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002-2005年围绕均匀垄直播与大垄双行覆膜栽培方式开展研究工作,明确了保护性耕作条件下的一次性施肥、杂草防除等关键技术及大垄双行覆膜栽培方式的增产机理,为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吉林省西部半干旱区推广应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阐述了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发展,总结了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科学价值,概括了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的技术体系和机具系统,论述了推进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水果玉米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超甜玉米,与普通甜玉米相比,水果玉米汁多皮薄,质脆而甜,可直接生吃,也可蒸、煮、烧、烤后食用。2014年进行了水果玉米一年两种两收试验,并取得成功。为提高水果玉米的种植效益,从播前准备、栽培管理方面介绍了水果玉米栽培管理技术,并提出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4.
初试结果表明,在塘头坝区一年两熟玉米栽培亩产能达618.9公斤。不同品种。产量表现差异较大,杂交种掖单13号表现突出,常规糯玉米品种可作菜玉米开发有一定经济价值,第二熟收后可以种一季冬菜。  相似文献   

5.
为较好地解决了花生新品种繁殖系数低,推广速度慢的技术难题,本研究通过对几种河南地区花生一年两熟方法的研究和比对,得出河南地区花生一年两熟的可行性,并挑选出最佳的播期和种植方式。试验于河南农科院原阳试验基地,选用普通型大果品种豫花9326和珍珠豆型小果品种远杂9307为试验材料,利用大棚、双拱棚、地膜覆盖三种方式,研究两季不同播期组合,对河南地区花生一年两熟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三种方式均能达到河南地区花生一年两熟的效果,全年繁殖系数在23.85—226.51之间。其中以第一季双拱棚种植、第二季6月25日播种繁殖系数最大,达179.14;第一季地膜种植、第二季6月25日播种繁殖系数最小,仅37.46。第一季种植最佳时期,大棚、双拱棚种植应在3月下旬为宜,地膜覆盖应在4月初,第二季播期应在6月底。结果证明,三种方法三种方法均可达到在河南地区一年两熟的效果,但相比较而言,双拱棚的可操作性和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6.
从春季胡萝卜种植、秋季胡萝卜种植两个方面总结了胡萝卜一年两熟种植技术,包括品种选择、卷籽入绳、深耕细耙、施足底肥、土壤药剂处理、播种、田间管理、适时收获等。  相似文献   

7.
江苏稻麦两熟栽培地区,“六·五”期间已研究推广了少、免耕种麦,可抗湿播种、省工高效保证农时,还避免过湿耕作对土壤结构的破坏,增产效益显著,对此作者已作过报道。麦季耕作改革后,稻季该怎耕作?又从全年考虑,进而从几年一周期考虑稻麦耕作将怎样有序进行,才能得到经济效益高又持续增产的目的?为此,我们在“七·五”期间继续用大田对比、小区定位、微区盆钵模拟等综合方法对稻季耕作方法、耕作与施肥(有机肥)相结合的技术,几年一周期的合理轮耕制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8.
玉米作为我国主要的农作物,其产量稳定对保证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玉米种植方式已无法满足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因此,需采取保护性耕作技术以及机械化种植技术。基于此,阐述了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应用优势,介绍了玉米保护性耕作模式以及玉米全程机械化种植技术,以期能提高玉米生产效率,保证玉米种植效益。  相似文献   

9.
为解决四川花生新品种繁育加代慢、鲜食花生供应周期短的问题,试验探究了四川地区花生一年两熟的可行性。试验以‘蜀花1号(SH1)’、‘蜀彩花1号(SCH1)’、‘蜀彩花2号(SCH2)’3个彩色花生品种为材料,在四川攀西仁和试验基地对其在全年不同月份播种的生长发育状况、产量相关性状及繁殖系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个品种自身产量最高的种植时期有所不同,但时期差异不大,种植时间对各品种生长性状和产量性状均产生显著性影响,在1—9月播种期间出苗率、成熟株高、单株结果数、繁殖系数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表现趋势,生育期则与之相反,因积温过低等气候条件限制,10—11月播种3个品种均未结果。进一步分析发现:5月播种‘SCH1’的单季繁殖系数为试验最高值,加权平均计算结果显示,3月播种‘SH1’和‘SCH2’时的全年繁殖系数最高,1月播种‘SCH1’的全年繁殖系数最高,最适宜一年两熟种植。结果证明:在攀西地区进行花生一年两熟种植可行,尤其是使用生育期较短的品种效果更好,可延长四川地区鲜食花生供应时长,同时为四川花生新品种本地快繁加代提供可能。  相似文献   

10.
甜百合-水稻试验一年两熟,单位面积产值达7890元/667m^2,纯收入为4490元/667m^2,为稻田改制提供了一种新形式。  相似文献   

11.
寒地保护性耕作栽培技术对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留茬带状分层旋耕、苗带全层施肥、免除水整地的保护性耕作方法,研究了寒地保护性耕作栽培技术对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高产群体平均产量为8467.54kg/hm2,比常规耕作增产3.0%,且在总肥料为509.7kg/hm2时,最有利于增产;保护性耕作结实率和千粒重均小于常规耕作,是由于单位面积穗数和穗粒数高的负相关造成的;单位面积穗数和穗粒数的增加,是水稻保护性耕作增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基于颜色特征的叶片含水率与比叶重估算模型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不同氮素营养水平的水培试验,采用线性拟合和逐步回归分析,建立了黄瓜叶片干基含水率与比叶重的颜色特征估算模型。结果表明:颜色特征与叶片干基含水率、比叶重的线性拟合分析中,S、G/(R+G+B)、B/(R+G+B)、G/R、G/B、G-R和H/S构成的颜色特征变量的相关系数与叶片干基含水率相关密切;S、G/(R+G+B)、B/(R+G+B)、G/R、G/B、G-R、H/S和H/I构成的颜色特征变量的相关系数与叶片比叶重相关密切。运用逐步回归分析技术找出了G/(R+G+B)和G-R可以作为叶片干基含水量估算的主要颜色特征参数; G/(R+G+B)和H/I是叶片比叶重估算的主要颜色特征参数。  相似文献   

