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水稻品种多样性混栽,是减轻稻瘟危害、提高水稻产量的重大技术。本文根据云南省绥江县生产实际,开展了混栽减轻稻瘟病危害、混栽增产、适宜混栽规格等一系列调查研究,提出"杂交稻按常规方式单行条栽,每隔6行杂交稻加插1行高秆优质常规糯稻"的混栽规格,为制定和完善切合绥江生产实际的水稻品种多样性混栽技术打下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2.
水稻品种多样性混栽,是减轻稻瘟危害、提高水稻产量的重大技术。本文根据云南省绥江县生产实际,开展了混栽减轻稻瘟病危害、混栽增产、适宜混栽规格等一系列调查研究,提出"杂交稻按常规方式单行条栽,每隔6行杂交稻加插1行高秆优质常规糯稻"的混栽规格,为制定和完善切合绥江生产实际的水稻品种多样性混栽技术打下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3.
<正>宿松县地处长江中下游地区,适合种植水稻,是四稻混栽稻区,种植面积达到4.5万hm2。水稻稻曲病是当地较为常见的病害,尤其在近几年发病较为严重,影响到水稻产量和品质。为了防治此类病害,通常使用27.12%碱式硫酸铜SC(铜高尚)进行防治,为掌握其最佳剂量、  相似文献   

4.
临海市有3种水稻栽培制度, 分别为沿海稻区的稻菜轮作制度、中部平原稻区的单双季混栽制度、丘陵稻区的单季稻主栽制度, 针对这3种水稻栽培制度, 分别设立病虫监测区, 开展二化螟发生为害规律研究, 分析螟蛾种群数量消长规律。结果表明, 水稻不同栽培制度的二化螟为害发生程度为单双季混栽制度>稻菜轮作制度>单季稻为主栽制度, 造成二化螟发生为害加重的主要原因是种群自身和栽培制度。  相似文献   

5.
水稻螟虫是福建省水稻的重要害虫,主要有二化螟、三化螟和大螟[1].其中闽南稻区以三化螟为主,闽东稻区以二化螟为主,闽中、闽西、闽北以二化螟和三化螟混合为害.20世纪70年代三化螟发生重于二化螟[2-3];80年代后期,因种植结构调整、耕作制度改变、品种的更换、防治措施的发展和气候的变化等,水稻螟虫种群结构也在发生变化.近年来,二化螟已上升为最主要的害虫之一,其发生区域由纯单季稻区或单双混栽区向双季稻区、从高海拔稻区向平原稻区、从闽西北和闽东稻区向闽南沿海稻区扩展,其发生量有逐年加重的趋势.为探讨水稻螟虫在我省越冬的特点及原因,为该虫的预测预报、发生趋势以及可持续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特进行本研究.  相似文献   

6.
安礼 《安徽农学通报》2013,(16):36-37,86
为加快水稻钵苗摆栽技术的推广,推进水稻机械化育栽进程,组织开展了水稻钵苗摆栽品种筛选试验,筛选出中籼杂交组合新两优6号、两优996和丰优512和中粳稻品种泗稻11号、盐稻866、宁粳2号等供沿淮麦茬稻区钵苗摆栽生产应用。  相似文献   

7.
正我县北部几个乡镇是传统的麦稻轮作粮食高产区,也是我县的优质小麦丰产区,水稻种植主要是麦茬稻。近年来,由于受农田水利设施末梢的功能弱化、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以及麦茬稻种植用水难等问题的影响,在我县北部几个乡镇水稻旱栽面积已经发展到近20万亩。潢川县水稻旱栽形成规模种植,是在农民自发的基础政府引导的结果,在节水种植上探索出一条新技术。由于这项技术具有节水、省工、抢季节、易管理等优势,推广面积逐年扩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我区全面推广水稻机械插秧育秧技术,据统计,2007年全区水稻种植面积中直播稻占60%,机栽稻占40%;2008年机栽稻种植比例达到70%以上。在今后几年,随新农村建设制度的逐步完善,水稻栽培全程机械化技术的进一步推广,机插水稻将成为主流。水稻栽培方式由直播转为机插,会导致农田生态环境改变,必将对农田中的病虫种群产生影响。本文将初步探讨机插稻病虫发生规律及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9.
稻瘿蚊生态防治技术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稻瘿蚊为害十分猖獗,已成为我县粮食生产的重要障碍.影响稻瘿蚊重发生的因素很多,如气候、稻作、栽培技术等.但稻作混栽,播插期参差,食源丰富,有利稻瘿蚊各代大量繁殖,是造成稻瘿蚊大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县低海拔稻区稻作混栽十分严重,在同一片稻区有双季稻、单季稻、再生稻等多种稻作混栽,稻瘿蚊从1~5代都能找到丰富的食物和为害对象田.  相似文献   

