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梨轮纹病拮抗细菌的筛选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集南京、连云港、高邮3地梨园病叶、病果、健叶、健果、病枝、健枝和土壤样本90份,分离纯化后得到871个细菌分离物,对其进行梨轮纹病菌菌丝生长的皿内抑制试验,共获得21株拮抗能力较强的细菌,其中拮抗性能最好的细菌sf 628抑菌圈直径达45 mm,抑制率达59.21%。梨果接种试验结果表明,21株拮抗能力较强的细菌中有5株拮抗细菌对梨轮纹病菌引起的病斑扩展抑制率大于50%,其中菌株sf 628抑制率达60.61%。进一步的理化特性和分子鉴定结果表明,菌株sf 628为枯草芽孢杆菌枯草亚种。  相似文献   

2.
戊唑醇与代森锰锌对苹果3种主要病菌的联合毒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弄清戊唑醇与代森锰锌混配对苹果轮纹病菌等3种苹果主要病菌的抑制作用,找出2种药剂混配的最佳配比,为田间使用提供依据,采用共毒系数法测定了戊唑醇与代森锰锌不同配比对苹果轮纹菌、苹果炭疽菌和苹果腐烂菌的联合毒力。结果表明,戊唑醇∶代森锰锌以1∶4比例混配对苹果轮纹病菌和苹果炭疽病菌的抑制效果最好,共毒系数分别为351.42和405.82;戊唑醇∶代森锰锌以4∶1比例混配对苹果腐烂病菌的抑制效果最好,共毒系数为169.49,增效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3.
以木霉菌T2为生防菌,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测定法,研究了9种化学杀菌剂对苹果轮纹病的防效,将防效最强的5种化学杀菌剂分别与生防菌进行复配组成菌-药复剂,并探讨复配剂对苹果轮纹病的室内防治效果。结果表明:中生菌素2 000倍和生防菌T2复配对苹果轮纹病菌抑制的增效作用最高,48h增效比为1.23,72h增效比为1.36。中生菌素作为菌-药复配的化学因子,在较低质量浓度下不仅能有效抑制苹果轮纹病菌的生长,也能与生防菌木霉很好地相容。复配剂防效显著优于单剂中生菌素和单剂生防菌T2防效,同时二者复配有明显的增效作用,且降低了化学杀菌剂的使用量。  相似文献   

4.
采用对峙培养法和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细菌发酵上清液对苹果轮纹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T2细菌发酵上清液对苹果轮纹病菌菌丝生长有较强的抑制作用,随着发酵上清液浓度的增大抑制作用越明显,浓度为1 L/mL的上清液对苹果轮纹病菌丝生长有促进作用。在浓度为100 L/mL的条件下抑制作用最强。浓度在5 L/mL、25 L/mL、50 L/mL的条件下,抑制作用不显著。细菌T2对苹果轮纹病菌菌丝生长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王利华  罗慧  王国平  王利平 《果树学报》2017,(10):1330-1339
【目的】明确产黄青霉病毒科成员(Botryosphaeria dothidea Chrysovirus 1,BdCV1)对寄主梨轮纹病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菌株生物学性状的影响,证实单独感染BdCV1梨轮纹病菌分离株是弱毒菌株;以期确定BdCV1是否为引起梨轮纹病菌弱致病力的单一因子。【方法】从前期弱致病力复合感染双分体病毒科成员Bd PV1和BdCV1的梨轮纹病菌LW-1中经多代菌丝分离获得的疑似仅单独感染BdCV1分离株(命名为LW-C)为材料;采用dsRNA检测、RTPCR,鉴定LW-C菌株中仅携带BdCV1。采用菌丝块接种于PDA培养基以及3针针刺法接种梨果实,观察其菌落形态以及发病情况,测定菌落生长速度和致病性,明确LW-C生物学特性。将LW-C对无毒菌株Mock进行水平转染,检测其传染后衍生菌株的dsRNA并测定其生物学特性。【结果】证实了LW-C仅感染BdCV1,具有弱毒特性;水平转染结果明确了BdCV1因子对梨轮纹病菌的菌落形态、生长速度有抑制作用,对寄主有弱致病力。【结论】确认了BdCV1是引起梨轮纹病菌致病力衰退的主要因子,为真菌病毒防治果树轮纹病害提供了新颖的生防材料。  相似文献   

