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与服务体系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永涛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4):21399-21400
论述了农业科技推广与服务体系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分析了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与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与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加快科技型龙头企业发展步伐,加快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完善多元化的农业推广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2.
李继锋  唐超  符瑞益  秦涵淳 《安徽农业科学》2014,(26):9200+9237-9200
通过分析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和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国内外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比较分析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科技推广是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成现实生产力的重要途径,对推动农业科技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繁荣具有重要的纽带和桥梁作用。然而我国较低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现代化农业发展的瓶颈。该文主要对国内外农业科技推广的主要体系进行比较,指出它们的优势与不足。就我国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通过借鉴国外农业科技推广的先进模式,提出我国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的发展启示。  相似文献   

4.
《农技服务》2017,(24):207-208
随着我国"三农"改革与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各地区农技推广服务组织快速发展,农业科技服务体系逐渐健全。但由于地理位置的限制,我国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尚存在着发展不平衡的特性。为加快推进黑龙江省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建设进程,本文通过走访等形式,对龙江县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现状进行分析,得出了龙江县农业科技推广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龙江县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的改革思路,为我国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建立进言献策。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农业发展也随之日新月异,农村基本的温饱问题大体上已经得到了解决,农业的发展不再是以往的单纯追求产量的增加,而是更加注重农产品的质量。因此,构建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是推动家庭农场发展的必然趋势。笔者针对构建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对家庭农场发展的重要意义进行了深入探究与分析,并提出了构建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推动家庭农场发展策略,希望有助于我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6.
为有效推进高淳区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在分析高淳区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调整和改革现有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的思路和对策,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对山东省沂水县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现状及机构改革后取得的成就进行总结,指出沂水县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中存在农业科技推广力量不强、农业科技推广经费不足、农业科技推广人才缺乏等问题,提出要巩固和加强农技推广机构建设,完善县、乡、村三级一体化农技推广服务网络,加快农业科技人员培养和引进,加大农业科技推广资金扶持力度,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宣传的对策建议,为新时期沂水县农业科技推广工作更好更快地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新形势下如何进行农业科技推广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作为联系科技成果与农民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农业科技推广的好坏,直接关系农民的经济效益和科技成果是否能够顺利转化。文章分析了新形势下农业科技推广的现状与存在问题,提出了要树立"以农为本"的推广理念,建立高效精干的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开展远程教育与信息服务体系等农业科技推广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贵州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现状与发展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贵州省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基本现状,农技推广情况和成效,农业科技推广机制与主要模式.总结农技推广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贵州省农业科技推广发展的相关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福建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现状与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福建省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基本现状、近年来农技推广情况及成效和农业科技推广机制与主要模式,总结了农技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今后福建省农业科技推广的相关对策和建议,以供福建省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参考。  相似文献   

11.
在安康降水量和温度与飞播油松成苗效果关系研究的基础上,采用相关分析法和逐步回归模型法,分析安康日照时数与飞播油松成苗效果的关系及时域动态,并通过与降水量和温度研究结果对比分析,探讨林地水热条件对飞播油松成苗效果协同作用。结果表明,成苗效果与年日照时数和年均温呈正相关,与年降水量呈负相关;与12月日照和均温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12月降水量负相关极显著;与3月降水量正相关极显著;与4月日照和均温正相关极显著;与5月日照呈显著负相关,与降水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6月降水量负相关极显著;与7月日照负相关显著;与9月和11月日照正相关极显著,与10月日照正相关显著;与秋季月均温正相关极显著,与月降水量负相关极显著。9月和7月日照是影响成苗效果的主要日照因子,4月、11月、3月和5月均温对成苗效果作用较大,12月、2月和11月降水量是影响成苗效果和对照有苗样方频度的主要降水指标,12月、4月、11月、8月、1月和2月降水量与多效抗旱驱鼠剂(RPA)有苗样方频度依次相关。在安康林地水热条件下,RPA成苗效果模型值大于对照,证明使用RPA拌种可以有效提高飞播造林油松成苗量和有苗样方频度。  相似文献   

