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云南省作为西部茧丝绸产业主要省(区)之一,抓住国家实施"东桑西移"工程的重大发展机遇,经过努力,目前桑园面积已达6.67万hm2.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10年,重点建设50个蚕桑基地县,蚕桑种植面积发展到10万hm2.科学规划、规范种植、标准化管理,奠定桑园丰产基础,对提高蚕桑经济效益,增强产业竞争力,推动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四川蚕桑业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及驱动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近20年蚕桑产业发展数据,分析了四川省蚕桑产量变化、区域分布和时空演变特征,并利用灰色关联方法对蚕桑产业发展的驱动机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四川省桑园面积逐步稳定,蚕茧总量保持稳定增长,南充市、绵阳市、凉山州、宜宾市是蚕桑优势产区;攀西、川南、川中北三大优势蚕桑产业带已基本形成,蚕桑产业中心南移趋势明显;劳动力数量、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进步影响蚕桑产业发展,桑园面积、养蚕户数、发种量、蚕桑比较效益对蚕茧产量分布表现为正向相关;转变产业发展方式、进行机制体制创新和构建多元化产业体系成为四川省未来蚕桑产业发展的重点。  相似文献   

3.
蚕桑产业是云南省"十一五"规划重点发展的六大支柱产业之一.云南省依托资源优势,采取有力措施,把蚕桑产业作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的主要工作来抓,指导和扶持农民种桑养蚕,把蚕桑产业作为重点产业培植,蚕桑产业已逐步成为云南省又一促进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骨干产业,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然而,普洱市作为蚕桑产业发展新区,因缺乏蚕业科技人才,不能及时有效地培训农民,蚕农科学生产意识淡薄,桑园管理和养蚕生产技术相对落后,直接影响了桑叶的产量质量,单位面积经济效益低,影响了蚕农对桑园的投入和管理的积极性,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农民对发展蚕桑产业的信心.在对普洱市蚕桑产业生产现状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从增加蚕桑产业科技投入、加大培训力度、加大政府扶持力度等方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桑园建设是蚕桑生产的基础性工作,对蚕桑产业的稳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作者通过对隆阳区桑园建设技术问题的思考提出了6条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5.
本文探讨姚安县栋川镇蚕桑产业发展的现状、制约蚕桑产业发展的因素,寻找增强蚕桑产业发展的对策措施。并针对人力、物力投入不足,收购价格不稳定,烟桑产业矛盾突出,桑园闲置、栽桑养蚕不合理,科技力量薄弱等现状,提出制定可行、有效的规划方案及对策,提倡桑园合理流转,新建养蚕设施及老桑园科学管理,培育蚕桑重点户,转变栽养矛盾等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6.
随着国家"东桑西移"战略部署的实施,西部地区桑园面积逐年递增.云南省蚕桑产业发展迅速,至2009年底桑园面积达8万h㎡,意味着大量的农民将接受蚕桑专业技术培训.  相似文献   

7.
<正>种桑养蚕具有投资短、见效快、效益高等特点,砚山县有良好的发展蚕桑产业的条件,但历经20余年,一直未得到长足的发展。为做大做强砚山县蚕桑产业,现将其蚕桑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发展建议、措施报道如下:1砚山县蚕桑产业发展现状1.1桑园现状截止2018年12月,砚山县有桑园面积709.3  相似文献   

8.
随着大姚县桑园面积的发展,桑树病虫害的发生危害给全县蚕桑生产带来了一定影响.结合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项目在大姚县的实施,通过一年的定点定时调查,基本掌握了大姚县桑树主要病虫害的发生规律,为全县桑园病虫害的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1 发展现状 1.1 蚕桑产业普查情况 为全面摸清普洱市蚕桑产业发展现状,找准蚕桑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便于研究制定蚕桑产业发展规划、政策措施,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对全市种桑养蚕农户、桑园种植、蚕房建设、养殖效益等情况进行了认真细致的全面普查,普查对象到村组、农户、地块,建立市、县、乡3级蚕桑产业发展管理台账,实现微机动态管理.  相似文献   

10.
结合镇巴县蚕桑产业现状,从桑园的合理开发和桑树的有效利用2个方面提出了蚕桑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对策,以期为镇巴县蚕桑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正>众所周知,蚕桑产业是中国传统优势产业,是中国加入WTO后能主导市场的少数优势产业之一,同时又是受国际市场影响较大的产业。在国际市场需求萎缩、国际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加剧等不确定因素增多的情况下,我们预测2010年茧丝绸出口形势会更加严峻。要稳定和发展蚕桑产业,笔者认为,要创新发展蚕桑产业,即以蚕桑生产为主,发展生态桑园和开展蚕桑资源综合利用,提高单位面积桑园经济收  相似文献   

