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程乾  巫坤锜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3):20553-20554,20576
[目的]利用光谱分析方法建立光谱与水稻褐飞虱虫量的相关关系,并利用该模型对褐飞虱虫量进行预测。[方法]利用波段范围在350~1 050 nm以及分辨率3 nm的ASD光谱仪,分别对健康水稻和受水稻褐飞虱(BPH,Nilaparvata lugens)破坏的受损水稻进行了光谱特性测定。利用光谱特性分析方法对水稻褐飞虱破坏的受损水稻光谱特性进行了分析,并与水稻褐飞虱虫量建立了显著性相关估算模型。[结果]所建模型的预测精度在66.8%~81.2%,可有效开展水稻褐飞虱虫量的预测。[结论]利用高光谱可以很好地预测褐飞虱虫量。  相似文献   

2.
中晚粳稻区褐飞虱二代的防治指标和防治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二代褐飞虱对粳稻的危害损失,确定合理的防治指标和防治策略,在武育粳3号上接种不同的虫量,进行笼罩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水稻生育期,不同虫口密度的褐飞虱,其增长速度不同;在水稻同一生育期,总虫量高密度区显著高于低密度区,增殖速度低密度区大于高密度区。二代褐飞虱虫量与水稻产量损失呈极显著正相关(r=0.9576**),防治指标为百丛虫量110~120头。在发生早、迁入量较大的年份,在防治策略上,必须在二代根据防治指标喷洒药剂压低三代虫量,控制四代危害。  相似文献   

3.
4种药剂防治水稻褐飞虱的药效对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筛选适合盐城市防治水稻褐飞虱的理想药剂,选用了吡蚜酮、噻嗪酮、乙虫腈、艾美乐等药剂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70艾美乐WG、25噻嗪酮WP、100乙虫腈SC这3种药剂防治褐飞虱的药效发挥较慢,施药后14d内对褐飞虱的防治效果均在70以下,防治效果较差,未能有效控制褐飞虱的危害;20吡蚜酮WP防治褐飞虱的药效发挥亦较慢,但最终防治效果较好,是防治褐飞虱的理想药剂。  相似文献   

4.
烯啶虫胺对水稻褐飞虱田间控制效果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烯啶虫胺对水稻褐飞虱具有较好的速效性、持效性,药后3 d,50%烯啶虫胺WSG 22.5~52.5g/hm2对褐飞虱的防治效果为84.70%~90.81%;药后14~21 d,50%烯啶虫胺WSG 37.5~52.5 g/hm2对褐飞虱仍有89.84%~96.06%的防治效果。因此,从防治效果和防治成本的角度考虑,50%烯啶虫胺WSG防治水稻褐飞虱的适宜用量为37.5~52.5 g/hm2,防治适期在褐飞虱若虫高峰期,用水量不低于750 kg/hm2。  相似文献   

5.
[目的]本文旨在阐明褐飞虱迁入后不同时期种群的密度、水稻冠层光谱反射率和穗粒质量三者间的相互关系,以期为建立监测褐飞虱发展动态及危害损失的高光谱遥感方法提供指导。[方法]对笼罩内处于孕穗期的水稻,每桶水稻接入0、2、4、6、8、10和12对的褐飞虱雌、雄成虫,形成不同的危害程度。在接虫后5、11、20、26、36、41和48 d测定水稻冠层光谱反射率和调查褐飞虱种群密度。水稻黄熟后,测定水稻的穗数、穗质量和千粒质量。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方法获得不同时期褐飞虱虫量、水稻光谱反射率和水稻穗质量、千粒质量间的关系。[结果]接虫后26 d,笼罩内褐飞虱种群数量达到高峰;接虫后36 d内的种群数量均与起始接虫量显著相关,但41 d后的虫量与起始接虫量相关不显著。接虫后5~20 d的水稻冠层光谱反射率与褐飞虱种群数量均无显著的相关性,但26 d及以后的反射率在近红外光(700~925 nm)和绿光(550nm左右)处与虫量呈显著的负相关。接虫后41 d内的褐飞虱种群数量与穗质量、千粒质量呈显著的负相关,且相关系数在接虫后26 d时最大。接虫后20~48 d内的水稻反射率在近红外波段均与水稻穗质量和千粒质量显著正相关。[结论]连续测定水稻冠层反射光谱不仅可表征褐飞虱种群的密度大小,而且具有提前预测水稻产量的能力。水稻在绿光区和近红外光区的光谱反射率有望用于反演褐飞虱种群的密度和受害后水稻的穗粒质量。  相似文献   

