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7 毫秒
1.
太行山猕猴自然保护区内拥有丰富的野生植物资源,据调查统计,高等植物有1 759种、7个亚种、140个变种及4个栽培种,隶属于197科、784属,按其经济用途将它们分为10类,即用材资源有202种及变种,淀粉植物有153种及变种,鞣料植物有362种及变种,油料植物有318种及变种,芳香植物有373种及变种,纤维植物有295种及变种,园林绿化植物有538种及变种,果类植物有127种及变种,药用植物有1 044种及变种,野菜植物有266种及变种。此外,对该区野生植物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玉米是黑龙江省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近几年由于国家惠农政策的力度加大及农艺措施的不断改进,玉米产量及效益显著提高,面积不断扩大,为使玉米产量及品质进一步提高及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作出贡献,黑龙江省八五二农场在近几年参加农业部及黑龙江省农垦总局组织的玉米高产创建活动中,  相似文献   

3.
针对高等学校应收及暂付款的长期占押现象,分析应收及暂付款中隐藏的问题及危害,提出了控制应收及暂付款向呆帐、坏帐转化的方法,并对长期挂帐的应收及暂付款的核销发表了见解。  相似文献   

4.
农业生物技术、农业工程技术研究及技术成果转让,新技术在农业应用,民用非动力核技术应用,新型保健食品的研究、生产、销售及技术成果转让,化工产品的研究及技术服务,环境保护事业的技术研究及服务,核子及核辐射测量仪器和大坝观测仪器的研制、销售,地下水资源的监测,  相似文献   

5.
作者在实地调查及实验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我国砖瓦工业及陶瓷工业氟的排放,提出了砖氟及陶瓷氟的平均释放率,目的为污染源调查及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生态稳定塘系统处理农村及小城镇生活污水的现状及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述了农村及小城镇战略定位及污水处理重要性和紧迫性,指出我国农村及小城镇污水处理的现状及压力,分析了适宜于农村及小城镇污水处理的生态塘组合处理工艺及其作为一项高效实用的环保技术的优势和发展趋势,并通过生态组合塘系统在某地污水处理中的应用实例分析,介绍了生态塘系统的研究进展、运行原理及特点、典型处理工艺流程,为农村及小城镇生态保护与建设污水处理厂提供了技术支撑和示范样板.  相似文献   

7.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11):178-181
通过实地调研,在掌握芒辛乡村级集体经济基础上,从畜牧养殖及特色经济两个角度,确定6村、10村及12村为典型村。基于这一前提,首先,阐述了芒辛乡及典型村的集体经济现状;其次,通过分析确定芒辛乡及典型村发展集体经济的突破口,为后续研究确定方向及重点。  相似文献   