12.
蚕桑产业是大理州的传统优势产业,通过多年的发展,已初步形成桑蚕茧丝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雏形.2009年全州实有桑园面积1.49万h㎡,蚕茧产量6298 t,蚕农收入1.38亿元,惠及农户近4万户.但是,大理州蚕桑产业还存在蚕桑基地不稳固,茧丝绸产业规模小、竞争力弱,市场秩序不规范,科技支撑和投入不足,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等问题.因此,不断探索解决影响蚕桑产业发展的体制和机制上的障碍,注重发挥政策的引导扶持作用,努力增强调控市场和应对突发性自然灾害的能力,增强蚕桑产业发展后劲,有效保护蚕农、收购、缫丝企业利益,促进蚕桑产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相似文献   

13.
总结了隆阳区桑园基地建设步伐快、产量产值稳中有增、示范园区带动有力、低产桑园改造见成效、规模化发展初步形成、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增强等蚕桑产业发展的主要特点,分析了制约蚕桑产业发展的问题和发展优势,围绕实现全区蚕桑产业发展目标,提出了加大投入、培植龙头企业、落实优惠政策、建立风险基金、加大科技创新、强化市场监管、培育产品品牌、建立激励机制等措施。  相似文献   

14.
简述了湖北省蚕桑产业发展历史、变迁及现状,分析了劳动力缺少导致桑园面积、养蚕发种量有所减少,蚕桑基础条件薄弱和技术力量不足导致新技术推广受影响,财政支持不足、加工企业投入机制不健全致使蚕桑发展政策乏力等挑战;提出了构建蚕桑轻简省力高效饲养技术体系、提高蚕桑产业比较经济效益,发展茧丝绸加工业、延长蚕桑产业链、增强蚕桑产业发展后劲,加强蚕桑产业技术研发、夯实蚕桑产业发展基础等建议。  相似文献   

15.
<正>河南省是全国蚕桑生产重点产区,蚕桑产业作为农业中的一项主导产业,是发展河南农村地方经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带动广大农民致富的传统项目。桑园是蚕桑生产的基础,而桑树病虫害防治是桑园管理的基础工作。近年来,河南省部分桑园病虫害发生严重,桑叶产量低、质量差,严重阻碍了蚕桑生产经济效益的顺利提升,直接影响到蚕桑生产的稳定与发展。为此,笔者就河南省目前桑园病虫害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展开调  相似文献   

16.
<正>泾县栽桑养蚕历史悠久,发展蚕桑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栽桑养蚕也是农民增加收入的有效途径,县委、政府十分重视。经过多年的发展,茧丝绸产业已成为我县农业产业化的主导产业之一,蚕桑成为我县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一、蚕桑产业的现状及发展优势1.我县蚕桑产业现状全县现有桑园3万亩,养蚕户约1.6万户,全年实养蚕种2.7万盒,产茧量1147.5吨,养蚕农户1.97万,占全县总户数的  相似文献   

17.
<正>1楚雄州蚕桑产业发展基本情况1.1产业发展现状1.1.1蚕桑生产基地稳步发展楚雄州坚持"改造老桑园,发展新桑园"的发展思路,蚕桑基地得到较快发展。到2009年底,全州有桑园面积0.77万hm2(其中2009年新植面积587.67hm2),养蚕种45084张,产鲜茧1580t,鲜茧产值3650万元,与"十五"初2000年的桑园面积0.2万hm2、养种11500张、产鲜茧316t、产值460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石羊镇蚕桑产业发展实际,结合石羊镇秋季气候的自然条件和栽桑养蚕技术进行了认真分析总结,仅对石羊镇的桑园秋季管理,从桑园施肥、桑园除草、桑园病虫害防治、雨季防涝、间作培肥5方面进行技术归纳,形成要点,阐明秋季桑园管理在全年蚕桑生产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为了抓住中国加入WTO及"东桑西移"的有利时机和政策,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云南省蒙自县冷泉镇在政府和云南美誉蚕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共同努力协调下,经过近3年的启动实施,蚕桑产业已初具规模.现已有桑园1 140 hm2,分布于6个村委会,33个自然村的998户农户,其中年产蚕茧20 t以上的村有1个,共有42户养蚕户,户均蚕桑收入9 523元.上、下竹木孔村是该镇最集中、最早栽桑养蚕的自然村,桑园面积达83 hm2,占全镇桑园面积的7%.按照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蚕桑示范园区建设要求,政府和公司加大了政策性扶持力度,出台了产业政策,多渠道筹集资金,从而稳步推进整个产业的健康发展.为了做大做强蚕桑产业,竹木孔村于2004年1月就启动了蚕桑示范园区建设工作,通过3年的努力,2006年建设成为蒙自县冷泉镇镇级蚕桑示范园区,同时也被公司列入基地项目建设示范园区.现将该示范区的成功经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0.
沈勇  庞均喜 《北京农业》2012,(18):208-209
蚕桑产业是白河县三大优势主导产业之一,由于受产业效益和蚕茧价格波动的影响,已成为弱势产业,为推进陕西省白河县蚕桑产业化经营,通过对劳动力市场分析,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蚕桑资源的综合利用,发展桑园林下经济,提升蚕农年收入水平;以科技为支持,提升蚕农科技养蚕水平;推广"小蚕共育"养殖模式,提升养蚕劳日工值水平;促进桑园土地流转,提升养蚕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优化惠农政策,提升蚕桑产业化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