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具有重要经济意义的松干锈菌Cronartium ribiaola Fisch.是一种转主寄生菌,有单维松亚属五针松组的Pinus sp.作为配子体寄主,以及茶藨子属(Ribes)、马先蒿属(Pedicularis)和火焰草属(Castilleja)植物作为孢子体寄主。 Colley、Temple、Buller和Wilson等在评述C.ribicola的转主寄生现象时都认为:锈孢子只能侵染孢子体寄主,不能再侵染配子体寄主;Spaulding和Boyer通过锈孢子来侵染美国白松(Pinna strobus)的再三努力都失败了,其结论可能是:寄主转换是专性的。  相似文献   

2.
樟子松疱锈病重寄生菌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樟子松疱锈病是樟子松枝干上的主要病害,为利用重寄生菌对樟子松疱锈病进行生物防治,对其病原菌松芍柱锈菌Cronartium flaccidum(Alb.et Schw.)Wint.的重寄生菌进行了分离和鉴定,得到重寄生菌拟枝孢镰刀菌Fusarium sporotrichioides Sherb.、深绿木霉Trichoderma atroviride,并测定ITS序列,获得基因登录号。经显微观察发现接种重寄生菌后锈孢子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且存在两种不同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3.
华山松疱锈病病原菌CronartiumribicolaJ.C,FicherexRabehorst的锈孢子在灭菌水、2%葡萄糖液、2%蔗糖液及2%麦芽糖液中均能萌发。萌发的最适温度为10-15℃,pH为6-7,RH为25%-75%,光暗交替较之全暗条件更利于锈孢子的萌发。锈子器自然破裂放出的锈孢子较未裂锈子器中的锈孢子萌发率高1-2倍。  相似文献   

4.
5.
华山松疱锈病病原菌Cronartium ribicola J.C.Ficher ex Rabehorst的锈孢子在灭菌水、2%葡萄糖液、2%蔗糖液及2%麦芽糖液中均能萌发。萌发的最适温度为10-15℃,pH为6-7,RH为25%-75%。光暗交替较之全暗条件更利于锈孢子的萌发。锈子器自然破裂放出的锈孢子较未裂锈子器中的锈孢子萌发率高1 ̄2倍。  相似文献   

6.
结合林间寄生的发病情况,对7种可疑转主植物接种试验,初步认为狭萼茶藨子Ribes glaciale Wall var.laciniatum(Hook f.et Thoms)Clarke为华山松疱锈病菌的转主寄主,病原菌系Cronartium ribicala的一个生态型或变型。  相似文献   

7.
华山松疱锈病菌及其转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相似文献   

8.
红松疱锈病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前言自1956年在辽宁省草河口发现疱锈病以来,仅仅经过二十多年的时间,本病已在辽宁、吉林、黑龙江3省许多地方的红松原始林和人工林中蔓延起来,病区逐年扩大,病势渐趋加重,对红松人工林的成长,已成为极大的威协。 1977—1978年,本组对本病进行了研究,现将东北林学院与鸡东县林木病虫害防治站等各单位2年的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樟子松疱锈病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樟子松疱锈病是樟子松人工林的重要病害。病原菌为松芍柱锈菌[Cronartium flaccidum(Alb. et Schw.)Winter],其冬孢子寄主为芍药[Paeonia lactiflora]及山芍药[P. obovata],人工接种还侵染萝藤(Melaplexis japonica)。锈孢子放散56天,5月15日至6月20日为放散高峰期,水平传播30米,垂直分散5米。锈孢子双核,具2—4芽孔,只有1芽管优生,在2%琼脂膜上,20℃,饱和湿度,pH7时萌发率达80%。夏孢子经阳光照射可提高萌发率15%,在2%琼脂膜上,25℃下,4小时始萌发,48小时萌发78.4%;越冬后的夏孢子具2.96%萌发力。冬孢子成熟后3天在16—21℃下,保湿3小时即萌发,24—36小时萌发量最大。在樟子松病皮下的菌丝为多年生,有隔,单核,在寄主细胞间隙生长,以棒状或丝状吸器伸入细胞吸养。用氯化钠水溶液或结晶可杀死芍药根;用十二吗啉千倍液涂干效果好,松焦油,焦化腊、机油加玉米荠油均有效,但产生药害。修枝是促进林木生长和防病的理想措施。  相似文献   

10.
一、历史茶藨生柱锈菌,最早侵染属于五针松类的东方白松(Pinus Strobus Linn)。在白松树干上形成疱状锈子器,故名白松疱锈菌。在我国,由于它严重为害红松((Pinuskoraiensis Sieb et Zucc),所以也叫红松疱锈菌。此菌最早由 Dietrich 于1854年发现于苏联,但当时还不知道它是转主寄生菌,因寄主不同而具有两个名称。寄生在茶藤子上的叫做 Cronartium ribicola,在东方白松上的叫做  相似文献   

