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江地区主栽品种龙粳31和空育131不同插秧密度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在黑龙江省第三积温带下限地区,龙粳31最适合的插秧密度为30 cm×12 cm,产量为10 506.0 kg/hm2;空育131最适合的插秧密度为30 cm×14 cm,产量为10 506.0 kg/hm2。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盐丰47不同插秧密度对比试验.研究了水稻不同插秧密度对其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秧苗在壮秧超稀植栽培30cm×15cm条件下。每穴基本苗3株为理想的插秧密度.水稻产量高。值得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吴建祥 《农技服务》2014,31(7):247-247
为了探索水稻机械化育秧、插秧技术,降低水稻种植成本,以机代劳让劳动密集型向轻简化、集约化、标准化方向转变,降低劳动强度,减少用工,提高水稻种植效益,结合水稻高产创建工作,2013年在协税镇枣林村一组特设水稻机育插秧密度试验。  相似文献   

4.
不同插秧密度对水稻品种空育131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充分挖掘寒地水稻生产潜力,以空育131为材料,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在行距30cm的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插秧密度对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穴距为10cm、每穴插4株处理的产量最高,为10 413.53kg·hm-2,显著高于穴距为16cm、每穴插3株的处理。虽然穴距为10cm处理的着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均最小,但是配合每穴穗数和每穗粒数均较高、产量最高的每穴4株处理,密度增加,因此产量也最高,是实现水稻高产的理想密度。  相似文献   

5.
为提高水稻产量,改善水稻品质,以龙稻18、龙稻6014、龙稻21为试验材料,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插秧密度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3个品种的产量随着插秧密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均在插秧密度为9 cm×4 cm时产量达到最大。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在龙稻18、龙稻21两个品种间的变化趋势相同,均在插秧密度9 cm×4 cm时产量最大;垩白粒率、垩白度均随插秧密度的增加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各密度处理间差异不显著。直链淀粉含量在龙稻18和龙稻21两个品种间的变化趋势一致,均随着插秧密度的增加呈先下降后增加趋势,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蛋白质含量随着插秧密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下降趋势,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食味评分随着插秧密度的增加呈先降低后增加趋势,其中龙稻21在9 cm×4 cm和9 cm×5 cm处理间存在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6.
不同机插密度对水稻产量的影响试验简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摸索不同的种植密度对机插水稻产量的影响,依照目前使用的插秧机械,设立2个不同种植密度进行试验。结果表明,与30cm×16cm的种植密度相比,采用24cm×16cm的种植密度可增加水稻产量,增幅为1.32%~5.45%,平均增幅为3.39%。  相似文献   

7.
8.
为探讨不同插秧密度对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水稻的影响,设置4个插秧密度,对产量及其构成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适合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的插秧密度是30 cm×13 cm,这个插秧密度能获得高产主要因为具有最多的单位面积穗数和较多的每穗实粒数;最不适合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的插秧密度是33 cm×16 cm,因为其单位面积穗数和每穗实粒数在4种密度中表现均最差;千粒重是本试验中最不易受插秧密度影响的农艺性状.  相似文献   

9.
10.
为了进一步研究栽插期对水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本试验设计了4个处理,试验结果进一步认证了:栽插期对机插秧水稻产量有显著影响,6月15日栽插产量比6月30日栽插增产5.3%,说明秧龄相近的情况下,越晚栽插产量越低。同时研究发现随着栽插期的推迟稻米加工品质和外观品质越来越差,因此生产上应抓住适期,争取早栽。  相似文献   

11.
不同施肥量处理对水稻机插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对机插秧水稻产量有一定的影响。在本试验条件下,以每亩施纯N 9.58 kg,N∶P2O5∶K2O=1∶0.28∶0.72配方效果最好,比当地常规施肥处理增产10.4%,达显著水平,比采用当地人工栽插水稻所用配方施肥增产1.9%,未达显著水平。同时,采用机插秧配方施肥有利于增强水稻生长势,提高有效穗数,改善穗粒性状。  相似文献   

12.
机插秧促早栽培和早稻插秧密度试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机插秧促早栽培和早稻插秧密度试验结果表明,在气候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机插秧早播早插有利于提高水稻产量,提前成熟,给双晚生产留有相对充裕的时间;早稻常规品种机插秧密度必须控制在30cm×(12~14)cm,早稻杂交品种机插秧密度必须控制在30cm×(12~16)cm之间。  相似文献   

