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于2008-2009年,在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张掖节水农业试验站,研究绿洲灌区春小麦垄作沟灌栽培条件下土壤物理性状的变化及其对春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垄作沟灌栽培0~40 cm土壤坚实度明显低于平作,0~20 cm土壤体积质量较平作降低2.52%.0~10 cm日均土壤温度较平作提高1.41℃,且随春小麦生长发育进程的推进,增温效应逐渐弱化.垄作沟灌栽培春小麦三叶期0~10 cm土层质量含水量低于平作栽培,挑旗期至成熟期0~120 cm土层质量含水量高于平作栽培.垄作沟灌栽培春小麦产量较平作增产7.27%~34.69%,水分利用效率提高2.37~4.71 kg/(hm2·mm),节水750 m3/hm2.垄作沟灌栽培对土壤坚实度、体积质量、温度和水分的影响是春小麦节水增产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玉米间作针叶豌豆在垄作栽培和传统平作栽培方式下,对土壤温度、水分、作物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垄作栽培5~25 cm土层的日均地温较平作栽培提高0.92℃,随土层的加深,土壤增温效果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垄作栽培土壤含水量及储水量高于平作栽培19.1 g/kg和315 m3/hm2。垄作栽培在灌水量比平作减少1200 m3/hm2的条件下,两种作物的混合产量为16895.3 kg/hm2,增产达14.97%;水分利用效率为26.61 kg/(hm2·mm),节水1268.4 m3/hm2。从增产节水的角度来看,玉米间作针叶豌豆垄作栽培模式明显优于平作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3.
魏迎春 《安徽农业科学》2014,(12):3536-3540
[目的]为了分析垄作栽培对西藏春小麦分蘖、生育期等指标的影响规律.[方法]分别在达孜县章多乡和自治区农科所试验地,以春小麦“山春1号”和“藏春951”为试验材料,开展垄作栽培研究.[结果]垄作栽培改变了春小麦的生理生态条件,促进春小麦叶片功能期的延长,增加了垄作“山春1号”的生育时期;垄作栽培促进了春小麦的总分蘖和有效分蘖数的增长,“藏春951”垄作与平作之间有效分蘖达到0.01水平显著性差异,不同栽培方式的2个春小麦品种的总分蘖间没有达到显著性差异;垄作栽培增加了春小麦次生根数量和长度,不同栽培方式下“藏春951”的根数之间达到0.05显著水平;垄作栽培有效改善了小麦穗部性状,不同栽培方式的“藏春951”小穗数之间t值达到6.48,Pr>(t)=0.000 2 <0.01,达到0.01显著性差异.[结论]在春小麦生长发育中垄作栽培方式对提高春小麦分蘖力、改善其穗部性状、增加次生根数量等都具有明显的正效应.  相似文献   

4.
河西干旱灌区春小麦垄作沟灌栽培下适宜品种筛选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筛选出适合河西干旱灌区垄作节水栽培的高产、优质春小麦品种。[方法]于2005年进行了8个春小麦品种(系)的品比试验,调查比较它们的生育期、农艺性状、经济性状和产量。[结果]春小麦垄作适宜品种筛选结果表明,96 123产量表现最好,折合产量7 257.00 kg/hm2,分别比其他品种高805.50-1 906.50 kg/hm2,其次为陇辐2号,折合产量6 451.50 kg/hm2,其余品种产量在5 341.50-6 135.00 kg/hm2,其中西旱1号产量表现最差,折合产量只有5 341.50 kg/hm2,暂不宜垄作栽培。[结论]96 123可作为垄作栽培的适宜品种推广应用,陇辐2号和宁鉴210可作搭配品种。  相似文献   