11.
红松疱锈病病株的鉴别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红松疱锈病的危害症状及生物学特性,介绍了孢囊、蜜滴、树皮龟裂、虫瘿、团状树冠5种鉴别红松疱锈病株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来,云南省的东川、昭通、洱源等县市,华山松中、幼龄人工造林区内,已有较大面积的华山松疱锈病发生,且蔓延较快。我们在对洱源县罗坪山林场的抽样调查中发现,华山松疱锈病发病率达6.9%-28.5%,严重林分高达76%。  相似文献   

13.
马尾松疱锈病病原菌为松芍柱锈菌阴行草专化型Cronartium flaccidum(Alb.et Schw.)Wint.f.sp.siphonostegium Jing et Wang,其冬孢子寄主为玄参科的阴行草Siphonostegia chinensis Benth。在安康地区4月初开始出现锈孢子器,锈孢子传播期50天,4月26日至5月20日为飞散高峰期,水平传播距离为25米,垂直扩散为5米。锈孢子在20—24℃,饱和湿度,pH7时最适萌发;夏孢子5月初开始传播,5月22日进入盛期,萌发最适温度25℃,在加入阴行草汁液的2%琼脂膜上萌发最好;5月中、下旬即可形成冬孢子柱,冬孢子当年萌发。用饱和食盐溶液杀死阴行草是防治马尾松疱锈病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4.
15.
红松疱锈病病原菌的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前言 1940年平塚直秀在小兴安岭森林中的东北茶藨子叶上,采到柱锈菌的冬孢子堆,定名为 Cronartium ribicola,并判断它的锈孢子可能产生在当地的红松与偃松上。1960年东北林学院潘学仁在小兴安岭带岭的东北茶藨子叶上采到柱锈菌的冬孢子堆,其后笔者多次在带岭、朗乡等地采到同类标本,都定名为 C.ribicola,并推测其锈孢子寄主为红松,然而都未经人工接种试验证明。 1976—1978年,笔者用红松上的锈孢子向马先蒿及茶藨子接种,虽然得到阳性结果,但因在茶藨子叶上只产生了夏孢子堆而未产生冬孢子堆即被旱死,所以菌种仍未确定。为了证实红松上的锈孢子,对马先蒿和茶藨子的寄生关系,1979年在黑龙江省鸡东县宝泉林场,进行了多次人工接种试验,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6.
引起红松疱锈病的病原菌是担子菌纲锈菌目栅锈科的茶藨生拄锈菌。为摸清该病在南岔的发病状况和危害程度,我们在辉阳、浩良河、松青、晨明、柳树等场所的红松人工林选设16块标准地进行详细调查。树木发病程度按5级(见表),利用发病等级的代表值,计算发病指数。  相似文献   

17.
红松疱锈病的防治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红松以其材质优良,林副产品丰富而驰名中外。近年来受疱锈病危害较重,已知辽宁、吉林省的不少地区和黑龙江省的桦川、勃利、鸡东、林口、孟家岗、依兰、南叉、横道河子、上甘岭以及伊春、带岭等地都有不同程度的危害。在辽宁、黑龙江的某些林区,发病率最高可达70%以上,不少人工红松林即将毁于该病。1977、1978年在黑龙江省林口林业局青山经营所进行的1万亩人工红松林的病害普查,发病面积约占1/3(3500亩)。且病害多发生在林缘、道边以及潮湿的缓坡地带,病树多  相似文献   

18.
19.
施用重寄生菌MM011(Pestalotiopsis sp.)和LS020(Trichoderma viride)的接种体在林间连续2 a进行华山松Pinus armandii疱锈病防治试验,结果表明:2株重寄生菌均能定殖在茶麃生柱锈菌Cronartium ribicola J.C Fischer的锈孢子堆上;对性子器和锈子器阶段的防治,MM011防效最好的100%;LS020连续防治2 a的平均防效最好的99.21%.方差分析表明这2株菌的防效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20.
红松疱锈病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汪清林业局各林场营造的红松人工林,一九八○年统计为31,905亩,部分已郁闭成林,近年来,发生红松疱锈病近780亩,频死率达13%。一九七九年以来,我们对十里坪林场51林班红松人工林疱锈病进行了观察与研究,并采取抚育、伐除病株、病枝、转主寄主等措施和松焦油,焦化蜡、不脱酚洗油等药剂防治,初步控制了该病的蔓延,达到了拟定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