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研究秧苗特性不仅与培育壮秧有关,而且亦是华南双季超级稻"动态株型"结构育种需要解决的首要环节.2007年早、晚季在广州,以最近育成的超级杂交稻强优组合天优10号、天优122、五丰优128、特优138、两优培九,常规超级稻品种玉香油占为供试材料.对其秧苗形态特性作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华南稻区早、晚季生态环境下,供试材料间植株高度、主茎叶片数目、单株茎数、叶鞘基部宽度的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这不但证明了以往研究中将这些性状作为华南双季超级稻动态株型育种中秧苗期(大苗)理想形态性状指标的可靠性,而且还完善了华南双季超级稻动态株型育种中秧苗期(大苗)理想形态性状指标,即:早、晚季植株高度分别为35.0~38.9cm和33.5~37.8cm,早、晚季主茎叶片数分别为5.2~5.8片和4.9~5.2片,早、晚季单株茎数分别为1.5~3.0条和3.0~3.7条,早、晚季叶鞘基部宽分别为0.70~0.75cm和0.51~0.59cm.  相似文献   

2.
播种期对水稻米质与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20个早籼和6个中籼品种(系)分期播种,研究不同播种期对水稻米质和产量的影响。结果如下:早籼和中籼品种(系)晚季栽培比早季栽培,生育期缩短,产量下降,米质提高,特别是整精米率提高,米粒垩白减小,食味变好。8004和七桂早25晚季栽培产量高,米质好。  相似文献   

3.
华南双季超级稻秧苗理想形态性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华南稻区不同类型超级稻早、晚季秧苗期的形态特性作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华南稻区早、晚季生态环境下,供试材料间植株高度、主茎叶片数、单株茎数、叶鞘基部宽度的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这些性状可作为华南双季超级稻动态株型育种中秧苗期(早季30d、晚季18d)理想形态性状指标,即:早、晚季植株高度分别为35.0~37.5cm、33.5~35.5cm;早、晚季单株茎蘖数分别为2.0~3.0、3.0~3.2条/株,早、晚季主茎叶片数分别为5.8和4.9片,早、晚季叶鞘基部宽分别为0.71和0.51~0.54cm.  相似文献   

4.
华南双季优质常规超级稻秧苗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5年早、晚季和2006年早季在广州对华南双季优质常规超级稻桂农占和玉香油占2个品种的秧苗进行了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超级稻秧苗的株高、假茎高、叶龄、充实度、地上部干重及根系干重等生长指标较好,可溶性糖含量较高,发根力较强,早季的氮素吸收利用和叶绿素含量较低,而晚季的氮素吸收利用和叶绿素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5.
利用2015年福建省水稻研究所水稻新品种筛选试验中42个杂交籼稻(包括早、中、晚稻)作为研究对象,对整精米率和垩白度2项米质性状稳定性进行探讨。研究表明:早稻种植点中连城整精米率显著高于其他种植点,垩白度显著低于其他种植点;中稻种植点中新罗整精米率最高,而南靖垩白度最低;晚稻种植点中漳州整精米率最高、垩白度最低。在不同种植环境下,早籼整精米率差异最大,中籼居中,晚籼最小,3者变异系数为56.0%、21.6%和11.0%;早、中、晚3种类型籼稻垩白度差异都较显著,3者变异系数分别为35.1%、34.9%和31.2%。因此,在福建省水稻新品种品质评价中应对不同稻区的稻米品质表现进行综合评价;另外,结合福建省早稻实际生产状况建议福建省新品种区试中选取连城作为早稻米质鉴定取样点。  相似文献   

6.
为晚籼弱感光型杂交稻。2003年南方稻区华南晚籼组国家区试米质鉴定:该品质达国标二级优质。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00%,长宽比3.0。垩白粒率15%,垩白度27%,胶稠度74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22%。该组合经过2002~2003年2年国家区试和1年生产试验,表现熟期适中,全生育期117~120天,略迟于对照组合博优998;产量较高,2年区试平均每亩产量469.8公斤,与博优998相当,生产试验组合产量最高的达5867公斤;抗稻瘟病,  相似文献   

7.
本文简述广东省稻米市场对水稻品质要求,以及政府主管部门政策导向对水稻优质化育种的推进作用。通过收集 2004—2022 年间广东省审定的 1 101 个水稻品种的区域试验数据,统计各年审定品种达国标优质或部标优质等级的水稻品种数,并从米质指标、抗性与产量的角度对广东省优质稻育种进展进行评价。2004—2022 年广东省审定水稻品种中,106 个品种(组合)米质达到国标(部标)优质一级,占所有审定品种的 9.63%,320 个品种(组合)达国标(部标)优质二级,占所有品种的 29.06%,但早季品种优质率显著低于晚季。在所有米质性状指标中,垩白度和垩白粒率达国标(部标)优质二级以上的达标率最低,分别为 41.8%和 43.5%,早季参试品种直链淀粉含量的达标率仅 37.32%,说明这 3 个性状是新品种选育的重点改良方向。历年审定米质达国标(部标)优质二级以上品种的平均产量逐年提升,说明广东水稻优质化育种中,产量和品质实现了协同提升。国标(部标)优质二级以上的品种中,稻瘟病抗性达“中抗”以上水平的比例为 85%,白叶枯病抗性达“中抗”以上水平的比例为 22.2%。总体上杂交稻达国标(部标)优质二级以上的品种比例在提升,但较常规稻优质化育种还有较大差距。广东省水稻品种优质化率逐年提升,“优、丰、抗”的协调比例越来越好,但仍存在优化空间。培育“双抗”优质稻品种,需着力提升新品种的白叶枯病抗性水平。通过加大对地方品种等一些特异种质资源的评价利用来拓宽遗传背景,避免品种同质化,提高抗病性和抗逆性,加强传统育种和分子育种的结合,提高育种效率。  相似文献   

