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3 毫秒
1.
不同氮肥施用量对大豆生长状况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摸清氮肥施用量对大豆生长状况的影响,设置不同梯度氮肥试验。结果表明:施用氮肥能够显著增加大豆株高、叶绿素含量,促进植株干物质的积累,不同施氮水平下,株高和叶绿素含量以及植株生物量在N3P2K(高氮)处理中达到最大值,但对大豆根瘤的形成和生长则表现出抑制作用,表现为减少根瘤数量和根瘤干重,降低固氮酶活性。与低氮处理相比,其它处理的根瘤固氮酶活性较弱。增加施氮量能够改善大豆产量性状,增加大豆单株荚数和粒数,但与N1P2K(低氮)处理相比,N2P2K(中氮)、N3P2K(高氮)处理的产量稍有下降,分别减少了6.8%、1.1%。  相似文献   

2.
严君  韩晓增 《中国农业科学》2014,47(10):1929-1938
【目的】大豆结瘤固氮和产量对氮肥的反应不同,实际上是由于大豆共生固氮系统及其根系系统对土壤无机氮浓度的感知不同造成的。通过对不同土壤无机氮浓度下大豆结瘤、固氮及产量影响的研究,探索能提高大豆产量、结瘤和固氮的土壤无机氮浓度,即掌握土壤无机氮浓度与大豆共生固氮和产量的数量关系,为调控氮肥施用量及施用时期、预测氮肥对大豆共生固氮能力和产量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盆栽土培试验方法,分别在第一片复叶充分生长(V2期)、始花期(R1期)、始荚期(R3期)和始粒粒(R5期)一次性施用不同量的氮肥,从而形成不同无机氮浓度的土壤。利用获得的不同无机氮浓度土壤为供试土壤,对各生育时期根瘤数量、干重和固氮酶活性及成熟期产量及其构成因子进行调查,明确大豆根瘤固氮和产量对土壤无机氮浓度的响应,掌握土壤无机氮浓度与氮肥及与大豆固氮和产量的数量关系。【结果】不同时期土壤无机氮浓度处理下的根瘤干重、数量和固氮酶活性均随着大豆生育时期的推进在R4期时达到最大值。R6期时大豆平均根瘤干重、数量和固氮酶活性均表现为:V2期>R5期>R3期>R1期,较CK处理根瘤平均干重分别下降15%、18%、17%和32%;根瘤数量下降13%、18%、19%和20%;固氮酶活性下降19%、22%、23%和32%。不同生育时期土壤无机氮浓度与R6期大豆根瘤干重、数量和固氮酶活性间均具有显著的线性负相关关系,即土壤无机氮浓度越大对根瘤干重、数量和固氮酶活性的抑制作用越大。大豆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的变化趋势均表现为:R1期>R3期>V2期>R5期。除R5期不同土壤无机氮浓度处理与CK处理间的生物量和产量差异不显著外,V2、R1和R3期不同土壤无机氮浓度处理,均显著地促进大豆生物量和产量的增加。不同生育时期处理均以N3和N4处理的生物量、株高、株荚数、株荚重、株粒重显著高于其它处理。V2期土壤无机氮浓度对大豆固氮能力和产量的影响最大,而R1期土壤无机氮浓度对大豆生长和产量的影响最大。不同生育时期不抑制大豆固氮同时还提高大豆产量的土壤无机氮浓度不同:V2期土壤无机氮浓度达到135.8 mg•kg -1;R1期土壤无机氮浓度为58-91 mg•kg-1;R3期土壤无机氮浓度为29.4-62.8 mg•kg -1;在R5期土壤无机氮浓度达到102.3 mg•kg -1。【结论】大豆对氮肥的反应主要取决于土壤无机氮浓度的大小,而土壤无机氮浓度大小的调节,除了与氮肥施用量有关外还与大豆的生育时期有关系,可以根据农业生产和科学试验的需要进行调节。其中V2期土壤无机氮浓度对大豆根瘤数量、干重和固氮酶活性的影响大于其它生育时期土壤无机氮浓度处理;而R1期土壤无机氮浓度对大豆生物量和产量的影响大于其它生育时期土壤无机氮浓度处理。  相似文献   

