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 毫秒
1.
为了研究南疆棉田冬季冻融期土壤温度时空变化特征,设置了裸地、棉杆留田和玉米秸秆覆盖3个处理。结果表明:地表覆盖可以平抑土壤温度的变幅,在降温阶段具有保温效应,在升温阶段具有降温效应。气温对土壤温度的影响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弱。  相似文献   

2.
土壤温度是土壤热状况的综合表征指标,影响土壤养分分布和冬春季节作物生长发育。以山西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太谷均衡实验站为试验基地,对冻融期4种不同地下水位埋深下的土壤温度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地下水浅埋区,冻融期地温的变化滞后气温变化,且滞后时间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大。12月初-2月下旬,地下水位为1.0m埋深的土壤温度较高;消融期地下水位为1.5m埋深下的土壤温度迅速回升。而0.5m埋深下的土壤温度较低且回升较慢;同一地下水埋深下,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剖面温度增高。50cm深度之下的土壤温度受地下水位埋深的影响较弱。研究成果可为冬春作物播种、预防冻害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究土石质坡面上不同水土保持措施水分变化的特征,针对梯田、横垄耕作、水平槽、鱼鳞坑、自然修复等8种不同水土保持措施进行观测,分析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坡面沿程含水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在降雨后不同天数的水分差值不同,在不同降雨量和降雨强度下水平槽和密植横垄耕作的保水效果最优。  相似文献   

4.
为了了解农一师垦区土壤盐渍化发展规律 ,给盐渍土的改良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对土壤剖面盐分的结构及表土盐分季节性变化进行了测试分析。1 试验方法1 997年─ 1 998年对垦区一、七、九、十三四个团场林带土不同深度土层于春、秋两季定位取样。2 结果与分析2 .1 剖面盐分组成于春季返盐期对土壤剖面盐分分析 ,结果表明 :0~ 40cm土层总盐分平均一、七、九、十三团分别为0 .66%、3.95%、1 .0 4 %、0 .2 8% ;40~ 1 0 0cm的土壤层中盐分分别为 0 .74%、3.0 5%、0 .92 %、0 .1 0 % ,相对于表层含量较低。 0~ 1 0 0cm的土壤剖面中…  相似文献   

5.
为揭示矿区复垦基质的主要污染元素剖面变化特征,给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提供科学依据,以山西平朔露天矿区为例,采用野外试验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依据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发布的《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现状评价技术导则》(2001-02-10实施),采用单项污染指数和综合污染指数法,对矿区不同复垦基质的主要污染元素(Cd、Hg、As、Pb、Cr、Cu)剖面变化进行了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1)在所选的10个典型地段61个样点中,Cd、Hg、As、Pb、Cu的单项污染指数和综合污染指数均未超过绿色食品产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Cr的单项污染指数超标的有6个样品;(2)同一污染元素在不同剖面中变化特征都不同,整体来看,Cr、Pb含量在复垦土壤剖面变化较大,其次是Cd、As,含量变化较小的是Hg和Cu。  相似文献   

6.
辣椒疫霉在土壤中的季节性变化和存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辣椒疫霉(PhytophthoracapsiciLeonian)在上海市郊蔬菜土地壤中的季节性变化和垂直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辣椒疫霉在一年中季节性的种群数量变化与温度的关系最密切,土壤中多菌量出现的时间也是病原菌生长的最适温度(25~28℃)出现的时间,也正值该地的夏,秋季节,P.capsici在土壤中主要分布的地表10cm的土层中,10cm以下土层的菌量较少,当土壤中存有P.capsic  相似文献   

7.
采用田间原位采集系统,于2010年7月25日~2010年9月11日对小白菜生长期间土壤剖面7cm,15cm,30cm与50cm N2O浓度进行田间原位监测。结果表明,土壤剖面间N2O浓度呈现较大的时空变异性。同一土层中,N2O浓度的变异性达到31%~135%。7cm与15cm,30cm与50cm土壤剖面间土层间N2O浓度呈显著的正相关。30cm与50cm土层的N2O浓度显著大于7cm与15cm土层的N2O浓度。小白菜地的30~50cm土层是N2O产生的主要位点。此外蔬菜地土壤剖面有明显的硝酸盐积累现象,同时表层土壤pH低于底层土壤。  相似文献   