8.
田间土壤水分蒸散模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不同播期谷子田间试验表明,土壤储水量及土壤有效储水量均与作物生物量及土壤初始有效含水量有关,并建立了土壤储水量及土壤有效储水量与作物生物量及土壤初始有效含水量关系的数学模型;此外在考虑能量因子的情况下,建立了土壤储水量及土壤有效储水量与作物生物量、土壤初始有效含水量及温度关系的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化学及生物物质应用于苏打盐碱地改良的理论与实践总结,阐述了化学及生物物质改良苏打盐碱地的技术优势、技术途径,介绍了不同种类的改良物质,对目前生产上应用的化学及生物物质的改良机理及效果进行了较详细的介绍,并指出应用化学及生物改良物质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干扰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干扰素是一种由体细胞合成和分泌的生物活性蛋白,自1957年被发现后,一直是细胞因子基础和临床研究的前沿.概述了干扰素的概念及分子结构,类型及来源,生物学特性,功能及作用机制,剂型及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1.
旱地小麦不同栽培条件对土壤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在陕西渭北旱原进行了连续3 a定点小麦田间试验,通过栽培模式,氮肥水平,种植密度的不同处理,对各年度播前、收获后2 m土层贮水量,生育期降水量,籽粒产量,生物产量等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栽培模式对土壤水分利用效率有显著影响,地膜覆盖模式的生物水分利用效率显著高于常规种植和秸秆覆盖模式,地膜覆盖能提高作物产量和降低土壤水分损耗,干旱地区降水量高的年份采用垄沟模式及秸秆覆盖模式对小麦产量产生负效应,秸秆覆盖模式的生物水分利用效率显著高于常规种植;种植密度对籽粒产量土壤水分利用效率影响不明显,但对生物产量土壤水分利用效率影响明显。施用氮肥极显著提高了土壤水分利用效率,增施氮肥提高了籽粒产量,但籽草比降低。干旱地区小麦生产中,以氮促水是解决干旱地区土壤水分紧缺的重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2.
通过覆膜技术种植马铃薯试验表明,在海拔3000m,年均气温-0.1℃左右的高寒地区试种,覆地膜处理的薯块产量(1234.0g/株)大于不覆地膜(577.2g/株),生长最快时期为8月下旬到9月中旬。覆膜促使土壤温度升高,加快生长,并促进土壤养分转化,对薯块产量有明显的增加作用;覆膜试种成功解决了牧区牧民吃蔬菜难的问题,同时也解决了牛羊冬春季节补饲多汁饲料缺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张越  郭耀辉  赵颖文 《农学学报》2023,13(3):95-101
深入分析中国13个粮食主产省份的增产空间格局、作物结构、贡献因素,为维系其增长态势、优化粮食生产布局、调整种植结构,实现主产区粮食稳步增产提供决策依据。运用LMDI分解模型和GIS空间分析法,将主产区粮食总产量分解为播种面积和作物单产2种因素,分析其增产格局及增产贡献因素。从主产区粮食增产量的空间分布来看:北方主产区优于南方主产区,粮食增产重心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北移趋势;增产结构上看,玉米为主要贡献品种,其次为小麦,稻谷贡献率最低;主产区粮食增产贡献因素来看,单产的贡献率高于播面的贡献率,且空间差异明显。分作物看稻谷和玉米的播种面积效应为正值,玉米大于稻谷,小麦的播种面积效应产生负向影响;3种作物的单产效应均为正值,小麦的单产效应最为显著,小麦>稻谷>玉米。面积增加和单产提高都对主产区粮食产量增加产生了积极的贡献。对于主要依靠播面增加来提高产量的地区,应调整种植结构,合理轮作,挖掘优势作物,增加农业技术推广,提高土地产出;对于单产贡献显著的地区,要发展特色产业优势区,形成集群化发展,在生产、流通、销售环节提供全方位的服务,防止增产不增收的现象发生。  相似文献   

14.
张建平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6):16295-16296,16299
为了解山西省粮食产量波动影响因素的影响机制及作用大小,利用1949~2009年粮食产量序列资料,采用波动指数分析了山西省粮食总产量的波动特性与波动幅度,并分析了粮食总产量波动的影响因素。从作物学原理研究(总产量=播种面积×单位面积产量)出发,进一步分析了粮食播种面积和单产波动对粮食总产量波动的影响大小。结果表明:单产是影响粮食总产量波动的主要因素,其次是粮食播种面积。1949~2009年,单产波动对粮食总产量波动的影响达79.68%,播种面积对粮食总产量波动的影响为18.07%。  相似文献   

15.
【目的】大豆是主要的粮油兼用作物,东北三省是我国大豆主产区,研究气候变化背景下东北三省大豆气候生产潜力高产稳产性区域分布及其变化特征,明确不同区域限制大豆高产稳产性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可为东北三省大豆合理布局、防灾避灾以及高产稳产提供科学参考。【方法】以1981年为时间节点,将研究时段划分为1961—1980年(时段Ⅰ)和1981—2019年(时段Ⅱ)两个时段,利用调参验证后的DSSAT-CROPGRO-Soybean模型模拟研究区域大豆潜在种植区各站点气候生产潜力,明确气候变化背景下大豆气候生产潜力高产稳产性区域分布及其变化特征;结合大豆冷害和干旱指标,明确不同高产稳产性区域冷害和干旱的时空分布特征;结合统计方法,明确限制大豆高产性和稳产性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因子。【结果】(1)与1961—1980年(时段Ⅰ)相比,1981—2019年(时段Ⅱ)大豆潜在种植区增加2.81×106 hm2,占研究区域总土地面积的3.57%;(2)与时段Ⅰ相比,时段Ⅱ稳产区面积占比减少,其中高产稳产区面积占潜在种植区内总土地面积的比例由17.67%减少到17.11%,高产不稳产区占比由13.54%增加到15.13%,低产稳产区占比由34.98%增加到38.17%,低产不稳产区占比由18.58%减小到18.49%;(3)研究时段内,大豆生长季冷害发生频次总体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高产稳产和高产不稳产区冷害特别是严重冷害发生频次高于低产稳产区以及低产不稳产区;大豆生长季轻旱和中旱发生频次增加,重旱发生频次减小;(4)大豆产量变化与冷害发生频次呈负相关关系,产量变异性的变化与冷害和干旱发生频次均呈正相关关系。【结论】气候变暖背景下,东北三省大豆潜在种植区呈北移西扩趋势,可种植面积增加;大豆高产不稳产和低产稳产面积增加,高产稳产区和低产不稳产区面积减少;不同高产稳产性区域内主要农业气象灾害不同,低产区较高产区总体低温冷害发生频次高,不稳产区较稳产区干旱发生频次高。但在高产稳产性变化区域,冷害发生频次下降,干旱发生频次上升。总体而言冷害是大豆高产性的主要限制因子,冷害和干旱是大豆产量不稳定的主要限制因子。  相似文献   

