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第四纪古红土团聚体的组成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林地、疏林荒草地、荒草地、耕地、埋藏古红土等不同利用方式下的第四纪古红土剖面为研究对象,通过剖面内扣除黏粒的粒度组成、Ti/Zr比值和野外剖面形态观察等方法分析,判定了古红土母质均一性,接着利用湿筛法筛分了供试古红土水稳性团聚体,比较分析了各利用方式下古红土与未经人为利用的埋藏古红土的不同粒级团聚体组成,探讨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古红土不同粒级团聚体组成变化。研究结果表明:(1)供试古红土的成土母质是均一的,埋藏于地下的古红土由于未被人为利用,受人为干扰小,因压实等影响结构性不良,主要以<0.25 mm微团聚体为主;(2)古红土被利用后土壤团聚体<0.5 mm的减少、> 0.5 mm的增加,利用方式不同,古红土的团聚体(粒级)变化不同(土层深度);(3)团聚体林地以> 5 mm为主,疏林荒草地、荒草地和耕地以> 5 mm、5~2 mm和2~1 mm为主;(4)古红土被开发利用后,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增加,且林地的稳定性强于耕地,是古红土分布地区一种较合理的利用方式。  相似文献   

2.
同步辐射微CT (SRμ-CT)可以无损获取高分辨率、强对比度的内部结构图像,是研究土壤团聚体三维微结构的有效手段.本研究采集了种植水稻20 a和40 a后表层土壤团聚体样品,应用SRμ-CT扫描获取了9μm分辨率的团聚体内部结构图像,然后应用CT图像处理方法和3DMA-Rock软件观察并定量分析了团聚体微结构特征.随着种植水稻年限的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全氮含量显著增加,团聚体孔隙数量和孔隙度显著增加,比表面积显著增大.种植水稻20 a的土壤团聚体呈现致密的黏闭结构,而种植水稻40 a的土壤团聚体具有由团粒状小团聚体构成的复杂多孔微结构.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团聚体微结构和土壤质量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3.
石灰性土壤微团聚体的分组分离及其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傅积平  张敬森 《土壤学报》1963,11(4):382-394
土壤微团聚体的分组及其特性和形成条件等问题的研究,不仅有助于阐明土壤结构的形成机制,并能为培育土壤肥力指示途径。关于微团聚体的分组和分离方法,最初是由在1938年提出的。根据他的“分组胶散法”,可以从土壤中分离出两组性质不同的微团聚体(Ⅰ祖简称G1;Ⅱ组简称G2)。  相似文献   

4.
随着稻、麦的持续高产,高产稳产水稻土的土壤条件日益受到重视,不少单位进行了专门研究(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土肥植保研究所土壤组,1975;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土肥所土壤组,1976;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苏南调查组,1977).但研究的内容多偏重于土壤的农业化学性状或土壤形态的描述,而较少进行土壤结构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在紫色丘陵区采集了因水分状况影响而形成的4种类型紫色水稻土土样,利用湿筛法获得不同粒径的团聚体,分析了其有机碳和不同土壤发生层中易氧化碳、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水溶性碳含量。结果表明,A层土壤中>2 mm的团聚体以潜育型水稻土和渗育型水稻土最高,分别占76.65%和75.92%,其次是潴育型水稻土占43.86%,淹育型水稻土只有13.10%;不同土壤发生层间土壤团聚体的组成也存在较大的差异;除潴育型水稻土的P层外,其余各层土壤的有机碳53.7%~96.2%均分布在>0.25 mm团聚体中;潜育型水稻土的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易氧化碳含量在4种水稻土中最高,分别为282.5 mg kg-1和6.59 g kg-1,水溶性有机碳则以渗育型水稻土最高;有机碳含量与>2 mm团聚体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0.25 mm微团聚体数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6.
袁国栋 《土壤》1990,22(6):331-331
第四纪红土广泛分布于我国江南低山丘陵、山间盆地及河流阶地。  相似文献   

7.
红壤旱土和水稻土团聚体中磷素的分布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深入探讨红壤磷素有效性的控制机理,研究了典型红壤旱土和水稻土团聚体中磷的组分与分布特点。结果表明:旱土和水稻土以粒径>0.2mm的团聚体为主,且在该级土壤团聚体中磷素含量较高;两种土壤>0.2mm团聚体中吸附态无机磷以Fe-P为主,而<0.02mm团聚体以O-P为主;水稻土>0.2mm和<0.002mm团聚体的各组分有机磷总量亦显著高于旱土对应的团聚体。说明土壤磷的形态分布与团聚体粒级有密切关系,旱土有效磷含量较低可能与其团聚体游离氧化铁含量较高、且有机磷含量较低有关。  相似文献   

