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0 毫秒
1.
水分胁迫条件下接种菌根菌对山杏实生苗抗旱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水分胁迫条件下接种茵根对山杏实生苗生长、光合作用和水分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山杏实生苗在接种VA菌根菌后,可减轻水分胁迫对其生长的抑制程度,叶片相对含水量、叶片净光合速率和干物质积累均可得到不同程度地提高;对干旱的敏感度增加,胁迫复水后菌根植物比非菌根植株从干旱逆境中恢复的速度快。  相似文献   

2.
通过研究固定根区水分胁迫下氮形态对玉米水分利用的调节与作用机制,为局部根区灌溉水氮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实验采用分根装置,氮处理设3种形态(NH4+-N;NO3--N;50%NO3--N+50%NH4+-N),并向一侧根室加入聚乙二醇模拟局部根区水分胁迫.结果发现固定根区水分胁迫下,随着胁迫时间延长,混合氮处理能相对维持植株较高的水分运输速率;叶肉和叶片厚度大,导管数目较多,直径较大,有利于促进水分吸收与运输,适应水分胁迫.而NH4+-N对木质部汁液pH及ABA的调节作用较强,各部位ABA浓度高于其他两个氮形态;在胁迫后期NH4+-N供应的植株木质部汁液pH增加,从而更有利于调节蒸腾作用,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因此,在局部根区水分胁迫下,混合氮相对促进玉米生长,而铵态氮有利于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3.
菌根与水分胁迫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正> 许多研究认为,菌根对于寄主植物的一种主要效益可归因于菌根通过增加吸收面积而增加对营养的吸收[1,2]。也有人提出,菌根对于低土壤水势条件下的寄主植物十分有益[3,4]。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菌根真菌、寄主植物和环境之间形成了一种高度平衡的三角形关系(图1),这三者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构成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水分作为该  相似文献   

4.
VA菌根真菌对植物吸收能力及抗逆性的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综述了泡囊-丛枝状菌根(VA菌根)对寄主植物根系吸收面积、植物水分和养分吸收能力以及植物抗逆性等方面的影响研究进展,指出VA菌根真菌对植物生长具有极其重要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是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一种比较经济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丛枝菌根是分布最广泛的一类内生菌根,它可以促进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提高植物的抗旱能力。丛枝菌根真菌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增强植物抗旱性:通过菌丝增加植物对土壤水分的吸收;改善植物的磷营养及其他矿质元素营养;能显著提高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干旱条件下降低植株叶片水势、永久凋萎点、叶片饱和亏、气孔阻力和恢复时间;改变激素平衡。  相似文献   

6.
VA菌根是土壤真菌与植物根形成的共生体系,大多数植物能受VA菌根真菌的感染。菌根的形成可明显地改善寄主植物对土壤中磷、锌、铜、钙等矿质营养元素的吸收,尤其在缺磷土壤中效果更加显著。Mosse接种VA菌根真菌曾使苹果苗的吸磷量比不接种的对照高21倍。用菌根真菌和根瘤菌同时接种豆科植物,也显著提高了固氮酶活性。国内外针对特定寄主植物,如:柑桔、烟草等进行了VA菌根真菌优良菌种的筛选。美国把分离的VA菌根真菌用于柑桔生产明显提高了产量,降低了磷肥施用量,从而提高了经济效益。棉花是我国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由于大部分棉区土壤不同程度缺磷,限制了棉花的产量和品质的提高。本研究试图分离和筛选出棉花VA菌根真菌的优良菌株,通过活体寄主植物大量繁殖,在制备营养钵时进行人工接种,促进棉苗生长,以提高棉花的产量和质盈。本文仅报道VA菌根对棉苗生长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VA 菌根真菌是自然界广泛分布的一种菌根真菌,可以和绝大多数的高等植物形成共生体,在低肥力等营养逆境条件下,VA 菌根庞大的根外菌丝可从土壤中吸收多种矿质养分,从而改善宿主植物的营养状况。VA 菌根菌侵染一株植物后可以继续侵染另一株植物,从而在两株植物间形成由菌丝构成的株间桥梁。近年来,菌丝桥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作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不仅因为菌丝桥在系统养分传递和物质循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植物通过菌丝桥联结形成的地下网络对保持和利用土壤养分资源、维持植物生态平衡和保护环境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已有  相似文献   

8.
水分胁迫下丛枝菌根真菌对紫穗槐生长和抗旱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水分胁迫下接种丛枝菌根真菌(AMF)对紫穗槐生长和抗旱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 水分条件下,接种植株的株高、根系活力、地上和地下干质量高于对照;水分胁迫下菌根侵染率显著高于正常供水 下菌根侵染率;接种AMF 可以显著增加不同胁迫时期叶片脯氨酸、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的积累,尤其到胁迫后 期,中度胁迫和重度胁迫下接种植株脯氨酸含量大幅升高;接种AMF 可以显著提高抗氧化酶活性,并且使其维持 在一个较高水平。随着土壤相对含水量下降,Fv / Fm 降低,接种植株始终高于对照;随着水分胁迫时间的延长, ETR、qL 在中期下降,对照植株后期不能回升到原有水平,而接种植株可以恢复到接近前期水平;不同水分条件下, 接种植株NPQ 始终低于对照。研究表明:干旱条件下,接种AMF 可以稳定叶绿素荧光参数,并且通过提高根系活 力、植株体内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和抗氧化酶的活性来促进紫穗槐生长,提高抗旱性。   相似文献   