6.
【目的】明确产黄青霉病毒科成员(Botryosphaeria dothidea Chrysovirus 1,BdCV1)对寄主梨轮纹病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菌株生物学性状的影响,证实单独感染BdCV1梨轮纹病菌分离株是弱毒菌株;以期确定BdCV1是否为引起梨轮纹病菌弱致病力的单一因子。【方法】从前期弱致病力复合感染双分体病毒科成员Bd PV1和BdCV1的梨轮纹病菌LW-1中经多代菌丝分离获得的疑似仅单独感染BdCV1分离株(命名为LW-C)为材料;采用dsRNA检测、RTPCR,鉴定LW-C菌株中仅携带BdCV1。采用菌丝块接种于PDA培养基以及3针针刺法接种梨果实,观察其菌落形态以及发病情况,测定菌落生长速度和致病性,明确LW-C生物学特性。将LW-C对无毒菌株Mock进行水平转染,检测其传染后衍生菌株的dsRNA并测定其生物学特性。【结果】证实了LW-C仅感染BdCV1,具有弱毒特性;水平转染结果明确了BdCV1因子对梨轮纹病菌的菌落形态、生长速度有抑制作用,对寄主有弱致病力。【结论】确认了BdCV1是引起梨轮纹病菌致病力衰退的主要因子,为真菌病毒防治果树轮纹病害提供了新颖的生防材料。  相似文献   

7.
以不同农药药剂与三七提取物为试材,在室内离体条件下,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对梨黑斑病菌的毒力进行测定,以期获得最优农药与三七提取物复配的最佳比例。结果表明:43%戊唑醇与三七提取物在1∶1与1∶2复配比例下,SR分别为3.15和4.29,表现为增效作用;2∶1比例下SR为0.55,表现为相加作用,对梨黑斑病均表现出较好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用不同农药药剂与五味子提取物在室内离体条件下,利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其对梨黑斑病菌的毒力,并筛选最优农药与五味子提取物进行复配研究.结果表明:43%戊唑醇与五味子提取物在3:1复配比例下,增效系数为1.715 9,为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9.
采用平板对峙培养法测定从土壤中分离获得的拮抗细菌BMY-1菌株对柑桔绿霉病菌(Penicillium digatatum)、柑桔青霉病菌(Penicillium italicum)、苹果炭疽病菌(Glomerella cingulata)、苹果轮纹病菌(Physalospora piricola)、梨扩展青霉病菌(Penicillium expansum)、葡萄白腐病菌(Coniothyrium dlodiella)等6种水果产后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BMY-1菌株对苹果炭疽病菌(G.cingulata)和梨扩展青霉菌(P.expansum)的生长有较好的作用,抑菌率分别达48.43%和50.37%。采用液体共培养法观察到BMY-1菌株对病原真菌的菌丝有破坏作用,使苹果炭疽病菌菌丝扭曲和断裂,葡萄白腐病菌菌丝膨大畸形。对几种水果同时接种拮抗细菌BMY-1和病原真菌,BMY-1菌株对苹果炭疽病病斑和梨扩青病病斑扩展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并能有效延迟葡萄白腐病发病时间。  相似文献   

10.
田小卫  张波  李莉莉 《北方园艺》2010,(11):171-172
采用抑制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腐霉利和苦参丙酮提取物对番茄灰霉病的联合毒力。结果表明:腐霉利和苦参丙酮提取液以4种配比都对该病原菌有一定的增效作用,其中腐霉利和苦参提取液配比是0.4∶0.6时,增效为1.3,盆栽试验中的增效比为1.2,确定配比0.4∶0.6为最佳浓度比例。  相似文献   

