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寄主对扶桑绵粉蚧发育及繁殖的影响。[方法]观察了棉花、烟草、马铃薯、扶桑4种寄主上扶桑绵粉蚧发育历期和产仔量。[结果]取食4种寄主的扶桑绵粉蚧各虫态历期、世代历期、雌成虫繁殖能力均不同,棉花、烟草、马铃薯、扶桑上世代历期分别为30.2、28.2、37.3、27.7d,单雌总产仔量分别为626.0、417.2、552.5、183.2头。以棉花、烟草、马铃薯为食,扶桑绵粉蚧种群增殖能力增强。[结论]该研究为不同寄主植物上扶桑绵粉蚧的调查、预测预报和防治等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扶桑绵粉蚧的寄主选择行为及其取食选择行为与寄主叶片部分生化物质含量的相关性,为预测该害虫在广西的发生为害趋势及综合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自由选择法,测定接虫24、48和72 h后不同虫龄(1、2和3龄若虫)或虫态(雌成虫)扶桑绵粉蚧在7种寄主植物(朱槿、棉花、悬铃花、马铃薯、番茄、红薯和三叶鬼针草)上的虫口数量,比较同一时间不同寄主间虫口百分率的差异;测定寄主植物叶片生化物质(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单宁酸)的含量,分析扶桑绵粉蚧寄主选择行为与生化物质含量的相关性.[结果]不同虫龄或虫态扶桑绵粉蚧喜食寄主存在一定差异,1龄若虫3个时段(接虫24、48和72 h)在同一寄主上的虫口百分率较接近,其偏好三叶鬼针草、棉花、悬铃花和马铃薯;2龄若虫在同一寄主上的虫口百分率随接虫时间而改变,且在不同寄主上的虫口百分率差异显著(P<0.05,下同),总体上偏好棉花、悬铃花、三叶鬼针草和番茄;3龄若虫和雌成虫的喜食寄主基本相同,为棉花、悬铃花、朱槿和三叶鬼针草.朱槿、棉花和马铃薯叶片中可溶性糖含量较高,三叶鬼针草、马铃薯和红薯叶片中可溶性蛋白含量较高,棉花、红薯和朱槿叶片中单宁酸含量相对较高.2龄若虫的取食选择行为与寄主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负相关,与单宁酸含量显著正相关;雌成虫取食选择行为与寄主叶片可溶性糖含量显著正相关;多数虫龄的取食选择行为与寄主叶片生化物质含量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棉花、悬铃花和三叶鬼针草为扶桑绵粉蚧喜食寄主;不同寄主叶片生化物质含量大多存在显著差异,扶桑绵粉蚧多数虫龄或虫态的寄主选择行为与寄主叶片生化物质含量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亚金跳小蜂对不同生育期扶桑绵粉蚧的影响,为今后寄生蜂的饲养和推广及扶桑绵粉蚧的生物防治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分别以4个龄期的15头扶桑绵粉蚧、30头3龄幼虫和成虫为试虫进行选择性和非选择性试验,每虫笼放入1对亚金跳小蜂,每天记录寄主和寄生蜂的存活情况.[结果]亚金跳小蜂的最大寄生率和扶桑绵粉蚧的最大僵虫量均在扶桑绵粉蚧3龄若虫期出现,而最低值均在其2龄若虫期出现.在选择和非选择试验中,亚金跳小蜂雌虫的寿命差异不显著(P>0.05).在以扶桑绵粉蚧2龄若虫为试验对象的选择性和非选择性试验中,雌性亚金跳小蜂的生命周期分别为12.69±0.19和13.24±0.40 d.在以扶桑绵粉蚧3龄若虫为试验对象的选择性和非选择性试验中,雌性亚金跳小蜂的生命周期分别为15.51±0.28和15.12±0.14 d.寄生蜂的发育周期因寄主龄期而有明显差异,在扶桑绵粉蚧3龄若虫期寄生的亚金跳小蜂生命周期最长,而在扶桑绵粉蚧3龄若虫期寄生的亚金跳小蜂生命周期最短.[结论]作为寄生蜂的亚金跳小蜂在寄主扶桑绵粉蚧3龄若虫期的成虫量最大,在2龄若虫期的成虫量最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亚金跳小蜂对不同生育期扶桑绵粉蚧的影响,为今后寄生蜂的饲养和推广及扶桑绵粉蚧的生物防治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分别以4个龄期的15头扶桑绵粉蚧、30头3龄幼虫和成虫为试虫进行选择性和非选择性试验,每虫笼放入1对亚金跳小蜂,每天记录寄主和寄生蜂的存活情况。【结果】亚金跳小蜂的最大寄生率和扶桑绵粉蚧的最大僵虫量均在扶桑绵粉蚧3龄若虫期出现,而最低值均在其2龄若虫期出现。在选择和非选择试验中,亚金跳小蜂雌虫的寿命差异不显著(P0.05)。在以扶桑绵粉蚧2龄若虫为试验对象的选择性和非选择性试验中,雌性亚金跳小蜂的生命周期分别为12.69±0.19和13.24±0.40 d。在以扶桑绵粉蚧3龄若虫为试验对象的选择性和非选择性试验中,雌性亚金跳小蜂的生命周期分别为15.51±0.28和15.12±0.14 d。寄生蜂的发育周期因寄主龄期而有明显差异,在扶桑绵粉蚧3龄若虫期寄生的亚金跳小蜂生命周期最长,而在扶桑绵粉蚧3龄若虫期寄生的亚金跳小蜂生命周期最短。【结论】作为寄生蜂的亚金跳小蜂在寄主扶桑绵粉蚧3龄若虫期的成虫量最大,在2龄若虫期的成虫量最小。  相似文献   

