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闽南沿海山地火力楠用材林林分密度管理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闽南沿海山地Ⅲ类立地条件下19年生火力楠密度试验林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火力楠用材林造林时应适当密植,以利于林分尽早郁闭成林.初植密度以不少于2500株/hm2为好,对林分的生长较为有利.  相似文献   

2.
该文以塞罕坝机械林场阴河分场前曼甸营林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析初植密度为3330株/hm2与初植密度为4995株/hm2的人工林生产力。结果表明:初植密度为3330株/hm2的林分总生物量以及各组分生物量相比初植密度为4995株/hm2的大,初植密度为3330株/hm2的林分5~10a总生物量变动于7.10~14.35t/hm2之间,其中地上生物量为5.89~12.11t/hm2,地下生物量为1.21~2.24t/hm2;初植密度为4995株/hm2的林分总生物量变动于5.66~12.37t/hm2之间,其中地上生物量为4.77~10.44t/hm2,地下生物量为0.89~1.93t/hm2;林分总生物量和各组分生物量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大。由于林分为幼龄林,林分生物量及生产力较低。  相似文献   

3.
以长白落叶松人工用材林为代表,分别对7个立地等级和3种初植密度(分别为2500株/hm2、3300株/hm2和4400株/hm2)的人工用材林木材产量进行经营模拟。根据立地指数曲线确定不同类型林分在不同林龄阶段的平均树高,利用相关模型推算相应林龄阶段的林分平均胸径和林分平均单株材积。建立林分密度定量管理模型,确定不同立地等级不同初植密度林分在理想状态下的间伐时间、间伐强度及相应的木材收获量,为营林生产和科研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在黑龙江省铁力林业局退耕还林迹地进行白桦食用菌原料林试验,初植密度分别为2 500、3 300、4 400和5 500株/hm2,营造白桦与落叶松混交林作为对比试验林分,研究不同初植密度和造林方式对白桦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2 500株/hm2栽植密度林木生长最快,各生长性状表现较好;初植密度与树高、胸径的相关程度不明显;初植密度与树高、胸径的拟合方程均为3次方程,拟合程度一般;白桦与落叶松混交林较白桦纯林生长性状表现更好。  相似文献   

5.
以北美红杉无性系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833株/hm2(株行距3 m×4 m)、1 111株/hm2(株行距3 m×3 m)、1667株/hm2(株行距2 m×3 m)3个初植密度以及550~1 800 m海拔范围内造林生长参数的变化规律,试图揭示初植密度与海拔高度两项造林关键因素对北美红杉生长特征的影响规律,期望为高级用材北美红杉引种造林设计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一种较好的生根培养基为MS+1.5 mg/LNAA+0.1 mg/L6-BA;(2)初植密度对试验株树高生长影响不大,1 111株/hm2和1 667株/hm2水平之间树高生长差异不显著。地径生长量随着初植密度的加大先升后降,当初植密度为1 406株/hm2(相当于2.6 m×2.6 m的株行距)时,地径发育情况最优,生长量在4.65 mm左右;(3)北美红杉各生长量参数随海拔增大先升后降,当海拔高度为1 096 m(考虑高海拔造林1 000~1 800 m范围)时,树高生长情况最优;当海拔高度为680 m左右时,地径发育情况最优。当海拔高度超过最佳值时,海拔的增加则会对北美红杉的发育起到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导致其生长量呈现逐渐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6.
巨桉造林密度与整地规格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永安国有林场5.5a生不同造林密度与不同整地规格的巨桉人工林进行连续6a的树高、胸径、材积生长规律及其经济效果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造林密度对巨桉的树高生长无显著影响,而胸径和单株材积则随着林木株数的增加而减少;初植密度以1667株/hm2的蓄积最高,初植密度为1333株/hm2的效益最好.不同挖穴规格对巨桉生长早期有影响,但随着林龄的增加差异越来越小,穴规格以60cm×40cm×40cm的经济效益最佳.  相似文献   