8.
黄土高原不同林型对土壤剖面特征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黄土高原不同类型森林对土壤剖面特征的研究得出,子午岭林区,辽东栎林土壤系统中,土壤剖面发育及有效态养分含量最佳,沙棘林土壤系统中较次,六盘山林区,山杨林土壤系统中,土壤剖面发育及有效态养分含量最优,辽东栎林土壤发育系统中次之,但均较农地为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土壤冻融过程中电导率特征分析及模拟,为季节性冻土条件下精细农业的发展提供指导作用。[方法]主要通过EM50采集的土壤温度、土壤湿度、土壤电导率数据,对土壤冻融过程中表层土壤电导率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土壤电导率并不是随土壤剖面深度的增加而增大,而是土壤剖面20 cm处的土壤电导率最大,并且在土壤融冻期土壤电导率随时间呈现增-减-增-减的变化趋势。通过建立BP神经网络模型对土壤电导率进行模拟预测,得出的土壤电导率模拟值与观测值拟合程度高。[结论]BP神经网络模型可以对土壤电导率的实际观测进行辅助和验证。  相似文献   

10.
红壤微生物量的季节性变化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土壤微生物量的研究是本世纪70年代中后期才开始的,近二十几年来,许多土壤科学工作者主要致力于土壤微生物量测定方法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土壤微生物量的测定方法,而对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因素方面则少有研究⒚影响土壤微生物量的因素很多,主要有土壤母质、肥力水平、温度、湿度等⒚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下,气候条件是影响土壤微生物量的一个重要因素,从已报道的许多文献知道,温带地区土壤微生物量一般比热带亚热带地区高⒚这与温带地区气候温和,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而热带亚热带地区气候炎热、土壤风化程度较高导致养分贫瘠有关…  相似文献   

