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2 毫秒
1.
为了筛选养分高效且稳定性好的小麦基因型材料,对连续多年(1991-2001)的不施肥(CK)、单施氮肥(N)、氮磷配施(NP)、氮钾配施(NK)、磷钾配施(PK)、氮磷钾配施(NPK)6种施肥处理下的不同基因型小麦产量及其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小麦产量构成在年际间的变化幅度及变异系数(CV)均受施肥方式影响,缺素施肥处理(N、NP、NK、PK)中豫麦13亲缘系、临汾7203、郑州941以及豫麦47群体穗数、穗粒数在年际间变化较大;NPK处理中临汾7203、郑州941群体穗数及豫麦47穗粒数在年际间变化依然较大;各基因型小麦的千粒重在6种施肥处理中年际间变化均较大。6种施肥处理中临汾7203、郑州941以及豫麦47群体穗数CV较小,而豫麦13亲缘系、郑麦9023则在NPK处理中CV较小;缺素施肥处理中各基因型小麦穗粒数CV均较大;千粒重CV仅有临汾7203的NP处理、豫麦47的NK处理和郑麦9023的CK、NP、NPK处理略高,其他基因型小麦较小。除亲缘系豫麦13和郑州8998外,其他基因型小麦年际间产量变化趋势在6种施肥处理中相近,且均在施氮肥处理中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2.
杂交小麦组合的灰色综合评判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灰色分析,对20个K型杂交小麦组合进行了综合评判。结果表明,单株穗数,主茎小穗数和穗粒数对单株粒重的影响较大,K豫3A*豫麦2号等6个组合的评判值较高,是有苗头的杂交组合。K型不育系中K豫3A和恢复系中豫麦2号的平均评判值最高。  相似文献   

3.
以半冬性品种豫麦2号和春性品种豫麦7号为参照品种,对豫麦10号的幼穗分化过程进行观察研究,结果表明:豫麦10号的冬春性介于两个参照品种之间,且明显倾向于春性。它的穗分化后期较长,奠定了其穗大粒多的基础。豫麦10号幼穗分化全过程历时天数因播期不同而有差异,而播期早晚对其穗分化进程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越冬前的生长,相对而言,早播的幼穗分化前期短,后期长,晚播的前期长,后期短。通过对豫麦10号不同播期下的穗分化观察和外部形态的对照研究,确定了本品种穗分化时期和叶令及生育期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4.
水氮运筹对两种穗型小麦品种产量的效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灌水(W)和施氮量(N)对大穗型品种豫麦66与多穗型品种豫麦49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灌水次数和施氮量对两品种穗数及穗粒数均有促进作用,以W2(灌两水)、W3(灌三水)和N2(225 kg/hm2)、N3(300 kg/hm2)处理较高.氮肥对千粒质量的影响豫麦66为以N2处理最高,继续增施氮肥反而降低,而豫麦49则随施氮量增加而降低.豫麦66灌水次数与千粒质量间呈负相关,而豫麦49的为正.两品种产量表现为W2>W3>W1(灌一水)和N2>N3或N1(150 kg/hm2)>N0(0 kg/hm2),W2N2处理为最佳水氮组合.根据水氮投入和产量结果建立产量与氮肥和灌水的回归方程,水氮均有显著的增产作用,但氮素效应大于水分.豫麦66表现出水氮正交互效应,而豫麦49为负.在拔节期灌一水,豫麦66和豫麦49的最佳施氮量分别为190.8 kg/hm2和373.8 kg/hm2,其产量分别为5 773.2 kg/hm2和7 259.7 kg/hm2.在灌二水下豫麦66和豫麦49的最佳施氮量分别为202.5 kg/hm2和325.4 kg/hm2,产量为6 055.3 kg/hm2和7 633.1 kg/hm2,继续增加灌水,由于水氮投入增加和产量降低而导致经济效益降低.因此,水氮管理方案的制定,应依据当地生产条件并结合品种特性等因素进行.  相似文献   

