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香梓楠嫁接繁殖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香梓楠、黄玉兰、火力楠、山白兰、观光木5种砧木和枝型皮下腹接、穗型皮下腹接、芽接3种嫁接方法对香梓楠进行了3次嫁接繁殖试验。结果表明,嫁接时期、嫁接方法对嫁接成活率有显著影响。最好嫁接成活率达93.8%,生长最好的1年生嫁接苗,平均苗高100.9cm,地径1.18cm。  相似文献   

2.
香梓楠为热带南亚热带珍贵优良用材树种,使用轻基质网袋育苗,具有重量轻、通气透水性好和方便种植等特点,可以提高造林成活率和降低造林成本。选择树皮和锯末为基质原料,经晒干、粉碎、过筛、堆沤后,按一定比例把拌匀的基质灌装至网袋内制成育苗容器。香梓楠种子经催芽后移植至容器内,注意淋水,保持湿润;每半个月施肥一次,以氮肥和复合肥为主,宜勤施薄施:当苗高约15 cm时,移疏苗木,并适时进行空气修根,促进侧根的生长;约11月中旬以后可实施炼苗,当苗龄达12个月,苗高达45cm以上时,苗木可出圃造林。  相似文献   

3.
香梓楠树皮率、生材含水率及木材密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体积法及质量法测定树皮率,排水法测定生材体积,分析研究香梓楠的树皮率、生材含水率、密度及心材率。研究结果表明:香梓楠树皮体积百分率及质量百分率总体随着树高的增加而增加,树皮体积百分率及质量百分率平均值分别为15.8%和19.8%;生材含水率,从髓心向外,北向和南向均呈减少的趋势,并随树高增加而增加,平均值为99.5%;香梓楠生材密度随树高增加而减小,平均值为0.804g·cm-3;基本密度的径向变化随树龄增加而增大,纵向变化随树高增加而减小,平均值为0.403g·cm-3;11年生香梓楠心材极少。该研究为保护、发展广西重点珍贵树种香梓楠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青栲的育苗、造林试验,结果表明:采用种子随采随播育苗,1年生苗木高生长达49 cm,地径达0.75 cm;幼苗的年生长节律明显,高、径生长的高峰期分别在7—11月、8—11月,5年生青栲幼林平均树高达2.5 m、平均胸径2 cm,其生长量低于同龄木荷幼林。在2008年雨雪冰冻灾中,青栲纯林受损指数低于木荷、红楠纯林;在柳杉+青栲异龄混交林中,青栲个体的受损低于纯林。  相似文献   

5.
马尖相思造林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持续6年,面积达23.67hm^2的造林试验,初步探索出适于云南引种区采用的马尖相思育苗、造林技术。在普文引种试区马尖相思生长迅速,6年生树高年均生长量达2.31m,胸径年龄生长量为2.9cm,活立木蓄积289.04145m^3/hm^2,年均生长量48.173575m^3/hm^2;4.5年生的马尖相思林,地上部分生物量达105.6t/hm^2,有效高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6.
对11 a 生香梓楠(Michelia hedyosperma)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碳素含量、碳储量及其空间分配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香梓楠各植物器官碳素平均含量的变化范围在450.98~514.45 g/kg 之间,各器官碳含量的排列次序为:干材>根蔸>粗根>枝>中根>细根>叶>皮。(2)香梓楠人工林生态系统总碳储量为182.32 t/hm2,其中土壤层所占比例最高,达77.62%,灌草层所占比例最少,仅占0.30%,各生物层次碳储量总体表现为:土壤层>乔木层>凋落物层>灌草层。(3)香梓楠人工林生态系统总生物量为81.68 t/hm2,乔木层、灌草层和凋落物层分别占95.68%、1.45%和2.87%,表现为乔木层>凋落物层>灌草层。(4)香梓楠人工林分乔木层年净生产力和净固碳量分别为7.10和3.56 t/(hm2· a),具有较高的碳汇潜力。  相似文献   

7.
沙棘为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适应性强,分布广泛,是营造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经济林、薪炭林以及混交林的优良树种。其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已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工业,可制作果汁、果糕、果酱、糖果点心、蔬菜罐头。沙棘果渣是家畜的优良饲料,沙棘油具有良好的医疗性能,可用于烧伤、冻伤、子宫颈糜烂、皮肤病、湿疹、动脉硬化等,  相似文献   

8.
香果树育苗技术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根据香果树的形态特征与生物学特性,并结合该区引种栽培经验,叙述了香果树种的采种、育苗和芽苗移栽及管理技术。  相似文献   