16.
水氮组合对不同筋力小麦产量和植株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裂区设计,以水氮组合设置为主处理、品种设置为副处理,研究了不同水氮组合对不同筋力的优质小麦品种石新733、冀5385、藁8901及高产品系冀2003的产量和植株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拔节期浇1水或拔节期和开花灌浆期浇2水均能获得较高产量,但春季浇5水的小麦产量却表现减产;浇水次数增加,小麦的功能叶叶长、叶面积增大,比叶重降低;施N量增加,小麦籽粒产量、旗叶长、比叶重和叶面积均增加;施肥量相同时,春季追施1次氮肥处理的小麦产量高于2次分施处理,春季追施2次氮肥处理的小麦比叶重下降、叶面积增加;高产品系冀2003的小麦产量、叶面积和比叶重均高于优质麦品种,优质麦品种间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17.
以1949-2010年河北省谷子、小麦、玉米单产数据和2002年-2009年河北省138个县的谷子、小麦、玉米单产与面积数据为基础,比较分析了谷子单产的时空变化及与小麦、玉米单产的差距。结果表明,从时序上看,河北省谷子单产随着时间的变化有一定的增长趋势,但增速减缓,与小麦、玉米单产相比差距越来越大。从空间看,2002-2009年各县的谷子单产总体呈增长态势,差异比较显著。单产较高的县主要分布在山前平原和低平原区,燕山山区和坝上高原区单产较低。谷子单产水平较低的主要原因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谷子由主粮作物变为了调剂粮食作物,播种区域逐步被挤压到丘陵旱地区域,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科技进步水平低、病虫草鸟危害严重等。提高谷子单产水平应加强谷子生产条件的改善,提高谷子科技水平和深加工水平,大力引导小米消费,研制适宜各类消费人群的产品。  相似文献   

18.
以县域为基本研究单元,利用变异系数、泰尔指数、ESDA方法和区域粮食增产潜力测算,探究粮食单产空间差异变化及空间格局演变,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粮食均衡增产潜力分析。结果表明:(1)2000~2014年间,重庆市粮食单产变动态势呈现"V"型,2007年单产水平最低。(2)重庆市粮食单产总体差异呈缩小趋势,总体差异贡献度为一小时经济圈渝东北区渝东南区,区域差异为渝东北区一小时经济圈渝东南区。(3)研究期间,粮食单产存在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4)重庆市可划为3个一级、8个二级均衡增产类型区,粮食单产增产潜力为一小时经济圈渝东北区渝东南区,总增产潜力表现为渝东北区一小时经济圈渝东南区,全市总增产潜力为4.20×10~6 t。  相似文献   

19.
冬小麦育种早代粒叶比选择指标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冬小麦不同亲本组合的杂交后代为材料,探讨了不同杂交组合在不同密度条件下粒叶比与产量之关系,并依此对小麦高产群体粒叶比的选择指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小麦中部叶片叶面积与穗粒数相关显著。旗叶叶面积和倒二叶叶面积与千粒重相关显著。群体粒叶比可以较好地反映库源的协调关系,粒叶比与最大叶面积之积的大小可以相对表示产量的高低。较大的粒叶比具有强源畅流的特点。源、库发展协调,穗粒数较多的高粒叶比组合有利于选出高产类型。  相似文献   

20.
作物区域试验中对品种评价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春小麦水地联合区域试验,对1a 6点13个参试品系的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评价。对参试品系从丰产性、稳定性和适应性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甘春20丰产性好,稳定性一般,局部适应性较好,广泛适应性较差;98-332丰产性较好,稳定性较差,局部适应性较好,广泛适应性较差;449和980144丰产性一般,稳定性较好,局部适应性较好,广泛适应性较差;99-90丰产性较差,稳定性和广泛适应性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