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欧州鳗鱼的小瓜虫病也叫白点病,为小瓜虫寄生在欧州鳗的皮肤及鳃上,患病鳗鱼的皮肤上出现明显的白色小点,成熟的虫体较大肉眼可见,受感染的病鳗同时伴有大量的粘液及表皮脱落糜烂,病鳗体色发黑,其致死的主要机理是:(1)小瓜虫寄生在鳃的上皮细胞,引起鳃上皮细胞增生、肿胀坏死,进而影响到鳗鱼的呼吸。(2)寄生后引起鳗鱼的电解液、营养物质和体液的流失、造成代谢紊乱。  相似文献   

2.
欧洲鳗的小瓜虫病也叫白点病,由小瓜虫寄生在欧洲鳗的皮肤及鳃上引起。受感染的病鳗同时伴有大量的粘液及表皮脱落糜烂,病鳗体色发黑。其致死的主要机理是:①小瓜虫寄生在鳃的上皮细胞,引起鳃上皮细胞增生、肿胀坏死,进而影响到鳗鱼的呼吸。  相似文献   

3.
鳗鱼患车轮虫病虽没有患拟指环虫病对鳗鱼影响那么严重,治疗也没那么艰难,但因虫体繁殖力强,易侵及多数鳗鱼并造成伤亡,因而也是威胁鳗鱼养殖的重要外寄生虫。从欧洲鳗、日本鳗到美洲鳗,鳗苗、黑仔、幼鳗到成鳗等各阶段,皆易受到本虫之侵袭而导致较重大的病害。该虫传播速度快,一旦鳗池有本虫侵入,即使开始时仅有数尾发病,也会很快蔓延全池的鳗鱼。因此若不能及早正确诊断本病而施以对策,将会给养鳗场带来较重大的损失。车轮虫主要寄生于鳗鱼的鳃、鳍及体表,并不侵入体内。鳗苗及幼鳗多见寄生于体表及鳍,而成鳗多见寄生于鳃部,少量寄生时对…  相似文献   

4.
自今年3月份以来,福建省福清、仙游等地的欧鳗养殖场送检的病鳗中陆续发现有两极虫的感染。这些两极虫多寄生于鳗鱼的鳃丝内,引起鳗鱼鳃部红肿出血,粘液增多、食欲不振等病症。1、发病情况病鳗多为3月龄以下的幼鳗,发病初期体表无明显病症,鳃丝鲜红、出血,有的有增生或溃烂,粘液明显增多。内脏器官无明显病变,细菌检查多为阴性。临床表现呼吸困难、食欲减退。发病后期出现体表出血、破损等病症,常有一些幼鳗死亡。2、病原本病的病原体是原生动物、粘泡子虫类、两极虫科的一种两极虫(MyXidiumSpp)。寄生于鳗鱼鳃中的抱子呈纺睡…  相似文献   

5.
小瓜虫病是欧鳗养殖过程中的一种常见多发病,发生于白仔至成鳗养殖的全过程。特别以山溪水、水库水为水源的养殖场更多见。小瓜虫寄生于体表或鳃。常在粘液细胞之下,引起粘液分泌增加,粘液层剥离,鳗鱼援食降低、不活泼,易消瘦;严重感染时,小瓜虫在体表连成片,使粘液成堆状,最终粘液成片脱落,极易继发细菌或真菌感染,导致脱粘,烂鳃。水霉等疾病,而造成大量死亡。根据3年的养殖经验,笔者认为治疗此病,应根据不同养殖阶段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简述如下:1.白仔期:苗种小,抵抗力弱,水温较高,宜采用每吨水加干辣椒粉3.5…  相似文献   

6.
观赏鱼类的小瓜虫病及防治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瓜虫病是观赏鱼类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小瓜虫寄生各种鱼类的体表和鳃上,以上皮细胞、红血球为食夺取营养,破坏组织,同时刺激鱼体组织增生形成一个白色囊泡,从外形看来像是一个白点,因此义称“白点病”。当虫体大量寄生时,能够引起鱼类大批死亡。近几年来,随着淡水养鱼技术的改进,淡水渔业的小瓜虫病日趋减少,然而观赏鱼类的小瓜虫病却很流行,并威胁着生产的发展,应该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现将有关新的研究进展和防治对策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7.
鳗鱼凹凸病的诊治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鳗鱼凹凸病是由微抱虫寄生引起的。它病程缓慢,但其难以治疗,且传播性强,表面一旦形成凹凸即失去商品价值,因此是一类危害性较大的疾病。笔者近几年接触了几例凹凸病的实例,现将该病的一些基本情况介绍如下。l病原鳗鱼凹凸病的病原为鳗匹里虫,属微抱子虫目。抱子小,构造简单。鳗匹里虫寄生于体例肌肉内,抱子散布于肌肉组织内外,同时使周围组织溶解,体表内陷,呈现凹凸不平,故称之为凹凸病。2流行与危害本病流行期无特别限制,在15-30℃的水中皆可感染,温度愈高抱子发育愈快。幼鳗、成鳗均可感染,在加温的养鳗池内,白仔鳗就有…  相似文献   

