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韦范  王硕  周小雷  卞理  龚小妹  欧春丽 《安徽农业科学》2018,46(24):165-166,212
[目的]分析瑶药四方钻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色谱法和聚酰胺色谱法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理化性质和核磁共振结构数据进行化合物结构鉴定。[结果]从四方钻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部分中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分别为熊果酸(A)、β-谷甾醇(B)、蒲公英赛酮(C)、没食子酸(D)、白藜芦醇(E)、岩白菜素(F)、胡萝卜苷(G)、11-O-没食子酰岩白菜素(H)。[结论]化合物熊果酸(A)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灰毛豆叶片甲醇提取物中黄酮类化合物,并测试它们对斜纹夜蛾卵巢细胞(SL细胞)的细胞毒性。[方法]对甲醇提取物的分离采用了多种色谱技术分离纯化,并结合各种光谱分析(包括UV,1D,2D NMR分析以及HR-ESR-MS)进行结构鉴定。细胞毒性的测试采用的是MTT法。[结果]从灰毛豆叶片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6个黄酮类化合物:6-methoxykaempferol(1),6-methoxykaempferol7-O-α-rhamnopyranoside(2),6-methoxykaempferol3-O-α-rhamnopyranosyl(1→2)[α-rhamnopyranosyl(1→6)]-β-galactopyranoside(3),6-methoxykaempferol 3-O-α-rhamnopyranosyl(1→2)[α-rhamnopyranosyl(1→6)]-β-galactopyranoside-7-O-α-rhamnopyranoside(4),pongachin(5),5,7-dimethoxy-8-(3-hydroxy-3-methylbut-1Z-enyl)flavanone(6)。除了化合物5之外其余化合物均为首次从灰毛豆中分离得到。细胞毒性测试发现pongachin(5)具有明显的细胞毒性,其IC50为4.4 mg/L,化合物1,3和5的细胞毒性均大于阳性对照鱼藤酮。[结论]灰毛豆叶片中6-methoxykaempferol类化合物(1-4)含量相对较大,化合物1,3和5在对SL细胞的活性实验中细胞毒性均大于阳性对照鱼藤酮,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南川升麻的化学成分和抗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南川升麻化学成分的抗菌活性。[方法]采用回流提取法提取升麻根茎中的化合物,然后依次用石油醚、乙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乙酸乙酯部位经硅粗胶拌样后进行硅胶层析,然后用氯仿-无水甲醇(10∶0→0∶10,V/V)梯度洗脱,通过薄层层析检测合并相同的部分,并取3、4和5化合物进行抑菌试验。[结果]从南川升麻的干燥根茎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其中3个为环菠萝蜜烷型三萜,通过光谱和质谱分析将他们的结构分别鉴定为异阿魏酸(1)、阿魏酸(2)、25-O-乙酰升麻醇(3)、兴安升麻苷C(4)、12β-羟基升麻醇(5)和β-谷甾醇(6)。[结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1~6化合物,其中3、4和5化合物都有较好的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茄叶斑鸠菊中倍半萜类化学成分种类,并鉴定其结构。[方法]利用硅胶色谱、大孔树脂层析、Sephadex LH-20和ODS反相层析等方法,对茄叶斑鸠菊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并利用现代波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茄叶斑鸠菊中分离得到了6种倍半萜类化学成分,分别鉴定为Incaspitolide D、Ineupatolide、Incaspitolide A、8β-angelyloxy-3β,4β,14-trihydroxy-5αH,6βH,7αH-guai-1(10),11(13)-diene-6,12-olide、caryolane-1,9β-diol、8β-angelyloxy-4α-hydroxy-14-oxo-5αH,6βH,7αH-guai-2,10(14),11(13)-triene-6,12-olide。[结论]6种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茄叶斑鸠菊中分离得到,为茄叶斑鸠菊活性成分的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青蒿化感物质的分离与结构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青蒿Artemisia annua地上部分的乙醇提取物进行了系统分离和活性测定.按照溶剂极性不同,将乙醇提取物分成3个部分,并分别进行了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石油醚(A)、石油醚一乙酸乙酯混合液[V石油醚:V乙酸乙酯=1:1,(B)]和乙酸乙酯(C)提取部分对萝卜、菜心、白菜和水稻的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均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并呈现出低促高抑的现象,抑制活性顺序为C>B>A.在活性追踪下,从C部分分离出6个化合物,并确定了其中5个化合物的结构,分别是青蒿酸、青蒿素B、香豆素、棕榈酸、豆甾醇.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飞扬草地上部分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方法]利用正反相硅胶和Sephadex LH-20对飞扬草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并利用MS,NMR等光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结构,采用流式细胞术对化合物1,4,5,6进行了小鼠脾细胞免疫刺激活性测试。