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穗重型小麦品种选育及粒重遗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保证一定穗数的基础上争取粒多、粒重,是大幅度提高小麦产量的有效措施,提高穗重是选育穗重型高产良种的主攻目标,经遗传分析表明,千粒重遗传力相对较高,早代选择有一定效果。粒大饱满是优良性状。也是适应环境条件的重要表现。  相似文献   

2.
本文用通径分析,主成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长江流域近年选育的16个早籼良种主要性状的分析结果表明:1.产量和产量性状间存在极复杂的相关关系,以穗长,千粒重,穗着粒数和有效穗对产量的直接作用较大;2.按累积贡献率≥85%,确定了粒数因子,穗数因子,粒重因子和结实率因子四个主成分,以粒数因子的贡献率最大,为38.6%,3.16个早籼良种按遗传距离可分为三类,4.增大穗子和增加粒重是早籼品种进一步高产的主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生产中正在推广使用的7个青稞良种的4个产量构成性状间及其与样段产量的相关性,并进行了通径分析。简单相关分析表明,样段产量与样段穗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穗粒数呈正相关.与穗粒重、千粒重呈负相关;样段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与样段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通径分析表明.样段穗数对样段产量的直接效应和总贡献最大.穗粒数次之。提出了从选育株型紧凑型品种入手,创造高穗数群体,兼顾穗粒数,是川西高原青稞高产育种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4.
不同年份的气候和栽培条件对冬小麦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为了给冬小麦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多年的高产攻关与小区高产栽培试验,对冬小麦的产量构成因素和产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的地区范围内,高产冬小麦丰年穗粒数多,穗粒重高,穗数是构成产量的主导因素,穗粒数次之.千粒重的作用很小.产量随着穗数、穗粒数的增加和千粒重的降低而提高;欠年穗粒数或千粒重大大低于平年.穗粒重低,穗数仍然是构成产量的主导因素.穗粒数次之,千粒重的作用很小,产量随着穗数和穗粒重的增加而提高;平年穗粒数与千粒重互补或穗数与穗粒重互补或穗、粒、重三因素适宜,就能够取得理想产量。因此,不同年份,采取相应技术措施,减少气候条件的不利影响.只有穗数达到甚至突破适宜范围的高限又不倒伏.才能使小麦产量丰年创高产,平年获丰收.欠年不减产。  相似文献   

5.
汕优10—35     
汕优10—35是浙江省温州市农科所选育的一个中熟杂交早稻组合,1986年湖南省邵阳市农科所从温州市农科所引进,1987年推荐参加邵阳市早稻良种区域试验,表现高产、优质、田间抗性好。根据区试结果汇总,该组合平均亩产459.97kg,最高亩产达519.25kg,居中熟组7个参试品种(或组合)的首位,比对照1T,光增产6.94%,比对照2竹系26增产9.73%。平均株高76.7cm,每亩有效穗25.5万,每穗总粒数95.2粒,每穗实粒数78.0粒,结实率81.9%,千粒重25.0g,出糙率79.9%,…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大麦品种小区试验的边际效应做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小区边行的有效穗、穗粒数、千粒重、穗重及产量均有较明显的优势;边行优势产量平均达19.41%,有效穗平均达6.86%,穗粒数平均达9.33%,千粒重平均达2.68%,穗重平均达12.35%;不同品种间边行优势具有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导致试验准确度受到一定影响;边际效应在小区试验中应予以消除。  相似文献   

7.
大麦品种试验小区边际效应及其对试验准确度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对大麦品种小区试验的边际效应做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小区边行的有效穗,穗粒数,千粒重,穗重及产量均有较明显的优势,边行优势产量平均达19.41%,有效穗平均达6.86%,穗粒数平均达9.33%,千粒重平均达2.68%,穗重平均达12.35%;不同品种间边行优势具有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导致试验准确度受到一定影响;边际效应在小区试验中应予以消除。  相似文献   

8.
高能辐射育种在国内外已进行多年.已取得一定的成果.但高能辐射的控制和防护受一定条件的限制,而浙江师范大学近年应用微波辐射对水稻进行育科研究结果表明,水稻经不同微波照射,在株高、穗长、穗粒数、空秕粒、千粒重、熟期和育性等方面均出现明显变异.因此,微波辐射作为水稻育种的一种方法是可行的.水稻微波辐射育种@陈萱  相似文献   

9.
利用秕粒玉米杂交种6012,选取该测产小区中所有边行自然穗,其中有6个正常果穗和12个秕粒果穗,分别测定每个果穗的穗粒数、穗粒重、百粒重,进一步比较分析产量等性状,结果表明,秕粒对产量、百粒重负面影响极大。将秕粒和正常粒进行室内育苗栽培,测定出苗率,观察苗势。观察记载秕粒籽粒品质、形状、大小等性状及穗上分布特点。秕粒现象产生原因:花粉粒发育不良;花丝生活力退化;胚乳发育不正常;品种自身缺陷;生态环境影响。预防对策:选用良种;合理密植;科学田间管理;拓展遗传基础,加强抗性育种。  相似文献   

10.
杂交水稻双本插高产原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分蘖消长、成穗率、穗长分布,茎秆粗细、穗粒结构等方面探讨了杂交水稻双本插增产原因。结果表明,双本插本田分蘖较少,分蘖成穗率达82.24%;穗长分布倾向大穗,群体穗型质量好,茎秆粗(倒2节)在0.4cm以上的数量占91.6%,且茎租每增加0.1cm,每穗总粒数增加30.15粒,实粒数增加33.23粒,结实事85.18%。  相似文献   