10.
周礼兴 《农业与技术》2014,(4):83+86-83,86
水稻品种多样性混栽,是提高水稻产量,减轻稻瘟危害的重大技术。本文针对混栽稻田出现高秆糯谷与杂交稻叶色的明显"反差"现象,进行调查分析,科学认识"反差"现象,促进水稻品种多样性混栽技术在绥江的推广。  相似文献   

11.
江苏省不同种植方式水稻产量效益分析及应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苏省水稻种植方式多元化明显,不同种植方式各有特点,但多元化的种植方式增加了统一生产管理的难度,也不利于水稻规模化、标准化发展,严重影响大面积均衡增产。为科学选择水稻种植方式,平衡提高江苏省水稻大面积生产水平,本研究通过大面积生产调查研究,在对2000年以来全省手栽稻、抛秧稻、机插稻、直播稻4种种植方式水稻的应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对2011—2014年不同种植方式水稻产量及其构成特征以及不同种植方式水稻产值、生产投入进行了详细的比较研究,进而对水稻不同种植方式发展应用进行了评价,提出了不同种植方式水稻的应用前景、存在问题及进一步提升产量的主攻方向,为江苏省水稻生产种植方式选择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生规律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孙俊铭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7):4351-4352,4407
安徽省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生呈逐年上升态势,对水稻丰产已构成严重威胁。对以双季稻为主的“四稻”混栽区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生规律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3.
沈建新 《新农村》2006,(5):10-11
仙居县水稻病虫害主要是稻纵卷叶螟、二化螟、稻飞虱、纹枯病、细菌性条斑病、白叶枯病及感病品种的稻瘟病、恶苗病等,尤以稻纵卷叶螟、二化螟、稻飞虱和纹枯病危害严重。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稻纵卷叶螟几乎代代大发生或特大发生。二化螟在单双混栽区也代代大发生或特大发生,  相似文献   

14.
江淮稻区是我国水稻种植重点地区,对保障我国水稻生产具有重要作用.该文阐述了江淮稻区水稻种植现状以及杂草综合防控技术,以期为江淮稻区水稻杂草防控技术提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水稻的白叶枯病是水稻的重要病害,原本主要发生在我国南方稻区,近些年由于引种生产,很多南方稻种被引到北方生产,才导致此病在北方稻区也有所发生,近年来在北方的一些水稻种植中均发生过白叶枯病的为害,给水稻生产带来严重的损失。本文主要针对水稻白叶枯病的症状、发生原因、流行条件进行分析,并给了出一些防治的办法,希望对水稻生产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6.
张艳 《河南农业》2023,(22):53-54
<正>我国对水稻的需求量很大,保障水稻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籼稻和粳稻是亚洲栽培稻的两个亚种,其中粳稻种植面积约占总面积的1/3。根据气候特点的不同,河南省水稻种植区域可划分为沿黄稻区和豫南稻区。沿黄稻区为华北粳稻生产区,豫南稻区是高温高湿的气候环境,具有南方稻区特征。有研究发现,豫南稻区气候特点导致粳稻籽粒灌浆慢、结实率低、稻米品质差、病虫害高发,严重影响粳稻的生长发育。中国水稻研究所张卫星等研究发现粳稻随着种植地域从北方向南方移动,其株高、生物量及产量等性状均降低,  相似文献   

17.
水稻品种多样性栽培防治稻瘟病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7个不同水稻品种的多样性栽培试验,以研究不同水稻品种之间混栽对稻瘟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不同水稻品种之间混栽对稻瘟病均有控制效果。其中,品种间栽,尤其是感病品种与杂稻品种间栽对稻瘟病的防治效果极其显著。混合间栽可以提高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18.
螟虱灵油乳剂防治水稻害虫的试验结果表明:该复配制能一药多治,对二化螟,三化螟,稻飞虱的均有较好的防效,因对蚕桑无熏蒸,飘移药害,故特别适合在稻桑混栽地区使用,该剂防治三化螟白穗的效果,明显优于常用农药。  相似文献   

19.
一、耕作制度的演变与水稻害虫的演替三十年代初期,苏州地区以中秋稻为主,其后沿江沿湖滩田相继开垦,引种早稻,形成混栽局面.解放后至1956年,东部和东北部以种植中稻为主,西部、西南部中秋稻和晚稻并存.1956~1959年间,水稻改制,中稻和中秋稻先后淘汰.1962年后,全地区基本上形成了以晚稻为主的稻区.1968年起,大力发展双季稻和三熟制,到1976年双、三熟制达水稻总面积的86.11%.1977年后布局有所调整,至1980年双、三制下降为水稻总面积的69.4%;同时从1977年开始推广单季杂  相似文献   

20.
高海拔冷凉地区水稻丰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高海拔冷凉稻区水稻产量低而不稳的现状,通过选用良种、扣种稀播、培育带蘖壮秧、统一种植规格、稀植浅栽、合理密植、科学水肥管理、及时防治病虫害、适时收获等水稻丰产栽培技术,达到水稻高产稳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