6.
为筛选出能有效控制方强农场水稻褐飞虱发生为害的药剂,特进行了几种药剂防治褐飞虱的田间效果试验。结果表明,50%烯啶虫胺SG8g/667m2防治水稻褐飞虱效果较好,可有效控制褐飞虱的为害。  相似文献   

7.
为进一步明确240g/L氟啶虫胺腈悬浮剂对褐飞虱的防治效果和对水稻的安全性,2012年9月进行了其防治水稻褐飞虱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每667m^2用240g/L氟啶虫胺腈悬浮剂75mL,药后3d、7d、12d对水稻褐飞虱的防效均在70%以上,优于对照药剂25%吡蚜酮悬浮剂,且对水稻生长安全。  相似文献   

8.
涟水县水稻褐飞虱重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涟水县2000年以来褐飞虱发生资料的分析,发现2005年以来七(4)代褐飞虱连续偏重发生,剖析褐飞虱重发生的原因,主要是迁入虫量大、水稻生育期推迟、暖秋气候、防治质量下降等因素,并提出压前控后、科学用药、注重用药质量,提高防治效果等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9.
褐飞虱是水稻主要害虫之一,近年来褐飞虱对防治药剂产生了一定的抗药性。为寻求防治褐飞虱有效新药剂,利用比较方法,进行燕化吡蚜酮.烯啶虫胺(以下简称燕化扫飞)防治晚稻褐飞虱小区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药后7d,燕化扫飞12g、燕化扫飞9g+敌敌畏150ml、吡蚜酮24g、立本烯啶虫胺30g防效分别为94.8%、93.8%、91...  相似文献   

10.
许蓉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3):10756-10757
[目的]探寻褐飞虱暴发危害的适宜条件及防治对策。[方法]通过调查研究、气象资料分析及田间试验,研究了2006年六安市褐飞虱大发生的影响因素及防治对策。[结果]2006年六安市褐飞虱迁入早,种群所占比例上升快。6~7月初的日平均温度较常年高。7~8月份的温度和降水适宜褐飞虱的生存繁殖。8月15~20日,百丛虫量3 827~7 000头。褐飞虱对吡虫啉产生了一定的抗性,加之农民对水稻栽培管理和防治褐飞虱方法不科学,导致防治效果下降。总结出从加强虫情监测、科学选择防治策略(治上压下)、农药和施药技术防治褐飞虱的经验。2006年以锐劲特、啶虫脒+乐斯本(毒死蜱)、扑虱灵+乐斯本对褐飞虱防效较好。[结论]适宜的温度为褐飞虱的增殖提供了理想的条件。短翅型成虫是褐飞虱虫量骤增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11.
不同剂量20%呋虫胺SG对水稻褐飞虱的防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昌稳 《安徽农业科学》2014,(16):5012-5013,5141
[目的]验证20%呋虫胺SG防治水稻褐飞虱的效果.[方法]设7个处理,研究不同剂量20%呋虫胺SG对水稻褐飞虱的防效.[结果]20%呋虫胺SG对褐飞虱成虫和若虫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且持效期达16 d以上并随着使用剂量的增加防效也增加.[结论]20%呋虫胺SG是水稻田防治褐飞虱较为安全的理想药剂.  相似文献   

12.
外界环境对褐飞虱翅型分化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在室内、室外条件下从光照、虫口密度及不同抗性水稻品种对褐飞虱翅型分化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室内条件下,在短光照、密度为20头/株以下时,雌虫褐飞虱短翅率在87.22%以上,利于短翅型雌虫褐飞虱形成;在长光照、密度在10头/株以上时,雌虫褐飞虱短翅率在46.67%以下,利于长翅型雌虫褐飞虱形成.室外条件下,不同抗性水稻品种对褐飞虱翅型分化影响不一样,感虫水稻品种上短翅型雌虫褐飞虱比例较高.同时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雄虫褐飞虱的短翅率都不是很高,即外界环境条件对雄虫褐飞虱翅型分化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
褐飞虱是水稻病虫害中三大害虫之一,常常给水稻生产带来严重威胁。由于长期以来的习惯性施药,褐飞虱已经对多种药剂产生不同程度的抗性,对呲虫啉抗性水平就非常高。为筛选对褐飞虱防效较高的药剂品种,我们开展了相应的研究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噻虫嗪、扑虱灵、丁硫克百威、吡蚜酮、毒死蜱等药剂能有效防治水稻褐飞虱。  相似文献   

