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九八八年至一九八九年间,湖南省澧县大坪乡机砖厂因生产取土破坏了位于该乡群乐村的双堰东周遗址。对此,澧县博物馆报经省文物局批准后,在砖厂动土区内进行了抢救性发掘。由于砖厂动土破坏的只是该遗址的边缘,文化层极薄,不见居住遗迹、墓葬和大型灰坑,故发掘的收获不大。从采集和发掘到的少量陶片  相似文献   

2.
拾年山遗址位于新余市水北镇境内。遗址为一山岗台地,袁水支流——蒙河水自北向南流经遗址边缘。1986年至1987年,江西考古工作者与厦门大学人类学系师生先后两次对该遗址进行了发掘,揭露面积计700平方米,出土了3千余件文物,其中石器达5百余件。石器种类繁多,形制颇具特色,现将石器中有关农业、渔猎工具作一介绍。农业工具均磨制。见有斧、锛、钁、锄、铲、刀、磨盘、磨棒等。斧有的通体磨光,也有的仅磨刃部。分四式。Ⅰ式:长椭体,顶、刃均弧,刃部稍宽,体较厚,仅磨中部及刃部,边缘保留打制面。长9、中厚2.4厘米。Ⅱ式:近长方体,平顶、弧刃,体上薄下厚,仅磨刃部。长10.1、中厚2.1厘米。  相似文献   

3.
一九八二年冬,湖南省岳阳地区文物工作队发掘了华容县车轱山新石器时代遗址。发现了文化内涵十分接近“大溪——屈家岭——龙山”文化系统的三个不同时期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即车轱山早、中、晚三期文化遗存。一九八三年冬,湖南省博物馆对车轱山遗址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发掘,收获较第一次发掘更大。车轱山史前文化遗存,从陶器看,早期文化遗存以红陶系为主,代表性器物有彩陶釜、白陶盘、罐形甑、凹腰器座、彩陶簋、罐形鼎等,纹饰多刻划纹、印纹、篦点纹。中期文化遗存以泥质黑陶系、灰陶系为主,代表性器物有釜形小鼎、朱绘碗、鼓腹簋、细颈壶、蛋壳彩陶杯、双腹豆、高领罐等,纹饰以弦纹为主。晚期文化遗存以夹砂红陶系为主,代表性器物有长颈袋足鬶、盆形鼎、长颈壶、肥圈足盘。“麻面”鼎足等,纹饰最有特色的是方格纹。值得注意的是,与早期遗存共存的羼稻谷壳的烧  相似文献   

4.
对于欠发达地区的甘肃省,农业发展相对落后,农业保险也相应滞后,农业保险发展处于瓶颈阶段。现通过建模分析保险主体行为选择的影响因素,估算财政补贴率和马铃薯种植户实际负担保险费率,构建并检验合作制农业保险模式效能。结果显示,合作制农业保险模式在防范风险和激励马铃薯种植的效果显著,是促进马铃薯保险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盛丹平  郑云飞  蒋乐平 《农业考古》2006,(1):30-32,F0002
上山遗址坐落在浙江省浦江县黄宅镇渠南村。浦江县位于浦阳江——钱塘江支流——上游。县域的河谷地带是浙中盆地的组成部分,海拔约50米,地势相对平缓。上山是盆地中的一座小山丘,同样的小山丘在附近还有多处,现多平整为耕地。相对高度一般在3-5米间。2000年秋。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浦江县博物馆在浦阳江上游地区进行新石器时代遗址的考古调查。遗址被发现。  相似文献   

6.
"十三五"之际,民乐县农业农村工作围绕建设"特色农业大县"目标,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主攻方向,着力打造祁连山浅山区冷凉经济产业带。民乐县地理位置适宜,可以发挥沿祁连山气候"冷凉"优势,不断优化冷凉经济产业带结构布局,逐步提升冷凉经济产业带标准化水平,不断提高冷凉经济产业带质量效益,稳步提升冷凉经济产业带规模化水平,不断扩大冷凉经济产业带市场影响力。  相似文献   

