏季聚球蓝细菌占浮游植物生物量平均百分比(CB/PB)为22.65%,水平分布上呈现外部海域高于近岸海域。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聚球蓝细菌细胞密度与CB/PB、叶绿素a、水温成显著性正相关,与硝酸盐、总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盐度、浊度成显著性负相关;而CB/PB与叶绿素a、硝酸盐、亚硝酸盐、总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及浊度成显著性负相关,与水温成显著性正相关。  相似文献   

17.
黄鮟鱇雌鱼初次性成熟体长为293 mm,初次性成熟年龄为1.5龄。繁殖季节为2-5月,以4-5月为盛产期。雌鱼成熟系数在4月达到最大,5月次之,雄鱼成熟系数在5月最大。其绝对繁殖力介于(3.11~14.1)×105粒之间,平均为(6.74±2.87)×105粒,相对繁殖力(F/L)为883~2 153粒/mm,平均为(1 521±581)粒/mm,相对繁殖力(F/W)为181~426粒/g,平均为(264±76)粒/g。对Ⅳ期卵巢132颗卵细胞的直径测定结果显示,卵径范围为1.30~1.76 mm,平均为(1.59±0.19)mm,明显的1个峰值出现在1.575~1.625 mm,占总卵粒数的33.3%,其卵径分布不均匀,应属于一次性产卵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