3.
为了进一步提高大豆产量,研究了化肥与秸秆配施条件下,大豆生长及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化肥与秸秆配施增加了大豆株高和叶绿素含量,促进了大豆植株的干物质积累。增加秸秆施入量对大豆株高的叶绿素含量影响不大。苗期秸秆处理能够促进大豆根瘤形成,后期逐渐表现出抑制作用。低量秸秆处理能够促进大豆固氮酶活性,高量秸秆对大豆固氮酶活性有抑制作用。化肥与秸秆配合施用能够改善大豆产量性状,低量秸秆处理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百粒重和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4.
为探索不同根瘤菌和减施氮肥对鲜食大豆结瘤和产量的影响,通过盆栽试验,设置不接种根瘤菌常规施肥(CK1)、不接种根瘤菌减氮施肥(CK2)、接种慢生型大豆根瘤菌USDA110常规施肥(U1)、接种慢生型大豆根瘤菌USDA110减施氮肥(U2)、接种费氏中华根瘤菌CCBAU45436常规施肥(C1)和接种费氏中华根瘤菌CCBAU45436减施氮肥(C2)处理,研究不同施肥水平和根瘤菌接种水平下鲜食大豆的根瘤数、根瘤质量、根瘤固氮酶活性和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在常规施肥水平下,花荚期C1处理的根瘤数大于CK1处理,差异极显著;根瘤质量、根瘤的固氮酶活性在各处理间无显著差异.采青期C1处理根瘤数大于CK1处理,差异极显著,C1处理的根瘤鲜质量、根瘤干质量也显著大于CK1,根瘤的固氮酶活性在各处理间无显著差异.减氮施肥水平下,花荚期U2处理的根瘤数显著大于CK2处理;U2处理的根瘤鲜质量、根瘤干质量显著大于C2处理,与CK2无显著差异;根瘤的固氮酶活性在各处理间无显著差异.采青期C2处理的根瘤数显著大于U2处理,根瘤鲜质量、根瘤干质量和根瘤的固氮酶活性在各处理间无显著差异.不接种根瘤菌水平下,花荚期和采青期CK1、CK2处理的根瘤数、根瘤鲜质量、根瘤干质量和根瘤的固氮酶活性无显著差异.接种USDA110根瘤菌水平下,花荚期U2处理的根瘤固氮酶活性显著高于U1处理,采青期差异不显著;花荚期、采青期的根瘤数、根瘤鲜质量、根瘤干质量在U1处理与U2处理间均无显著差异.接种CCBAU45436根瘤菌水平下,花荚期C2处理的根瘤固氮酶活性显著高于C 1处理,采青期差异不显著;花荚期、采青期的根瘤数、根瘤鲜质量、根瘤干质量在C 1处理与C2处理间均无显著差异.综合说明,接种根瘤菌影响了鲜食大豆的结瘤情况,但对根瘤的固氮酶活性影响不大.减施氮肥影响了花荚期鲜食大豆根瘤的固氮酶活性,但对结瘤影响不大.不同施肥水平和根瘤菌接种水平下各处理间产量均无显著差异,但U2、C2处理的鲜食大豆单株鲜籽粒产量比CK1处理分别提高了4.61%、4.24%,在减施氮肥后接种根瘤菌提高了鲜食大豆的产量.  相似文献   

5.
平衡施肥对大豆生长状况和固氮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大豆产量,高效利用肥料以降低生产成本,选择了4种不同肥料组合,分别为NP、NK、PK和NPK,研究了各施肥条件对大豆生长状况及固氮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平衡施肥(NPK)能够促进大豆生长,其株高、叶绿素含量和植株生物量均达到了最大值。平衡施肥中氮肥的施用抑制了大豆根瘤固氮能力,根瘤数量、根瘤干重和固氮酶活性均低于CK处理。NK处理的单株荚数和粒数高于其它处理,PK处理获得了较高的百粒重,但平衡施肥(NPK)条件下,大豆的产量最高,与CK相比,产量增加了39.4%。  相似文献   

6.
氮素是大豆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主要营养元素之一。试验针对大豆的需肥特点及自身的固氮特性,改变传统一次性施足基肥模式,采取随机区组法研究在深施磷钾肥的前提下,控制氮肥总量,把适量的氮肥用作基肥,其余氮肥后移分期进行根外追肥,探讨前氮后移对大豆产量的影响,为氮肥的合理施用提高科学依据。试验结果表明,前氮后移效果好于氮肥作基肥一次性深施,以基肥尿素37.5kg/hm2+初花期(R1)、始荚期(R3)、鼓粒初期(R5)分别叶喷尿素7.5、6.0、6.0kg/hm2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7.
采用氮肥不同分期使用,研究氮对大豆生长及产量的影响,探讨大豆生产中氮的合理施用措施。结果表明:氮肥全部基施(A处理)与部分追施,并结合氮肥分期施用对大豆生长及产量有不同的影响,氮肥全部基施能促进苗期大豆生长,而氮肥的分期施用则促进了初花期之后大豆植株的生长,尤其是D处理(基肥氮肥+花期追施氮肥+鼓粒期追施氮肥),显著促进了大豆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百粒重以及产量的增加;追施氮肥的方式中,叶面喷施效果好于土壤追施。  相似文献   

