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地下水是北京市平谷区最重要的水源,多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平谷区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研究地下水水位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对平谷区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作用。选取平谷区平原区地下水水位为研究对象,通过地下水水位观测点,了解平原区地下水水位的年内和年际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地下水水位年内动态变化主要受降水和农业取水影响较大,呈现雨季来临前地下水水位逐月下降,雨季到来后开始逐步上升;1998—2017年地下水水位年际呈现下降趋势,2017年后呈现上升趋势,从中长期看影响平原区地下水水位的决定因素是地下水开采量,降雨因素对短期地下水水位变化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2.
苏北中药材种植地土壤肥力衰退原因及其恢复对策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论述江苏省射阳县洋马乡种植中药材 3 0几年来农田土壤肥力的变化 ,土壤有机质和氮、磷养分随药材种植年限增加而衰减的原因 .鉴于该乡中药材生产中轮作单调、施肥不合理、药材生物量的大部分有机物质输出农田生态系统 ,导致近年来多种药材产量下降、经济收益减少等问题 ,提出恢复该类农田土壤肥力的对策 .  相似文献   

3.
基于对克拉玛依地区减排林地下水水位及水质的监测结果,分析了减排林地下水动态变化特征,探讨了减排林地下水的合理生态水位.结果表明,减排林区地下水埋深出现了规律性分布,减排林区地下水埋深已由2005年的7.8 m减小为2009年的4.6 m,呈减小趋势.减排林地下水的矿化度由2005年的22.67 g/L变化为2009年的5.35 g/L.并统计了减排林地下水理化性质特征,表明地下水的水溶性盐的空间变化明显.根据减排林区主要植被生长状况与地下水埋深关系,得出减排林区地下水合理生态水位为2.5~5.0 m.  相似文献   

4.
为加大锦州地区地下水生态保护,结合生态水位分析方法,对锦州地区不同保障率条件下的适宜生态水位进行确定,并对其生态水位调控措施进行探讨。研究成果对于锦州地区地下水生态保护规划制定具有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额济纳河干流及下游支流密集区地下水位控制深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额济纳沿河及支流密集区生态水位,运用GPS、RS和GIS技术,结合地面定位点观测,对不同植物群落与地下水位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东西两河的干流段及西河下游沿河采用单点法分析;东河下游的支流密集区采用地下水位等埋深与植物群落覆盖图叠置法分析。结果表明,河段不同地下水埋深不同,东西河干流段的沿河地下水位埋深为2.14~2.27 m,水位变幅为0.61~1.14 m;西河下游沿河地下水埋深2.52~3.88 m,变幅0.90~1.09 m;安都草原北端地下水埋深2.48~3.39 m,变幅0.26~0.33 m。东河下游支流密集区的植物群落不同,相应的地下水位埋深不同,胡杨群落的地下水埋深<3 m,水位变幅0.51~1.41 m;柽柳群落的埋深3.0~6.0 m,变幅0.85~1.94 m;杂草地的埋深<3 m,变幅1.41~2.46 m。研究成果可用于指导新建额济纳生态灌区地表水的配水管理。  相似文献   

6.
针对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表生生态协调发展的问题,在对天山北麓野外调查及已有研究结果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细土平原区生态水位埋深为3~6 m。应用数值模拟技术对现状及调整开采布局后地下水位引起的表生生态效应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现状地下水资源开发布局不仅易诱发表生生态负效应,而且造成了水资源浪费;通过调控地下水状态可以实现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表生生态协调发展的目的,并确定了不同地貌单元地下水开采阈值即山前戈壁带、细土平原区和沙漠边缘分别为7.3亿m3/a,16.4亿m3/a和2.4亿m3/a。  相似文献   

7.
内蒙古河套灌区地下水合理利用的方案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内蒙古河套灌区地下水位浅,合理利用地下水可以减少灌区引黄水量,保证黄河下游用水。根据灌区实际情况,制定了灌区地下水利用原则,提出了地下水插花开采形式,并计算了开采条件下的地下水补给量,分析了引黄水量、地下水开采量及地下水位的关系,在“三亩补一亩”的开采条件下,地下水开采量以1 100~1 500 m3/hm2为宜。地下水合理开采可缓解灌区水资源紧张局面,对河套灌区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通过近几年对塔里木河下游3个典型断面的胡杨各项生态指标的实地监测,分析了输水恢复过程中胡杨生长对地下水位的响应程度。研究表明:(1)河岸胡杨林生长与地下水埋深有密切的关系,通过10次生态输水,下游河道沿岸的地下水得到补充,水位明显抬升,胡杨长势也随着地下水位的抬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2)地下水位愈深,胡杨的干旱胁迫程度愈强。横向上,胡杨对生态输水的响应随着河道距离的增加逐渐减弱;纵向上,从上段至下段胡杨生长对输水的响应范围逐渐减小。(3)在输水河道两侧过水湿润岸滩,虽有胡杨实生苗零星出现,但就目前输水方式,还无法实现胡杨大面积繁殖更新。  相似文献   

