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四十年代以后的研究证实,小麦籽粒果皮内,几乎普遍有真菌菌丝的寄伏,否定了以前认为粮食籽粒内没有微生物的说法。并且证实,贮藏小麦所表现的呼吸,主要是粮粒内外真菌呼吸的结果。这些寄伏在粮食籽粒皮层内的真菌菌丝,统称为皮下菌丝。五十年代,我国便开始了此类研究,发现在我国各地的小麦籽粒中,皮下菌丝同样广泛存在,只是由于小麦品种和产地的不同,其皮下菌丝的密度有所不同而已。一、小麦皮下菌丝类型及其菌相根据对小麦微生物的分析和实验,小麦皮下菌丝,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来源于田间半寄生真菌的菌丝,可称为“原生皮下菌丝”,是在小麦生长过程中,由“田间真菌”侵染而寄生在籽粒内部的菌丝。形成这类菌丝的真菌,最重要的是交链孢霉(Alternaria),其检出率一般约为50~70%,高者可达90~100%,并以细交链  相似文献   

2.
为了明确光周期基因显隐性组成在我国小麦品种中的分布情况,利用小麦光周期基因Ppd-A1、Ppd-B1和Ppd-D1的STS分子标记,对我国180份小麦品种进行分子标记检测。结果显示,所有供试材料在B1位点均检测为隐性Ppd-B1b。在A1位点,仅有扬麦11品种检测为显性Ppd-A1a(0.6%),其余检测材料均为隐性Ppd-A1b;在D1位点,有5份材料检测为隐性,其余175份材料检测均为显性Ppd-D1a(97.2%)。对所有材料进行基因型统计分析,发现我国品种主要存在Ppd-A1b/Ppd-B1b/Ppd-D1b、Ppd-A1b/Ppd-B1b/Ppd-D1a和Ppd-A1a/Ppd-B1b/Ppd-D1a几种基因型。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小麦品种的光周期不敏感特性主要是Ppd-D1位点的变异,在Ppd-A1、Ppd-B1位点的变异较少。  相似文献   

3.
缺失蜡质蛋白类型小麦在我国北方冬麦区的分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小麦淀粉主要由直链淀粉(22%~37%)和支链淀粉(63%~78%)组成。 Oda et al.[1](1980)发现直链淀粉含量与面条品质之间呈显著负相关。 Yamamori[2]分析日本的面包小麦, 发现蜡质蛋白与直链淀粉之间显著相关。 研究表明, 六倍体普通小麦有3个蜡质基因, 分别位于7AS、 4AL(4AL与7BS发生易位)和7DS上[3~4], 由位于这3  相似文献   

4.
小麦气孔密度及日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生命科学系,河北秦皇岛 066004;2秦皇岛市第二医院,河北秦皇岛 066000; 3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化学系,秦皇岛 066004;4河北建材职业技术学院,秦皇岛,066004)  相似文献   

5.
小麦生育期组织果糖分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Tissue fructan content of vegetative parts was examined in four wheat genotypes to determine genotypic differences and distribution and accumulation patterns throughout growing season. Effects indicated that significant genotypic differences were established for tissue fructan content of stem, chaff  相似文献   

6.
水田防护林是保护水田免受风灾的一道绿色屏障,水田防护林空间密度分布可以体现区域水田分布的疏密程度,研究水田防护林空间密度分布对水田防护林建设规划和水田产量研究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吉林省前郭灌区为研究区域,对灌区内水田防护林的空间密度分布进行了研究。以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对灌区水田防护林进行监督分类,经过验证kappa系数达到0.87,根据分类结果提取水田防护林总面积为110.945 km2,总周长为4998.095 km。利用网格法对灌区防护林数据进行空间密度分析,得出灌区水田防护林空间密度分布图,根据密度分布现状进行了分析得出结论,前郭灌区水田防护林分布不均匀,防护林重点分布在灌区南部地区,北部新开水田区防护林分布极少,对灌区水稻产量构成了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鄂北小麦新品种种植密度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清 《中国种业》2016,(7):39-41
为指导鄂北地区农民更好地种植小麦新品种,充分挖掘其增产潜力,提高经济效益,以郑麦9023为对照,连续2年考察了种植密度对新品种鄂麦580和漯麦6010的生物产量和子粒产量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在225万~375万/hm~2的种植密度区间内,鄂麦580在开花期和收获期,密度对其单株生物产量无显著影响,而其子粒产量在300万/hm~2的种植密度时达到最高;在该密度区间,郑麦9023和漯麦6010在对应时期的单株生物产量与种植密度呈负相关,而子粒产量无显著变化。本研究明确了鄂麦580和漯麦6010的适宜种植密度,为湖北省小麦高产创建工作提供依据,能有效指导小麦生产。  相似文献   

8.
试验采用二次饱和D-最优设计,分析了淮北地区高产小麦的氮素和密度效应,得出综合效应方程。结果表明:氮素的增产效应大于密度,二者的互作是负效应,增施氮肥能明显增加公顷穗数和穗粒数,增加密度也能增加公顷穗数,但二者增加都会使千粒重下降。施氮量269.9kg/hm2,密度在231.1万苗/hm2,产量最高达8358.3kg/hm2,此时的经济效益也最大。最理想的产量结构是穗数585.1万/hm2,穗粒数37.9粒,千粒重39.2g,最佳产量的施氮范围255.9~287.3kg/hm2,密度228.5~246.7万苗/hm2.  相似文献   