8.
水稻土水稳性大小团聚体联合测定法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时琴  徐梦熊 《土壤学报》1965,13(2):229-234
关于水稻土水稳性团聚体的测定方法,至今尚无统一标准,过去多沿用与旱地相同的方法,而且大、小团聚体的测定是分别进行的。水稻土经过灌水种稻后,特别是受耕作影响频繁的耕层,土壤团聚体的变化很大,且大部分呈微团聚体状态。的试验表明,种稻以后,小于1毫米的水稳性团聚体的数量大大增加[12].因此,水田与早地团聚体的测定方法应该不同。本文目的在于寻求一种适于水稻土的水稳性团聚体的测定方法,为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9.
保护性耕作对丘陵区水稻土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长期保护性耕作通过增加土壤有机碳而成为稻田土壤结构改良的一项有效措施,而保护性耕作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机制的影响尚未完全清楚。本文供试土样采自耕作制定位试验水旱轮作、冬水免耕、垄作免耕和厢作免耕耕层(0~ 20 cm)土壤,土样经过糊化作用、湿润作用和再次糊化作用等预处理,用以阐明稻田土壤团聚体的破碎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糊化作用和湿润作用后紫色水稻土团聚体稳定性差异不明显,而保护性耕作显著影响团聚体的稳定性。糊化作用后团聚体水稳性强弱顺序为:垄作免耕>厢作免耕>冬水免耕>水旱轮作,湿润作用后团聚体水稳性强弱顺序为:厢作免耕>垄作免耕>冬水免耕>水旱轮作。糊化作用下团聚体稳定性与有机碳浓度相关性不显著(r=0.432,p>0.05),湿润作用下团聚体稳定性与有机碳浓度呈极显著正相关(r=0.626,p<0.01)。因此,研究结果说明保护性耕作有利于紫色水稻土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提高,进而增强团聚体的水稳性。  相似文献   

10.
以名山河流域典型水稻土为研究对象,通过模拟试验,采用平衡液吸附法及NaCl解吸剂解吸法研究全土及不同粒径微团聚体(2~0.25mm,0.25~0.053mm,0.053~0.002mm,0.002mm)对砷(As5+)的吸附解吸特征,同时研究了土壤微团聚体对砷(As5+)热力学与动力学吸附解吸过程的特征。结果表明:水稻土及不同粒径微团聚体对砷(As5+)的吸附量随时间、浓度的增加而逐渐趋于平衡,动力学吸附以Elovich方程拟合最佳,热力学吸附以Freundlich方程拟合最佳;动力学吸附量随时间逐渐降低,在600min达到吸附动态平衡;热力学吸附量随时间逐渐增加,初始砷(As5+)浓度达到160mg/L后几乎处于吸附动态平衡,吸附过程分为快速和慢速2个阶段;砷的动力学、热力学吸附均以专性吸附为主,非专性吸附为辅;根据解吸难易程度分为易解吸与难解吸,各粒径微团聚体易解吸率大小依次为:(0.25~0.053mm)(2~0.25mm)原土(0.053~0.002mm)(0.002mm),与有机质、游离氧化铁、CEC含量的大小呈正相关,难解吸率大小与之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1.
陈本楚  錢泽澍 《土壤学报》1966,14(2):221-225
第一报报导了红壤微生物总数、各类微生物在总数中所占比例、呼吸强度、硝化作用、纤维分解强度及固氮菌数量等与红壤熟化程度的关系.本文进一步探讨不同熟化程度的红壤中酶和呼吸活性及其与土壤肥力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红壤稻田土壤溶解有机碳含量动态及其生物降解特征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焦坤  李忠佩 《土壤》2005,37(3):272-276
本通过田间采样分析和室内培育试验,研究了不同利用年限的3种红壤水田土壤中溶解有机C(DOC)的含量动态和生物降解特征。结果表明:土壤DOC的含量随土壤深度而降低,二具有显负相关性。0-30cm土壤DOC的含量及其占总C比例随土壤有机C含量的升高而增大。DOC的季节变化明显,主要与气候因素有关:降雨和灌水可显提高DOC的含量,是落干时含量的1.44-2.50倍。淋溶试验结果表明,从试验开始,淋滤液中DOC的浓度呈增加趋势,至2l天时达到最大,其后又趋下降。在49天的培养期内,DOC的分解速率为3l%-58%,其中低分子量组分能在数天内降解掉。不同土壤间DOC的分解速率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3.
杜国华 《土壤学报》1986,23(3):277-284
划分水稻土土种,是以土体构型及诊断层的发育度为依据.为此,须首先确定水稻土的基本土层,规定层位段标准.因不同层位标准基本土层组成的土体构型,心土部位诊断层发育度相应有差异,以潴育型水稻土的渗育层为例,除形态特征不同外,中度发育的含结晶铁及晶胶率高,弱度发育的次之,强度发育的是无定形铁含量明显增高.耕作层肥力状况是划分亚种的主要依据,必须按理化性状及犁底层发育特征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14.
炉渣作为硅肥在红壤性水稻土上的效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硅是否作物必需的营养元素,目前尚有争论.国外一些研究工作者指出,在缺硅的土壤上施用硅肥,对甘蔗、水稻等作物都有显著的增产效果.日本、朝鲜、斯里兰卡等国的研究者通过一系列的试验证明,在某些水稻土上施用硅肥也是提高水稻产量的必要措施.  相似文献   

