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14—2015年,以南粳9108水稻品种为观察对象,研究了稻曲病不同发病模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稻曲病发病后,水稻千粒重、结实率随每穗病粒数增加而降低,产量损失率随每穗病粒数增加而增加。未发病籽粒所受影响以稻曲病病粒所在一次枝梗受影响最大,其他位置距离病粒越近受影响越大,且病粒下部籽粒所受影响大于病粒上部籽粒;随稻曲病病粒在水稻穗部位置的上升,其对其他未发病籽粒影响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增加。田间平均每穗病粒数随稻曲病病穗率提高而增加。  相似文献   

2.
为预测芝麻青枯病造成的产量损失,以茎秆病斑长度为指标确定成熟期芝麻青枯病严重度的分级标准,测定4个芝麻品种在不同青枯病严重度下的农艺性状指标、产量构成因子以及产量,建立单株蒴果数、单蒴粒数、千粒重、单株产量与青枯病严重度的回归方程,在此基础上对芝麻青枯病严重度与单株产量损失率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随着青枯病严重度上升,芝麻株高显著降低,空梢长度显著增长,始蒴高度显著增高;而芝麻单株蒴果数、单蒴粒数、千粒重均显著下降,其中芝麻单株蒴果数降低最显著,各级芝麻病株的单株蒴果数之间显著差异,且4个芝麻品种9级病株的单株蒴果数比0级病株降低71.24%~79.08%;各级病株的单株产量之间显著差异,4个芝麻品种的1、3、5、7和9级病株平均产量损失率分别为12.56%、29.53%、54.01%、72.57%和81.98%;青枯病严重度与单株蒴果数、单蒴粒数、千粒重3个产量构成因子呈极显著线性负相关;青枯病严重度x与产量损失率y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2.5534+9.4132x(R~2=0.9867),说明青枯病严重度越高,损失率越大。  相似文献   

3.
早稻纹枯病不同病斑高率与产量损失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早稻纹枯病不同病斑高率与千粒重下降率、每穗损失率、空秕率的关系,初步明确了当病斑高率上升到0.6-0.7时,对产量有明显的影响,为纹枯病的测报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在水稻成熟时,对通山县水稻主要品种(组合)二化螟为害程度不同的稻田采取健株样和螟害株进行考种测产,发现2、3代二化螟造成产量损失的主要原因是使空秕粒数增加和千粒重下降。通过相关和回归分析,建立了2、3代二化螟的螟害率和残留虫量与产量损失的关系式。当2、3代螟害率和残留虫量达到一定量时,便开始对产量构成影响。  相似文献   

5.
水稻稻秆潜蝇为害损失测定与经济阈值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1992~1993年试验表明,早稻稻秆潜蝇株为害率与产量损失率具有密切相关性,关系式为Y1=0.467+0.5139X。水稻剑叶、倒2叶、倒3叶被害,以剑叶受害产量损失最大,其次为倒2叶和倒3叶。影响产量主要因导致穗实粒数减少,空秕率增加。在现有生产条件下,经济允许损失水平为3%,经济允许为害株率为5%。  相似文献   

6.
笔者于1987~1988年在本县联合乡分别调查9块田,根据不同病指等级测定结实率和千粒重。其结果表明,水稻由于受细条病的影响,结实率比正常水稻下降56~20.3%;千粒重比正常水稻下降of~4.8克(祥见表1)。1990年又以汕优63为调查品种,在成熟期分别对未受害叶、倒一叶、倒二叶、倒三叶受害分级各取稻穗1000株室内考种,进行发病程度与损失关系的测定,测定结果表明,随着被害叶片面积的增加,其空批率也随着增加,千粒重相应降低,病l-5级空机率比0级增加49~28.68%,损失率为0.82~11.48%,千粒重下降0.25~3.5克,总损失率为…  相似文献   

7.
小麦对黑胚病的抗性及黑胚对产量损失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人工接种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同时间、地点、栽培技术和接种条件下,160份小麦品种(系)感染黑胚病的程度有差异。其中25份抗病,135份感病,病粒率在01%~576%之间。接种区籽粒和自然感病区相比,60%品种(系)千粒重增加,40%品种(系)千粒重降低,且千粒重增减与其病粒率高低无关。黑胚病影响小麦产量的主要原因是穗粒减少,千粒重降低。  相似文献   