9.
综述了盐胁迫环境下菌根对植物耐盐性的影响,指出了菌根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提高宿主植物的耐盐性:促进植物对K~+的吸收来调节K~+/Na~+平衡,进而维持细胞内离子平衡;增强植物对营养元素的吸收;增强宿主植物对水分的吸收,缓解由盐胁迫引起的生理干旱;调节组织渗透平衡,减少宿主植物对Na~+和Cl~-的吸收;增加宿主植物的抗氧化胁迫能力。  相似文献   

10.
水分胁迫下菌根菌对甘蔗生长的效应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通过水分胁迫盆栽试验,采用预接种育苗移栽的方法,探讨VA菌根菌,外生菌根菌和固氮菌对甘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VA菌根菌单接种处理显著提高了水分胁迫下蔗叶的硝酸还原酶活性,促进了蔗株N、P、K的吸收和脯氨酸的积累,提高了叶绿素含量以及生物学产量,以外生菌根菌A1单接种处理,甘蔗的叶片叶绿素含量、生物学产量也都比不接种的有所提高,若以VA菌根菌,外生菌根菌A1和固氮菌联合三接种,叶片中N、P、K、脯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结果表明,提高氮素营养水平可减缓缺水植物的氮代谢紊乱,增强其抗旱性。即在水分胁迫时,氮素营养水平较高的小麦叶片具有较高的硝酸还原酶活性和较低的蛋白酶、肽酶及核糖核酸酶活性,从而使蛋白质和RNA保持较高的水平,且游离氨基酸大量积累的土壤水分临界值也有所降低。并进一步证明,氮素对氮代谢的良好影响是因为改善了植物体内的水分状况。此外,对氮素增强植物抗旱性的机理和旱区增施氮肥的意义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水分胁迫条件下磷素营养对小麦抗旱性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张蕊  张富平  郝艳丽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1):3313-3314,3316
综述了水分胁迫条件下,施用磷肥对小麦抗旱性影响的研究进展情况,并且分析了施用磷肥提高小麦水分利用效率的机理.在水分胁迫条件下,磷作为一种营养物质,能显著促进小麦的根系发育,改善植株的水分状况,增加束缚水的含量,提高膜的稳定性和耐脱水能力及渗透调节能力,维持小麦生长过程的正常进行,提高小麦的水分利用效率.从而增强了小麦对干旱缺水环境的适应能力,提高了小麦的抗旱性.  相似文献   

13.
水分胁迫下植物体内活性氧自由基代谢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对水分胁迫条件下植物体内活性氧自由基代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阐明了活性氧自由基对植物的伤害机理 ;水分胁迫条件下植物体内活性氧自由基的产生机制 ;活性氧自由基清除系统对水分胁迫的响应机制 ;水分胁迫条件下植物体内活性氧自由基代谢与植物耐旱性的关系 ;外源物质对水分胁迫条件下植物体内活性氧自由基代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不同水氮调控对玉米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通过不同水氮调控对旱棚栽培玉米的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研究表明,水分胁迫条件下,较正常施氮量,氮胁迫有增产趋势;而水分相对充足情况下,氮胁迫相对减产,但不显著;在水分充足的条件下,氮肥对株高和叶面积起促进作用;水分对干物质积累的作用高于氮肥;氮肥可以促进根系对土壤水分的吸收,适当的干旱可以促进植株根系发育;水氮双重胁迫下根系衰老最为严重。  相似文献   

15.
玉米不同基因型的抗旱性鉴定及遗传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研究结果表明,武105的抗旱性最强;水分胁迫对植物产量性状、形态发育指标及生理性状的影响随着基因型及胁迫强度的不同而不同,单株籽粒产量对水分亏缺的反应最为敏感;抗旱系数、Eberhat-Russell稳定性参数(bi)及变异系数均能对供试材料的抗旱性做出客观地评价;从直观指标看,叶片窄长,雌雄发育协调,植棘体内水分含量及叶绿素含量高的基因型较抗旱;抗旱自交系在缺水条件下,一般配合力效应有所堤高,不抗旱自交系有所下降;抗旱自交系抗旱系数的一般配合力效应高,严重水分胁迫条件下抗旱系数的遗传主要受加性效应控制;控制产量与控制抗旱性的基因或基因系列不同,二者可独立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水分胁迫和低温是制约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限制因子,研究植物感知、传递胁迫信号,并对重要的基因进行克隆对改良作物的抗性有重要意义。本试验的目的是克隆与水分胁迫相关的基因,通过基因的功能进一步了解植物的抗旱机制,并为抗逆育种提供候选基因。【方法】试验应用噬菌体原位杂交技术从小麦旱胁迫cDNA文库中克隆了一个水分胁迫诱导基因片段W89。用5′-RACE和RT-PCR方法,获得了W89基因的全长序列。【结果】W89全长cDNA为2 392 bp,其中,编码区长1 896 bp,编码631个氨基酸。Southern杂交表明,W89是一个单拷贝基因。RT-PCR结果表明,W89受干旱、低温和ABA的诱导。氨基酸序列分析发现W89有一个DUF248保守区(pfam03141),包含一个具有SAM (Sterile Alpha Motif)结合基序的甲基转移酶区。同源性分析发现W89与一个水稻干旱诱导蛋白(BAD67956)的同源性为66%,推测W89可能是一个新的小麦干旱诱导的基因。【结论】根据甲基转移酶和SAM结合基序的功能,推测W89的SAM结合基序可能与其它蛋白或转录因子相互作用调控植物胁迫基因的表达,并且可能在干旱胁迫的早期调控信号的转导。  相似文献   