8.
我们在暗纹东方的工厂化养殖过程中,发现其较易感染小瓜虫病、刺激隐鞭虫病及肠炎、烂鳃、营养不良等症,对上述疾病的病因、症状及防治方法做如下介绍,供广大养殖工作者参考。1小瓜虫病病因小瓜虫寄生引起。症状肉眼可见鳃、鳍、体表布满白点状囊孢,镜检虫体呈椭圆形,有纤毛,中间有“马蹄形”核。治疗方法(1)百虫净全池泼洒,使用浓度为0.15克/米3,效果显著。(2)用硫酸铜、硫酸亚铁(5∶2)混合溶液0.7克/米3全池泼洒,效果显著。2指环虫病病因指环虫寄生在鱼的鳃丝上而引发此病。症状鱼鳃丝粘液增多,全部或部分呈苍白色,呼吸困难,游动缓慢。治…  相似文献   

9.
我们在条纹鲈(Moronesaxatilis)的工厂化养殖过程中,发现其较易感染小瓜虫病、指环虫病、刺激隐核虫病及肠炎、烂鳃、营养不良症等病,此鱼对药物比较敏感,故在用药时特别注意,要准确计算面积与剂量。现对上述疾病的病因、症状及防治方法做如下介绍。1小瓜虫病1.1病因小瓜虫寄生引起。1.2症状肉眼可见鳃、鳍、体表布满白点状囊包,镜检虫体呈椭圆形,有纤毛,中间有“马蹄形”核。1.3治疗方法(1)百虫净全池泼洒,使用浓度为0.15克/米3,疗效显著。(2)用0.2~0.4克/米3孔雀石绿和25克/米3福尔马林混…  相似文献   

10.
正黄颡鱼养殖阶段的寄生虫病严重危害产业发展,尤其以小瓜虫和车轮虫为甚。小瓜虫最适水温为15~25℃,在20~25℃时最易感染宿主,而水温高于25℃时很少发病。小瓜虫常寄生在鱼的皮下、尾鳍和鳃上,在鱼体表形成白点。车轮虫病危害主要发生在鱼苗、鱼种阶段,流行高峰季节为4-8月,水温18~28℃,尤其在水质偏肥时易感染。本案例2018年3月发生在安徽省肥东县某家庭农场池塘精养的黄颡鱼上,笔者采用中草  相似文献   

11.
《科学养鱼》2003,(4):62-63
小瓜虫病是我国淡水养殖中最常见的体表寄生虫病之一,又属纤毛类原虫之膜口亚目、凹口科、小瓜虫属的多子小瓜虫。此虫流行广,遍及全国各地水域。流行期全年皆可出现,尤其在水温低于20℃时,它以胞囊方式寄生为主。而且其发病率有逐年增长趋势,特别在近年来,由于放养密度增加,用药量加大及水质污染,它的病情来势凶猛,不仅在草、鲢、鲤、鲫等常规养殖品种中发病,而且在鳜、鲈、鳗等特种养殖中也甚严重。它主要寄生在各种鱼类的皮肤、鳍、鳃、头、口腔及眼等部位,形成胞囊,呈白色小点状,肉眼可见。当其严重寄生时,鱼体的全身可见小白点,故称白…  相似文献   

12.
一、白点病(刺激隐核虫病)l、病原:刺激隐核虫,又称“海水鱼小瓜虫”,属纤毛动物门小瓜虫类。虫体为卵圆形或球形,全身表面有均匀一致的纤毛。2、发病症状:虫体主要寄生在大黄鱼的体表、鳃和鳍条上。发病初期,肉眼可见病鱼尾鳍和胸鳍上有白点,随着病情发展逐渐扩展到体表和鳃部,白点增多形成一层膜,俗称“白点病”。病鱼急躁不安,或沿池壁游动,或跳跃窜出水面,或往池壁上冲撞摩擦,严重时鳞片脱落、肌肉发炎、溃烂,眼睛白浊、食欲下降、身体消瘦、行动迟缓,最后因鳃组织被严重破坏,呼吸困难,窒息死亡。  相似文献   

