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蠹成虫发生量预测预报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相似文献   

2.
3.
云南纵坑切梢小蠹的扩散危害及防治初报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相似文献   

4.
1992 ̄1994年在玉溪市刺桐关林区对云南松纵坑切梢小囊成虫进行了系统的调查。据系统预测,成虫梢转干历期约143天;干转梢历期约为129天,梢转干的高峰期为每年的1月24日 ̄2月10日,计18天,期间累计成虫数占总虫数的66.65%。  相似文献   

5.
纵坑切梢小蠹综合防治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相似文献   

6.
1992~1995年在云南省玉溪市北城镇刺桐关办事处石狗头村,对遭受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蠹危害严重的334hm2云南松林,进行了营林防治技术、害虫种群防治技术等综合治理措施示范和研究。通过4年的综合治理,示范林被害株率由防治前的62.67%下降到3.72%,下降率94.06%;蠹害指数由33.30下降到1.29,下降率为96.1%;对照林地34hm2的被害株率由39.03%,上升到90.47%,上升56.85%;蠹害指数由20.10上升到47.22,上升率为57.43%。挽回经济损失30.79万元,提高了云南松林的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取得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7.
纵坑切梢小蠹综合防治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是纵坑切梢小蠹系统研究论文中的综合防治部分。文章根据多年的试验研究成果,首先提出了划分云南松林分蠹害程度及蠹害木的分级标准,针对林分的危害情况,采取相应的蠹害治理综合措施。蠹害治理的主要技术措施包括:1.蠹害木清理技术;2.化学农药防治技术:3.生物防治技术;4.小蠹聚集信息素引诱技术等内容。对小蠹提出了以营林技术措施为基础,清理蠹害木为主,合理施用化学农药,应用生物防治手段控制林间种群密度的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8.
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蠹聚集信息素研究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通过对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蠹聚集信息素的研究,证实该虫种的雌雄成虫均能释放聚集同类的信息素,用气相色谱和质谱色谱仪进行性定量分析,从雌雄成虫后肠和虫粪提取物中分析出聚集信息的主要成分是氧化单萜烯醇:反式-马鞭草烯醇、桃金娘烯醇,Δ^3-皆烯-10-醇和马鞭草烯酮,另外,嘛松枝韧皮中分析出对松纵坑切梢小蠹具有强烈吸收力的碳氢单萜烯:α-蒎烯和Δ^3-蒈烯。通过对聚集信息素单组分及混合剂进行室内和林间生物  相似文献   

9.
纵坑切梢小蠹综合防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是纵坑切梢小蠹系统研究论文中的综合防治部分。文章根据多年的试验研究成果,首先提出了划分云南松林分蠹害程度及蠹害木的分级标准,针对林分的危害情况,采取相应的蠹害治理综合措施。蠹害治理的主要技术措施包括:1.蠹害木清理技术;2.化学农药防治技术;3.生物防治技术;4.小蠹聚集信息素引诱技术等内容。对小蠹提出了以营林技术措施为基础,清理蠹害木为主,合理施用化学农药,应用生物防治手段控制林间种群密度的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10.
1992~1995年在玉溪市北城镇刺桐关办事处石狗头村,对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蠹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及试验研究,得出小蠹成虫发生量的预测预报方法,即应用有效虫口基数法测报下一代小蠹成虫发生量,准确率达85%以上。并初步建立了小蠹发生量的曲线回归测报模型:Y=0.129408864X0.987916542,相关因子为云南松受害株率,用于测报越冬代及下一代成虫发生量;多元回归测报模型:Y=-79.0526+0.4504X1+5.3367X2+0.1718X3±0.25,相关因子是越冬虫口基数,4月上旬温度、雨量,用于测报下一代成虫发生量:二元回归测报模型:Y=-0.6282+0.0415X1+0.1192X2±1.5,相关因子是林木受害株率,用于测报越冬代及下一代小蠹成虫发生量。上述模型准确率均达80%以上,具有较好的实用价值,为进行综合治理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本文详细介绍了松纵坑切梢小蠹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以及防治措施,对以后防治松纵切梢小蠹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灵芝栽培过程中发现野蛞蝓(Agriolimax agrestis)危害灵芝。本文报道六种化学药剂防治野蛞蝓的筛选试验结果:以10%的食盐水防治效果最佳,而且在生产中经济,方便,环保,实用。  相似文献   

13.
2003年5月,在纵坑切梢小蠹姐代成虫转梢盛期,采用川保粉刺对该虫进行林间和室内防治试验。室内试验结果:供试成虫裸露状态下,12小时内死亡率100%;枝梢内成虫15日后死亡率A、B、C依次为73.3%、93.3%和86.7%,校正死亡率依次为19.8%、79.9%和60.1%。林间试验结果:7日后成虫死亡率A、B、C依次为80.5%、82.7%和88%,校正死亡率依次为68.9%、72.1%和80.6%。对2002年林间防治试验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与对照区比较其受害株率、受害梢率、蠹害指数均有明显下降,C处理效果略优于A、B,而A、B处理效果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4.
在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蠹虫寄生真菌种类的调查基础上,对所得的球孢白僵菌不同菌株的生态学特性、生长特性及致病力等方面的差异性进行了研究。从同一罹病虫虫尸上分离得到4个菌株,在致病力上表现出不同菌株间的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15.
应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方法分析研究了松纵坑切梢小蠹(Tomicus  相似文献   

16.
针对松纵坑切梢小蠹部分成虫具有恢复营养并二次蛀干繁殖妹代习性,通过在该虫第一次蛀干繁殖姐代高峰期对侵入孔套网标记、退坑转梢、转干定殖研究,明确了32.58%的松纵坑切梢小蠹雌成虫种群具有繁殖妹代能力。  相似文献   

17.
为了防控纵坑切梢小蠹对红松的危害,在抚松县林业局红松母树林利用人工合成信息化学物质———聚集信息素对纵坑切梢小蠹进行监测与防治,结果表明:利用聚集信息素诱捕器对纵坑切梢小蠹的诱捕数量比人工调查查获数量提高50倍以上,监测准确率可达到100%,持续防治4 a后的林间诱集量下降率为81.6%。纵坑切梢小蠹在抚松县的扬飞期从5月中旬开始,高峰期出现在6月中旬,至7月中旬扬飞量明显减少,至9月上旬扬飞期基本结束。  相似文献   

18.
柳杉长卷蛾在我省一年发生两代,以低龄幼虫越冬,越冬代大量取食为害期在4月下旬-5月上旬,第一代大量取食为害期在8月上、中旬。用5‰川保I号、3‰川保I号、12‰川保II号及林康乐4种粉剂和林丹烟剂对柳杉长卷蛾进行了室内、外防治试验,结果表明,两种川保I号粉剂防效最好。  相似文献   

19.
20.
松小蠹综合控制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6,他引:4  
为达到持续控制纵坑切梢小蠹(简称松小蠹)危害的目的,进行了松小蠹与云南松林分之间的关系、抚育间伐控制蠹害效果、蠹害木清理技术、聚集信息化合物引诱剂筛选及林问引诱技术、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系列松小蠹综合控制技术研究。通过研究,初步探明了云南松林分与松小蠹危害之间的关系及受害林分内害虫的演变情况;证实了松小蠹生活史中姐妹代的存在,摸清了姐妹代各虫态出现的时期、种群数量,为松小蠹的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筛选出4种效果较好的引诱剂配方及两种可供推广的诱捕器,研究了引诱剂林间引诱、测报方法及应用粉拟青霉菌杀虫剂防治扬飞期成虫技术,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松小蠹综合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