7.
为探索湿地松优质高产纸浆原料林密度控制与管理技术,进行了不同初植密度造林与间伐试验.试验结果表明:8a生、12a生密度试验林不同密度林分胸径、树高、蓄积量和总产量有极显著差异,8a生密度试验林不同密度林分木材性有极显著差异.林分在8a生时,平均树高生长效应是林分越密树高越高,林分平均胸径生长效应是林分密度越小胸径越大,蓄积量的生长效应是林分越密蓄积越大,木材材性是以中等林分密度质量最好.营造湿地松高产优质纸浆原料林适宜初植模式为2 m×2 m、2 m×2.5 m,即初植密度分别为2 505株/hm2和1 995株/hm2,此时2 505株/hm2林分按下层间伐方式间伐25%、1 995株/hm2林分按下层间伐方式间伐20%后4 a(林分年龄为12 a),这二种密度林分蓄积分别为224.08 m3·hm-2和206.64 m3·hm-2,蓄积加间伐材材积的总产量分别为244.56 m3·hm-2和218.72 m3·hm-2.为培育出质量和产量兼优的湿地松纸浆原料林,当林分生长到8 a生时,应及时地进行一次抚育间伐,间伐强度为20%~25%.  相似文献   

8.
木麻黄不同株行距配置抗台风效果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对不同密度的木麻黄沿海防护林的抗台风效果进行风害调查,结果表明:沿海防护林带采用“窄行宽株”的配置方式是提高防护林抗击台风性能的最佳方式;在各种密度中,以1.3m×1.7m的栽植密度抗风效果较佳;造林密度越小,其抗风能力就越弱  相似文献   

9.
刘运伟  李阳  张聪 《林业科技》2020,45(2):14-16
对塔河地区不同造林密度的钻天柳幼林进行生长差异试验的结果表明:2500株/hm2和4400株/hm2密度林分的成活率及当年保存率无显著差异,低密度林分的各项生长性状均好于高密度林分,高密度林分的根长、根直径和侧根数等性状表现更好,多数生长性状差异不显著,造林密度对钻天柳幼林生长状况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落叶松人工林生长和土壤特性与初植密度的关系,为辽东山区落叶松人工林的合理经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辽宁省清原大孤家林场内3种初植密度(1600、2500、3300株/hm2)的15年生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基于林木生长指标和土壤养分指标等数据,分析初植密度对林木生长和土壤特性的影响.[结果]林分平均胸径...  相似文献   

11.
海岸带沙荒风口木麻黄无性系造林效果的综合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木麻黄无性系的防护效能和速生丰产性能为基础,运用多目标决策方法,对沿海沙荒风口6种木麻黄无性系造林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在沙荒风口造林的6种木麻黄无性系中,粤501最抗风,其防护效能最高,平18次之;平18最速生丰产,粤501其次;莆20在6种无性系中无论抗风性还是速生丰产性能均最低。综合评价指标以平18最高,粤501次之,莆20最小。平18和粤501是沿海沙荒风口造林理想的木麻黄无性系。  相似文献   