8.
施氮对大豆接种根瘤菌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接种根瘤菌,设置不同氮水平,对大豆盛花期根瘤及大豆产量构成因子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施氮范围内施用根瘤菌,可明显提高大豆根瘤风干重,促进成荚、鼓粒,对增产有明显作用;施用根瘤菌与尿素15 kg.hm-2组合,较单一施用尿素25 kg.hm-2处理,增加产量5.36%;较以根瘤菌替代氮肥施用处理,增加产量10.50%。  相似文献   

9.
<正>落花落荚是大豆生产中的普遍问题,秋大豆尤其严重,主要原因是秋旱、缺肥、通风透光不良和病虫为害等。为保证秋大豆的产量,可采取以下措施保花增荚。1.看苗追施花荚肥。在秋大豆开花时,结合中耕除草,对土质瘠薄、豆苗长势差、不能及时封行的地块。追施适量氮肥,可促进后期生长发育,以利保花增荚。施用磷肥,可使植株生长健壮,根系发达,增强根瘤固氮能力,促  相似文献   

10.
氮磷四营养对春大豆产量品质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红壤旱地上氮磷钾营养对春大豆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一定量氮肥有利于大豆根瘤的形成和固氮,施氮量过大则对结瘤有抑制作用;氮磷钾肥合理用量及配比有利于植株吸收养分和干物质积累,协调生长,从而提高产量改善品质;施肥主要是通过提高单株分枝数,单株荚数和粒数而增产,对百粒重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1.
经试验证明,大豆施肥有利于根瘤的形成和生长,并能提高根瘤固氮酶的活性和根瘤的固氮量。特别是在施磷肥的基础上再施以适量的氮钾肥,效果更为显著。除增加根瘤的数目和根瘤重量、提高根瘤的固氮活性外,还能延长根瘤的固氮时期,提高籽实的产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不同连作方式对大豆生物固氮的影响。[方法]在长期定位试验中设置正茬(大豆-小麦-玉米-大豆)、重茬(小麦-小麦-大豆-大豆)和迎茬(小麦-大豆-小麦-大豆)3种连作方式,研究不同连作方式对大豆根瘤形成和固氮量的影响。[结果]结荚期和鼓粒期正茬大豆体内含氮量较重茬、迎茬多。3种连作方式的大豆根系形成根瘤的数量表现为正茬>迎茬>重茬,迎茬、重茬的大豆根瘤数分别较正茬减少1.3~1.4、13.4~20.5个/株。大豆通过共生固氮作用固定的氮素表现为正茬>迎茬>重茬,重茬、迎茬大豆固氮量分别比正茬降低18.4%、6.5%。大豆产量表现为正茬>迎茬>重茬。[结论]大豆体内含氮量、根瘤数、固氮量和产量都表现为正茬>迎茬>重茬。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不同种衣剂对大豆植株生长发育、形态建成、根腐病发生情况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锐胜种衣剂Ⅰ可提高大豆苗期根、茎、叶、根瘤干重,增加株高,降低大豆后期茎干重,增加节间数、底荚高度、单株饱荚数和株粒数,对于提高产量效果佳,其次为适乐时种衣剂。  相似文献   

14.
不同生育时期干旱胁迫对花生抗旱指标值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防雨棚池栽条件下,通过人工控水的方法,研究了不同生育期干旱胁迫对花生抗旱指标值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生育时期干旱胁迫均导致花生荚果产量降低。其中花针期干旱荚果产量降低的幅度最大,比对照降低了27.52%,其次是结荚期干旱,比对照降低了25.55%,再是饱果成熟期干旱比对照降低了14.92%,苗期干旱降低荚果产量的幅度最小,比对照降低了9.79%。通过敏感系数对花生不同生育时期干旱的敏感性进行评价表明花针期对干旱胁迫最敏感,其次为结荚期和饱果成熟期,苗期对干旱最不敏感。  相似文献   