5.
建立了以棉花为寄主的棉花粉蚧低温和高温品系,研究明确了这两个品系的主要生物学参数.在光周期为14L:10D、湿度为70(±5)%、18(±1)℃和32(±1)℃的恒温条件下继代饲养观察,每代选取三龄若虫分别进行4℃冷激和50℃热激30 min处理,以比对照组存活率显著上升为指标分别建立了耐低温、耐高温品系;测定了3龄若虫、雌成虫过冷却点、体液结冰点、雌成虫体长、体宽、体重、各虫态发育历期、存活率、性比、生殖能力等主要生物学参数,组建了实验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低温品系雌成虫过冷却点和体液结冰点最高,分别为-15.01、-13.93℃;高温品系3龄若虫过冷却点和体液结冰点最低,分别为-24.9、-24.5℃.该虫低温品系体长、体宽和体重(4.37 mm、2.59mm、4.0 mg)均显著高于高温品系(3.22 mm、1.75 mm、1.5 mg).低温品系的世代历期雌虫为54.10 d,雄虫为42.08 d,世代存活率为42.72%,种群趋势指数为47.47;高温品系世代历期雌虫为16.11 d,雄虫为12.08 d,世代存活率为57.71%,种群趋势指数为74.28.  相似文献   

6.
为探寻扶桑绵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 Tinsley)对高温干旱的适应性,在37,39,41,43,45℃,相对湿度20%,30%,50%,70%,90%的条件下对扶桑绵粉蚧雌成虫进行了处理试验,并对扶桑绵粉蚧存活率及发育情况进行了统计.结果表明,扶桑绵粉蚧存活率随温度升高而降低,37~43℃条件下,扶桑绵粉蚧存活率与处理时间长短无关,在45℃条件下,处理时间越长扶桑绵粉蚧存活率越低;不同空气相对湿度条件下扶桑绵粉蚧存活率差异不显著(P >0.05),但空气相对湿度对扶桑绵粉蚧发育历期存在明显影响,即相对湿度高发育历期短,相对湿度低发育历期长;根据试验结果来看,扶桑绵粉蚧在新疆高温、干旱的环境条件下是可以存活的,并可以在野外完成各虫态的正常生长发育,顺利越夏.  相似文献   