7.
孔利宁 《农业考古》2019,(4):254-259
农业考古遗存作为考古学的重要研究对象,是史前遗址博物馆的重点展示内容。不同的阐释和展示方式会产生不同的信息传播效果,直接影响到观众对遗址内涵的理解和对农业考古学的认知。从跨湖桥遗址博物馆、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崧泽遗址博物馆和良渚博物院基本陈列中农业考古遗存的展示来看,均在整体架构、辅助展品构成、内容拓展以及展示方式等方面形成了诸多特点,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针对农业考古遗存的特点,建立完善的阐释与展示体系,加强对农业考古遗存的二次阐释,推进农业公共考古学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是改进农业考古遗存展示状况,推动农业考古学发展的有益途径。  相似文献   

8.
民乐县地处祁连山北麓浅山区,因受历史、自然、区位、发展基础等诸多因素影响,经济社会发展与川区乡村的差距越来越大,成为实现同步小康的最大瓶颈。为进一步缩小差距,民乐县以产业扶贫和科技支撑为推手,不断调整农业结构,发展中药材、马铃薯、草畜和特色农产品等特色产业,稳步推进脱贫致富步伐。  相似文献   

9.
河济地区指古河济之间及其附近地区,主要指今豫鲁交界一带。东周时期,尤其是战国时期,随着荷水、鸿沟等一系列人工运河的开凿、疏通,该区域成为南北东西的交通枢纽。位于河济地区的濮阳金桥遗址出土东周时期炭化植物遗存共计592粒,其中包括粟(Setaria italica)、黍(Panicum miliaceum)、大豆(Glycine max)、小麦(Triticum aestivum)、红小豆(Vigna angularis)五种炭化农作物。其他可鉴定的非农作物炭化种子还包括狗尾草(Setaria viridis)、藜(Chenopodium album)、红鳞扁莎(Pycreus sanguinolentus)、异型莎草(Cyperus difformis)、眼子菜(Potamogeton distinctus)、苍耳(Xanthium sibiricum)等。在河济地区东周时期的几处遗址中,粟依旧是最为重要的农作物遗存;但小麦在这一时期的重要程度有了很大的提升,并且在一些遗址中可以与粟比肩,形成了粟麦并重的局面;大豆在作物结构中起到补充性作用;而稻米的重要性相当有限。值得注意的是,红小豆(小豆)与小麦的广泛利用可能反映了以粟和冬小麦为核心的两年三熟制度在东周时期河济地区的出现。这种农业生产模式的变化一方面得益于东周时期生产力的提高,人口的增加;另一方面东周时期(尤其是战国时期)河济地区因人工河渠的开凿,促进了经济发展和交通的便捷,使得不同区域之间物资和信息的交流大大增强,为当地生业模式的改变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10.
李得成 《乡村科技》2021,(21):89-90,93
当前,数字经济推动社会生产力快速提高.甘肃省民乐县属高寒干旱气候,土地资源丰富,具有发展现代寒旱农业的天然优势,但当地目前存在农业产业化层次不高、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滞后等问题.为此,当地应以数字经济发展为契机,夯实数字农业发展基础,支持特色产业龙头带动发展,加快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建设,从而推动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产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11.
毛家坪遗址是一处重要的早期秦文化遗址。本文通过对2012-2013年采集的47份样品进行浮选,从中获得了94478粒炭化植物遗存,包括粟、小麦、大麦、黍、大豆五种农作物遗存,以前四种为主;另外,还有部分禾本科、豆科、藜科、鸢尾科等非农作物遗存。量化分析结果显示,西周至战国时期,毛家坪先民主要从事的是“粟麦并重”的多品种旱作及用农业,大豆在春秋时期才成为先民利用的重要农作物。同时,毛家坪先民还会利用豆科苜蓿属、草木樨、胡枝子、鸢尾科马蔺等饲草资源来喂养家畜。在环境及文化背景的双重影响下,毛家坪遗址的秦人率先接纳了麦类作物并广泛种植,与函谷关以东地区形成鲜明对比;直到东周时期,麦类作物才逐渐在黄河流域得到普遍种植。  相似文献   

12.
对草鞋山遗址马家浜文化时期稻作农业生产的初步认识(摘要)谷建祥,李民昌,汤陵华,丁金龙,姚勤德,邹厚本1992年至1995年,中日合作进行苏州草鞋山遗址古稻田研究,在遗址中心的外围地区进行了四次发掘,共计面积1400平方米,发现了马家浜文化时期二种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