5.
在定额灌水条件下,研究了不同覆膜和灌水方式对河西地区制种玉米产量的影响,为该地区发展节水、高效制种玉米栽培措施提供理论依据。试验设半膜平作漫灌(A)、半膜垄作沟灌(B)、全膜垄作沟灌(C)和不覆膜平作漫灌(CK)4种栽培模式,从制种玉米生长发育动态、土壤水热变化规律、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等方面比较了不同栽培技术的优越性。结果表明,不同处理对制种玉米产量影响显著,依次为全膜垄作沟灌半膜垄作沟灌半膜平作漫灌不覆膜平作漫灌,全膜垄作沟灌处理较半膜平作漫灌、半膜垄作沟灌处理分别增产24.5%、9.3%,较不覆膜平作漫灌增产高达34.9%;水分利用效率全膜垄作沟灌处理最高,达1.79 kg/m3,其次为半膜垄作沟灌、半膜平作漫灌、不覆膜平作漫灌。由此可见,全膜垄作沟灌技术是河西地区制种玉米产业发展和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急需推广的节水高效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6.
为了分析垄作栽培对西藏春小麦分蘖、生育期等指标的影响变化规律,分别在达孜县章多乡和自治区农科所试验地以春小麦“山春1号”和“藏春951”为材料,开展垄作栽培技术示范研究,结果:垄作栽培改变了春小麦的生理生态条件,促进春小麦叶片功能期的延长,增加了垄作“山春1号”的生育时期;垄作栽培促进了春小麦的总分蘖和有效分蘖数的增长,“藏春95”垄作与平作之间有效分蘖达到了极显著性差异,不同栽培方式的两个春小麦品种的总分蘖间没有达到显著性差异;垄作栽培增加了春小麦次生根数量和长度,不同栽培方式“藏春951”的根数之间达到显著水平;垄作栽培有效改善了小麦穗部性状,不同栽培方式的“藏春951”小穗数之间t值达到6.48,Pr>|t|=0.0002<0.01,达到极显著性差异。在春小麦生长发育中垄作栽培方式对提高春小麦分蘖力、改善其穗部性状、增加次生根数量等都具有明显的正效应。  相似文献   

7.
垄作对旱地甘蓝水分利用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山西农业科学》2016,(3):337-340
通过2 a大田试验,对不同垄作方式下旱地甘蓝土壤水分含量、植株性状、产量以及水分利用效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各处理条件下,土壤0~4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变化幅度大于40~160 cm土层,垄作条件下土壤各层含水量变化幅度小于平作方式;3行垄处理的甘蓝产量较平作产量高出4.46%~9.09%,且水分利用效率在2 a试验中均为最高。  相似文献   

8.
不同灌水量对垄作小麦水分利用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田间试验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灌水量对垄作小麦的水分利用、产量和品质的效应.结果表明,与平作相比,垄作的降雨利用率和水分利用效率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以垄作60%的降雨利用率最高,垄作100%的水分利用率最高;而灌水利用率除垄作100%有幅度不大的增加外,垄作60%和垄作80%有较大幅度的降低.垄作条件下小麦产量有明显的增加,尤以垄作100%增加幅度大,这种增产效应是由千粒重和穗粒数的明显增加导致的,而穗数有一定幅度的减少;垄作60%和垄作100%的增产效果不明显;垄作下小麦面团的粉质性状均变劣,垄作100%的劣化程度较低,垄作80%的劣化程度最高;小麦面团的拉伸性状与粉质性状表现一致.  相似文献   

