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福建省霞浦县于1995年首次发现美洲斑潜蝇,目前全县有12个乡(镇)不同程度的发生危害,占蔬菜种植面积的51.2%,寄主要葫芦科、豆科、十字花科等11科51种植物,现已成为我县危害蔬菜的重要害虫。该虫在我县终年发生,年发生13—15代,有明显的世代重叠现象,以5—6月份、9—10月份为两个危害高峰期,以豆类危害重于瓜类、瓜类危害重午叶菜类,发生特点具有季节性、区域性及寄主选择性。根据其特点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能较有效地控制其危害。 相似文献
2.
4.
皖西美洲斑潜蝇发生危害与防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洲斑潜蝇在皖西 6个县 (市 ) 2 4个乡镇均有发生 ,危害寄主 10科 2 6种。豆科、葫芦科作物危害最重。在自然环境下全年发生 8~ 10代 ,5~ 7月危害较轻 ,8~ 10月危害逐渐加重。 11月中下旬转入冬季温室大棚内危害越冬。防治策略应以农业防治为基础 ,药剂防治为重点 ,一般应在虫叶率 2 0 %左右时用药。连续防治 2~ 3次。爱福丁、杀虫双等杀虫剂防效较好 相似文献
5.
美洲斑潜蝇是新传入我国的检疫性害虫,1997年8月在我省东辽县首次发现。本文报道了美洲斑潜蝇在东辽的发生时期、分布范围、寄主植物和危害程度,对其发生原因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7.
8.
美洲斑潜蝇(Liriomyza sativae Blanchard)属双翅目潜蝇科斑潜蝇属,是一种食性杂、危害大、适应性极强的检疫性害虫,其寄主植物达19科52种。自1993年在我国首次发现后,迅速在国内蔓延,对我国蔬菜产业造成严重威胁。尤其是近几年来由于温室的大面积应用和蔬菜大量调运,使其对多处蔬菜造成毁灭性危害。 相似文献
9.
10.
11.
美洲斑潜蝇的危害和识别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美洲斑潜蝇寄主有葫芦科,茄科和豆科等科的许多植物,分布于南,北美洲,中美洲及加勒比地区以及亚洲和非洲的一些国家,是世界上最危险的检疫性害虫之一,我国有其适生条件。本文就其危害症状和形态特征与常见豌豆潜叶蝇进行了识别。 相似文献
12.
13.
美洲斑潜蝇是全国植物检疫对象,其幼虫生活方式隐蔽,繁殖力强,寄生范围广,危害重,难防治。美洲斑潜蝇于1997年8月中旬传入哈密并发生危害,一般危害蔬菜和花卉。1999年,美洲斑潜蝇在哈密地区无土栽培的哈密瓜上严重发生,发生面积达33.33 hm2,株被害率为89.%~100%,叶被害率为41.7%~93.5%,虫情指数为8.8%~39.3%,减产15%~25%,若不及时防治将会提早拉秧,造成绝收,对哈密地区无土栽培哈密瓜生产构成了极大威胁。为了控制此虫的危害,我们进行了调查及防治。现将美洲斑潜蝇在无土栽培哈密瓜上的危害及防治初报如下。 相似文献
14.
15.
近年来美洲斑潜蝇在全国各地的发生有逐年加重的趋势,在受到危害的作物中当属丝瓜最为严重。 相似文献
16.
17.
美洲斑潜蝇是上世纪90年代初传入我国的一种世界性检疫害虫,主要为害各种蔬菜作物。经普查,1995年浙江奉化被确诊有美洲斑潜蝇的发生。由于在防治其他虫害的同时,得到了一定的兼治,又加上其世代重叠,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从而使作物遭受严重的危害。1危害特点美洲班潜蝇的幼虫蛀 相似文献
18.
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