13.
土壤耕作方式对小麦干物质生产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2007—2010小麦生长季,以高产小麦品种济麦22为材料,利用测墒补灌技术确定灌水量,研究高产条件下条旋耕、深松+条旋耕、旋耕、深松+旋耕和翻耕5种耕作方式对小麦的耗水特性、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籽粒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深松+条旋耕和深松+旋耕的农田耗水量和0~200 cm土层的土壤贮水消耗量高于条旋耕和旋耕处理,深松+条旋耕的小麦株间蒸发量低于深松+旋耕和翻耕处理。深松+条旋耕和深松+旋耕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总量、籽粒的干物质分配量及分配比例和开花后干物质同化量对籽粒的贡献率均高于翻耕处理,翻耕高于旋耕和条旋耕处理,条旋耕最低。深松+条旋耕三个生长季均获得高的籽粒产量,分别为9 409.01 kg hm-2、9 613.86 kg hm-2和9 698.42 kg hm-2,与深松+旋耕处理无显著差异,翻耕处理次之,条旋耕和旋耕低于上述处理,条旋耕最低。深松+条旋耕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在2007—2008生长季与深松+旋耕处理无显著差异;在2008—2010生长季最高,分别为21.39 kg hm-2 mm-1和22.09kg hm-2 mm-1,深松+旋耕处理次之,旋耕和条旋耕低于翻耕处理。在本试验条件下,深松+条旋耕是兼顾高产节水的最优耕作方式。  相似文献   

14.
对单作春棉、麦套春棉、麦套晚春棉和麦套夏棉4种不同耕作栽培途径进行了系统比较研究。指出麦套晚春棉是适合冀中南温光资源的最佳耕作栽培途径;阐明了麦套晚春棉高产、早熟机理。同时对不同耕作栽培途径棉田养分平衡、棉麦共生期土壤水分消长规律进行了系统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5.
耕作方式对旱地小麦耗水特性和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黄淮海地区旱地小麦种植面积较大,降水少且年际间变化幅度大造成其产量低而不稳。耕作措施可影响土壤的蓄水,于2009-2011年连续2个小麦生长季,设置条旋耕、深松+条旋耕、深松+旋耕和旋耕4种耕作方式处理,研究耕作方式对黄淮海地区旱地小麦耗水特性和干物质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深松+条旋耕处理有利于降低小麦播种至冬前阶段的耗水量,提高开花至成熟阶段的耗水量及其占总耗水量的比例。2009-2010年度,深松+条旋耕处理播种至拔节阶段0~20 cm土层贮水减少量显著低于深松+旋耕和旋耕处理,拔节至成熟阶段40~160 cm土层贮水减少量显著高于条旋耕和旋耕处理。2009-2010年度的各生育时期和2010-2011年度的苗期、开花期、灌浆期,深松+条旋耕处理株间蒸发量显著低于深松+旋耕和旋耕处理,与条旋耕处理无显著差异。深松+条旋耕处理开花至成熟阶段干物质积累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耗水量显著高于条旋耕和旋耕处理,水分利用效率高于深松+旋耕和旋耕处理,与条旋耕处理无显著差异,而且籽粒产量最高,是本试验条件下的最优耕作方式。  相似文献   

16.
江淮流域杂交油菜免耕直播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信阳 464000)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旱地莜麦不同种植密度的试验,进一步研究了密度对莜麦主要农艺状、干物质积累、叶面积系数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确定出在中等肥力条件下,晋北高寒区旱地莜麦的适宜种植密度为:播量600—675万粒/hm2,基本苗400—500万株/hm2。在该密度范围之内,群体和个体生长良好,产量各构成因素间关系协调,合理密植是获得旱地莜麦高产、稳产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8.
日光温室越冬番茄果实干物质生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际生产中,温室番茄果实产量是由各果穗产量构成的,并由分配到各果穗中的干物质量来决定的,分析各果穗的干物质生产规律有助于了解整株果实生产的动态。本试验采用了果穗和果穗下的三片叶及对应的茎作为一个源库生长单位的研究方法,详细研究了越冬温室番茄果实干物质生产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叶面积指数在定植三个月之内几乎呈直线增加,达到3.3,之后随打叶和叶片生长维持在2.6左右;植株干物质累积明显地分为缓慢积累阶段和快速积累阶段,生长202天后,干物质累积达到1.6kg/m2;植株座果后,地上部干物质分配到果实的比例占到70%;源库生长单位的果实所分配到的干物质为98%-48%,随着果穗数从下而上的不断增加,在前七穗果同时存在的情况下,每产生一穗果实,各生长单位往果实的干物质分配就下降6%左右,这与果穗的库强有关,随着成熟果实的采收,干物质在新果穗的分配比例增加;除第一生长单位外,其余生长单位内茎、叶分配比均为3:7。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新疆伊犁州昭苏垦区马铃薯不同栽培条件下干物质积累规律,指导马铃薯生产实践,采用两因素(覆膜、密度)随机区组设计,于马铃薯不同生育期取样,测定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量。结果表明:覆膜栽培可使马铃薯生育期提前,干物质积累显著高于露地栽培,各器官在不同栽培模式下干物质积累趋势基本相同。不同处理下干物质在各器官中的分配,随生长中心的转移而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