15.
在田间以新鲜豆1号为材料研究了6种不同施氮量对根系生长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覆膜栽培大豆单株结瘤数增加快,单位面积根系干质量比露地栽培高30.45%~53.47%;施氮肥能够显著减少单株根瘤数,但同时却能促进根量的增长和根系下扎,增加根冠比,提高根系活力;除高氮处理(N120+30)外,其余处理单位面积根干质量均在结荚期达到峰值后迅速下降;高氮处理(N120、N120+30)抑制开花至结荚期间根系的生长,但减缓了结荚期至鼓粒期间的根系干质量的降低;施氮量为90 kg/hm2时,根系综合性状优良,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6.
追氮时期对优质小麦氮素吸收·运转和籽粒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揭示小麦不同追氮时期的氮素利用机制。[方法]采用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了不同时期追施氮肥对优质小麦氮素吸收、分布、运转和产量的影响。[结果]结果表明:在该试验条件下,小麦吸收的氮素中,来自土壤的占73.36%~78.58%,来自肥料的占21.42%~26.64%。拔节期和挑旗期追施氮肥可促进植株对氮素的吸收,尤其是对肥料氮的吸收,提高氮素开花期穗器官和成熟期籽粒的分配量和分配比例,促使开花后营养器官的氮素向籽粒转移。小麦籽粒氮素的74.08%~80.28%是开花前营养体氮的调运,各营养器官对籽粒的贡献大小为叶片>茎>穗轴+颖壳>叶鞘>根。适期追氮增加了穗粒数,提高了收获指数和产量。[结论]不同时期追氮对小麦的氮素代谢、产量和品质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冬小麦的高产优质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超高产中筋品种鲁麦22和高产优质强筋品种烟农15为试材,研究了追氮时期对不同类型冬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拔节雌雄蕊原基形成期和挑旗(四分体)期追施氮肥能显著增加穗粒数、收获指数和籽粒产量,极显著地提高粒重;追氮时期过早(起身期)或过迟(开花期)均对冬小麦籽粒产量的提高产生不利影响。超高产中筋品种鲁麦22拔节期追氮效果显著优于挑旗期,而高产优质强筋品种烟农15拔节期与挑旗期调控效果差异不显著。挑旗期和拔节期追施氮肥,均能提高籽粒容重、出粉率和面粉的湿面筋含量、沉淀值,显著延长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和断裂时间,降低公差指数,提高评价值,但高产优质强筋品种烟农15较超高产中筋品种鲁麦22对追肥时期更敏感,挑旗期追施氮肥效果最佳,拔节期次之,而鲁麦22拔节期和挑旗期追施氮肥效果基本一致。[结论]拔节期或挑旗期是小麦高产优质兼顾的追氮时期。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寻黑龙江省冬小麦种植适宜的播种方式和追肥时期,试验在田间条件下,研究了种植方式和追肥时期对冬小麦根系生长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方式和追肥时期共同影响根系生长,拔节期追施氮肥促进根系增长显著。不同处理下蛋白质含量L1、L2、L3与L0相比分别提高了3.6%、14.2%、12.7%;P1、P2、P3与P0相比分别提高了10.5%、12.8%和12.0%,L0与P0无显著差异,湿面筋含量L1、L2、L3与L0相比分别提高了7.1%、13.2%和9.8%;P1、P2、P3与P0相比分别提高了5.9%、7.2%和5.4%,L0与P0存在差异,但差异不显著。追氮时期是影响籽粒蛋白质含量和湿面筋含量提高的主要因素,而种植方式对提高籽粒蛋白含量的影响不明显。由此可知,黑龙江省冬小麦采取垄沟播种在拔节期适量追肥的栽培技术有助于根系生长及显著提高籽粒品质和产量。  相似文献   

19.
施氮量对超高产大豆中黄35花荚形成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揭示氮肥对超高产大豆花、荚形成及产量的影响规律。田间研究了施纯氮(0,45,90,135 kg/hm2)处理对中黄35叶片生长、开花、结荚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90,135 kg/hm2较未施氮明显增加主茎第9节至第15节的叶面积和群体叶面积指数,增加第9节至第14节花数、第6节至第16节荚数和腔数,开花期、结荚期分别延长0~4 d,0~12 d;单位面积总花数、腔数和产量分别增加8.4%~37.4%,3.9%~29.2%,3.1%~11.5%,施氮135 kg/hm2处理的产量达6 514.8 kg/hm2,其总花数为3 489.5×104朵/hm2,总腔数为3 349.5×104个/hm2。开花期施氮肥增产的重要原因是促进上部节叶片生长,增加群体叶面积指数,并延长开花期和结荚期,增加上部节的花数、荚数和腔数。超高产大豆田的适宜施氮量为90 kg/hm2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