7.
采用不同日龄悬铃木[Platanus acerifolia Willd.]叶片饲喂悬铃木方翅网蝽[Corythucha ciliata(Say)]2龄若虫(低龄若虫)、4龄若虫(高龄若虫),观察该虫发育情况和存活率。结果表明,用5日龄叶片饲喂的若虫均不能取食、发育,而用15日龄、25日龄叶片饲喂的若虫取食量大,2龄若虫发育历期为55~60h,4龄若虫发育历期为82~84h,用35日龄、45日龄叶片饲喂的若虫较15日龄、25日龄饲喂的若虫历期缩短,死亡率升高。  相似文献   

8.
蚧科昆虫的雄虫形态对其分类具有重要意义,但关于扶桑绵粉蚧雄虫的研究较少;为进一步补充扶桑绵粉蚧的分类学信息,对扶桑绵粉蚧雄虫发育过程中的形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扶桑绵粉蚧卵为长椭圆形,呈半透明,橙黄色。1龄若虫,浅黄绿色,孵出后即可快速扩散。2龄若虫,初期体表光滑,呈明黄色,背部可见2条黑斑,体缘有明显的齿状凸起;末期可在形态上区分雌、雄虫。雄虫预蛹期1~2 d,身体狭长;预蛹初期分泌白色的丝状物。蛹期的雄虫包裹在柔软的丝茧中,蛹为离蛹,呈椭圆形,虫体表面被有蜡粉。雄成虫,体型较小,身体呈筒状,具有发达的单眼,口器退化致无取食能力,触角细长,前翅发达,后翅退化成平衡棒,腹部末端有2对白色的长蜡丝。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Bb1287菌株对扶桑绵粉蚧的侵染能力.采用点滴法测定了球孢白僵菌Bb1287菌株对扶桑绵粉蚧1龄若虫,2龄若虫,3龄若虫和成虫的毒力.结果表明:在2.0×105,2.0×106,2.0×107和2.0×108个/mL 4个浓度的分生孢子液对扶桑绵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 Tinsley)的若虫和成虫具有很高的毒力.在分生孢子液2.0×108个/mL浓度时1龄若虫,2龄若虫,3龄若虫和成虫的累计校正死亡率分别是(88.52±13.16)%,(83.91±14.04)%,(79.25±9.39)%和(77.39±7.20)%.扶桑绵粉蚧1龄若虫,2龄若虫,3龄若虫和雌成虫的致死中浓度(LC50)分别为(3.2367±0.06)×105,(2.6070±0.06)×106,(3.3943±0.06)×106和(3.4239±0.06)×106个/mL,致死中时间(LT50)分别是(4.09±1.42),(4.70±0.78),(5.28±0.36)和(5.19±0.94)d.得出球孢白僵菌Bb1287菌株对扶桑绵粉蚧的若虫和成虫具有较强的毒力,可作为扶桑绵粉蚧生物制剂开发应用菌株.  相似文献   

10.
扶桑绵粉蚧已入侵广西,并在朱槿上成功定殖,且对朱槿造成一定的为害,研究杀虫剂对其毒杀作用, 可为其大暴发时的应急防治提供参考。采用浸叶法测定了丙溴磷、毒死蜱、吡虫啉、印楝油对取食朱槿的扶桑绵粉蚧 的毒杀效果,用Probit Analysis 建立毒力回归方程,比较了扶桑绵粉蚧对不同杀虫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印楝油对 扶桑绵粉蚧的直接毒杀作用较弱,药后3 d 最高浓度(10 mL/L)对一龄若虫的致死率仅为66.43%,对其他3 个虫龄 几乎无直接毒杀作用;另外3 种化学杀虫剂均具较强的毒杀作用,药后3 d,大多数试验浓度的校正死亡率在50.00% 以上,最高浓度的死亡率均超过90.00%;不同虫龄的敏感性顺序为一龄跃二龄跃三龄跃雌成虫,药剂的敏感性顺序为 丙溴磷跃吡虫啉跃毒死蜱。说明化学杀虫剂对扶桑绵粉蚧的直接毒杀效果显著,但不同虫龄对不同药剂的敏感性差异 较大,田间用药宜根据虫龄结构,选择合适的药剂、剂量和时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