11.
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小麦光合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小麦节水灌溉栽培技术,以穗型大小不同的2个小麦品种山农20(大穗型品种)和山农21(小穗型品种)为试材,在露天池栽条件下于小麦返青期后开始对2个小麦品种进行不同土壤含水量的水分胁迫处理,土壤含水量均设田间持水量的100%(水分过量)、80%(适宜水分)、61%(轻度干旱)和40%(严重干旱)4个处理,从小麦旗叶的光合速率( Pn)、气孔导度( Gs)、细胞间隙CO2浓度( Ci)和蒸腾速率( Tr)4个方面,研究了不同土壤水分条件对小麦旗叶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旱在短期内可导致小麦生育后期旗叶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上升,细胞间隙CO2浓度下降,但对蒸腾速率影响较小。在干旱年型小麦生产上,多选用小穗型品种如山农21。在华北地区可适当减少灌溉次数,以发挥冬小麦对干旱的适应性,达到节水、增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谢世友  任伟 《农业科学与技术》2013,(12):1856-1860,1864
研究了喀斯特山区耕地、1年弃耕地、灌草地、15年疏林地、25年次生林(侧柏)地植被演替过程中土壤水分生态效应的变化,结果表明土壤物理性质并不是简单的"改善"过程:表层粘粒含量由流失逐渐转为积累;容重先升高后降低,弃耕地和灌草地较耕地增加了6.6%和11.57%,疏林地和林地较耕地减少了5.0%和10.0%;总孔隙度变化趋势与容重刚好相反;土壤有效水含量以灌草地最低;各恢复阶段表层〉0.25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较耕地的增幅为5.1%~12.5%,疏林地最高;团聚体破坏率随演替的进行依次降低,较耕地降幅为34.0%~64.7%,且与有机质呈显著负相关;土壤持水能力以林地和弃耕地最好,灌草地最差,耕地接近于疏林地,土壤供水能力强弱依次为耕地〉疏林地〉林地〉灌草地〉弃耕地,土壤持水和供水能力并不一致,但都与粘粒含量、孔隙状况和团聚体稳定性等土壤结构指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云南元谋干热河谷土壤水分季节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元蛟  苏文华  张光飞  崔凤涛  周睿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8):3593-3594,3598
[目的]研究云南元谋干热河谷土壤水分的季节动态。[方法]对云南元谋干热河谷雨季土壤水分进行了测定分析,结合已经完成的旱季土样水分的研究,将雨季、旱季数据进行对比,研究其土壤水分的季节动态。[结果]雨季土壤水分总体呈现含水率随着土壤深度增加而增加的趋势,但是在根系层向下1.0 m以内含水率会下降;草地土壤含水率高于林地,稀树草地则高于林地而低于草地。此外,对比旱季土壤含水率可知,为了避免形成永久性的土壤干化,在元谋的土壤水文条件下,在恢复工程中栽种林木是不合适的,草本植物是更好的选择。[结论]该研究对在干热河谷中种植农作物、经济作物以及进行生态恢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不同保墒耕作方法在旱地上的保墒效果及增产效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留茬少耕秸秆全程覆盖、免耕补充灌溉和传统保墒耕作3种方法对旱地土壤水分及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留茬少耕秸秆覆盖增加了夏闲期农田的蓄水量,为旱地小麦播种出苗提供了水分保证。小麦收获时的土壤水分含量,0~60cm的土壤有效蓄水量传统保墒方法为6.4mm,免耕补充灌水的为6.7mm,留茬少耕秸秆全程覆盖方法为15.3mm,留茬少耕秸秆全程覆盖方法的蓄水量多;60~100cm的土壤有效蓄水量传统保墒方法为30.9mm,免耕补充灌水为20.3mm,留茬少耕秸秆全程覆盖方法为33.5mm,也是留茬少耕秸秆全程覆盖方法的蓄水量多。留茬少耕秸秆全程覆盖比传统耕作保墒技术增产6.7%~54.8%。留茬少耕秸秆覆盖技术,提高了小麦播种时的底墒、灌浆时的土壤水含量,是一种有效的蓄水保墒、提高旱地小麦产量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留茬少耕秸秆全程覆盖、免耕补充灌溉和传统保墒耕作 3种方法对旱地土壤水分及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留茬少耕秸秆覆盖增加了夏闲期农田的蓄水量 ,为旱地小麦播种出苗提供了水分保证。小麦收获时的土壤水分含量 ,0~ 60 cm的土壤有效蓄水量传统保墒方法为 6.4mm,免耕补充灌水的为 6.7mm,留茬少耕秸秆全程覆盖方法为 1 5 .3 mm,留茬少耕秸秆全程覆盖方法的蓄水量多 ;60~ 1 0 0 cm的土壤有效蓄水量传统保墒方法为 3 0 .9mm,免耕补充灌水为 2 0 .3 mm,留茬少耕秸秆全程覆盖方法为 3 3 .5 mm,也是留茬少耕秸秆全程覆盖方法的蓄水量多。留茬少耕秸秆全程覆盖比传统耕作保墒技术增产 6.7%~ 5 4.8%。留茬少耕秸秆覆盖技术 ,提高了小麦播种时的底墒、灌浆时的土壤水含量 ,是一种有效的蓄水保墒、提高旱地小麦产量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科学和合理种植作物以及提高作物产量提供参考数据。[方法]采集研究区48个点的盐渍地土壤,测得土壤含水量数据,并且在自然光源和人工光源条件下采集土壤光谱反射率数据,对反盐期不同深度土壤的含水量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土壤烘干前和烘干后的光谱反射率,对自然光源的土壤光谱反射率进行一阶、二阶、三阶、四阶、五阶和六阶导数微分处理,剖析人工光源的土壤光谱反射率数据、自然光源的光谱反射率、导数微分变换后的光谱反射率数据与土壤含水量之间的相关分析,进行一元一次、一元二次、指数、二元逐步回归、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函数的拟合,并用总均方根误差(RMSE)以及显著性水平验证拟合函数的精度。[结果]表层土壤(0~10 cm)的含水量明显低于10~30 cm深度的土壤含水量,且表层土壤含水量由于土壤盐渍化程度的不同而存在差异,绿洲内部和外围的土壤含水量也存在明显差异;干燥土壤的光谱反射率曲线比湿润土壤更高;人工光源、自然光源获取的土壤光谱反射率数据与土壤含水量之间呈负相关关系,人工光源的相关性比自然光源的相关性略高;自然光源获取的光谱反射率经过导数微分形式的变换后与土壤含水量之间的相关性得到很好的提高;人工光源的最佳拟合方程为一元二次方程Y=266.4X21680+35.2X1680+1.9,RMSE为0.33,显著性水平P0.01;自然光源的最佳拟合方程为偏最小二乘方法的光谱反射率的四阶形式,RMSE为0.89,显著性水平P0.01。[结论]该研究能够为干旱区土壤含水量和光谱特征的关系的研究提供数据支撑,奠定高光谱技术在干旱区的应用基础。  相似文献   