5.
<正>品种名称:隆平麦518审定编号:国审麦2013007选育单位:郑州友帮农作物新品种研究所品种来源:豫麦34/豫麦41/豫麦35特征特性:半冬性中早熟品种,全生育期226天,比对照周麦18早熟1天。幼苗半匍匐,苗势壮,叶片窄长。对春季低温较敏感,后期耐高温能力较强,灌浆快。株高79厘米,株型紧凑,穗层不整齐,叶片上冲。穗椭圆形,穗小,长芒,白壳,白粒,籽粒角质,饱满度较好。平均每667平方米穗数44.0万穗,穗粒数27.1粒,千粒重47.6克。抗病  相似文献   

6.
正豫审旱地新品种鹤麦801,审定编号为豫审麦2014014,品种来源为99-6/周麦18,适宜河南省丘陵及旱地麦区早中茬种植,经过河南省旱地区域试验,比对照品种洛旱27号增长6.8%。产量构成三要素:亩穗数28万~33.9万,穗粒数31.9~38.3粒,千粒重35.8~41.4 g。其抗旱高产栽培技术如下。一、把握最佳时期播种旱地小麦生产受当地土壤墒情限  相似文献   

7.
国家农业科技跨越计划首批项目豫麦47号现场展示会于2000年5月18日在焦作召开。副省长张涛、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司长马世青及中国农科院、省农业厅、省科委、省农科院的领导和专家对豫麦47号示范区和优系繁育田进行了现场考察并品尝了用豫麦47号加工制作的面包、饺子等产品。据田间初步调查测产,焦作待王镇5000亩示范区豫麦47号每亩成穗43.3万,穗粒数32.6粒,千粒重按常年40g计算,理论亩产为564.6kg,八五折后平均亩产为479.9kg,与当地测产结果基本吻合,较当地种植的其它品种增产或持平,实现了既优质又高产的目标。专家们认为,豫麦47号在系…  相似文献   

8.
豫麦 4 6号 (原名豫西 8930 )系洛阳农专于 1 989年以豫麦 2号作母本 ,偃师 4号为父本杂交 ,经多年系谱法处理和早代测产等选育的小麦新品种。1 994~1 997年参加河南省区域试验和生产示范试验。 1 997年 1 0月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命名为豫麦 4 6号。1 丰产性该品种属多穗型小麦品种 ,单位面积成穗数 ,每公顷平均 52 5万~ 555万 ,穗粒数 34~ 38粒 ,千粒重37~ 4 2 g。在 3年校内品比试验中 ,产量均居第一位 ,比对照豫麦 1 0号增产 8.1 %~ 1 1 .1 % ;1 994~ 1 995年度参加省区域试验 ,省内 9个试验点平均比对照增产 1 …  相似文献   

9.
平衡施肥对不同品种小麦产量构成的年际间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山西农业科学》2015,(8):962-967
对氮磷钾配施(NPK)以及与有机肥(NPKM,NPK1.5M)或秸秆(NPKS)配施4种平衡施肥措施下小麦(豫麦47、郑麦9023、郑州941、临汾7203)的产量构成在年际间的变化情况进行了研究,以探索施肥与小麦品种、产量构成年际间的变化特点,为制定合理的施肥措施、提高小麦抵御不良因子的能力提供借鉴。结果表明,与不施肥(CK)处理相比,NPK,NPKM,NPK1.5M,NPKS施肥措施均能增加临汾7203、郑州941、豫麦47、郑麦9023的群体穗数,增加豫麦47、郑麦9023的穗粒数、千粒质量,减小郑麦9023的群体穗数在年际间的差异性;NPK施肥措施能减小郑州941的穗粒数在年际间的差异性。在NPK,NPKM,NPK1.5M,NPKS施肥处理中,临汾7203和郑州941群体穗数的总变异(CV≤10%)较小,郑麦9023、豫麦47分别在CK,NPK处理中的群体穗数总变异较大,分别为27.1%,14.4%;临汾7203、豫麦47在NPK1.5M处理中穗粒数总变异较大,分别为10.4%,16.3%,郑州941(NPK1.5M,NPKS)、郑麦9023(NPKM,NPK1.5M)部分处理中穗粒数总变异较大;郑州941、豫麦47的千粒质量总变异较小,临汾7203、郑麦9023分别在NPKS和CK,NPK1.5M处理中的总变异较大,分别达到了16.2%,19.1%和11.6%。  相似文献   

