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走近黄土高坡,悠扬的唢呐声飘飘渺渺,清清亮亮地响彻在空旷的天底下,我追逐着那醉了半个神州的《信天游》看到了绽放着绿色的古塬上两个稚气十足的娃娃在如痴如醉的吹奏,吆喊,仿佛那空中飘荡的音符是炊烟袅袅、山羊奔跑,顿见童年的世界里也  相似文献   

3.
2007年9月,厦门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林妙燕女士送展的榕树盆景《雄风浩然》,在“国际(中国·厦门)第六届园博会”上荣获银奖。它与同溢堂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何国军先生获得金奖第一名的榕树盆景《一览众山小》一起载誉而归,成为美谈。  相似文献   

4.
最近看到《中国化卉盆景》2008年第7期封底柯成昆先生的一幅盆景照片,题名是《十八罗汉》,细看树种竟是榕树,令人惊奇。 榕树是闽南盆景的常见树种,凶为树相多变,制成盆景也形式多样,除了大树型,还有斜干、曲干、临水、连根丛林、悬崖、抱石等等形式,有的艺术家在榕树独有的气根上下功夫,创作了不少新奇名作。  相似文献   

5.
<正>盆景艺术,以自然生命材料表现自然生命景象,并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其创作原则是师法自然,将艺术美植根于自然美之中。也就是说,以艺术美表现自然美,在自然美之中彰显艺术美,自然之理和艺术之法巧妙融合。它的底线,是不能违背自然规律,不能失却自然韵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只能寄托在自然景观及其生命景象之中,而不能游离出来单独表现。它的某些"象形"风味,基本上是自然形成的,而不是人工刻意制作的,基本上是抽象的、意象的,而不追求具象。这和那种人工刻意制作的"象形式"有着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6.
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盆景艺术不象中国文学、书画等艺术门类那样,有渊源.有理论体系……我不同意这种看法,研讨这个问题,实际上是探讨盆景艺术有别于其它艺术的个性特征.对盆景的创作与发展关系甚大。  相似文献   

7.
<正>我是一个以种地为生的普通农民。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从小就痴迷盆景,痴迷它那撼人心魄的神韵。尤其在通读一些盆景制作的经典书籍后,我更是慢慢懂得,如何让静观的树木盆景产生动感、  相似文献   

8.
近日观赏山东平邑徐斌先生的盆景,感觉很有功力,很有气势,显然是作者下了很大功夫创作的。  相似文献   

9.
艺术的理论是相通的。我年青时是学雕塑、素描的,到中年时学国画、盆景,现已和盆景结下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10.
朱先生的盆景艺术不单是山松,也有榕树、罗汉松和其他杂树,不过以松树造诣最深,在容桂地区众多山松爱好者中,较为有特色。其制作方法新潮,风格别致,取材独特,注重营造大气的内涵。讲究树气、树势,不受传统观念约束,个性突出。  相似文献   

11.
松竹梅岁寒三友,在国画作品中经常可以欣赏到,而在盆景艺术中比较少见。黄彪远经18年的培育养护,终于创作成功。梅树是用果梅苗嫁接后地栽,然后再盆栽造型而成。松是由小苗盆栽的;如用地栽,会生成过快,与梅的生长不成比例,不协调,难于组成完整的作品。在造型上,梅、松分别按大树型和悬崖式培养。梅、松一正一斜,再配以竹子,就形成岁寒三友。作者说,创作过程只有三言两句,但要历经18个春秋,却并非易事。在盆景创作中,“立竿见影”是神话;“急功近利”,结果也  相似文献   

12.
焦国英大师走了。大家怀念他,敬仰他,这不仅是对他艺术造诣的尊重,更重要的是大家对他人品的肯定。  相似文献   

13.
"卧倒!匍伏前进。"这是军训的基本功。然而,"卧松"就是树干卧倒匍伏在盆上的一种艺术造型。由于它是松树,故称"卧松"。山松本是直立生长,但是倒卧在盆上,匍伏向上求生,顽强意志不亚于军训。就此造型谈点体会。一、卧松的形成有两种情况:一为自然界影响,风雨雷电冲刷泥土,山体崩塌,幼苗期树干倒下横卧,见图照1。另为桩材经裁截加工后,人为地把它倒卧栽植,见图照2。二、"卧松"盆景的造型构图设计种类繁多。但实际造型中,只要遵循两大原则,就会发挥得更好,意境更新。  相似文献   

14.
《深谷松韵》,原松树高为75厘米,干径不到3厘米,主干60厘米,高处有枝杈但寥寥无几。主干顶部向后弯曲,形态很不协调。好在松干稍有曲线,根爪基础不错,但要造就上乘的作品具有一定的难度。幸经几年的栽培,长势喜人,再造型的意念便强烈越来。经观察构思,决定分二个步骤造型:①调整主干顶部向左弯曲,缩短主干长度;②以高松干、低飘枝的要求,弥补高枝  相似文献   

15.
用盆景艺术向世界宣传2010中国上海世博会,是海派树石盆景《浦江源头》的创作初衷。早在2006中国陈村世界盆景赏石博览会上,《浦江源头》就赢得了中外盆景界权威人士的高度赞赏。美籍国际盆景雅石协会(BCI)和世界盆栽友好联盟(WBFF)领导人琳达布兰特颇为欣赏地与《浦江源头》合影留念。《浦江源头》能在大展上引起震撼,不仅让人领略了海派盆景的魅力,而且向世界展现了2010中国上海世博会举办地的母亲河——黄浦江源头的神韵美境。  相似文献   

16.
沈水泉先生1950年出生,酷爱盆景艺术,潜心钻研三十余年之久,造诣精湛,创作的盆景作品格调高雅,在历届全同及省级展览上获得多次金奖。  相似文献   

17.
刘传刚先生是我国杰出的中青年盆景艺术家,从事盆景艺术创作与研究20年:80年代初,师承我国著名盆景艺术大师贺淦荪教授,在盆景美学、盆景艺术理论和造型技艺诸方面打下扎实基础。先后制作了山水盆景、树木盆景、树石盆景以及博兰盆景、风动式盆景等多项系列作品,其中有20余件作品在全国盆景展览及世界园艺博览会上获奖:  相似文献   

18.
盆艺之传统技法,是前人经验的结晶,对后学者具一定指导作用。但若将其当作固定模式,必反成桎梏。盆景之营造,贵在创新,不拘成法,独辟蹊经,方能有所发展,故画论中有“无法之法,乃为至法”之谓。  相似文献   

19.
盆景《大江东去》(见右下图),近看是石,远看似浪,汹涌澎湃,气势奔腾。作者是“中国盆景艺术大师”盛定武先生。作品在第一届中国盆景评比展览会上荣获一等奖。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