14.
2020年水稻褐飞虱在上海市金山区大面积爆发,并呈现出成虫迁入期早、灯下迁入量大、峰次多、田间短翅型成虫始见早、田间虫量大、田块出现比例高等特点。分析认为,田间发生期提前、气候条件适宜、常用药剂抗性上升是造成2020年金山区水稻褐飞虱重发的主要原因。为有效防治水稻褐飞虱,需采取提高病虫害测报预警水平、提升科学用药水平等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抗除草剂转基因水稻及其相应的非选择性除草剂草铵膦对褐飞虱取食和产卵行为的影响,为转Bar基因水稻的生态安全性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l)]为研究对象,以转Bar基因水稻Bar68-1、非转基因亲本对照水稻D68以及感虫对照水稻TN1为研究材料,并在转基因抗除草剂水稻上进行喷施0.5%草铵膦处理,对各处理褐飞虱的取食量、取食选择性和产卵选择性进行比较。【结果】褐飞虱在D68上的着虫率和取食量与TN1相比差异不显著,但产卵选择率显著低于TN1;褐飞虱在Bar68-1上的取食量、着虫率和产卵选择率与D68相比差异不显著;喷施0.5%草铵膦处理对褐飞虱取食量、取食选择性的影响与清水对照相比差异不显著,但对褐飞虱的产卵选择率、卵块数和卵粒总数有一定影响,均显著低于清水对照。【结论】抗除草剂转基因水稻Bar68-1对褐飞虱的取食和产卵行为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6.
进行烯啶虫胺防治水稻褐飞虱的小区试验及大田示范试验,结果表明:每667 m2使用50%烯啶虫胺可溶性粒剂4 g能有效控制水稻褐飞虱,其防治褐飞虱的速效性与持效性均显著优于常用药剂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和100g/L乙虫腈悬浮剂,且对水稻安全;示范区比对照区稻谷产量高6.2%;建议烯啶虫胺与当地普遍使用的稻飞虱防治剂丁硫克百威·吡虫啉交替轮换使用。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氟啶虫胺腈对水稻褐飞虱的防治效果及对水稻田有益生物的安全性,进行了六(4)代褐飞虱的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240g/L氟啶虫胺腈用量在27.8mL/667m2时,对褐飞虱防效较理想,持效期可长达14d。  相似文献   

18.
通过6种药剂防治水稻褐飞虱的药效试验,结果表明,24 g·L-1氟啶虫胺腈悬浮剂和30%乙虫·毒死蜱悬浮剂对褐飞虱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9.
褐飞虱是一种常见的水稻害虫,其具有远距迁飞性、群居性、爆发突发性的特点。褐飞虱分布广泛,东南亚国家中南半岛是我国的稻飞虱迁入的主要虫源地。通过从褐飞虱的迁飞规律和路径、影响褐飞虱灾变性迁入的大气动力背景等方面,分析热带气旋对褐飞虱迁飞过程的影响,为防治其对水稻的影响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为探究稻飞虱种群在上海市宝山区水稻生产区的动态变化规律,以便更有效地进行稻飞虱的预报和防治,根据宝山区2011—2019年稻飞虱灯下监测数据,分析了该地区9年来灰飞虱、白背飞虱、褐飞虱的灯下始见日、终见日、发生期、高峰期、灯诱量等。结果表明,在宝山区水稻生产上,灰飞虱、白背飞虱和褐飞虱常年混合发生。稻飞虱年度灯下诱虫量在种类和年度间差异较大,白背飞虱年度灯下诱虫量明显比灰飞虱和褐飞虱多,成为近年宝山区稻飞虱相对优势种群;不同年度间年度灯下诱虫量最高值(2012年)是最低值(2018年)的137.84倍,且近年来总体上呈逐渐下降的趋势。灰飞虱9年平均灯下始见日在5月17日,比白背飞虱早12 d,比褐飞虱早17 d;其平均发生期为119 d,比白背飞虱长5 d,比褐飞虱长13 d;三种飞虱的平均灯下终见日均在9月中下旬,差异不大。灰飞虱灯诱高峰期集中在6月上中旬,白背飞虱灯诱高峰期分别在7月上中旬和8月中旬,褐飞虱灯诱高峰期分别在8月中旬和9月中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