10.
1987—1990年的研究表明,豫麦10号是适于水肥地和旱肥地大面积种植的优良品种。在不同年型下,随着水分条件的变劣,豫麦10号生育期缩短,根茎叶的生长,分蘖成穗、幼穗分化和籽粒灌浆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旱作条件下,豫麦10号高产的关键,是在进一步稳定与提高亩穗数的基础上,主攻穗粒数,稳定千粒重。  相似文献   

11.
以豫麦50(弱筋)和豫麦49(中筋)两个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沙薄地大田条件下拔节期追施硫肥对小麦旗叶生理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追施硫肥可提高小麦旗叶光合速率和硝酸还原酶活性;增加穗粒数,提高千粒重,显著增加子粒产量;其子粒蛋白质含量呈现下降趋势,但蛋白质产量增加。从协调产量与品质的角度考虑,较适宜的追硫量分别为22.5 kg/hm2(豫麦50)和45.0 kg/hm2(豫麦49)。  相似文献   

12.
以豫麦50(弱筋)和豫麦49(中筋)两个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沙薄地大田条件下追施硫肥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拔节期追硫可增加穗粒数,提高千粒重,显著增加子粒产量;子粒硬度增加、出粉率提高,面团吸水率增加、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延长,弱化度增加,灰分、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下降。从协调小麦产量与品质的角度出发,以少量追硫效果为好,弱筋小麦豫麦50的适宜追硫量为22.5kg/hm2,中筋小麦豫麦49的适宜追硫量为45.0kg/hm2。  相似文献   

13.
黑麦染色质诱导小麦群体数量性状变异及特异株系的选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普通小麦 (TriticumaestivumL .)My84 4 3与栽培黑麦 (SecalecerealeL .)自交系R3的远缘杂交回交后代(BC2 F5)群体中的 119个株系 2 340个单株与产量构成因素有关的数量性状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黑麦染色质导入小麦背景后 ,在回交和连续多代自交过程中 ,小麦和黑麦染色体相互作用 ,形成了与小麦亲本性状完全不同的特性 ,数量性状发生了较大变异。黑麦染色质的导入 ,对穗颈距的长短影响最大 ,结实小穗数的影响最小 ;单株变异系数以穗颈距 >穗粒数 >有效穗 >千粒重 >株高 >穗长 >剑叶长 >结实小穗数为序而变化 ;与对照相比 ,达显著水平变异株系的频率以株高 (73 3% ) >穗颈距 (6 6 7% ) >穗长 (6 0 % )和穗粒数 (6 0 % ) >千粒重 (5 3 3% ) >结实小穗(46 7% ) >剑叶长 (33 3% ) >有效穗 (6 6 7% )为序而变化。黑麦染色体的导入可以有效地获得株高 ,穗颈距 ,穗长 ,穗粒数和千粒重 ,结实小穗 ,剑叶长等一系列变异株。通过黑麦染色体导入 1RS/ 1BL背景 ,能够有效地降低株高 ,增加穗长、穗颈距和穗粒数 ,从而为改良小麦育种群体提供理论与方法  相似文献   

14.
小麦品种资源农艺性状鉴定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1 692份小麦品种资源农艺性状进行调查、鉴定与评价,结果表明:株高、穗长、穗粒数和千粒重的变异系数均大于14.7%,在综合鉴定和评价的基础上,筛选出早熟品种195份、矮秆品种66份、大穗品种36份、多粒品种22份和大粒品种44份。  相似文献   

