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正> 粘虫对我省小麦的为害历年十分严重,常年发生面积占小麦种植面积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为害严重年份常将小麦叶片吃光,穗茎咬断,造成小麦品质和产量下降。在防治上多年来都是沿用六六六与滴滴涕粉剂喷洒,造成农业环境污染,杀伤天敌,破坏生态平衡,危害人和畜、禽健康。为了有效地控制粘虫的危害,应用毒性较低、杀虫效果较高的六种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对三龄期粘虫幼虫进行田间喷雾防治试  相似文献   

2.
<正> 粘虫是南阳地区小麦生产的大敌。近年来连续严重发生为害,全区发生面积常达200—400万亩,占全区麦播面积的25—50%,对夺取小麦高产威胁很大。为了提高测报水平,掌握防治粘虫的主动权,我们根据十多年来积累的资料,对麦田粘虫发生为害程度的予测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粘虫是玉米生产上的主要害虫之一,严重发生将造成粮食减产、绝收,影响农民收入。了解粘虫生活习性,掌握发生规律和为害特点,从管理上制定应对措施,技术上提出防治对策,以确保粮食安全生产和稳产高产,为各地防治工作提供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4.
2016年11月于兴平市庄头镇亢家村玉米秸秆中首次发现劳氏粘虫幼虫。2017年在对其成虫种群发生动态利用灯光进行系统监测的同时,4月中旬和8月初,分别于兴平市西吴镇油郭村和兴平市南市镇坡头村再次发现劳氏粘虫幼虫危害小麦和玉米,并造成大约300 m2玉米严重受害,这在陕西省尚属首例。鉴于此,现将其危害特点、识别特征及发生规律与防治策略与方法简要予以介绍,以便指导基层技术人员和农民正确认识并及时进行防治,保障粮食作物生产安全。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我国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粘虫在我国的发生危害呈现出新的特点。为明确济宁地区麦田中越冬代和1代粘虫的发生规律及科学指导新形势下该地区粘虫的防治,本研究采用佳多自动虫情测报灯监测了越冬代和1代粘虫的种群发生动态。结果显示,2015和2016年诱集的成虫总蛾量分别为249头和62头,2016年4月9日即可诱到极少量越冬代成虫,1代成虫的发生高峰期约为6月上旬左右,两年的单日最大蛾量分别为47头和13头。此外,田间条件下采用人工接虫和笼罩法测定了粘虫不同虫口密度危害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建立了小麦产量损失率与虫口密度的线性回归方程,并根据当前条件下小麦的生产水平和市场价格,确定济宁地区麦田粘虫的防治指标以26头/m2为宜。  相似文献   

6.
根据农业部组织有关专家综合分析和会商,预计2007年小麦条锈病、小麦蚜虫、稻飞虱、稻纵卷叶螟、水稻螟虫、玉米螟仍将严重或偏重发生,小麦赤霉病、稻瘟病、稻曲病呈严重流行态势,小麦吸浆虫、水稻条纹叶枯病、粘虫、棉铃虫在部分地区呈加重发生趋势,蝗虫、草地螟仍将中等发生,全年重大病虫发生面积60亿亩次,需要防治面积70亿亩次以上。  相似文献   

7.
根据农业部组织有关专家综合分析和会商,预计2007年小麦条锈病、小麦蚜虫、稻飞虱、稻纵卷叶螟、水稻螟虫、玉米螟仍将严重或偏重发生,小麦赤霉病、稻瘟病、稻曲病呈严重流行态势,小麦吸浆虫、水稻条纹叶枯病、粘虫、棉铃虫在部分地区呈加重发生趋势,蝗虫、草地螟仍将中等发生,全年重大病虫发生面积60亿亩次,需要防治面积70亿亩次以上。  相似文献   

8.
根据农业部组织有关专家综合分析和会商,预计2007年小麦条锈病、小麦蚜虫、稻飞虱、稻纵卷叶螟、水稻螟虫、玉米螟仍将严重或偏重发生,小麦赤霉病、稻瘟病、稻曲病呈严重流行态势,小麦吸浆虫、水稻条纹叶枯病、粘虫、棉铃虫在部分地区呈加重发生趋势.蝗虫、草地螟仍将中等发生,全年重大病虫发生面积60亿亩次,需要防治面积70亿亩次以上。[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现代种业》2007,(1):8-9,55
根据农业部组织有关专家综合分析和会商,预计2007年小麦条锈病、小麦蚜虫、稻飞虱、稻纵卷叶螟、水稻螟虫、玉米螟仍将严重或偏重发生,小麦赤霉病、稻瘟病、稻曲病呈严重流行态势,小麦吸浆虫、水稻条纹叶枯病、粘虫、棉铃虫在部分地区呈加重发生趋势,蝗虫、草地螟仍将中等发生,全年重大病虫发生面积60亿亩次,需要防治面积70亿亩次以上。  相似文献   

10.
 粘虫(Mythimna separata Walker)是云南粮食作物的重要害虫之一。1年内有4次危害:a.1~2月在海拔1600m以下,越冬代粘虫危害玉米、小麦、黄豆和绿肥;b.4~5月,海拔1300~2000m范围内,1代粘虫危害小麦;c.6~7月,海拔1000~3200m地区,2代粘虫危害水稻、玉米、陆稻、小麦、青棵和燕麦等;d.8~9月,海拔1000m以下,3代粘虫危害晚稻。一般来说,4~5月麦子正处于成熟期,故云南对1代粘虫往往不予防治。因此,仅对越冬代、2代和3代粘虫的预测预报技术进行了研究。为了提高粘虫的预测预报水平和适时防治其危害,试将越冬代、2代和3代粘虫发生趋势的回归统计预测预报研究予以总结。为方便有关生产单位应用这些研究结果,所有的回归预测式均已编制成计算机程序。  相似文献   