[结果]从飞扬草地上部分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经鉴定分别为邻苯二甲酸二异丁基酯(化合物1)、邻苯二甲酸二乙基己基酯(化合物2)、高车前素(化合物3)、过氧化乙酰(化合物4)、槲皮素(化合物5)和没食子酸(化合物6),所有测试化合物均未发现有明显的免疫刺激活性。[结论]成分1~3为首次从飞扬草中分离得到,4为首次从天然产物中得到。该研究为从飞扬草中寻找生物活性物质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姜黄(Curcuma longa L.)非药用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葡聚糖凝胶柱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对姜黄非药用部位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结构。[结果]从姜黄非药用部位中分离鉴定了5个化合物,通过波谱解析分别鉴定为3-吲哚甲醛(1)、光色素(2)、3-O-(α-D-半乳糖)-(1″→6')-O-β-D-半乳糖苷–丙三醇(3)、姜糖脂A(4)和noralpindenoside B(5)。[结论]5个化合物均是首次从姜黄非药用部位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和5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
飞扬草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飞扬草地上部分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方法]利用正反相硅胶和Sephadex LH-20对飞扬草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并利用MS,NMR等光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结构,采用流式细胞术对化合物1,4,5,6进行了小鼠脾细胞免疫刺激活性测试。[结果]从飞扬草地上部分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经鉴定分别为邻苯二甲酸二异丁基酯(化合物1)、邻苯二甲酸二乙基己基酯(化合物2)、高车前素(化合物3)、过氧化乙酰(化合物4)、槲皮素(化合物5)和没食子酸(化合物6),所有测试化合物均未发现有明显的免疫刺激活性。[结论]成分1~3为首次从飞扬草中分离得到,4为首次从天然产物中得到。该研究为从飞扬草中寻找生物活性物质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射干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射干中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层析和Sephadex LH-20等多种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射干中分离得到了11个化合物,除化合物7属于双苯吡酮外,其他化合物均属于异黄酮类。在乙酸乙酯萃取物中分离鉴定了6个化合物,经波谱解析分别鉴定为鸢尾苷元(tectorigenin)、鸢尾甲黄素A(tectorigenin A)、野鸢尾黄素(irigenin)、鸢尾甲黄素B(iristectorigenin B)、次野鸢尾黄素(irisflorentin)、白射干素(dichotomitin);正丁醇萃取物中分离鉴定了5个化合物,分别为芒果苷(mangiferin)、鸢尾甲苷A(iristectoridin A)、鸢尾苷(tectoridin)、鸢尾甲苷B(iristectoridin B)、野鸢尾苷(iridin)。[结论]该研究结果涵盖了异黄酮和双苯吡酮类成分,为射干药材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提供了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干旱胁迫条件下,在甘蔗生产中喷施"旱地龙"的最佳时期及浓度。[方法]采用桶栽试验,设喷施2、46、g/L"旱地龙"(A、B、C)和清水(D)4个处理。[结果]从2007年11月20日至12月10日,喷施"旱地龙"+1叶POD活性均高于D处理,其中处理B+1叶POD活性比其他处理高,与D差异极显著;B、C处理的+1叶PPO活性高于D处理,A处理低于D处理;D处理的+3叶PRO含量不断下降,B、C、A处理的PRO含量先升后降,且下降的幅度小于D处理;B处理的MDA含量极显著低于D处理。PPO酶活性的提高与PRO含量的提高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686 5),MDA含量与POD活性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011 3)。[结论]4 g/L"旱地龙"可作为甘蔗伸长初期的抗旱保护剂。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粗茎秦艽中的人工生物碱及其他化学成分。[方法]以含氨溶剂对粗茎秦艽进行提取后,利用硅胶色谱分离纯化该浸膏中的化学成分,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分离并鉴定了8个化合物,其结构分别为粗茎龙胆碱A(gentiocrasine A,Ⅰ)、粗茎龙胆碱B(gentiocrasine B,Ⅱ)、秦艽甲素(gentianine,Ⅲ)、秦艽丙素(gentianal,Ⅳ)、西藏龙胆碱(gentiatibetine,Ⅴ)、胡萝卜苷(daucosterol,Ⅵ)、β-谷甾醇(β-sitosterol,Ⅶ)、棕榈酸(plamitic acid,Ⅷ)。[结论]化合物Ⅰ和化合物Ⅱ为首次得到的化合物。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古代麻黄中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来探讨其化学成分的稳定性。[方法]采用乙醇回流提取法提取麻黄中的化学成分,并采用色谱分离技术进行分离纯化,然后通过波谱分析鉴定其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古代麻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8个化合物,分别为山柰酚-3-O-α-L-吡喃鼠李糖苷(1)、槲皮素-3-O-β-L-吡喃鼠李糖苷(2)、山柰酚-3-O-α-L-吡喃鼠李糖苷-4″-E-(4-羟基)-肉桂酸酯(3)、刺五加酮(4)、胆甾-5-烯-3β-正十四酸酯(5)、β-谷甾醇(6)、正二十八烷醇(7)和正二十六羧酸(8)。[结论]研究发现,麻黄中黄酮类成分结构比较稳定。  相似文献   

13.