13.
1.春季小瓜虫病:水温12—14℃时,4—5克重的幼鳗易发生此病。这种病虽未招致直接死亡,但易引起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3.寄生虫性疾病(1)小瓜虫病(Ichthyophthiriasis)病原:小瓜虫病是由多子小瓜虫引起的,是斑点叉尾一种危害较大的原虫性寄生虫病。由于病鱼体表粘液增多,游动异常,常见鱼体与固体物摩擦,继而在体表、鳍条和鳃上出现大量小白点,故小瓜虫病又称白点病(White spot disease)。  相似文献   

15.
3.寄生虫性疾病 (1)小瓜虫病(Ichthyophthiriasis) 病原:小瓜虫病是由多子小瓜虫引起的,是斑点叉尾鮰一种危害较大的原虫性寄生虫病。由于病鱼体表粘液增多,游动异常,常见鱼体与固体物摩擦,继而在体表、鳍条和鳃上出现大量小白点,故小瓜虫病又称白点病(White spot disease)。  相似文献   

16.
鳗鱼疾病的发生、蔓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养鳗生产的发展。本文介绍鳗鱼的几种主要疾病的症状、流行危害及防治方法。1.水霉病该病是由于腐生性的水霉菌寄生在鳗鱼体表或鳃上而引起的疾病。亦有人认为是先感染赤鳍病,继发感染水霉病。症状:病鳗的体表,尤其是吻端、头部,有时在体侧、尾部等处寄生菌丝体,如覆盖一层灰白色棉絮状物。有的鳃部也寄生  相似文献   

17.
小瓜虫病     
2008年农业部兽医局委托动物流行病学中组织专家编写动物疫病释义,为便于解读水生动物的疫病,本刊现将《一、二、三类动物疫病病种名录》中水生动物疫病种类的分类及各病的释义分期进行刊登。小瓜虫病,又称白点病,是由多子小瓜虫寄生于淡水鱼类体表和鳃引起的一种寄生病,以病鱼体表或鳃呈现小白点为特征。为我国的三类水生动物疫病。  相似文献   

18.
正引起斑点叉尾鮰出现"白点病"症状的原因主要有两个:小瓜虫寄生和蠕虫幼虫寄生。一、小瓜虫寄生小瓜虫病是由多子小瓜虫寄生于各种淡水鱼和观赏鱼的体表和鳃上引起的,严重时全身皮肤和鳍条布满白色的胞囊,故有"白点病"之称(图见彩中插2)。由于小瓜虫没有严格的宿主专一性,绝大多数淡水鱼类受其危害。目前,小瓜虫病不仅给鲤、斑点叉尾鮰、鳗鲡和罗非鱼等所  相似文献   

19.
小瓜虫病又称白点病,是由多子小瓜虫侵入鱼的皮肤和鳃部而引起的,是一种侵袭性寄生虫病。每当小瓜虫大量寄生时,肉眼可直接看到病鱼的体表、鳃部或鳍条上,都布满了白色的不规则的囊泡,当虫体侵袭到鱼的眼角膜,就引起鱼眼发炎、变瞎,病鱼最终因食欲减退,运动失调,呼吸受阻而死。小瓜虫对所有的淡水鱼类都可寄生,常常能在短时期内,造成鱼种大批死亡,小瓜虫生长适温为15~25℃,一般多发生在初冬、春末和夏初。我地防治寄生虫鱼病常用药为晶体敌百虫、强力灭虫精、硫酸铜或硫酸钢与硫酸亚铁合剂。经使用,上列药物都不能防治小瓜虫…  相似文献   

20.
浅谈小瓜虫病的药物治疗及其负面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瓜虫病(Ichthyophthiriasis又叫白点病Whitespotedisease),是淡水养殖生产中极为常见的鱼病之一。小瓜虫属原生动物门纤毛虫纲膜口目凹口科,寄生在淡水鱼体上的是多子小瓜虫,成虫卵圆形或球形,大小为350~800um×300~500um,肉眼可见;虫体很柔软,可任意变形,全身密布短而均匀的纤毛;大核呈马蹄形或香肠形,小核圆形,紧贴在大核上。小瓜虫寄生处常形成1mm以下的小白点,当病情严重时,病鱼体躯干、头、鳍、鳃、口腔等处布满小白点,有时眼角膜上也有小白点,并同时伴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