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土高原沟壑区高产高效农业综合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长武王东沟小流域试验示范区围绕高原沟壑区区域特点 ,探索农村产业结构优化模式 ,进行深层次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由历史上以粮食种植业为主的一元结构发展到现在的粮、果、工副三元产业结构阶段 ;根据不同降水年型旱作生产力的特性 ,提高水肥资源的利用效率 ,实现旱作产量潜势的高实现率 ,15 a平均粮食单产达到 4 10 0 kg/km2 ,在人均旱作粮田仅为 733m2 的条件下 ,做到粮食基本自给 ;根据高原沟壑区水土流失特点开展水土流失治理和植被建设 ,高标准地完成了塬、坡、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林草覆盖率达 4 3% ,水保治理度达 92 % ,土壤侵蚀模数降至 5 0 4 t/(km2·a) ,控制水土流失效果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2.
黄土高原沟壑区水土流失治理与生态环境建设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长武王东沟试验示范区根据高原沟壑区水土流失特点开展水土流失治理和植被建设,高标准地完成了塬、坡、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探索高原沟壑区农村产业结构优化模式,由历史上以粮食种植业为主的一元结构发展到现在的粮、果、工副三元产业结构阶段,种植业占农村经济的总产值由过去的80%下降至不足20%,果业收入占30%左右,工副业占50%左右,已有20%的农民专门从事果业生产与销售,有25%的农民离开土地从事第三产业,引起了农村产业结构的巨大变化;完善沟坡土地资源开发技术体系,林草覆盖率45%,土壤侵蚀模数降至504 t/(km2*a);探索出高原沟壑区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问题的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3.
黄土高原沟壑区的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目的是建立该区域高效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王东沟小流域实施综合治理10年来成效显,体现在农村产业结构发生显变化,粮食生产持续发展,土地资源得到高效开发利用,小流域沟坡防蚀道路网建成,粮食单产10年平均3750kg/hm^2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30增加到1313元,水土流失量由原来的1860t/(km^2.a)控制在800t/(km^2.a)以下,林草覆盖率由18  相似文献   

4.
通过长期连续的综合治理 ,长武县王东沟小流域农村产业结构由单一的粮食种植业发展为粮、果、工副业三元产业结构 ,建成了塬面农田防护林、沟坡经济林、沟谷水土保持防护林体系 ,连续 13年使年土壤侵蚀模数稳定在 80 0t/km2以下 ,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由 1986年建立试验示范区时的 2 3 0元上升至 2 0 0 3年的 2 70 1元 ,成为黄土高原沟壑区水土保持工作的样板  相似文献   

5.
10年科技攻关,王东沟小流域产业结构发生了显变化,由历史以种植业为主的一元结构,发展到“七五”时以种植业,副业为主的二元结构,现已发展到种植业、果业、工副业三元结构。农业产业三元结构增加了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抗逆性。在连续干旱的气候条件下,粮食生产持续发展,农民收入成倍增加,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得以同步实现。  相似文献   

6.
通过陕西省北部黄土高原三个自然经济单元的资源环境特点分析,论述了农业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方向和途径:长城沿线风沙区靠牧业的系统开发致富,粮食力争自给;黄土丘陵区充分利用其土地的多宜性,走种植、养殖、经济林多头发展的道路;渭北高原应以种植业为主,致力于粮经果的深层开发。实施后陕北黄土高原将成为高效农业生态经济区域。  相似文献   

7.
黄土丘陵区山坡生产型植物路综合防护技术体系规划设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山坡生产型植物路建设带动沟坡开发是人们争取生存空间,缓和土地压力,建设生态农业的重要途径,也是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根据现阶段农村建设能力和技术经济条件及实现山川秀美现实需求,提出了适合该地区植物路建设勘测设计方法与综合防护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8.
黄土丘陵区山坡生产型植物路综合防护技术体系规划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山坡生产型植物路建设带动沟坡开发是人们争取生存空间,缓和土地压力,建设生态农业的重要途径,也是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根据现阶段农村建设能力和技术经济条件及实现山川秀美现实需求,提出了适合该地区植物路建设勘测设计方法与综合防护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9.
流域尺度不同水保措施减水效益分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实测资料的基础 ,借助流域网格划分的模型计算方法 ,首次在流域尺度内将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和生物农业措施在减少地表径流中的作用分割开来 ,从而为定量评价黄土高原以林草植被建设为主的生态环境治理对黄河流域水资源的影响提供数据基础。计算结果显示 ,在“六五”基础上王东沟小流域以梯田建设、土地平整、沟坡道路防蚀技术为主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平均减少地表径流 18.1% ,而在“七五”基础上以人工林草植被建设为主的生物措施和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扩大经济林果种植面积的农业措施共减少地表径流 10 .9%。这一结论说明为最大限度地减少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对黄河水资源的影响 ,其治理应以生态、农业措施为主。  相似文献   

10.
应用耗散结构理论配置水保林体系及其效益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耗散结构理论为指导,在中沟小流域合理设计配置水土保持林体系的试验表明:在流域内自上而下布设道路防护林、条田防护林─—梯田、地埂防护林─—坡面防蚀林─—沟道有机工程,并于实施过程中采取“抓两头带中间”的治理时序,即水保林体系的时空有序配置,不仅能使其功能有序,而且整体增益明显,可获得各单个林种所不具备的理水功能,提高流域的耗散结构水平;在功能有序的水保林体系调控下,中沟流域的保水效益达82,1%,减沙效益达99.3%,复合农林系统可提高光能利用率12%,使有效防护范围内空气湿度增加4个百分点,降低风速48%,提高土壤合水量10.9%,农田与单作小麦相比,产投比、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和生态经济综合效益分别提高51.3%、49.6%、95%和55.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