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期以来,储备油库发桶装油料的设备,普遍使用橡胶管。橡胶管有易老化、易脏污、静电联接线易脱落的弊端,对桶装发油的效率影响较大。 近两年来,某单位的三个油库购进了株洲石油储存技术研究所生产的“L451型桶装鹤管”。使用后感到这种鹤管基本解决了上述弊端,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和经济效益。该鹤管由回转器、平衡器、按钮器及连杆组、无缝管等部件组成,现将其特点介绍给同行:  相似文献   

2.
现在使用的鹤管,都是整体配套设置在灌装或接卸部位上的一种固定鹤管。如果油罐汽车(或铁路油罐车)能带“鹤管”(指下伸到油罐内的部分),不但能解决“喷溅”问题,而且还为解决上卸汽油时产生“汽阻”的问题创造良好条件。它比固定鹤管(包括自动鹤管)具有设备简单、操作方便、易于实施等优点。  相似文献   

3.
鹤管气阻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朝晖  朱焕勤  于佰俭 《油气储运》2005,24(4):49-51,54,i005
油罐车在高温季节和高原地区接卸汽油时经常产生鹤管气阻现象,导致罐车下部的油料不能下卸.针对这一问题,分析了鹤管气阻产生的机理,提出了鹤管气阻的几种校核方法.根据分析与研究结果,提出了提高当地大气压力、减小液体的气化压力、降低鹤管油料的流速和鹤管阻力损失等消除鹤管气阻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前国内使用的汽车装油鹤管五花八门,但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问题。笔者结合生产实际,设计了一种自升自封式装油鹤管,现介绍给大家。1 鹤管结构 该鹤管由两大部分组成,如图示。其一是由水平管、活络弯头、水平短管、小臂管、垂直管和垂直套管组成的主体装油鹤管部分;其二是由平面蜗卷弹簧、钢丝、滑轮、锥形浮子和垂直管下端口密封圈组成自升自封系统。  相似文献   

5.
内装式分层卸油鹤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对气阻校核公式的分析,提出了消除气阻的两个有效途径:①通过改变卸油顺序,使卸油温度下油品的饱和蒸气压大的油品在鹤管最高点与油罐车油面的标高差小的时候通过鹤管最高点。②通过改变鹤管,使鹤管距罐底的距离减小。以这两点为依据,设计出了内装式是分层卸油鹤管。该鹤管与油罐车焊接在一起,且部分操作可在地面进行,操作简单,安全可靠,运用修正后的气阻校核公式,以中国三大火炉之一的重庆地区为典型示例,对内装式分  相似文献   

6.
有些卸车栈桥不能满足上卸鹤管的应用条件,使卸油作业难以进行,为此提出根据所卸介质的挥发性合理选择鹤管,鹤管出厂前做虹吸试验,加强鹤管的密封性,密封圈应设计成自封式,自动补偿密封圈磨损的能力,如采用“O”型圈时,应保证密封圈的压缩量可调。在上卸作业的工艺流程中,高位汇管布置会破坏鹤管的虹吸能力,使上卸速度减慢,甚至终止卸油,而低位汇管能避免鹤管间相互干扰,降低对管系严密性的要求,从而顺利地实现上卸作  相似文献   

7.
装油结束后,鹤管内余留油品膨胀(气温影响)造成滴漏、蒸发和操作阀门关不严密时,管线内的油品会泄漏进入鹤管,造成鹤管滴漏。油品越轻,滴漏情况越严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安装了一套鹤管自动回抽设施(示意图见图1,电气原理图见图2),应用在滴漏现象最严重的汽油装车鹤管上,效果十分显著,不仅消灭了油品滴漏、减少了油品损失和环境污染,操作和管理都很简便,受到操作工人的欢迎。  相似文献   

8.
Q-S型鹤管由三大部分组成。上面一节是手动伸缩管,内套管最大行程580mm;下面一节为气动伸缩管,内套管最大行程为998mm;两节之间由一个活动弯头联接,弯头的活动半径为320mm,因此很容易使鹤管对上罐车口。整个鹤管活动部分的重量由重物平衡,故可较轻便的提起和放下(见图1)。 当罐车沿着预定的路线进入货位后,操作工可以转动活动弯头(图2)使鹤管口对上罐  相似文献   

9.
目前,对汽车油罐车灌装油品一般采取用顶部灌装,且为敞口作业。如果操作人员不严格遵守操作规程,装油鹤管伸不到罐车底部,就会使油品从鹤管出口处喷洒而下,造成油品在罐中冲击飞溅、剧烈翻腾。这样不仅损耗大量油气,油品质量降低,并可能发生静油事故。为此,笔者设想从两方面进行改造。 1.汽车油罐的改道 在油罐的车盖上设置一根固定鹤管和一根集气管(见图1)。固定鹤管的上部与罐车盖焊接,端  相似文献   

10.
YH200-JN型浸没式内液压轻油大鹤管和高位重油大鹤管的设计、制造是合理的、可靠的。但在投运后暴露出一些问题,使用过程中进行了改进。改进的意见和措施可供有关单位参考。  相似文献   

11.
在油库收发作业中采用的轻油装卸鹤管,虽经不断改进,仍还存在密封不严、转动不灵、使用不便等问题。为了克服上述缺陷,改善劳动条件,提高劳动效率,我院经过较广泛的调查研究,吸取国内外经验,反复进行方案比较,最后选定 Dg100—I 型鹤管为定型产品。图1 a 为鹤管外型,图1 b 为鹤管工作状态。经加工试制和初步使用,收到了较好效果,达到了密封性能可靠、旋转灵活、使用方便等要求。  相似文献   