12.
马立克氏病(MD)三价疫苗免疫雏鸡马立克氏病强毒(vMDV)攻击后,免疫保护指数(VPI)为73.30%,脾脏和胸腺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比vMDV感染雏鸡和HVT疫苗免疫后vMDV攻击雏鸡显著增强(P<0.01,P<0.01和P<0.01,P<0.05),外周血液T辅助细胞(TH)和单核细胞数量显著增加(P<0.01,P<0.05和P<0.05,P<0.05).火鸡疱疹病毒(HVT)疫苗免疫雏鸡vMDV攻击后,VPI为56.7%,脾脏和胸腺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比rMDV感染雏鸡显著增强(P<0.05,P<0.05)和外周血液TH数量显著增加(P<0.05),单核细胞数量虽有增加但无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3.
干旱与高盐对梭梭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更好地了解梭梭适应极端复杂沙漠生境的生理生态适应机制,在对梭梭幼苗离体脱水胁迫下叶绿素荧光特性研究基础上,应用IMAGING-PAM调制荧光成像系统对梭梭幼苗在模拟干旱、高盐以及与强光并存环境下的叶绿素荧光参数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干旱和NaCl胁迫对Fv/Fm和qP值没有明显影响;qN值在干旱10 d时无明显变化,而胁迫25 d时则略低于对照水平;但各浓度NaCl胁迫下qN值均明显低于对照水平;从光响应曲线变化来看,干旱和NaCl胁迫下qP值随着光强的增加均表现为降低趋势,但NaCl与高光并存发生时对qP值影响更大;然而,对qN值的影响则截然相反,干旱与高光并存发生时qN值降低,而NaCl与高光并存发生诱导了qN值增加,这与单一NaCl胁迫的影响恰好相反。表明梭梭在极端复杂的沙漠生境中可能具有多种过剩光能耗散机制,保护光合机构免受破坏,使PSⅡ保持较高的电子传递活性,从而维持较高的光合能力。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郁闭度对植物物种结构的影响,用样方法对昆明西山弱度郁闭及中度郁闭的华山松成熟林植物物种结构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因郁闭度差异,引起林分各层次优势种及其重要值、植物物种多样性指数发生变化。中度郁闭林建群种华山松的重要值为95.35,比弱度郁闭林91.75大 弱度郁闭林灌木层优势种为小铁仔、碎米花杜鹃,中度郁闭林则为小铁仔、滑丢竹和南烛,弱度郁闭林小铁仔重要值为30.20,中度郁闭林为29.08 弱度郁闭林草本层优势种为小铁仔、滑丢竹,中度郁闭林草本层优势种为小铁仔,弱度郁闭林小铁仔重要值为16.26,中度郁闭林为10.96。弱度郁闭林乔木层、灌木层物种丰富度均比中度郁闭林高,中度郁闭林草本层的物种丰富度却比弱度郁闭林大。弱度郁闭林乔木层均匀度指数、Shannon-W iener指数均比中度郁闭林高,而灌木层、草本层的均匀度指数、Shannon-W iener指数却比中度郁闭林低。中度郁闭林乔木层的生态优势度比弱度郁闭林高 而弱度郁闭林灌木层、草本层的生态优势度却比中度郁闭林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耕作覆盖对旱作土壤团粒结构、马铃薯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方法】于2013—2016年进行连续3个作物生长季定位试验,通过设置3种耕作方式(深松、免耕、翻耕)和3种覆盖措施(秸秆覆盖、地膜覆盖和不覆盖),研究耕作结合覆盖对土壤团聚体数量、土壤蓄水量及马铃薯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耕作方式、覆盖措施及二者交互作用可显著增加0—40 cm土层>0.25 mm土壤团聚体含量,深松覆盖秸秆处理0—20 cm土层>0.25 mm土壤团聚体含量在欠水年(2016)和相对欠水年(2014)分别较翻耕不覆盖显著提高14.2%、16.9%,而免耕覆盖秸秆处理在平水年(2015)较翻耕不覆盖显著提高8.5%;20—40 cm土层>0.25 mm土壤团聚体含量在欠水年以深松覆盖秸秆、相对欠水年深松覆盖地膜和平水年免耕覆盖秸秆处理最高,分别较翻耕不覆盖显著提高18.2%、21.5%、18.7%。耕作方式、覆盖措施及二者交互作用对0—200 cm土层蓄水量影响显著,深松覆盖秸秆处理休闲期土壤蓄水量分别在相对欠水年、欠水年和平水年较翻耕不覆盖处理显著提高29.6%、9.3%、11.4%;其关键生育时期平均土壤蓄水量分别在欠水年和相对欠水年较翻耕不覆盖显著增加21.9%、28.9%,而免耕覆盖秸秆处理在平水年较翻耕不覆盖处理显著增加17.1%。在相对欠水年,耕作方式对马铃薯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无显著影响,而覆盖措施及耕作与覆盖交互作用对其有显著影响,以免耕覆盖秸秆处理最佳,分别较翻耕不覆盖处理显著提高51.8%和50.5%;在平水年和欠水年,耕作方式、覆盖措施及其二者交互对马铃薯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有极显著影响,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均以深松覆盖秸秆处理效果最佳,平均较翻耕不覆盖处理显著提高56.9%和44.8%。【结论】耕作结合覆盖措施可改善耕层土壤团粒结构,显著增强休闲期和生育期土壤蓄水保墒能力,从而显著提高马铃薯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在平水年和欠水年采用深松结合秸秆覆盖、相对欠水年采用免耕结合秸秆覆盖模式可实现宁南旱作马铃薯增产。  相似文献   