11.
孙天骅  李佳  王涛  牛宁  徐继忠 《园艺学报》2018,45(3):409-420
从‘鸡冠’与‘富士’苹果的杂交后代中选择对轮纹病抗病的材料1-1-24和感病材料1-2-34的叶片为试材,在叶片正面主脉两侧各针刺一处,分别接种长有轮纹病菌(Botryosphaeria berengeriana f. sp. piricola)菌丝和蘸有无菌蒸馏水的PDA培养基饼。通过对接菌前和接菌后24 h的叶片总蛋白进行2-DE分离筛选和质谱检测鉴定,共获得27个差异蛋白,其中9个为胁迫应答蛋白,1个与防御反应相关,17个参与叶绿体光合作用、细胞代谢、核糖体、羧酸等相关合成或未知反应。对β–1,3–葡聚糖酶、酸性内切几丁质酶和AP15基因进行实时定量PCR分析,结果表明:β–1,3–葡聚糖酶和酸性内切几丁质酶是苹果叶片应答轮纹病胁迫的关键蛋白,抗病和感病的苹果叶片在接菌前关键蛋白含量的显著差异可能是导致抗病性不同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苹果轮纹病菌对戊唑醇的敏感性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明确苹果轮纹病菌对三唑类杀菌剂戊唑醇的敏感性现状,从有代表性的苹果种植区采集、分离了47个苹果轮纹病菌(Botryosphaeria berengeriana f.sp.Piricola)菌株,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其对戊唑醇的敏感性。结果表明,戊唑醇对47个菌株的EC50值在0.0054~3.3253mg·L-1,平均值为0.4359±0.1902mg·L-1。其中,菌株XX2B(EC50为3.3253mg·L-1)对戊唑醇的敏感性较低,QF2(EC50为0.0054mg·L-1)对其最敏感,其毒力倍数是XX2B的620.38倍。山东省、河南省和辽宁省的苹果轮纹菌对戊唑醇的EC50平均值分别为0.5715±0.4612mg·L-1、0.4119±0.2157mg·L-1和0.2667±0.2083mg·L-1,表明辽宁省的苹果轮纹菌对戊唑醇的敏感程度最高,山东省的敏感性最低。但不同地理来源的苹果轮纹病菌对戊唑醇的敏感性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
苹果种质资源果实轮纹病抗性的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5个不同来源的苹果轮纹病菌株,对279份苹果种质资源的果实抗病性进行室内接种鉴定。结果表明:不同种质资源在果实的发病率、潜伏期和病斑大小上均存在极显著差异;同一种质资源分别接种5种轮纹病菌,在发病率、潜伏期和病斑大小上也存在显著差异。对抗病性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多数菌株的各个抗病指标间都存在显著相关性。通过综合抗性筛选,发现‘珍宝’、‘金沙依拉姆’和‘红玉’为高抗材料;‘詹姆斯格里斯’、‘红夏’‘耍红’、‘伊朗桃苹’‘超等蔷薇’和‘极早红’为高感材料。  相似文献   

14.
为了明确地衣芽孢杆菌W10及其抗菌蛋白对苹果贮藏期重要病害的防治作用,进行了对苹果轮纹病菌、炭疽病菌的抑制以及对轮纹病的防治试验。结果表明,W10菌液、培养滤液、抗菌蛋白对2种病菌的形态、菌丝生长、产孢和分生孢子萌发都有明显的破坏或抑制作用,其中抗菌蛋白的作用最强,5倍稀释液可以完全抑制病菌菌丝生长,20倍液对病菌产孢或分生孢子萌发的抑制率均达100%。菌液、培养滤液与抗菌蛋白对病菌菌丝形态的破坏作用相似,都可以使菌丝细胞原生质收缩、肿大呈泡囊状、细胞壁破损导致原生质外泄,甚至菌丝断裂。W10细菌液或抗菌蛋白能够明显抑制果实病斑的扩展,用其浸果后接种病菌,贮藏90 d时,抗菌蛋白对轮纹病的防效仍达到50.0%,与多菌灵效果相当。  相似文献   

15.
苹果轮纹病枝条侵染时期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不同时期人工接种苹果轮纹病菌菌丝,观察其对苹果当年生新梢和多年生枝条的侵染。结果表明5-8月份是苹果轮纹病菌侵染当年新梢的时期,其中5-7月份是侵染的高峰期,8月处于低谷,9月以后病菌不再侵染。同时看出5月病菌对各种枝龄枝条均能侵染,并且枝龄越小越易侵染;7月病菌对1~2年生枝条能够侵染,但对3年生以及多于3年生枝条难以侵染;9月病菌对各种枝龄枝条均不能侵染。  相似文献   