11.
《北方水稻》2009,(5):F0004-F0004
该品种属中晚熟品种,生育期139d,需≥10℃积温2800℃。株高98.1cm,株型紧凑,分蘖力强,平均穗数22.8穗/穴,穗长17.7cm左右,主蘖穗整齐,平均穗粒数112.2粒/穗,着粒密度中,结实率92.1%以上,千粒重22.6g。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玉米品种的更替,产量大幅度提高,其产量性状发生了显著变化,具体体现在:穗粒数增多,果穗变长,变粗,穗行数,行粒数增加,产量显著提高,在中密度条件下对产量提高相对贡献率最大的是穗粒数(直接通径系数DPC=1.0844)对穗粒数贡献最大的是穗长(DPC=2.302)和穗行数(DPC=0.7791)在各密度处理条件下,获得高产量的构成要素一公顷粒数和千粒重相比较,对产量贡献最大的公顷粒数(DPC  相似文献   

13.
江苏省盐都县地处全国啤酒原料的主要产区之一──长江中下游冬大麦区的腹部,目前已发展成为我国啤酒大麦的主要产地,常年种植啤麦30万亩以上。啤酒大麦每亩可容纳的有效穗数比较多。穗部着粒密度较稀,小穗(花)结实性较稳定,每穗粒数少,增粒增产潜力小,籽粒灌浆期长,粒饱、粒重高。根据盐都县常年啤酒大麦穗粒结构情况看,年度间每亩穗数变幅大,千粒重稳定性差,但每穗结实粒数较稳定。1981~1997年平均有效穗为41.0万,变幅为9.08万(36,7万~45.78万)海穗结实粒数为对.22粒,变幅为3.21粒(19.09~22.3粒);千粒重为4…  相似文献   

14.
我国小麦穗粒数及多粒种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我国小麦品种穗粒数的分布、变化和近年多粒种质资源研究的进展进行了总结。我国小麦穗粒数平均为32.5粒,70%的品种在25-40粒之间。穗粒数呈现明显的地区性分布。总的趋势是南多北少,东低西高。不同时期穗粒水平不一样,80年代全国穗粒数平均为36.3粒,较50年代增加了约6粒,增长了19%。多粒品种的系谱分析表明:多粒源有国内品种、国外引进品种和小麦近缘种属材料等,其中国外品种比例较大。阿勃、  相似文献   

15.
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玉米杂交种穗部产量性状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与玉米杂交种单穗粒重最为相关的性状是穗粒数.与单穗粒重关联度高的还有穗长、行粒数、粒深等,而其他几个穗部性状如轴粗、穗行数、穗粗、百粒重、秃尖、粒厚等与其关联度也较高。玉米杂交种穗部产量性状间具有复杂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6.
在一定种植密度范围内.随着密度的增加.产量水平也随之增加.超过一定密度.产量随密度增加而下降,抗逆性也随之下降。试验结果表明.豫单998在6.6万株/hm2时产量最高,株高、穗位、穗长、穗粒数、千粒重等农艺性状比较适宜,抗逆性较强.为豫单998在当地肥力条件下的最佳种植密度。  相似文献   

17.
我国小麦穗粒数及多粒种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我国小麦品种穗粒数的分布、变化和近年来多粒种质资源研究的进展进行了总结。我国小麦穗粒数平均为32.5粒,70%的品种在25-40粒之间。穗粒数呈现明显的地区性分布。总的趋势是南多北少,东低西高。不同时期穗粒水平不一样,80年代全国穗粒数平均为36.3粒,较50年代增加了约6粒,增长了19%。多粒品种的系谱分析表明:多粒源有国内品种、国外引进品种和小麦近缘种属材料等,其中国外品种比例较大。阿勃、阿夫、欧柔、亥恩·亥德和郑引l号等我国著名的矮源、大粒源、抗病源也是重要的多粒源。本文从我国小麦品种穗粒数的特点出发,提出了多粒育种宜在现有水平上增加3-4粒的穗粒指标及今后多粒种质鉴定、创新的重点。  相似文献   

18.
杂交稻蓄留再生稻的增产技术分析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熊洪 《杂交水稻》1996,(5):22-24
在大面积生产调查基础上,对杂交稻蓄留再生稻的产量构成因素有效穗、穗实粒数和千粒重与产量进行了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有效穗对再生稻产量起主导作用,其次是穗实粒数。同时,结合研究分析了进一步提高穗数和结实率的途径。最后提出了再生稻每公顷2.25~3.00t的穗粒结构和技术要点,以供指导大面积再生稻生产  相似文献   

19.
两系杂交稻两优培九高产配套栽培技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两优培九具有大穗优势,合理穗粒结构是有效穗240.0万~247.5万/hm^2,每穗总粒190粒左右。栽培措施应以壮秧和适宜密度保足穗;适期早播早成,在最佳时段抽穗结实;针对生育期较长、需肥量较大的生育特点,搞好施肥和水浆管理。  相似文献   

20.
杂交中籼稻产量与主要经济性状关系的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16个杂交中籼稻新组合的主要经济性状进行相关分析、偏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1)各主要经济性状中,每穗粒数对产量的直接贡献率最大,其次是结实率;(2)构成杂交中籼稻产量的主成分因子是粒数、粒重、结实率和穗数等。其中,粒数因子贡献率最大,其次为粒重因子,结实率因子和穗数因子贡献率相对较小;(3)杂交中籼稻高产组合单产9t/hm^2以上的产量构成因素为:穗数247.2~279.3万/hm^2,每穗粒数157~193粒,结实率84.0%以上,千粒重25.9~26.9g。笔者认为,江苏省扬州市丘陵地区杂交中籼稻高产栽培应在保证适宜穗数的基础上,主攻每穗粒数和结实率,同时稳定提高千粒重,选择大穗型杂交中籼稻组合容易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