9.
沿海地区地力衰退的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根据实例具体分析了沿海地区在实行大包干责任制后,人们为了夺取更高的产量,忽视了用地养地,致使农用土地有机质迅速下降,土壤结构被破坏,水,肥,气,热不协调和盐碱复返等不良反果的原因,并提出了调整的途径和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闽侯县白沙镇大湖乡珍山村滑坡进行考察和研究,结果表明引起表层小型滑坡的主要因素是地下水地形和人为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表层小型滑坡的防治措施,旨在为做好滑坡这种地质灾害预防,为减少水土流失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敦煌市沙漠化动态变化特征,为敦煌市沙漠化防治和文物保护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遥感和GIS技术,选取2004和2009年的TM和ETM遥感数据进行调查判读.[结果]敦煌市沙漠化土地面积为1.97×106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73.8%;研究期内沙漠化土地总面积减少9 102.59 hm2,年变化率-0.001%;极重度沙漠化向重度、中度和轻度沙漠化转变,沙漠化程度整体减轻.[结论]研究区植被盖度有所好转,沙漠化程度在减缓,但土地沙漠化趋势尚未根本改变,防沙治沙仍是敦煌市的长期任务.  相似文献   

12.
选取32项与敦煌市城市发展和水资源利用潜力紧密相关的评价指标,分别构建城市发展和水资源利用潜力综合评价模型,在此基础上再构建两系统间协调度模型,分析城市发展与水资源利用潜力的变化及两者的协调关系,得出如下结论:(1)敦煌市城市发展综合水平逐年上升,经济快速发展是促进敦煌城市综合发展的主要动力。2000—2006年城市人口增长速度较快,城市社会发展和城市空间扩张速度较慢。2007—2012年城市社会发展速度变快,城市人口增长和城市空间扩张对城市综合发展影响变小;(2)敦煌市水资源利用潜力呈逐年下降趋势,水资源本底条件对水资源利用潜力约束较强,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加强水资源管理能力是提升水资源利用潜力的重要举措和有效途径;(3)敦煌市城市发展与水资源利用潜力协调度总体不高,两系统间矛盾日益突出。  相似文献   

13.
敦煌绿洲天然胡杨林下土壤水盐空间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经典统计学与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对甘肃敦煌绿洲天然胡杨林下土壤水盐的空间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敦煌绿洲天然胡杨林土壤含水量变化趋势总体表现为随深度增加而增加的趋势;0~60 cm土壤含水量变化程度较大,再向下各层土壤含水量变化趋于平缓。土壤全盐含量变化具有表浅层较高,平均含盐量达9.24%;从40~60 cm以下各层土壤全盐含量的变化均随深度增加而逐渐减少。土壤水盐含量的变异性在不同土壤层有较明显的差异,土壤含水量的变异性均属于中强度变异,土层越深,其含水量变化程度越小;而土壤全盐含量的变异均属于中度变异性,其变异程度由表层向下各不相同。采用ArcGIS的反距离加权(Inverse Distance Weighted)插值法分析表明,研究区土壤水盐含量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和较强的相似性,即各层土壤水盐均表现为西南低、东北高的空间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敦煌沙漠绿洲过渡带地表沉积物粒度特征及沉积环境,为敦煌沙漠绿洲过渡带的生态恢复以及有效控制风沙灾害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方法]运用对角线法对敦煌沙漠绿洲过渡带地表沉积物进行采样,采用矩值法计算粒度参数,分析其粒度空间分布特征以及沉积环境。[结果](1)研究区地表沉积物粒级极粗砂和极细砂含量较少,沙漠和绿洲分别以粗砂和细砂为主,过渡带以中砂为主,沉积物粒径自沙漠到绿洲呈现明显减小的趋势;(2)3条样带的分选性都较好,相比而言,沙漠的分选性最好,过渡带次之,绿洲最差;(3)偏态除绿洲属于正偏外,沙漠和过渡带都属于近对称分布,频率曲线峰型都是平顶峰,说明不同沉积物粒级对风力作用响应的差异性。[结论]敦煌绿洲的沙以风成环境为主,鸣沙山主要为河湖沙或河流冲积沙,过渡带混合有风成沙和河湖或河流冲积沙。  相似文献   