戴小阳  李霞  董新荣  周宝磊  谢勉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3):11562-11564,11597
[目的]研究云南多花蒿鲜嫩枝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及抑菌活性。[方法]用水蒸气蒸馏法萃取多花蒿鲜嫩枝叶中的挥发油成分,以气相色谱-质谱(GC-MS)法分离鉴定其化学成分,并以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和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为供试菌,研究其化学成分的抑菌活性。[结果]测得挥发油收率为0.16%;采用GC-MS分离出42个主要成分,并鉴定了22个组分,占挥发性化学成分总含量的66.1%(面积归一化法)。挥发油主要成分有:桉叶二烯(9.5%)、(E)-2-己烯-1-醇(7.8%)、4,11,11-三甲基-8-亚甲基双环[7.2.0]十一碳-4-烯(5.7%)、石竹烯(3.8%)、α-石竹烯(3.0%)、石竹烯氧化物(2.1%)和(+)-α-松油醇(2.1%)等。挥发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抑菌效果明显,对枯草芽孢杆菌有一定的抑菌效果。[结论]云南多花蒿鲜嫩枝叶挥发油含量较高,化学成分结构丰富,香气宜人,且具有明显的抑菌活性,极具研究与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14.
彭彩暾  陈新  史茹茹 《安徽农业科学》2018,46(5):191-192,195
[目的]研究斑鸠菊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硅胶层析、树脂层析、Sephadex LH-20凝胶层析和ODS反相层析等技术,对斑鸠菊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数据进行化学成分鉴定。[结果]从斑鸠菊中共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山奈酚、木犀草素、芹菜素、槲皮素、2(S)-7,3',5'-三羟基二氢黄酮、谷甾醇、豆甾醇。[结论]7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5.
五味子鲜叶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研究五味子鲜叶的化学成分。[方法]运用常规柱色谱方法进行化学成分的分离纯化,并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学分析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五味子鲜叶的石油醚和乙酸乙酯萃取部分共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鉴定了8个化合物,分别为β-谷甾醇(1)、4-羟基苯甲酸甲酯(2)、schindilactone A(3)、五味子醇乙(4)、Wuweizilactone acid(5)、五味子乙素(6)、五味子甲素(7)、五味子醇甲(8)。[结论]首次系统分离并鉴定五味子鲜叶的化学成分,其中化合物2为首次从五味子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6.
张荣祥  都姣娇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8):9534-9534,9567
[目的]为科学利用石松科植物提供试验依据。[方法]利用多种柱色谱方法进行成分分离,根据波谱数据和理化性质对化合物结构进行鉴定,从而对黔产扁枝石松干燥全草80%乙醇提取物石油醚和氯仿萃取部分进行化学成分研究。[结果]从黔产扁枝石松中共分离到5种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β-谷甾醇(Ⅰ)、3乙-酰基齐墩果酸(Ⅱ)、阿魏酸(Ⅲ)、β-胡萝卜苷(Ⅳ)和石松碱(Ⅴ)。[结论]化合物Ⅱ~Ⅳ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7.
田光辉  刘存芳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2):5047-5049
[目的]研究秦巴山区野生的糙苏叶和嫩枝中的化学成分,为开发这一野生资源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糙苏叶和嫩枝95%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部分通过硅胶色谱柱进行分离纯化化合物,根据现代波谱技术和理化性质确定各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分离得到了8个已知的化合物,分别为oleanolic acid(Ⅰ),ursolic acid(Ⅱ),β-sitosterol(Ⅲ),maslinic acid(Ⅳ),trichoranin(Ⅴ),rabdosianin B(Ⅵ),hinokiol(Ⅶ),5,7-dimethoxy-4′-hydroxyflavone(Ⅷ)。[结论]化合物Ⅳ~Ⅷ首次从糙苏叶和嫩枝中分离出来。  相似文献   

18.
鹤庆五味子藤茎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范鹏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1):10847-10848,10967
[目的]研究鹤庆五味子藤茎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柱层析和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对鹤庆五味子藤茎的化学成分进行提取分离,并通过现代波谱法对化合物的结构进行鉴定。[结果]从鹤庆五味子藤茎中分离到6个化合物,分别为Wuweilignan E(1)、Methyl-gomisin R(2)、Methylisogomisin O(3)、Gomisin D(4)、Tigloylgomisin P(5)和Gomisin N(6)。[结论]化合物1、2和3均为首次从鹤庆五味子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深山含笑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体外抑菌是固体试验和抗肿瘤试验研究。[方法]深山含笑鲜叶经过水蒸汽蒸馏得1种淡黄色精油,采用气-质联用法对深山含笑水提物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用杯碟法和AlamarBlue法进行生物活性研究。[结果]经毛细管色谱分析分离,共确认出其中34种成分,所鉴定出化学成分的质量占总量的90.10%以上,应用色谱峰面积归一法分析各成分的质量分数,其主要化学成分是莰烯(10.030%)、(-)-β-蒎烯(8.826%)、柠檬油(7.935%)、丁子香烯(12.457%);并发现其化学成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大肠杆菌、红酵母无明显作用。在浓度为100μg/ml对肺癌细胞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抑制率为98.91%±7.90%。[结论]该研究为深山含笑作为优良生态保健树种和药源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