12.
沿海木麻黄基干防护林带多树种配置改造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木麻黄分别与刚果 12号桉树、厚荚相思单行配置 ,木麻黄纯林为对照 ;湿地松分别与刚果 12号桉树、厚荚相思单行配置 ,湿地松纯林为对照进行木麻黄基干林带改造试验。对 2年生幼林观测表明 ,防风固沙能力大小依次为木麻黄与刚果 12号桉树混交林 >木麻黄与厚荚相思混交林 >木麻黄纯林 ;湿地松与刚果 12号桉树混交林 >湿地松与厚荚相思混交林 >湿地松纯林。木麻黄的生长量表现为木麻黄与厚荚相思混交 >木麻黄与刚果 12号桉树混交 >木麻黄纯林 ;湿地松的生长量表现为湿地松与厚荚相思混交 >湿地松纯林 >湿地松与刚果 12号桉树混交。湿地松与刚果 12号桉树单行配置受到刚果 12号桉树的挤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不同良种和初植密度对杉木幼龄期断面积生长的影响及其互作效应,以揭示在这两个控制因子下杉木林断面积生长发育规律。 方法 以2012年春在福建省邵武卫闽国有林场营造的杉木良种和初植密度互作试验林为研究对象,根据8年的逐年定位观测资料,分析2个杉木种子园良种(第1代种子园良种和第3代种子园良种)和4种初植密度(1 667、3 333、5 000、6 667株·hm−2)控制下的林分断面积生长动态效应。 结果 初植密度对林分断面积生长具有极显著影响,同一林龄下,初植密度越高,林分断面积生长愈大。林分断面积生长的良种效应差异不显著,但低初植密度下(1 667和3 333株·hm−2),第3世代良种的断面积生长要高于第1世代良种,且随林龄增长这种现象愈明显。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良种和初植密度间交互效应不显著,多重比较结果表明:低初植密度下,良种对断面积生长的正效应和密度对断面积生长的正效应具有叠加效应,且随林龄增长这种叠加效应愈明显,而高初植密度下(5 000和6 667株·hm−2),不同良种和密度组合下的断面积生长差异不显著。 结论 低初植密度下,杉木幼龄林分断面积生长的良种和密度效应具有叠加效应,第3世代良种初植密度为3 333株·hm−2的断面积生长显著高于第1世代良种初植密度为1 667株·hm−2,随初植密度增大,良种对林分断面积生长的影响程度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14.
章古台地区樟子松人工林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章古台地区樟子松人工林地土壤为研究对象,依照不同立地、不同林龄、不同林型和不同林分密度研究了樟子松人工林改良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状况和林地土壤含水率。结果表明:不同林龄林地土壤含水率有明显区别:0~20年生林分土壤含水率较高,至27年生林分林地土壤含水率为最低,27年生以后林分土壤含水率有所回升。甸子地樟子松固沙林改善土壤水分物理性质优于坨子地樟子松固沙林。不同林龄间土壤水分物理性质区别不明显,但较裸沙地要好。从改良土壤水分物理性质效果来看:樟杨混交是较好造林类型,600~800株/hm2是章古台樟子松固沙林适宜的林分密度。  相似文献   

15.
陈毅青 《热带林业》2001,29(3):136-140
在海南省昌江县西海岸存在诸多不利于植树造林因素的流动沙地上,海南省林科所科技攻关人员采取了木麻黄“大苗深栽”的营林技术造林效果明显。至今已营造试验林2812亩,推广造林1.5万亩,使风沙危害得以初步控制,生态环境日趋好转,是流动沙地治沙造林的一项行之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不同类型长白落叶松人工林各龄期的木材产量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立地指数的不同将长白落叶松林地分为7个立地等级(立地Ⅰ~Ⅶ),结合其营林技术规程选择造林密度为2 500株/hm2、3 300株/hm2和4 400株/hm2等不同类型的长白落叶松人工林分作为评估对象。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计算该不同类型林分在各林龄阶段的平均树高,利用相关模型推算相应林龄阶段的林分平均胸径和林分平均单株材积。建立长白落叶松人工林分的密度定量管理模型,根据此模型确定不同立地等级不同初植密度长白落叶松人工林分在理想状态下的间伐时间、间伐强度和木材收获量,为其营林生产和科研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在相同的立地条件下,按不同造林密度设定样地,造林后对5种不同密度沙枣林分进行密度效应观测,测定株高、地径、生物量、热值、能量现存量等。结果表明:造林第3年株高和地径增长速度明显慢于第2年;造林3 a后沙枣能源林林分生物量与能量现存量均随密度的减小而减小;密度不对热值产生影响;从造林3 a后来看,密植(10 000株/hm26,667株/hm24,444株/hm2)的生物量及能量现存量明显高于疏植(3 333株/hm22,500株/hm2)。  相似文献   

