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 毫秒
1.
2.
土壤侵蚀是目前全球面临的环境问题之一。如何防治及准确预测水土流失已成为研究土壤侵蚀面临的巨大挑战。基于降雨事件及水文过程,WEPP模型的产生为土壤流失预测及评估提供了重要支撑。基于2001—2006年北京延庆径流小区的次降雨及25场次野外径流小区监测数据,对WEPP模型的参数进行了率定与验证,评价了该模型在北京土石山区的适用性,对北京土石山区土壤侵蚀及其预报具有重要意义。在北京山区褐土表土(0~10 cm)条件下,通过计算实测值和模拟值的最小累积误差法率定模型土壤参数,同时采用Nash-Sutcliffe效率系数(E)和决定系数(R2)对模型有效性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当模型有效水力传导系数、临界剪切力和细沟土壤可蚀性分别为1.400 mm/h、1.000 Pa和0.010 s/m时,模型模拟效果最佳,且径流量的模拟效果(E=0.730)优于侵蚀量的模拟效果(E=0.670)。相关系数和通径系数显示,关于降雨参数对径流量和侵蚀量的影响,最大30 min雨强(I30)与其呈极显著相关,对其直接影响最大;其次是降雨量;而降雨历时与径流量和侵蚀量没有关系,对其直接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3.
李振林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5(11):118-126
利用WEPP模型对不同参数组合模拟下土壤侵蚀实测值与预测值的合理性进行分析与评价.为紫色土区多年侵蚀的预测提供相关参数参考,进而科学有效地指导该区水土保持措施的合理布局与配置,对减轻紫色土坡耕地水土流失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不同预测参数组合模拟下,产流产沙量预测值与实测值的模型有效性系数ME、标准差以及Pearson相关系数等指标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利用计算输入建立土壤参数下获得的预测结果要好于模型自动生成方式下的预测结果;(2)单次降雨侵蚀对产流产沙量的预测结果是合理的,现有WEPP模型对紫色土区水蚀的预测效果也是满足要求的;(3)WEPP模型模拟预测产流量相对于模拟预测产沙量更准确,且10°小区预测效果明显好于15°小区,同为15°农耕地小区预测效果远远好于林地小区. 相似文献
4.
利用紫色土区域某水保站1984—2017年7次典型降雨资料,应用WEPP(water erosion prediction project)模型模拟了不同降雨条件下不同地面坡度的紫色土坡面径流量和侵蚀量,提出了模型评价方法,将模拟值与实测值进行比较,验证WEPP模型及其内置参数在我国紫色土范围内模型预测的可行性及准确性。结果表明,WEPP模型对于紫色土区域水蚀模拟基本可行,产流量的预测比侵蚀量的预测更为合理,低坡度条件下的模拟结果优于高坡度条件。对于侵蚀量的模拟不够理想,高坡度条件下反而模拟较好。对于不同坡度下的侵蚀量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坡度是影响土壤侵蚀的动力因子,在一定的坡度范围内,随着坡度的增加,土壤侵蚀量与坡度呈幂函数递增关系。 相似文献
5.
通过WEPP模型模拟了水平梯田多种设计方案的土壤流失量,结果表明:梯田建设后土壤流失量降低了88.5%~92.1%,说明水平梯田具有很好的水土保持效果。分析了坡度和田坎高对于土壤流失量、土方量和可耕地面积的影响,结果表明:坡度与土壤流失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土方量和可耕地面积呈显著负相关。田坎高与土方量和可耕地面积呈正相关,土壤流失量随田坎高的增加呈先减小后增大的变化趋势。不同坡度最小土壤流失量所对应的田坎高不同,5,10,15,20,25分别对应田坎高1.5,2.5,2.0,2.0,2.0 m。WEPP模型可以作为梯田断面参数优化设计的工具。 相似文献
6.