17.
利用盆栽试验研究水分胁迫下AM真菌对黄顶菊生长和抗旱性的影响,揭示黄顶菊入侵过程中的微生物学机制.以苯菌灵为杀真菌剂,在土壤相对含水量为120%、80%、40%和20%条件下,分别设灭菌和不灭菌两种处理.结果表明,水分胁迫显著降低了黄顶菊株高、干重和主根长,而对AM真菌侵染率无显著影响.施用苯菌灵显著降低了菌根侵染率、叶片保水力、保护酶活性、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提高了MDA含量.不灭菌处理下黄顶菊植株对土壤有效N和有效P的利用率较高,且植株全N、P含量显著高于灭菌处理,菌根贡献率随土壤相对含水量降低而逐渐提高,重度胁迫分别是渍水条件下的1.84和1.88倍.土壤水分状况和AM真菌的交互作用对黄顶菊生物量和生理指标影响显著.AM真菌共生能够促进黄顶菊根系对土壤水分和矿质营养吸收,改善植物代谢活动,提高抗旱性.实验结果为黄顶菊合理防控措施的制定提供了依据,同时作为丛枝菌根的基础性研究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干旱胁迫对苹果砧木平邑甜茶不同生长时期N素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以1年生盆栽平邑甜茶为材料,设置干旱胁迫和对照2组处理,其中干旱胁迫是在施肥前对平邑甜茶提前2周控水,保持盆土45%~55%田间最大持水量;对照正常供水,保持盆土75%~85%田间最大持水量。以15N标记的尿素为N源,分别于4月10日、5月10日、7月10日和9月10日4个生长时期施1.0 g 15N标记的尿素,分析干旱胁迫对平邑甜茶4个生长时期的植株N含量、各器官肥料N的百分率(Ndff)、15N分配率、利用率以及N素转运代谢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对照相比,4个生长时期中,干旱胁迫均降低平邑甜茶植株N含量、各器官对N的吸收转运能力以及N素利用率,其中在7月生长期降低的最显著,植株N含量降低27.0%、根、茎、叶的Ndff值分别降低23%、35%、40%、N素利用率降低42%。2)干旱胁迫下平邑甜茶各器官氮素分配由地上部分向地下部分转移,优先供应植株生长中心。3)干旱胁迫下平邑甜茶根系对N素吸收...  相似文献   

19.
干旱胁迫对不同抗旱大豆品种生理特性及生长参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干旱胁迫对不同抗旱大豆品种生理特性及植株生长参数的影响,选取了抗旱(RD)和不抗旱(SD)品种为材料,利用盆栽方法,分析大豆营养生长期在水分胁迫下对不同品种大豆生理生化指标及生长参数的影响。结果显示,在正常浇水条件下,RD和SD品种植株叶片中与抗旱相关的生理生化指标差异不明显,而在水分胁迫15 d后,RD植株叶片中SOD和POD活性分别为SD植株叶片的1.34~1.45倍和1.46~1.69倍,SD植株叶片中的过氧化氢(H2O2)和丙二醛(MDA)为RD植株叶片中的1.80~2.35倍1.09~1.46倍。另外,在干旱胁迫条件下,发现RD地上部和根部生物量均明显高SD品种,且其根系形态参数明显优于SD品种。实验结果表明在干旱胁迫条件下,抗旱品种植株通过调节体内生理变化和优化根系形态参数来响应外界环境,从而保证在干旱条件下植株能正常生长,提高干旱胁迫的响应能力。  相似文献   

20.
外源壳聚糖对苹果幼苗生长及抗旱性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采用盆栽控水的方法研究了干旱条件下壳聚糖(chitosan)对苹果幼苗生长及抗旱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中度干旱条件下,叶面喷施壳聚糖能提高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增强碳素同化能力,促进游离氨基酸、可溶性糖和脯氨酸等有机渗透调节物质的积累,增强渗透调节能力。壳聚糖能维持或提高保护酶(SOD、CAT)活性,防止或降低细胞膜脂过氧化作用,由此维持正常代谢水平,促进植物的生长,提高抗旱性。壳聚糖对苹果幼苗生长及抗旱性的效应与浓度有关,一定浓度范围内,随壳聚糖浓度增加其效应增强,适宜浓度为 100 mg·L-1,再增加浓度其作用效果不再增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