18.
造林密度对米老排人工林初期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不同造林密度对米老排人工林生长的影响规律,为米老排人工林定向培育过程中的密度控制提供参考。[方法]以广东省云浮市造林后6年生米老排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不同造林密度(625、833、1 111、1 667、2 500株·hm~(-2))林分平均树高、优势木高、胸径、保留率和枝下高等生长指标进行连续4年调查。[结果]表明:随着造林密度的增大,米老排林分平均胸径、胸径连年生长量、保留率、单株材积和材积连年生长量均显著减小,而枝下高、林分蓄积量和蓄积连年生长量显著增加。在一定密度范围内,造林密度对林分高生长的影响比较小。造林后第6年,密度1 667株·hm~(-2)林分的平均树高最大(11.4 m),优势木高以密度1 111株·hm~(-2)林分的最大(13.3m),树高连年生长量以密度625株·hm~(-2)林分的最大(1.5 m·a~(-1));密度625株·hm~(-2)林分的平均胸径、胸径连年生长量、单株材积和材积连年生长量均最大,分别为14.3 cm、2.5 cm·a~(-1)、0.097 3 m~3和0.038 2 m~3·a~(-1),比密度2 500株·hm~(-2)林分的分别增加27.7%、81.0%、49.0%和82.4%;密度2 500株·hm~(-2)林分的枝下高、蓄积量和蓄积连年生长量均最大,分别为6.0 m、149.4 m~3·hm~(-2)和44.8 m~3·hm~(-2)·a~(-1),分别是密度625株·hm~(-2)林分的2.61、2.52、1.95倍。[结论]分析了造林密度对米老排初期生长的影响,对米老排人工林的培育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监测3种初植密度桉树人工林16 a的生长情况,分析其材种出材量及经济效益,为培育桉树中、大径材提供理论参考。 方法 收集和分析桉树人工林3种初植密度1 250、883、667株·hm−2 16 a的生长数据,计算材种出材量,同时分析平均生长量、内部收益率和净现值。 结果 密度1 250株·hm −2与密度883、667株·hm −2的胸径生长均差异显著(p < 0.05);不同密度间林分蓄积量差异不显著(p > 0.05)。中径材出材量及其年均出材量在7~12 a和第16 年以密度883株·hm−2的林分最大,7~12 a密度667株·hm−2 > 1 250株·hm−2,第16年密度1 250株·hm−2超过密度667株·hm−2。密度883株·hm−2在第16年开始出现大径材。密度1 250 株·hm−2的轮伐期为7 a, 密度883、667株·hm−2均为9 a。9 a时密度1 250、883株·hm−2的净现值达到峰值,密度667株·hm−2在8 a时达到峰值,密度1 250、883、667株·hm−2的最大净现值分别为30 994、40 193、31 288元·hm−2,对应的内部收益率分别为37%、41%、42%。 结论 初植密度883株·hm−2有最高的净现值、内部收益率以及较高的生长潜力,667株·hm−2次之,1 250株·hm−2最低。  相似文献   

20.
不同良种与初植密度杉木林分密度指标动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不同良种和初植密度杉木林分密度指标的动态特征,筛选适宜于杉木林分的密度指标,为杉木人工林密度管理提供依据。 方法 利用8年生杉木良种和密度互作试验林逐年定位观测数据,分析树冠竞争因子(CCF)、林分密度指数(SDI)、优势高—营养面积比(Z)这3个林分密度指标在不同良种和不同初植密度下的动态变化规律,并进行密度指标对初植密度和林龄的线性回归分析。 结果 在相同良种水平、不同初植密度下,3种林分密度指标随林龄增长的动态变化规律一致,均为随林龄增加而增大,低初植密度下,密度指标随林龄增长拟合直线斜率较小,随初植密度增大,拟合直线斜率增大,反映初植密度越大的林分对林木间竞争激烈程度的影响更强;同一林龄下,均随密度增大而增大,不同密度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在相同初植密度、不同良种水平下,3种密度指标的良种效应差异均不显著,且不存在良种和初植密度的交互作用。 结论 3种林分密度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密度信息,在5000~6667株·hm−2的密度范围内,CCF和SDI在不同密度间差异均未达显著水平,此密度范围内难以体现不同密度之间的差别,而Z在研究设置的整个密度范围内不同密度间差异均达显著水平,能明显表示出不同密度之间的差别,适用的密度范围更广,且不含参数,计算简单,可以很好地用于杉木人工林分生长模拟和密度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