15.
文中指出,在高产水平条件下,单位面积穗数达到一定范围后继续增产的关键在于提高单穗生产力和单位面积粒数。单位面积粒数、穗粒重、千粒重与籽粒产量有密切关系。每穗总小穗数、结实小穗数和穗粒数之间也存在明显正相关。根据当地气候和小麦发育特点,一方面必需选育具有较大小穗分化强度和多小穗的品种,另一方面通过栽培措施增加总小穗数及其结实率以增加结实小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均与穗粒重密切相关,但穗粒数与穗粒重之间关系的T值大于千粒重与穗粒重者。通过分析表明,穗粒数在提高穗粒重中作用大于千粒重。因此,必需选育具有千粒重高、整个灌浆期和灌浆前期灌浆强度大而过程短的品种。栽培措施的作用主要在于保证粒重遗传潛力的发挥。  相似文献   

16.
小麦-冰草多粒新种质及其多粒性遗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小麦-冰草多粒新种质3228多粒特性(>90粒/穗)的遗传及其利用价值。【方法】将该材料在5个不同小麦种植区进行种植,以评价该材料多粒特性的稳定性;采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方法对小麦-冰草多粒新种质3228(♀)×京4839(♂)的F2单株表型进行遗传分析。【结果】小麦-冰草多粒新种质3228多粒特性在不同环境下表现稳定,其穗粒数均大于90;小麦-冰草异源新种质3228与京4839(41粒左右/穗)F2群体遗传分析表明,多粒特性主要受1对主效基因控制,主基因的遗传率为27.81%,其加性效应是9.33;此外,在F2群体中,78.11%的单株穗粒数都高于京4839,表明3228中的多粒基因具有一定的显性效应。【结论】小麦-冰草多粒新种质3228多粒特性具有较好的环境稳定性,其在遗传上主要受1对主基因控制,有望利用该多粒基因通过提高穗粒数实现小麦高产育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实现夏玉米高产的适宜施钾水平。[方法]以邢玉10号为试验材料,设氯化钾施肥量0(不施肥,CK)、90、150、210、270、360 kg/hm~2共6个处理,研究不同钾肥施肥水平对耐密、紧凑型夏玉米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施用钾肥可以促进玉米生长发育,株高、穗位高、穗长、穗行数、行粒数、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均显著增加,果穗秃尖长度显著变短,钾肥对玉米有较显著的增产作用。当施钾量≤210 kg/hm~2时,不同施钾量处理的株高、穗位高、穗长、穗行数、行粒数、穗粒数、千粒重、秃尖长度和产量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当施钾量210 kg/hm~2时,继续加大施肥水平,株高、穗位高、穗长、穗行数、行粒数、穗粒数、千粒重、秃尖长度和产量增效作用不明显,表明钾肥能够显著提高夏玉米的农艺性状和产量,但过多施用钾肥对农艺性状和产量影响不大,反而造成浪费。[结论]该研究可为提高玉米产量和种植效益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8.
小麦抗旱鉴定指标的筛选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1996~1997年采取田间小区试验和室内模拟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3个小麦品种的抗旱形态生理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水分胁迫条件下,郑旱1号胚芽鞘长、主胚根长、根系活力、叶片脯氨酸含量、细胞膜透性、旗叶SOD活性、Q_2~- 产生速率、MDA含量、成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的增减幅度最小,抗旱性最好;豫麦2号次之,豫麦41号的增减幅度最大,抗旱性最差。在众多抗旱形态生理指标中,用胚芽鞘长和主胚根长进行品种抗旱性鉴定和筛选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氮肥处理对春小麦穗粒数形成阶段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为研究氮肥对小麦穗粒数形成中不同发育阶段的影响,以穗粒数和结实率有差异的3个春小麦品种为材料,拔节期进行追肥,设置3个氮肥处理.结果表明,N1处理下3个品种的穗粒数均较其他两个氮肥处理下的穗粒数高.开花期增施氮肥能够延长小花分化的时间,增加小花分化的数量,减少受精成胚退化率,从而提高穗粒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