9.
对华南厚皮香造林地选择、种苗选择、整地、造林方式、定植、抚育管理、施肥、收获等各个环节进行探讨,开展了密度、纯林及混交造林等试验,通过树干解析及生长过程分析,对华南厚皮香的生长进行了预测,总结了一整套华南厚皮香造林技术模式,为华南厚皮香培育产业化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不同造林技术措施对湿地松幼林生长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湖南攸县设置了反映湿地松人工林造林各主要技术环节的试验林体系,以研究不同造林技术措施对湿地松幼林生长的影响。经对试验林固定样地进行连续7年定期、定位观测及统计分析表明:在湿地松人工造林的各项主要技术措施中,立地选择、良种选择和造林密度是影响幼林生长的最重要因素,幼林抚育对湿地松幼林生长有较明显影响,而整地方式与规格对幼林生长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1.
云南含笑地被苗培育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云南含笑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从育苗技术、苗木移植、整形修剪等技术环节总结了云南含笑地被苗的培育技术。  相似文献   

12.
火力楠人工林生长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位于广东省仙菊林场的一片35hm^2的20年生火力柚实生人工林,设立了8个标准地,开展了每木调查。结果表明,林分平均胸径和树高分别为16.56和14.79m,林分内个体间差异极大,存在着一批优良木,经去劣疏伐可将林分改造成母树林。文中给出了选择优良木的不同标准作为林分疏伐的依据。此外还分析了生长与形质、叶形性状的相关关系,为该树种的遗传改良和间接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乐昌含笑育苗及栽培管理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介绍了乐昌含笑的形态特征和生态习性,总结了其育苗栽培技术,包括播种育苗、管理及病虫害防治等。  相似文献   

14.
对福建省邵武市桂林乡乐昌含笑人工林进行调查,结果表明:8年生乐昌含笑与杉木1∶1混交林的乐昌含笑和杉木胸径、树高年均生长量、单株材积及总蓄积量均大于各自纯林。不同坡位9年生乐昌含笑人工纯林的胸径、树高及蓄积生长量均以下坡林分为最高,表现为:下坡>中坡>上坡。8年生乐昌含笑和杉木人工纯林的平均木生物量分别为31.55 kg和33.74kg;乔木层生物量分别为41.73 t.hm-2和45.55 t.hm-2;地上部分生物量的比例分别为94.28%和96.85%,灌木层和草本层所占比例较少;乐昌含笑和杉木平均木生物量各器官的比例分别表现为:干>根>枝>叶>皮、干>根>叶>枝>皮。  相似文献   

15.
通过不同季节,不同移栽技术处理试验,结果表明:3月底至4月初(清明节前)是深山含笑3年生苗的移栽适期,剪除全株叶片和留存叶基约1/4叶片的裸根苗移栽成活率分别达到97.2%和98.8%,留存部分叶片对移栽苗尽快恢复生长有好处,4月中,下旬移栽则应选择保水性能较好的土壤(如黄泥土)作圃地,剪除全株叶片和留存叶基约1/4叶片的裸根苗移栽成活率分别达到了96.6%和97.2%,如在保水性能较差的砂质土中移栽,则应剪除全部叶片,梅季移栽需坚持带土并剪除全部叶片,成活率可达90.67%,如在移植苗上方搭棚遮荫,则成活率可提高到95.33%,裸根和裸根打泥浆移栽的效果都很差,成活率在50%以下。  相似文献   

16.
火力楠不同混交模式生长效应调查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清堤 《林业调查规划》2011,36(3):73-76,80
对20 a生火力楠不同混交模式生长效应调查分析,结果表明,火力楠不同模式混交造林效果优于纯林,混交林产量比增6.2%~46.4%.火力楠作为主要树种与马尾松、杉木混交宜采用行间混交,混交比例按2∶1;火力楠作为伴生树种与杉木、马尾松混交宜采用插花式混交,混交比例按1∶3,种间关系较为协调.火力楠混交林与纯林比较,林分结构比较复杂,能充分利用光照条件,枯落物多且成分复杂,有利于改善林内小气候及土壤状况,林分结构比较稳定.  相似文献   

17.
综述紫花含笑育苗和育种技术,提出保护种质资源、促进优良品种选育和提高组织培养技术水平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马尾松低产林分套种火力楠生长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指出了在福建省闽南地区贫瘠山地营造马尾松纯林,由于土壤瘠薄干燥,幼林生长不良,易形成低产林分。在马尾松纯林套种了火力楠后,成为异龄混交林,经过十几年的经营管理,混交林木生长良好。实践证明:马尾松低产林套种火力楠后,能促进林木生长,提高林木生长量,增加蓄积量,可改良土壤,增加土壤肥力,改善林地生态条件。马尾松火力楠混交林的林木生长量,分别比马尾松、火力楠纯林的林木生长量树高提高24.00%、2.54%%,胸径增粗2.57%、5.14%,蓄积量提高11.35%、3.57%。林分生物量提高14.44t/hm2、30.88t/hm2,土壤肥力N、P、K ,分别提高6.00%、1.92%,6.15%、1.47%,5.00%、1.4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