17.
建薯1号马铃薯生育期适宜土壤水分指标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俊国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2):18119-18120,18154
[目的]探讨辽西建平地区马铃薯生育期适宜土壤水分指标,为马铃薯生产科学用水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模拟自然降水方法,控制土壤含水率在60%~75%、65%~80%、70%~85%,试验小区随机排列,设3个处理,每个处理3次重复,对马铃薯生育期土壤水分、生长状况及产量品质进行对比观测。[结果]马铃薯不同生育期需水量明显不同;苗期约占全生育期的10%~15%;薯块形成期约占23%~28%;薯块增长期约占45%~50%,是全生育期需水量最多的阶段;薯块淀粉积累期则不需要过多的水分,该期耗水量约占全生育期的10%为最佳。[结论]辽西地区马铃薯生长发育期适宜土壤水分指标为,苗期65%,块茎形成期75%,块茎增长期80%,淀粉积累期65%,在各生育期适宜的土壤水分条件下,马铃薯全生育期耗水量约为379.7 mm时,马铃薯才能达到品质优、产量高。  相似文献   

18.
摘 要:对滨海盐碱地不同植物群落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区域内生物多样性、物种丰富程度、土壤水分特征及其与植被群落生态分布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以狗尾草为优势种多种植物伴生的杂草群落演变成单一的柽柳、碱蓬群落,最后较耐盐的翅碱蓬成为群落的单优势种,物种的丰富度和多样性均显著降低。(2)随土壤深度增加,各样地土壤饱和持水量逐渐减小。在滨海盐碱地开展植物群落生物多样性与水分特征的研究,不仅可明确该区植物的分异性,同时也能摸清与其土壤水分特征的相关性,对盐碱地植被恢复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盐碱地;植被;生物多样性;土壤水分特征  相似文献   

19.
调亏灌溉试验中土壤水分胁迫水平设置研究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17  
1植物水分胁迫发展对植物生理过程的影响 Paul E.Kriedemann等给出了胁迫一复水周期内植物生理过程随胁迫发展的变化模式(图1)。A—B:复水后1天内功能完全恢复,无滞后作用;B—C:复水后功能很快恢复;C~D:植物并不会遭受永久伤害,只是功能恢复存在显著滞后作用;D~E:植物遭受永久伤害,复水后只是部分功能恢复。因此,由c~D阶段转为D—E阶段的标志,是看植物是否受到了永久伤害,即看复水胁迫解除后生理功能是否能完全恢复。而植物不同生育阶段生理功能对水分亏缺的敏感性不同,所以选择调亏灌溉的亏缺时间和亏缺程度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0.
调亏灌溉试验中土壤水分胁迫水平设置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讨论植物水分胁迫发展对植物生理过程的影响模式和土壤水分有效性范围划分的基础上,给出区分土壤水分胁迫水平的土壤水吸力值,然后结合试验测定的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换算出相应的土壤水分胁迫下的土壤含水量水平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