9.
垄作栽培对小麦产量和品质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郝建平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5):11426-11427
[目的]为更好地推广垄作栽培技术。[方法]以京9428、京冬8号为供试小麦品种,于2004、2005年研究了垄作与传统平作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两个品种垄作栽培单位面积有效成穗低于传统平作,穗粒数和千粒重有明显提高,籽粒容重、出粉率和干、湿面筋的含量及沉降值明显高于传统平作栽培,籽粒蛋白质含量、面粉吸水率和面团形成时间差异不大。京9428产量水平达6150kg/hm2,比传统平作增产9.0%,京冬8号产量水平达5985kg/hm2,比传统平作增产14.6%。垄作栽培提高了小麦籽粒品质和面粉的加工品质,改善了小麦籽粒出粉率和磨粉品质。[结论]垄作栽培对晋中市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都是有益的,可以在山西省小麦产区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10.
2005—2006年在甘肃陇东旱塬研究了21个冬小麦品种的耗水量、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之间的差异。产量结果的统计分析表明:供试的21个品种之间籽粒产量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但其田间耗水量的概论值P=0.277,差异不显著。不同基因型之间籽粒产量、田间耗水量的差异表现在水分利用效率的异同上,品种(系)之间水分利用效率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5),品种之间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异系数为11.2%。这进一步证实,不同基因型旱地冬小麦之间水分利用效率存在明显差异,小麦品种之间水分利用效率的差异可达到66%,即达到相同产量的不同品种小麦.耗水量可相差66%.或在相同耗水量时产量可增加2/3.  相似文献   

11.
不同小麦品种产量构成和水分利用效率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筛选节水高产小麦品种,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对8个小麦品种的水分利用效率、产量及其构成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灌水对穗粒数影响差异不显著;而千粒重,灌2水处理显著高于灌1水处理,灌3水较灌2水略有下降但差异不显著。品种间穗粒数差异较大,且千粒重差异明显。品种间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差异显著,其中以冀5265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最高。随灌水次数增加,产量显著提高而水分利用效率显著降低。综合认为,冀5265为广适性节水高产品种,石家庄8为较强节水品种,石新616为中度节水品种。  相似文献   

12.
垄作栽培对夏玉米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在河南省浚县农业科学院试验田,以平作为对照,研究了垄作栽培对夏玉米土壤理化性状及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垄作增加了土壤孔隙度,垄面土壤容重比平作降低4.38%~7.95%,提高了土壤温度,改善了土壤环境、田间小气候环境,玉米产量有所提高,垄作栽培夏玉米产量比平作提高5.91%~12.84%.垄作栽培的夏玉米根系发达,株高及穗位高降低,干物质积累快,生物产量高,粒穗数多,千粒重高,产量性状明显优于传统平作.  相似文献   

13.
在麦-肥-玉种植模式下,通过改变土壤微地形和覆盖种植,设置了不同垄作方式,覆盖地膜和小麦秸秆处理。研究表明:垄作和覆盖栽培处理的产量比平作露地栽培的高,增产幅度和垄作、覆盖的方式有关,以绿肥垄作覆盖地膜的产量最高,绿肥垄作覆盖秸秆的产量次之。增产幅度为587.15~1322.15 kg/hm2,增产14.2%~58.1%。在玉米栽培时垄作和覆盖能明显提高土壤水分含量。垄作和垄作覆盖处理的土壤容重比平作减少0.05~0.08 g/m3,孔隙度增加2%~4%,土壤全氮、有机质略有下降,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所上升,以覆盖垄作地膜处理的变化较大,在垄作覆盖下,作物产量明显增加,耗水量减少,水分利用率提高。  相似文献   