15.
对敦煌西湖盐化草甸芦苇植物群落特征及多样性沿土壤水分梯度的分布进行了监测和研究.结果表明,试验区内主要植物以旱生和超旱生灌木、半灌木及草本植物为主.优势种为苏枸杞、疏叶骆驼刺、芦苇等,伴生植物有赖草、圆囊苔草、猪毛菜等,群落垂直结构明显,大体分为3层.通过对3条样线上生物多样性随水分梯度变化规律的分析,表明随着土壤水分的增加,丰富度指数dMe和均匀度指数E总体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单峰趋势,优势度指数C总体呈现出先降低后升高的单谷趋势;Simpson多样性指数总体呈现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最后降低的双峰形式;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Simpson多样性指数表现出基本一致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6.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黄山市在建设开发中存在的乱建、乱采、乱挖、乱倒(“四乱”)现象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其产生的主要人为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若干加强预防监督措施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
采用活塞取样器采集了月湖湖中央2处钻孔沉积物,分析了其中硅藻种类与密度的垂直变化,同时采用^210Pb/^137Cs推测沉积物的沉积速率,关进行了总有机质.生物硅含量分析,以了解月湖各个不同年代的水质变化。结果表明,2个柱状沉积物中硅藻的优势属为:小环藻属、直链藻属、舟形藻属、Cyclostephanos属。Z-1钻孔优势种为:梅尼小环藻、颗粒直链藻、Navicuta porifera、Cyclostephanos tholifomis. Z-2钻孔中优势种为:梅尼小环藻、颗粒直链藻、舟形藻、Cyclostephanos invisitatus。就硅藻密度而言,总趋势是上层最多,平均7.14×10^5~58.65×10^5ind·g^-1,中层其次,平均0.08×10^5-13.98×10^5ind·g^-1,下层最少,平均0.24×10^5-0.64×10^5ind·g^-1.硅藻种类数变化虽然没有明显规律,但种类最少的样品出现在中层,^210Pb/^137Cs测年数据表明中层为19世纪90年代-20世纪70年代。相天分析表明:Z-1孔生物硅与沉积硅藻密度显著正相关(r=0.933,P=0.021〈0.05),总有机质含量与种类数显著负相关(r=-0.972,P=0.005〈0.05);Z-2孔生物硅与沉积硅藻密度显著正相关(r=0.985,P=0.002〈0.05),沉积硅藻密度与种类数显著负相关(r=-0.933,P=-0.021〈0.05)。研究结果表明,月湖沉积物中硅藻种类与密度的垂直变化可以反映月湖的富营养演化历程:19世纪60年代-19世纪80年代,月湖水质较好;19世纪90年代-20世纪10年代,月湖开始由贫营养状态向中营养状态转变,为水体富营养化开始发生时间;20世纪20年代-20世纪40年代,月湖水体营养等级持续增加,已富营养化;20世纪50年代-20世纪70年代,周边人口数量急刷上升与污水的直接排放导致月湖水质持续恶化;20世纪80年代至月湖截污前这段时期使月湖最终沦为劣五类水体的湖泊。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西北干旱区葡萄园土壤呼吸及其组分变化特征,同时探究其与土壤温湿度的关系,为西北干旱区的土壤碳排放估算及其特色农业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于2019年6-12月采用LI-8100 A土壤呼吸测量系统和自动气象站观测甘肃省敦煌市南湖绿洲葡萄园的土壤呼吸及环境因子,通过根排除法区分土壤呼吸组分.[结果]①观测...  相似文献   

19.
青海省春小麦条锈病害发生发展的农业气象条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青海省1985~1993年春小麦条锈病害资料和同期内的气象要素进行对照分析,从中揭示出青海省春小麦条锈病的发生源地为甘肃陇东、陇南地区和青海省东部民和、循化等冬麦区;青海省小麦条锈病的发生时间从5月下旬在东南部的循化、民和等地开始,逐渐向西北方向推进至6月下旬,长达1个月左右。分析确定了青海省条锈病害发生的农业气象指标,对春小麦条锈病害的预报及防治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定西半干旱地区春小麦抑蒸集水抗旱技术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1997-2000年的田间试验,分析施用农气3号,Fa“旱地龙”、保水剂拌种等化学方法与地膜覆盖,农田微集水等物理方法的各种组合在春小麦上的应用情况。结果表明,在定西半干旱雨养农业区以畦集水为主配合抗旱剂的集成技术增产效果最好,且年际变异小,效果稳定,即使在特别干旱年份仍然具有稳定的优势,是定西半干旱地区最为理想的抑蒸集水抗旱技术,该技术可使春小麦早出苗4d,出苗率提高17-18个百分点;产量提高17.6%-72.8%;水分利用效率平均提高3.05kg.mm^-1.hm^-2,增幅达39.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