15.
福建红壤性水稻土发生和分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16.
曹升賡 《土壤学报》1964,12(2):155-163
红壤性水稻土是我国中亚热带地区的主要水稻土类型。根据江西省土壤普查的初步统计资料(1960),总面积约占全省水稻土的50%以上。红壤性水稻土基本性质的研究,已经累积了许多资料[1]。侯光炯和马溶之首先从形态发生的角度、研究了江西南昌地区某些红壤性水稻土的特性,以及形成过程中物质移动的淀积特征[2]。  相似文献   

17.
陈清碩 《土壤学报》1962,10(4):380-387
微土壤学并不是士壤学的一个分支,而是应用显微镜技术观察土壤的微形态桔构特征.自1938年Kubiena出版了第一本关子微土壤学的专著以来,这个方法很快的在欧洲国家中得到了重视.  相似文献   

18.
不同熟化度红壤及红壤性水稻土的腐殖质组成及其特性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林明海  赖庆旺 《土壤学报》1982,19(3):237-247
土壤腐殖质是评价红壤肥力的重要因素[2],根据前人研究[8,3,1]:一般土壤腐殖质的含量及组成受土壤地带性的影响。胡敏酸与富啡酸的比值自南向北逐渐递增,红壤胡敏酸与富啡酸的比值小于1。本文着重研究同一地区自然成土因素类同的情况下,红壤通过水旱耕作和培肥,土壤腐殖质的组成及特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水分状况对红壤母质中物质移动及稻麦生物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林章  徐琪  熊毅 《土壤学报》1987,24(3):199-209
利用模拟土柱研究了红壤母质在淹水条件下物质的迁移规律及不同水分条件对作物生长的影响。土柱施加有机质淹水后,矿质元素活化,部分迁移出土体。物质的累积淋溶量序列为:Fe>Ca、SiO2>K>Al、P、Mn、Mg,日渗漏量与Eh是影响物质淋溶的主要因素。主组元分析表明,淹水初期主要的土壤发生过程是矿质元素的活化与淋溶,硅铝的相对富集及土壤养分状况的改善。铁、锰的淋淀与水分关系密切。铁、锰在表层淋离,中下层淀积,这同自然状况下铁锰的淋溶淀积特点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20.
江西低丘红壤性水稻土的主要化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范本兰  杜国华 《土壤学报》1985,22(2):183-190
三个红壤性水稻土的有机质和腐殖质的含量由淹育型水稻土→潴育型水稻土→潜育型水稻土依次逐渐增加,其C/N和H/P比值也顺次增大。它们的粘土矿物组成无明显差异。铁、锰物质在潴育型水稻土剖面中分异最明显,其次为淹育型水稻土;而无定形氧化铁在剖面中变幅最大却是潜育型水稻土;结晶态铁在土壤剖面中分异亦有一定规律,其中潴育型水稻土的指示性土层(W层)的晶胶率(结晶铁/无定形铁)远较其它土层为高,这种变化特性的差异,对区分不同水分作用的水稻土发育类型有一定的特殊意义;土壤络合态铁与土壤有机质含量有关。土壤氧化锰与土壤氧化铁相比虽然含量低,但对土壤氧化还原条件反应更加敏感,所以在土壤剖面中淋移趋势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