利用WEPP(Water Erosion Prediction Project)侵蚀模型,模拟凉水自然保护区内道路(包括林内道路和柏油路)与河流的相交点的侵蚀特征,以及符合在道路长度50111内,与河流有1个以上相交点的共20个路段的侵蚀特征。结果表明,在与河流相交点的路段中,当道路坡度〉6.19%,泥沙量显著增长;20个模拟路段中,降雨径流、融雪径流、路面及路缘泥沙量、进入河流泥沙量4个模拟结果的最大值均出现在位于道路VI中的路段11;道路长度是影响道路泥沙量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7.
8.
9.
10.
土壤坡面侵蚀模型是当前水土流失监测预报的重要工具,明确其应用存在的问题有助于指导生产实践并提升水土流失监测与水土保持评价的科学性。采用同一数据源,对比研究三因子模型、USLE模型及CSLE模型的坡面侵蚀监测结果,揭示了3种模型侵蚀强度分级的差异性。三因子模型与USLE模型的侵蚀等级划分结果相近,而CSLE模型划分的侵蚀等级偏高。CSLE模型划分的中度及以下等级侵蚀分布在3.0°以下坡耕地,5.0°以上坡耕地以强烈及以上侵蚀等级为主且极强烈和剧烈侵蚀面积占总侵蚀面积的80%以上,3.0°~5.0°的坡耕地各侵蚀强度等级所占比例相当,5.0°可以确定为东北地区坡耕地侵蚀强度由轻变重的临界坡度。 相似文献
11.
12.
基于SPSS的日照市茶叶产量预测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1993-2008年山东省日照市气象资料和茶叶产量资料,采用SPSS统计软件对气候因子和茶叶产量进行了相关性分析,从132个气象因子中筛选出年日照时数、7月份15 cm平均地温、7月份20 cm平均地温、7月份平均最高气温、8月份平均最高气温共5个相关性较高的因子,建立了多元回归模型。利用该模型对历年产量进行预测,结果表明,茶叶预测产量与实际产量拟合率较高,预测精度最高为100%,最低为86%,平均精度为94%。该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和实用性,可作为茶叶产量预报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利用自回归模型、Chow断点检验或Chow预测检验和虚拟变量模型对农村居民收入的政策效应进行检验。结果表明,1982~1986年与2004~2007年农业政策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有显著影响:人均纯收入乘数平均涨幅为0.033805,工资性收入乘数平均涨幅为0.094619,经营纯收入乘数平均涨幅为-0.04765,财产性收入乘数平均涨幅为0.15929,转移性收入乘数平均涨幅为0.248871。考虑到自然灾害、世界经济对我国农业的负面影响等因素造成的乘数下降,农业政策对农村居民收入的正面影响是非常明显的。 相似文献
17.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量预测是水土保持方案编制的依据和关键,针对水电站工程水土流失预测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如预测分区的混乱,预测面积不准确,预测时段划分不正确等,提出了相应的对策。给出了水土流失预测项目区划分图,对预测过程中流失系数的算法进行了分析,作者建议从侵蚀因子、选择类比法来或查阅相关水文资料确定流失系数。 相似文献
18.
象耳豆根结线虫是一类在全球范围内发生且危害多种作物的重要病原线虫;其主要分布于全球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然而;目前关于影响其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以及未来潜在分布区域变化的研究还未有报道。在本研究中;我们根据象耳豆根结线虫在全球不同地区发生报道的相关数据;利用Maximum Entropy(MaxEnt)模型对这类根结线虫在中国及全球的潜在地域分布进行了预测。同时;我们利用3套气候模式(BCC-CSM2-MR, CanESM5和CNRM-CM6-1)对象耳豆根结线虫到本世纪50年代和90年代的潜在分布区域进行了预测;对其在不同气候条件下潜在分布区域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象耳豆根结线虫的最佳适生区域为亚洲、南美洲、北美洲和非洲北纬30度到南纬30度之间的区域。Bio16(全年最湿润季度的降水量)、bio10(全年最热季度的平均气温)以及bio11(全年最冷季度的平均气温)是影响象耳豆根结线虫潜在分布最重要的环境因子。进一步的预测结果显示;在未来的气候条件下;全球象耳豆根结线虫的最佳适生区域将不断向高纬度地区扩展。该结果将为象耳豆根结线虫的防控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