9.
为了使小麦花培育种顺利开展,提高优质小麦花培育种的成功率,摸索了各试验材料适宜的接种密度。采用8种不同优质麦材料(品种、组合)在相同体积培养基里进行接种试验。结果表明,各试验材料适宜的接种密度不尽相同,其中‘石4185’ 、‘周麦16号’ 和‘F129号’最佳的接种密度分别为100~120枚/瓶,90~115枚/瓶,74~115枚/瓶。各试验材料愈伤组织诱导率从高到低依次为‘石4185’、‘周麦16号’、‘F129号’、‘邯6172’、‘F1166号’、‘F1167号’、‘F123号’、‘藁优8901’。研究表明,除了‘邯6172’,‘石4185’、‘周麦16号’和‘F129号’这3个材料与其他材料的愈伤组织诱导率有显著差异可以用作花培研究而其他材料则不建议做深入的花培研究。  相似文献   

10.
试验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对郑麦7698有显著影响,每667m2以18万基本苗成穗率最高,产量最高,为最佳种植密度。适宜密度为每667m2种植18~21万基本苗。  相似文献   

11.
全膜覆土穴播小麦最佳播种密度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小麦全膜覆土穴播栽培技术的最佳播种密度。结果表明:中密度处理的单位面积穗数适中,群体能够合理的利用有限的光、肥、水等资源,并且群体中单个植株都能正常生长,其群体产量也较高,所以播种时应以中密度为宜,即播种量大约为405万株/hm2。  相似文献   

12.
小麦孢囊线虫病瘿瘤密度对麦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小麦孢囊虫病典型症状-根据部形成瘿瘤及其密度变化,探讨了该病害对小麦苗期生长影响,结果表明,瘿瘤密度与麦苗长势呈极显著负相关;瘿瘤密度在0.21-1.83,麦苗主茎高降低27.5%-45.4%,单株分蘖减少4.3%-77.0%,叶片减少7.9%-65.7%,次生根条数及根生分别减少1.3%-61.6%,8.0%-71.9%,瘿瘤密度达4.22以上时,麦苗不能形成分蘖和次生根,且弱小黄化严重而及早枯死。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选用高产小麦新品种山农15号和济麦22号,在田间高产条件下,研究了不同密度对小麦穗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亩基本苗在8万~12万株范围内,随着密度增加,两品种小麦穗数增加,穗粒数、结实小穗数降低,不孕小穗率提高;济麦22号穗粒数降低幅度小于山农15号。山农15号亩基本苗12万株的密度处理的穗干物质积累率,在开花16天后显著低于其他处理;济麦22号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说明两品种对密度的反应不同,济麦22号耐密性较好,密度过大显著降低山农15号的穗粒数和穗干物质量。在本实验条件下,两品种均以亩基本苗10万株的密度处理籽粒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4.
通过试验比较不同品种、不同播种密度对酿酒用小麦产量的影响,探索适合当地种植的酿酒用小麦品种和播种密度,旨在为酿酒用小麦增产增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16.
意大利小麦资源丰富。1929—1987年,我国引进意大利小麦种质424份。其中综合性状优良的Mentana、Aquila等20余个品种先后在生产中大面积推广。利用它们选育出了许多优良小麦新品种,利用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道了一些营养和环境因素对小麦根腐菌菌丝生长和孢子产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菌丝生长的适宜碳源为单糖或双糖,氮源为铵态氮,矿质元素为KH_2PO_4,适宜酸度和环境条件为pH6.0和30℃,交替光照培养;孢子产生的适宜碳源为多糖,矿质元素为FeSO_4·7H_2O,适宜酸度和环境条件为pH6.0和20~25℃黑暗培养.氮源对孢子产生的影响较为复杂.天然有机物质麦叶浸出汁和土豆浸出汁既利于菌丝生长,也利于孢子产生.菌丝生长和孢子产生的适宜条件一般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8.
小麦产业链研究是一个宏观而复杂的命题。其中,既涉及国家宏观政策、小麦的价格及供求关系变化,也涉及中间面粉加工环节的整合和下游食品工业的发展走向。5月17日,在郑州举办的“2006中国小麦产业链发展论坛”上,专家们对此进行了充分的分析和研讨,提出了诸如“优质小麦”的定义误区,建立我国小麦标准体系已经迫在眉睫,明确了以食品加工业的需求指导小麦种植业的方向是小麦产业顺畅发展的必然趋势等旗帜鲜明的观点和诚恳的建议。“优质小麦”的定义误区在百度、G OO G LE等搜索引擎中点击“优质小麦”字眼,出现的网页有几十万个。尽管大…  相似文献   

19.
本文概述了我国小麦大粒种质分级标准、生态区划、基因表达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源的归类、遗传特点等方面研究进展。介绍了一批大粒与矮秆,早熟性状相结合的种质。  相似文献   

20.
为揭示不同播种量处理对甘肃省3个不同生态区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分别以陇中2号、兰天36号和铜麦6号为材料,设置5个播种量水平,低温半干旱区和半湿润易旱区为150.0、187.5、225.0、262.5和300.0kg/hm2,半干旱区为112.5、150.0、187.5、225.0和262.5kg/hm2。研究了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要素、群体结构的变化特性和不同区域产量差异。结果表明,低温半干旱区、半湿润易旱区和半干旱区适宜播种量依次为187.5、225.0和225.0kg/hm2,最高产量分别是5 472.0、5 730.0和7 271.4kg/hm2。随种植密度的升高,各生态区小麦产量、穗数均呈先升后降变化趋势,穗粒数随之减小,千粒重无明显变化;基本苗和分蘖成穗率随密度的变化趋势与产量变化一致;地上部生物量随密度增大呈增加趋势,半湿润易旱区和半干旱区不同播种量间地上部生物量差异显著;在相同的播种量下(150.0和225.0kg/hm2),不同区域的产量差异较大,以半干旱区平均产量最高,半湿润易旱区次之,低温半干旱区最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