16.
梨轮纹病菌培养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梨轮纹病原菌的培养特性,结果表明,不同病原菌菌株间的致病力、菌丝日生长速率及产孢能力均不同,生长速率最大的菌株为P-16,生长速率最小的菌株为P-10,差异较大。菌株P-16致病力最强,菌株P-10致病力最弱。菌株P-7、P-13、P-16产孢量较大,P-4、P-10、P-19无分生孢子器产生;病原菌菌丝最佳生长温度为28℃,最佳产孢温度为25℃,分生孢子最佳萌发温度28℃;在日光灯、黑光灯条件下有利于病原菌菌丝生长,黑暗条件下病原菌生长较慢;病原菌产孢在黑光灯条件下最好;不同光照条件对病原菌分生孢子萌发影响不大;病原菌菌丝生长最适pH值为7~9,产孢最适pH值为6~8,分生孢子萌发最适pH值为7~9;病原菌菌丝致死温度为62℃(10min)或57℃(15min),分生孢子致死温度为60℃(10min)或55℃(15min)。  相似文献   

17.
苹果轮纹病菌对多菌灵的敏感性测定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2007年8-10月从山东主要苹果产区轮纹病果上分离获得83个苹果轮纹病菌(Botryosphaeria berengriana f.sp.piricola)菌株,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分别测定了各菌株对多菌灵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多菌灵对83个菌株的EC50值呈单峰频次分布,分布在0.0196~0.4867mg·L-1,均值为0.1080±0.0152mg·L-1;在83个菌株中选择对多菌灵最敏感的泰山海棠菌系进行重复测定,将其EC50平均值0.0428mg·L-1确定为苹果轮纹病菌对多菌灵的敏感基线;通过Duncan氏新复极差法和系统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地理来源的苹果轮纹病菌对多菌灵的敏感性都处在较高水平,总体上不存在明显差异,没有出现敏感性下降的抗药性亚群体。  相似文献   

18.
怀黄菊黑斑病病原的分离及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喜亭    王苗  王添乐  李明军 《园艺学报》2015,42(1):174-182
对怀黄菊(Chrysanthemum morifolium Ramat.‘Huaihuang’)上发生的一种叶片变黑枯死的主要病害进行了病原分离和鉴定,通过形态观察、产孢表型分析、致病力检测和rDNA-ITS序列分析,初步确定该病是由链格孢属(Alternaria)的交链孢菌(Alternaria sp.)引起的怀黄菊黑斑病。从发病植株中分离纯化得到2个致病菌株A1和A2;PDA培养基上的2个致病菌株菌落质地、颜色、边缘整齐度等特征存在一定差异,显微镜下产孢表型也存在差异,但致病力没有差异,其rDNA-ITS序列一致性达100%,序列已在GenBank上登录,登录号为KF688111。  相似文献   

19.
从位于海南省海口市的文心兰(Oncidium sp.)栽培基地的温室采集‘博大1号’植株发病叶片258份,分离纯化培养真菌,采用分子技术鉴定其种类,并回接验证优势真菌的致病性。共分离到119株真菌,划为39个OTU。其中,子囊菌门(Ascomycota)占90%、毛霉菌门(Mucoromycota)占8%,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占2%。分离到的真菌中有31种对应60%以上的叶片样品真菌高通量序列。最常见的真菌有巨座壳属Muyocopron alcornii、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间作壳属Diaporthe spp.和弯孢属Curvularia spp.。所分离到的真菌主要为病原真菌和腐生真菌,在24种病原真菌中,有9种为病原—共生型真菌,5种为病原—腐生—共生型;9种为腐生型,1种为腐生—共生型。回接试验表明,分离频度最高的前10种真菌均能快速侵染文心兰幼苗,使其叶片出现坏死与腐烂;致病性较强且快的有Muyocopron alcornii、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Diaporthe miriciae等,接种后1 ~ 2 d即表现出明显的坏死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