16.
选择百花山公路边坡不同生态恢复措施(喷混植生、客土种植、营养土种植、三维网种植、六棱砖种植)的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以稳定的自然植物群落作为对照,研究不同生态恢复措施对土壤理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土壤养分和土壤微生物含量方面,不同恢复措施样地之间差异显著,营养土种植样地含量最高,三维网种植和喷混植生样地次之,客土种植和六棱砖种植样地最低;对比土壤脲酶活性,营养土种植、三维网种植和喷混植生恢复样地与自然植物群落样地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客土种植和六棱砖种植样地;在土壤生物学和土壤养分相关性方面,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和脲酶活性与土壤全氮、速效氮、有机质等呈显著正相关,与全钾含量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7.
再生水灌溉对玉米根际土壤特性和微生物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采用盆栽试验方法,以清水灌溉为对照,分析了不同水质再生水在不同灌溉模式下对玉米根际土壤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土壤理化性质方面,再生水灌溉情况下,玉米土壤pH值和电导率(EC)与对照均无显著差异,但pH、EC与灌溉用水pH、EC呈正相关.在土壤营养方面,与对照相比,后期灌三级再生水情况下有效磷、全钾和全氮含量、前期灌二级再生水情况下有效磷和有机质含量均显著增高,这与玉米收获期鲜重和于重测定结果一致,说明前期灌二级再生水和后期灌三级再生水均抑制了根系对养分的吸收,导致玉米生物量下降.在土壤微生物方面,再生水灌溉不同程度地促进了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增加;与前期灌二级再生水相比,后期灌二级再生水促进了土壤微生物生长.  相似文献   

18.
在荒地土(S土)和农田土(F土)2个潮土土样中加入500mg.kg-1水溶性铅[Pb(NO3)2]后培养30d,之后按n(P)∶n(Pb)=6∶1加入Ca(H2PO4)2.H2O,培养105d后测定土壤性质。结果表明,土壤中仅加磷及加铅后再加磷时,F土Olsen-P质量分数均显著高于S土(P<0.05);土壤中仅加铅时,S土DTPA-Pb质量分数显著低于F土(P<0.05),但加铅后加磷,S土DTPA-Pb质量分数显著高于F土(P<0.05);土壤中仅加铅或仅加磷时,SrCl2-Ca均增加,而加铅土壤中加磷后,2种土壤SrCl2-Ca质量分数均低于仅加铅或仅加磷土壤。加铅和加磷均导致土壤pH降低,以加铅后加磷处理pH最低。对于F土,加铅和加磷均导致土壤电导率上升,对于S土,仅加铅和加铅后加磷导致土壤电导率上升,而仅加磷时,土壤电导率略有下降。可见,在未加入磷酸盐时,水溶性铅在贫瘠土壤中更易老化;磷酸盐对肥沃土壤中铅老化效果高于贫瘠土壤中的效果,磷酸盐对钙、铅的稳定分别有利于铅和钙有效性的降低。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蔗田生态系统的结构与特点,分析了弥勒蔗田7种生态高效模式的经济效益及示范推广情况,并提出了蔗田生态高效模式的调控措施,包括精细整地,合理选配间套作物品种,充分利用立体空间,规格化种植,配套相应的栽培管理技术等。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新旧膜棚内小气候差异及其对樱桃番茄果实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千禧樱桃番茄为研究材料,对新旧膜棚内冬春季大棚密闭保温时段和春夏季全天通风时段的温度、湿度、太阳辐射差异性进行分析,对比观察樱桃番茄生育期并记录测定两种棚膜栽培条件下果实产量和品质。结果表明:全生育期新旧膜棚内均可比外界提高日均温近3 ℃,且两者差异不明显;冬春季晴好天气下,大棚密闭的白天时段,新膜比旧膜增温效果好;其余时段无论晴雨或大棚开闭与否,两者增温、保温效果均无显著性差异;无论季节或通风与否,旧膜的棚内湿度均显著低于新膜,平均偏低3.6%,旧膜在降湿防病方面有一定作用;新旧膜棚内光照差异明显,新膜棚内太阳辐射平均值比旧膜棚高20.6%;在新膜条件下,可以不同程度地将樱桃番茄花期和果实成熟期提前3~5 d;果实大小和病果数受新旧膜影响差异显著;单果质量、果实含糖量以及果实产量等其他指标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