8.
人工接种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同时间、地点、栽培技术和接种条件下,160份小麦品种(系)感染黑胚病的程度有差异。其中25份抗病,135份感病,病粒率在0.1%~57.6%之间。接种区籽粒和自然感病区相比,60%品种(系)千粒重增加,40%品种(系)千粒重降低,且千粒重增减与其病粒率高低无关。黑胚病影响小麦产量的主要原因是穗粒减少,千粒重降低。  相似文献   

9.
稻曲病损失率测定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州、如皋两市的田间调查和室内考种结果表明,稻曲病对水稻的为害主要表现为:增加单穗病粒率,降低结实率,同时对病粒附近健粒,尤其是对靠近主轴的稻粒的千粒重有影响。通径分析结果显示,其为害损失率,主要决定于病粒率,其次是结实率。  相似文献   

10.
选用上育397和绥粳3号两个水稻品种,于分蘖期、穗分化期、抽穗后1~10天、抽穗后11~20天分别进行土壤水势为-0.030~-0.035 MPa 和-0.060~-0.065 MPa的控水试验,研究土壤水分对寒地水稻穗部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分蘖期控水使穗数显著降低,穗粒数减少;穗分化期控水使穗长明显变短,穗节数和穗颈节枝梗数显著降低,穗粒数、成粒率和千粒重均显著降低;抽穗后1~10天控水使穗粒数减少,千粒重变小.控水处理对每穗的二次枝梗数、二次枝梗上的总粒数、成粒率和千粒重的影响均大于对一次枝梗上这些因素的影响.两品种相同水分胁迫条件下的减产幅度以穗分化期>分蘖期>抽穗后1~10天处理>其它处理.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为穗粒数>成粒率>每穴穗数>千粒重.增加各部位的枝梗数、二次枝梗上的实粒数和成粒率更利于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水稻白叶枯病俗称白叶瘟,是水稻上的主要病害之一,近两年有加重发生趋势,对水稻为害很大.发病后引起水稻叶片干枯,影响光合作用的正常进行,空秕粒增加,千粒重降低.一般减产10%左右,严重的可减产50%~60%,甚至绝收.  相似文献   

12.
双斑长跗萤叶甲为害玉米花丝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玉米吐丝初期, 通过人工接虫模拟不同密度的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为害玉米花丝, 研究其对产量损失的影响, 收获时进行各项产量性状指标测定。研究结果表明:玉米吐丝初期每果穗接入1~40头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 玉米平均产量损失率在3.8%~28.5%; 接入1头成虫时产量与对照无显著差异, 接入5头以上成虫时显著减产, 平均产量损失率达12.3%~28.5%; 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数量与玉米产量损失率的关系符合一次函数y=0.64x+5.17(R2=0.65, P<0.001); 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取食为害玉米花丝, 影响玉米授粉和结实, 随着成虫数量增加, 果穗的穗粒数和百粒重逐渐降低, 产量损失逐渐增大。研究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为害玉米花丝对产量的影响对确定防治指标、防治适期及综合防控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1988年四代稻纵卷叶螟在本地大发生,50%的中粳稻受到不同程度的危害。为测定为害损失情况,以剑叶不同受害面积进行分析比较,所得结果是:剑叶受害面积在1/4以下、1/4~1/2和1/2以上三个级别下,稻谷空秕率分别为2.96%、5.28%和12.4%;千粒重下降分别为0.83%、3.46%和9.11%;综合空秕率及千粒重的损失,在这三个级别下,分别为3.79%、  相似文献   

14.
沈云树 《植物医生》2001,14(4):17-18
水稻稻曲病又名青粉病 ,俗名“丰收果” ,是水稻上发生较为普遍的一种病害。近年来 ,随着杂交水稻的推广 ,栽培制度的变革 ,水稻稻曲病在城口县逐年由次要病害上升为主要病害 ,危害程度也逐年加重 ,已严重影响着城口县水稻的产理和质量。据1995至2000年调查 ,田间病穗率一般达0%~47% ,平均达25.8% ,单穗病粒率达0%~68% ,平均4.1% ,最高单穗病粒数达68粒 ,产量损失严重。为了掌握稻曲病在城口县的发生危害情况 ,控制稻曲病的危害 ,提高水稻品质 ,减少产量损失。受县政府委托于1995年开始对稻曲病的致病因素及防…  相似文献   