12.
李远征 《油气储运》1999,18(12):52-54
介绍了铁路油罐车液压装油大鹤管设施的结构特点及工作原理,分析了鹤管作业过程中升降液压缸,水平对位油缸、牵引爬车等关键部位常见故障及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3.
油料储运过程中的气阻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油料的铁路储运过程中,高温季节及火车卸油后期(液位较低时)容易产生气阻,气阻将对装卸作业产生严重的影响,并将增加油品的损耗。分析了气阻产生的原因,指出气阻主要受饱和蒸气压、流速和鹤管安装高度的影响。为避免气阻,最有效的方法是对鹤管的安装高度给予一定的限制。给出了一定温度和流速时无气阻条件下的鹤管允许极限安装高度值,以及无气阻条件下的工艺参数范围,具有实用性和经济性。  相似文献   

14.
众所周知,由于密封性不能保证,轻油罐车下部卸油的问题一直没有解决。用鹤管进行罐车上部卸油造成的“汽阻”,一直是油库作业中的一大难题。为彻底解决高温时鹤管顶部发生的“汽阻”现象,同时也解决自流灌泵,减小作业强度等一系列问题,对  相似文献   

15.
减少加油站发油损耗的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万斌 《油气储运》1991,10(4):65-65
国内加油站灌装设备都处在落后状态,如灌桶用灌油嘴和加油枪,灌油罐车用短鹤管。灌油嘴口径为φ40mm,加油枪为φ38mm,短鹤管为φ100mm。灌油嘴和加油枪插入油桶的深度一般只有100~200mm,插入油箱一般离箱底也有300~400mm,短鹤管多数未插入油罐车底部。在灌装作业时,灌油嘴和加油枪不能侵入油料中,油料与空气和桶壁冲击,飞溅成为雾状油滴和含烃蒸气极高的混合气体,与空气一起大量逸出。特别是油桶开口直径仅50mm与灌油嘴和加油枪只有5~6mm的空隙,逸出的气流流速达0.42m/s,促使油气混合过程加剧,损耗量增加,其程度大大超过灌装油车。短鹤管在灌  相似文献   

16.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油库使用的铁路卸油方式是卸油泵房、集油管和卸车鹤管等的组合。由于受工艺条件限制,泵房距卸油栈桥较远,且多组鹤管共接一根集油管,将油导入输转油泵。如果系统中某一点漏气或油温过高,就会在高点处形成气阻。这种工艺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7.
针对我国黄河中下游以南地区的油库占全国油库的60%,汽油卸车量占轻油储量的80%;及该地区高温期长,当环境气温达到33℃~34℃时铁路罐车上卸汽油发生困难的状况。作者提出一种新的卸油方式—单点自吸式卸油方案。它的特点是用一个鹤管依次逐个卸车,卸车鹤管端部自带潜油泵浸入车内进行抽油,并不受气温影响及不污染环境,减少了油品蒸发损耗,卸车时间可缩短,工程一次投资费用可比多鹤管同时卸油方案节省40%,经营费用可节省93%。作者认为本方案可用于原有油库卸车台的改造;对于容量小于10×10~4m~3、年周转量30×10~4m~3的油库采用本方案是可行的经济的。  相似文献   

18.
李伟 《油气储运》1989,8(5):64-64
某油库在一次卸70号汽油铁路罐车时,当操作人员打开罐盖,刚把铝质鹤管插入罐口约40cm时,尚未接触油面,汽油突然燃烧,喷出火焰。幸亏操作人员沉着冷静,迅速拔出鹤管,盖好罐车顶盖,并包上石棉被,才避免了一起重大的燃爆事故。但这次事故的教训值得汲取。 1.关于这次事故的调查分析  相似文献   

19.
装置的工艺流程设计应该是满足生产、调度灵活及节约投资三者的统一,即在满足生产的条件下应尽可能提高设备利用率,简化工艺流程。 1.图1为某油库的油品装卸流程简图。卸油时,罐车内油品通过鹤管、泵,进入油罐;付油时,罐内油品通过泵输到计量室。现将图1流程改为图2流程,卸油时,罐车内油品通过鹤管、阀2、泵、阀1进油罐;付油时,罐内油品通过阀4、泵、阀3输  相似文献   

20.
液压驱动浸没式装油大鹤管投入使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首次采用的液压驱动浸没式铁路罐车装油大鹤管,已于1983年元月上旬在齐鲁石油化学总公司炼油厂北装油台的改造工程中安装调试完毕,并投入使用。这项工程是由北京石油设计院承包设计的。该项工程的设计具有以下特点: 1.装油工艺采用变流量装车。油品在淹没鹤管分流头之前及油品装车高位时,采用流速不大于1米/秒的小流量,以减少油气损耗、减小静电和减小冲击。 2.整个装油过程全部采用程序控制。油罐车对位后只需按一次启动开关,全部动作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