14.
不同水分处理对滴灌春小麦水分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不同水分处理对春小麦滴灌水分在土壤中的分布状况、水分利用效率(WUE)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水分处理对滴灌小麦土壤水分的分布有很大影响,同一土层0~20cm土壤含水率在灌溉前后具有明显的变化;0~40cm土层土壤含水率整体趋于平缓,总体表现为W1处理(150mm)〈W2处理(300mm)〈W3处理(450mm)〈W4处理(600mm);40~60cm土层距离滴灌带不同远近的土壤含水率变化不明显。W3处理的WUE最高,漫灌的WUE最低。滴灌小麦和漫灌小麦不同水分处理的产量间差异达显著水平,同一水分处理不同行之间由于灌溉量的不同也表现差异性;两品种产量均随灌水增加而增加,灌水过多而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在干旱条件下,选用郑单958和农大108为供试材料,在不同种植方式(平作、垄作和起垄覆膜)及不同种植粒数(单粒和双粒播种)下,研究其耗水规律及水分利用效率。结果表明:相同品种间,起垄覆膜在拔节至灌浆期,耗水量大于平作和垄作,灌浆至成熟期,耗水量小于平作和垄作;整体上,郑单958水分利用效率高于农大108;种植粒数处理之间没有差异。因此,采用起垄覆膜方式,选用合理品种,是提高玉米抗旱性和保证产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根系发育是决定小麦抗旱性的重要影响因素,而不同栽培模式对根系生长发育均有明显的影响,进而影响小麦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本文综合论述了根系与小麦抗旱性的密切关系,阐述了密度、肥料、覆盖栽培、垄作栽培、间作套种等不同的栽培模式对小麦根系发育的影响,并提出应该如何完善小麦根系生长研究体系,以期为小麦根系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黄河流域棉区高密度垄作对棉花的增产效应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垄作栽培与合理密植作为单项技术措施用于棉花生产已有较多研究报道,但两者配合运用的研究较少。本文旨在明确种植方式与密度的互作效应,使合理密植与种植方式有机结合,实现棉花增产增效。【方法】2010—2011年以K638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设计,在山东临清市研究了种植方式(平作和垄作)和密度(3、6和9株/m2)对棉花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叶面积变化动态、蕾铃脱落、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种植方式和密度对棉花产量有显著的互作效应,平作情况下以中密度(6株/m2)的产量最高;垄作条件下以高密度(9株/m2)的产量最高,中、低密度(3—6株/m2)的产量较低,高密度垄作较传统的中等密度平作平均增产皮棉13.6%。与平作比较,垄作可增加铃数,提高早熟性,铃重随密度升高有降低趋势;垄作栽培提高了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叶面积指数,盛铃期和始絮期高密度垄作较中密度平作的叶面积指数分别高24.2%和22.1%,烂铃率和脱落率显著降低。【结论】种植方式和密度可以单独或协同影响生物产量、经济系数和产量结构,从而影响经济产量。高密度垄作是黄河流域棉区棉花增产的重要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18.
小麦垄作栽培技术在林麦间作地的推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林下小麦平作栽培为对照,研究了林下小麦垄作栽培对小麦群体、叶面积系数、干物质积累、根系变化、产量构成因素及穗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垄作栽培对调节合理的小麦群体、改善田间小气候、延缓小麦叶片衰老、促进小麦干物质积累等方面均优于平作小麦。  相似文献   

19.
<正>曲阜市小麦种植传统方式为平作,部分丘陵地区采用大、小沟种植方式。2018年秋种,根据曲阜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统一要求,集中连片安排示范小麦垄作栽培面积200公顷。在大面积示范的同时进行了小麦垄作与平作对比试验,通过冬前定期测量地温、土壤含水量、土壤容重、土壤总孔隙度、土壤空气孔隙度和植株性状测定,对垄作栽培防冻增产效果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0.
针对黑土区稻田高产栽培模式控制因素单一的现状,文章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利用正交设计原理,研究不同灌溉方式、各生育时期不同施肥比例、不同栽培密度等因素对同一品种水稻水分利用效率、有效穗数及产量影响的变化规律,从而实现寒地水稻水肥一体化高产高效管理技术模式。结果表明,三因素对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影响大小顺序:水分管理施肥方式栽培密度,对有效穗数影响大小顺序:栽培密度水分管理施肥方式;水分管理因素间差异对水稻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影响达显著水平,栽培密度因素间差异对有效穗数影响达极显著水平,水分管理因素间差异对有效穗数为显著水平;经因素不同水平综合分析比较,采用控制灌溉Ⅱ、施肥方式为基肥:蘖肥:穗肥:保花肥=4.5:2:1.5:2、栽培密度24穴·m-2管理技术模式,可以实现水稻节水、高产、高效一体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