15.
小麦赤霉病的为害损失估计模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4年对不同小麦品种的赤霉病为害损失结构的研究为基础,用950个数据构建了小麦赤病的产量,质量损失模型,结果表明,单穗粒重损失率是唯一完全的,最佳的产量损失指标,千粒重损失率是粗略的产量损失估计指标。病粒率是品质损失的最佳指标,用其可完整地表征赤霉病的产量,质量损失。  相似文献   

16.
稻曲病是由病原菌Ustilaginoideavirens(Cooke)Tak引起的一种水稻真菌性病害,原来该病只是零星发生,属水稻的次要病害,但近年来随着杂交稻面积的不断扩大,特别是两系杂交稻的试种推广,该病日趋蔓延,呈逐年加重的趋势,现已成为水稻的主要病害之一。据笔者调查,一般发病田块病穗率为3%~10%,重病田块可高达30%~50%,病德上一般有病粒1~5粒,严重的可达20~30粒。该病对水稻产量的影响除了病粒直接造成损失外,更主要的是秕谷率的增加,千粒重下降及枯死穗比例的增加。而且病粒混人稻谷内,加工造成精米、米糠的污染,从而…  相似文献   

17.
小麦纹枯病产量损失估计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小麦纹枯病病情指数与产量损失率及千粒重的关系。结果表明,产量损失率随着病情指数的增加而增大;千粒重随着病情指数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并在此基础上组建了病情指数与产量损失率的关系模型,病情指数与千粒重的关系模型。  相似文献   

18.
小麦品种资源对子粒黑点病的抗性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0~2001年 ,在河南省四地设定统一病圃 ,对128份小麦推广品种、后备品种和区试材料进行抗子粒黑点病性鉴定。结果表现抗病材料 (病粒率<6% )有豫展2000、郑州981、郑优8号等64份 ,占鉴定总数的500% ;表现中感 (病粒率6%~15%)的有豫麦34、98中33和源汇1号等45份,占35.2% ;表现高感 (病粒率>15%)的有驻4、焦作95002和郑州7898等 19份,占14.8%。对感病的19个材料千粒重测定结果表明 ,同一品种在不同试验地点其子粒黑点病粒千粒重有差异 ,有两地病粒均比健粒增加的有14个 ,占73.7% ;在一地增加另一地降低的有5个材料 ,占26.3%。  相似文献   

19.
科技文摘     
稻田玉米纹枯病损失率测定及其防治研究/谢恩平…湖南省植保植检站410127∥湖南农业科学.-2001,3:-50~51发展稻田玉米是湖南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压缩早籼稻种植面积的主要措施之一。但在长江流域,由于稻田玉米生长期间降雨量多,玉米纹枯病与水稻纹枯病属同一菌源,往往造成稻田玉米纹枯病大流行。经损失率测定,说明玉米纹枯病影响穗长、穗粗、穗粒数、千粒重和穗率重等。在各因素中主要通过减少穗粒数和降低千粒重而影响玉米产量。病情一级和二级对产量影响不大,病情三级时产量损失达18.03%,病情…  相似文献   

20.
粳稻品种抗稻瘟病性与其生物学性状的相关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342份粳稻材料进行抗稻瘟病性(抗叶瘟、穗颈瘟)与其生物学性状(株高、穗长、每穗粒数、分蘖率、单株有效分蘖数、空秕率、着粒密度,以及成熟期等)相关关系研究,结果不同品种(系)间存在着一定差异。抗叶瘟性与株高、穗长、每穗粒数、单株有效分蘖数、着粒密度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依次为:0.409、0.491、0.426、0.657、0.471;与空秕率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591。抗穗颈瘟性与株高、每穗粒数、单株有效分蘖数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17、0.462、0.362;与空秕率、分蘖率、着粒密度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依次为:-0.343、-0.332、-0.476。试验表明,株高、单株有效分蘖率、每穗粒数、空秕率等性状,可做为主要标记,在粳稻品种(系)抗稻瘟病性选鉴上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