8.
华南双季超级稻分蘖盛期理想形态性状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华南稻区最新育成的超级杂交稻组合粤杂122、丰优428、泗优998、培杂67和超级常规稻品种广超3号、胜泰1号分蘖盛期早、晚不同季节的形态性状进行了研究。利用方差、通径、判别函数分析等统计方法,确定了华南双季超级稻分蘖盛期的理想形态性状量化指标,即,植株高度:早季55~60cm、晚季60~76cm;每蔸茎蘖数:早季15条左右、晚季14~19条;顶下1叶长:早季40~44cm、晚季42~60cm;顶下1叶宽:早季1.2~1.4cm、晚季1.2~1.3cm;顶下2叶长:早季39~44cm、晚季37~43cm;  相似文献   

9.
水稻耐光氧化反应特性和品质性状的表现及其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耐光氧化鉴定筛选技术,研究了不同类型的水稻品种在早、晚季栽培的耐光氧化反应特性和品质性状的表现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水稻品种的耐光氧化反应特性和品质性状表现明显差异。早季品质性状与晚季相比较,表现晋白率、垩白度、碎米率明显增加,整精米率显著下降。相关分析认为,在早、晚季栽培的水稻品种,其耐光氧化反应特性与品质性状间不呈显著性相关,而与垩白率、垩白度、 精米率、整精米率、磨损率和直链淀粉含量等品质性状在早、晚季的稳定性密切相关。在优质稻育种中,选育耐光氧化反应特性的水稻品种可望提高稻米品质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两系杂交稻两优培九稻米品质性状的变异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2年7个生态点组成的30个种植试验结果表明,两优培九稻米各项品质指标均可在国标三级标准以上(2006年垩白粒率除外)。其中,碱消值、胶稠度、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4个性状2y均达到一级;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和透明度均在二级以上。2年变异系数均小于0.05的性状有糙米率、精米率、粒长、长宽比和直链淀粉含量,变异系数均大于0.10的性状有整精米率、垩白粒率、垩白度、透明度。2年间,整精米率和直链淀粉含量差异达显著水平,而垩白粒率、垩白度及胶稠度达极显著水平。糙米率、精米率、粒长、长宽比、透明度、碱消值、蛋白质含量年间无显著差异。,两优培九作晚稻总体米质好于作早稻,整精米率显著高8.19%,在米质标准上高1个等级;碱消值也显著高1个等级;垩白粒率、垩白度极显著低于早稻;透明度极显著好于早稻。  相似文献   

11.
华南地区水稻品种发展中产量及有关性状的演变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华南地区50年代以来先后推广的水稻品种早造16个、晚造17个作了研究,新复极差测定表明:产量呈现明显的递增趋势。但近期品种间产量差异不显著。产量构成因子,早稻经历了从高秆大穗型到早期矮秆多穗型又到近期半矮秆的改良大穗型的品种发展过程。晚稻近期品种向着大穗多穗型的方向发展,与同化产物分配有关的千粒重与结实率,早、晚稻近期品种均未得到较大的发展。近期品种株高,早稻向半矮秆方向发展,基部节间加粗,茎壁增厚。晚稻的变化趋势不明显。近期品种冠部功能叶,早稻略有减小,晚稻稍有增大。  相似文献   

12.
超级稻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天优10号、天优122、五丰优128、两优培九和玉香油占等5个超级稻品种(组合)在广州地区早、晚季的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杂交稻与常规稻的产量构成因素存在明显差异,杂交稻有效穗数较多、千粒重较大,常规稻则每穗总粒数较多、结实率较高;此外,超级稻早季每穗总粒数和晚季千粒重对产量有最大的正直接效应,因此早季重点增加每穗粒数、晚季注重提高粒重是增加超级稻产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高产土壤条件下双季杂交稻施磷效应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为完善双季稻超高产栽培技术体系,以湖南省醴陵市高产稻田土壤-河沙泥为供试土壤,杂交早稻V402和杂交晚稻V644为供试作物,对不同施磷水平的杂交稻和土壤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高产土壤条件下,施磷仍能促进水稻提早分蘖,增大水稻生育前期的干物质纱量和对氮、磷、钾的吸收量,但对水稻中、后期的干物质积累和氮、磷、钾的吸收无促进作用。施磷处理水稻-生中地上部干特总量稻谷产量与不施磷处理无明显差异。施磷  相似文献   