13.
为探索最佳的机插秧水稻侧深施肥量,设置常规侧深施肥量(450 kg/hm2)、常规侧深施肥量的80%(360 kg/hm2)及常规侧深施肥量的50%(225 kg/hm2)3个处理进行生产试验,对比3个处理下水稻生长情况及产量。试验结果表明,侧深施肥量为360 kg/hm2时,水稻茎蘖数在各个时期均多于其他处理,水稻穗粒数、产量均优于其他处理,即该侧深施肥量有利于水稻生长,可提高水稻产量。试验为机插秧水稻侧深施肥量的控制提供了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水稻品种的栽培模式,研究了插秧密度和插秧株数对水稻品种牡丹江32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稀植对牡丹江32穗数的增加作用不明显,为提高产量不宜稀植;插秧株数与穗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插秧株数对穗数的直接通径系数及通过每穴穗数对穗数的间接通径系数均为正值,应采用较大的插秧株数;在穗部性状中,二次枝梗数是最活跃的因素,较高的二次枝梗数是保证每穗实粒数的基础。对于牡丹江32来说,插秧规格以30cm×12cm,每穴6株产量最高,达8 658.0kg·hm-2。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研究了秧龄(25、30、35 d)与插秧密度(3苗/穴、6苗/穴)对机插秧水稻食味品质与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秧龄增大,稻米RVA谱的崩解值、蛋白质与大部分氨基酸的含量呈降低趋势,消减值呈增大趋势,表明延迟插秧能导致水稻食味品质降低;提高插秧密度显著降低秧龄25 d机插秧稻米RVA谱的崩解值,对30、35 d秧龄机插秧稻米RVA谱的崩解值无明显影响;提高插秧密度显著降低了35 d秧龄机插秧稻米的蛋白质与大部分氨基酸含量,表明机插秧水稻若要获得优良食味与营养品质,秧龄需控制在30 d以内,且插秧密度不宜过大;提高插秧密度对秧龄30 d以上机插秧稻米的食味品质无明显改善作用,但降低了营养品质。  相似文献   

16.
为了实现机械化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开展了水稻机插秧同步侧深施肥不同基肥施用量的田间试验,研究了侧深施肥和常规面施对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在总用肥量折纯N 270 kg/hm~2的条件下,相同基肥用量下侧深施缓释肥比面施缓释肥的水稻产量高,且在侧深施缓释肥量450~525 kg/hm~2条件下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7.
为推广应用水稻机插秧同步侧深施肥,提高水稻肥料利用率,减少肥料施用量,设置水稻机插同步侧深施肥(N 240 kg/hm2、P2O575 kg/hm2、K2O 75 kg/hm2)与常规施肥(N 270 kg/hm2、P2O590 kg/hm2、K2O90 kg/hm2)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侧深施肥区水稻产量为10 017.0 kg/hm2,比常规施肥区产量显著增加637.5 kg/hm2,增产6.8%。侧深施肥氮肥利用率为50.1%,较常规施肥高11.1百分点;磷肥利用率为51.4%,较常规施肥处理高15.3百分点;钾肥利用率为62.9%,较常规施肥区高14.5百分点。侧深施肥可提高水稻种植效益3 291.0元/hm2。  相似文献   

18.
邹成华  陈未  喻盛莲  廖波 《农技服务》2011,28(5):618+620-618,620
设置4种水稻机插秧不同氮肥及不同施肥方法对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2蘖2穗处理的平均单产8 943.5 kg/hm2,产量和经济效益最高。  相似文献   

19.
以参考文献中的数据为材料,进行了水稻机插秧穗粒结构对产量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水稻机插秧穗粒结构对产量的影响中,常规粳稻表现为穗粒数>结实率>穗数>千粒重,杂交水稻表现为穗数≈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杂交水稻通过稳定适宜的穗数和穗粒数,可获得较高的产量,但进一步增加产量较为困难;常规粳稻产量相较略低,但通过稳定穗数、增加穗粒数和结实率,仍有进一步的增产空间。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机插秧适宜的栽插密度。[方法]12011~2012年以常规粳稻南粳46为试验材料,采用两种不同行距的插秧机进行栽插,研究不同行距对产量的影响。[结果]8行25cm栽插行距比6行30cm栽插行距具有较明显的增产优势,主要表现在密度、基本苗和成穗数增加,对穗型的影响较小,可显著提高单位面积总颖花量,从而提高单产。[结论]该研究可为机插秧的高产栽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