11.
<正> 粘虫是小麦后期的暴食性害虫,常造成严重减产.摸清粘虫发生量的规律,是生产上急待解决的问题.根据我县11年来粘虫的发生情况,分析了田间幼虫密度与蛾量、水分积分指数的关系,建立了二元线性回归方程式.现分述于后:一、预报因子的挑选及方程的建立影响麦田粘虫发生程度的因素主要有蛾量、雨日、雨量、粘虫天敌、蜜源植物、早春温度等,尤其是蛾量、雨日和雨量对发生量影响较大.因蛾量是虫源基础,一头雌蛾  相似文献   

12.
根据农业部组织有关专家综合分析和会商,预计2007年小麦条锈病、小麦蚜虫、稻飞虱、稻纵卷叶螟、水稻螟虫、玉米螟仍将严重或偏重发生,小麦赤霉病、稻瘟病、稻曲病呈严重流行态势,小麦吸浆虫、水稻条纹叶枯病、粘虫、棉铃虫在部分地区呈加重发生趋势,蝗虫、草地螟仍将中等发生,全年重大病虫发生面积4亿hm2次,需要防治面积4.7亿hm2次以上。  相似文献   

13.
<正>今年夏季,由于受高温多雨气候影响,山西省粘虫大面积发生,全省共有11个市发生,忻州、朔州、大同、长治、吕梁等地发生尤为严重,其它地市均有涉及,是山西省20年来最为严重的一次,但因盛发期恰遇暴雨,在对作物造成不同程度灾害的同时,也使得粘虫大量虫体死亡,但粘虫的暴发已为农业生产敲响了警钟,现结合山西省实际情况,谈谈玉米粘虫的发生与防治。  相似文献   

14.
《贵州农业科学》2007,35(1):81-81
根据农业部组织有关专家综合分析,预计2007年小麦条锈病、小麦蚜虫、稻飞虱、稻纵卷叶螟、水稻螟虫、玉米螟仍将严重或偏重发生,小麦赤霉病、稻瘟病、稻曲病呈严重流行态势,小麦吸浆虫、水稻条纹叶枯病、粘虫、棉铃虫在部分地区呈加重发生趋势,蝗虫、草地螟仍将中等发生,全年重大病虫发生面积将达60亿亩次,需要防治面积70亿亩次以上。  相似文献   

15.
<正> 粘虫一代幼虫是小麦生长中、后期的主要害虫。我县常年发生面积30万亩,大发生年份在40万亩以上。据实验测定,一般年份小麦减产3—5%,大发生年份减产10—15%,每年损失小麦750万斤左右,对生产威胁很大。为了提高对粘虫一代幼虫的预测预报效果,更好地指导防治,我们在历年经验测报的基础上,用病虫害数理统计的符号相关选择法,对我站14年来积累的与发生程度有关的主要因素加以判断。初步分析得出,影  相似文献   

16.
针对2012年双辽市粘虫发生严重的情况,着重阐述了双辽市2代粘虫发生情况及特点,介绍了其防治对策,对双辽市粘虫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正粘虫属于夜蛾科,为多食性害虫,主要危害小麦、谷子、玉米、高粱等禾谷类作物。玉米在生长阶段,茎秆具有甜味,而粘虫又是喜食甜味的害虫,一旦条件适合,玉米极易发生粘虫危害,粘虫具有很强的暴食性、迁飞性、杂食性,如果危害得不到有效控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损失惨重,有的可能绝收。在我国农作物的病虫害防治中,粘虫是作为重点防控对象之一,可见其危害性的严重,值得高度重视。1玉米粘虫的形体特征及其危害  相似文献   

18.
辽宁省粘虫主要以二、三代为害。大发生年防治面积多在二千万亩左右,如防治失时,作物即被大面积吃光,造成严重减产。过去防治粘虫常用粘虫散,由于污染等原因,国务院规定于1983年起停产,因此,急需找出取代药剂。晶体敌百虫毒性低、药源充足、杀虫力高、运输方便。但粮食主产区常因缺乏喷雾器而不能应用,因此,1982年我们在进行植株上落土量试验的基础上,和北票县植保站等单位协作进行了晶体敌百虫(及敌敌畏乳油)毒土扬撒防治谷田三代粘虫试验。1983年成立了辽宁省(暨昭盟)晶体敌百虫毒土扬撤防治粘虫开发试验协作组,进行了多点试验和大面积示范,为改进剂型,并参试了80%敌百虫速溶粉。  相似文献   

19.
青海省小麦条锈病流行因素分析及综合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振祥 《安徽农学通报》2010,16(11):175-175,179
小麦条锈病是我国农作区小麦的主要病害,青海省小麦条锈病的发生普遍而严重。该文通过分析小麦条锈病在青海省的发生规律,明确防治措施,为生产上进行小麦条锈病综合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前,麦田虫害发生日趋严重,特别是近几年来,麦田蚜虫、粘虫、地下害虫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对河南省小麦的产量及品质造成了严重影响,为使小麦在一定程度上达到高产优质,现指出了几种麦田害虫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