14.
Th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s of the newly released super hybrid rice in South China, Yueza122, Fengyou428, Peiza 67, and super conventional varieties, Guangchao3, Shengtail at the active tillering stage in both early and late crops were investigated. Using the analysis of variance and other statistic methods, the ideal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outh China double cropping super-rice at the active tillering stage were determined. They are 55-60 cm in the early crop and 60-76 cm in the late crop for the ideal plant height, about 15 tillers in the early crop and 14-19 tillers in the late crop for the ideal tiller number per plant, 40-44 cm in the early crop and 42-60 cm in the late crop for the ideal length of the first leaf under the top leaf, 1.2-1.4 cm in the early crop and 1.2-1.3cm in the late crop for the ideal width of the first leaf under the top leaf, 3944 cm in the early crop and 37-43cm in the late crop for the ideal length of the second leaf under the top leaf, 1.1-1.4cm in the early crop and about 1.1cm in the late crop for the ideal width of the second leaf under the top leaf, 22-58° in the early crop and 4 12° in the late crop for the ideal top leaf angle at the active tillering stage. Based on these results, a new concept of "dynamic plant type structure" for South China double cropping super rice breeding was suggested.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习惯全层施肥为对照,借助机械精量穴直播定位深施肥机具,研究了超级杂交早稻机械精量穴直播与缓释肥一次性定位深施技术配套对超级杂交早稻生长、产量和氮肥利用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在精量穴直播条件下,缓释复合肥机械定位深施肥有利于保持水稻生长后期的养分稳定供应,缓释复合肥机械定位深施肥比习惯全层施肥(对照)处理增产630kg/hm2-924.75kg/hm2,增幅10.3%-16.5%,增产效果明显,氮肥农学利用率提高4.2 ̄7.9 kg/kg N,增幅29.0% ̄51.2%;氮素利用率绝对值提高17.3%,增幅42.6%;氮收获指数增加9.0%。  相似文献   

16.
为探明洞庭湖平原双季稻区不同栽培方式对水稻光合生理特性、粒叶比和产量的影响,以常规稻和杂交稻为材料,对塑料软盘育秧抛栽、手插和机插3种栽培方式水稻的光合生理特性、粒叶比和产量进行系统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抛栽和手插水稻叶片的叶绿素含量(SPAD值)在分蘖期、齐穗期和灌浆期均显著高于机插,但各栽培方式间在成熟期无显著差异。2)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在水稻主要生育期表现为:抛栽手插机插。3)手插早稻的颖花数/叶面积、实粒数/叶面积和粒重/叶面积分别比机插平均增加17.7%、20.6%和10.0%,抛栽晚稻分别比机插平均增加29.1%、37.3%和12.1%。4)分蘖期、齐穗期和灌浆期,不同栽培方式水稻叶片光合速率大小顺序为抛栽手插机插。5)分蘖期和齐穗期,水稻叶片气孔导度大小顺序为抛栽手插机插;成熟期,则表现为手插机插抛栽。6)水稻各个生育期,叶片蒸腾速率表现为抛栽手插机插,但各栽培方式间均无显著性差异。7)不同栽培方式间水稻产量差异显著,抛栽最高,机插最低;抛栽和手插早稻分别比机插增产1 203.3~1 346.7和776.7~1 045.4kg/hm2,晚稻分别比机插增产2 128.7~2 212.2和1 574.2~1 603.9kg/hm2。说明不同栽培方式水稻光合生理特性和产量有各自特征,与机插相比,抛栽和手插处理提高水稻粒叶比,改善源库关系,有利于改善水稻群体质量和产量构成因素,增加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17.
大穗型超级杂交粳稻辽优3072产量结构及灌浆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对北方大穗型超级杂交粳稻辽优3072进行了产量结构和灌浆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辽优3072在产量结构上表现出了较强的杂交优势,比对照辽粳294增产明显。辽优3072在灌浆上的特点为穗上、中、下各部间干物质充实及灌浆速率差异较小:穗下部灌浆启动早,后期灌浆速率大;整穗表现出较强的持续灌浆能力。辽优3072良好的籽粒灌浆特性是其在产量上表现出超高产的生理基础之一。同时探讨了利用水稻杂交优势选育具有特异灌浆特性的杂交组合的育种思路以及在北方冷凉稻区推广大穗型超级杂交粳稻品种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不同栽培模式对双季超级稻产量及氮素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超级早稻春光1号和超级晚稻淦鑫688为材料,采用抛秧方式,研究了不同栽培模式对其产量及氮素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早晚稻的产量均以三高一保栽培模式和精确定量栽培模式>三控栽培模式>常规栽培模式。三高一保栽培模式的有效穗数、成穗率、结实率和千粒重均较高,而精确定量栽培模式的有效穗数最高,但成穗率较低。与常规栽培模式相比,精确定量模式、三高一保模式和三控栽培模式可提高双季超级稻的生物产量、氮素积累总量和氮素利用率。三高一保栽培模式明显降低了生产100 kg籽粒的需氮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