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 毫秒
1.
1992 ̄1995年对祥云新松叶蜂的种群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分析表明,影响种群动态的主导因子是茧期死亡率,茧期死亡主要由天敌引起。由于祥云新松叶蜂幼虫具有驱赶天敌的利己激素,捕食性天敌昆虫对幼虫不能产生明显的控制作用。影响幼虫期死亡率的主要因子是温度。通过死亡率低海拔大于高海拔,同一海拔阴坡大于阳坡。由于祥云新松叶蜂危害云南松老叶,且对天敌抵抗力强,具有持续数年危害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云南松林区新害虫祥云新松叶蜂主要生物学、生态学习性,结合各种控灾防治措施,作出该害虫防治技术的综合评判.结果表明:10月初~11月初,在林分平均高4.0m以上,郁闭度0.6以上,林间风速1.5米/秒以下,采用“741”、“敌对”烟雾剂防治;在林分平均高6m以下,郁闭度0.3~0.5,风速1.5~2.0米/秒,采用“花虫敌”喷粉和5000ppm25%“1605”微胶囊水剂喷雾防治;在林分郁闭度低、小面积虫源地,个别高大植株、林缘地带采用5~25%甲安磷、5~50%杀虫双、5~25%增效氧化乐果打针注射防治;8月中旬~10下旬,在低矮林分人工剪除有卵(虫)校都取得理想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祥云新松叶蜂生物学特性、环境因子、空间分布型及测报作了初步研究,影响害虫发生危害的主要因子是海拔、坡向、林分组成。用空间分布型指数法测定, 空间呈聚集分布型的负二项分布,聚集均数λ〉2,说明聚集的主要原因是本身的习性所引起。利用Lwao抽样方程推算出最适抽样数,为林间大面积虫情调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祥云新松叶蜂(NeodiprionxiangyunicusXiaoetZhou)生物学特性、环境因子、空间分布型及测报作了初步研究,影响害虫发生危害的主要因子是海拔、坡向、林分组成。用空间分布型指数法测定,幼虫在空间呈聚集分布型的负二项分布,聚集均数λ>2,说明聚集的主要原因是本身的习性(行为)所引起。利用Lwao抽样方程推算出最适抽样数,为林间大面积虫情调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利用48种人工合成的松叶蜂性信息素单体在云南进行了祥云新松叶蜂和会泽新松叶蜂性信息素的筛测试验,并分别利用二氯甲烷和甲醛提取的祥云新松叶蜂性信息素粗提物,和祥云新松叶蜂处女蜂进行林间诱虫试验。试验结果证明,人工合成的48种松叶蜂性信息素的单体对祥云新松叶蜂和会泽新松叶蜂雄性成虫无引诱效果,需针对祥云新松叶蜂和会泽新松叶蜂重新进行性信息素的结构分析。利用祥云新松叶蜂性信息素二氯甲烷和甲醛粗提物的诱虫效果不如祥云新松叶蜂处女蜂。但其甲醛粗提物和二氯甲烷粗提物均能诱到祥云新松叶蜂的雄虫,说明该甲醛粗提物和二氯甲烷粗提物中含有祥云新松叶蜂性信息素成分,但由于提取的性信息素浓度偏低,故诱虫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6.
祥云新松叶蜂茧空间格局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祥云新松叶蜂(NeDdiP,l’o:石ang夕翻ic姗)是云、贵、川三省飞播云南松林区发生和危害严重的新害虫,有关其茧的空间格局尚未有过报道,作者于1988年在这方面作了研究,现将结果报道于下。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祥云新松叶蜂世代和虫期生长发育情况与云南松物候关系的系统观察,初步掌握了该害虫不同危害期与云南松物候的关系,便于用云南松不同的物候期来测报实云新松叶蜂的不同虫期和危害状况,为防治这一虫害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祥云新松叶蜂(NeodiprionxiangyunicusXiaoetZhou)世代和虫期生长发育情况与云南松物候关系的系统观察,初步掌握了该害虫不同危害期与云南松物候的关系。便于用云南松不同的物候期(节令)来测报祥云新松叶蜂的不同虫期和危害状况,为防治这一虫害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会泽新松叶蜂是华山松的主要食叶害虫。该虫在会泽县者海林场 1年发生 2代 ,以老熟幼虫在树冠周围的枯枝落叶层中结茧越冬。第 1代 3月下旬为产卵盛期 ,6月中旬~ 8月中旬为蛹期 ,7月中旬~ 8月中旬为成虫期 ;第 2代 7月下旬~ 9月上旬为卵期 ,11月上旬~次年 3月中旬为蛹期 ,3月中旬~ 4月下旬为成虫期。根据其生物学特性及生活习性 ,提出了综合防治措施。化学防治以 4 0 %氧化乐果 1∶80 0倍液最好。室内和田间对幼虫喷药的防治效果在 90 %以上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不同海拔和密度的云南松林分内祥云新松叶蜂(Neodiprionxiangyunicus)的发生和危害进行了调查,调查表明该虫的发生和危害与海拔高度有密切关系,与林分密度没有显著关系。其危害局限于海拔1900m以上林分;1850~1900m林分有成群分布,但无危害;1850m以下林分则无成群分布。依不同海拔高度将松叶蜂的发生和危害分为三个类型,分别对不同类型林分松针的韧度、长度、宽度松针干物质、全氮含量、松针油中萜烯类物质种类和含量、松针组织解剖结构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类型云南松林分松针韧度、松针表皮细胞厚度、松脂道直径、松针油中萜烯含量组成以及松针全氮和干物质含量与该虫的发生和危害有着密切关系。祥云新松叶蜂发生和危害选择松针韧度低、表皮细胞薄、低氮和低水份含量的高海拔林分。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美国林务局广泛使用的航空快速勾绘系统DASM,阐述了其采集模板的数据库结构、工作底图制作与导入、采集界面设置以及数据后处理问题.并以“小松鼠”直升机为搭载平台,在云南省大理巍山县林区进行了不同悬停高度(100,200,400 m)下的祥云新松叶峰虫灾面积勾绘作业,验证了系统主要关键技术在我国西南林区的适应情况,探讨了提高系统精度的几种可能途径.结果表明,该系统可以满足林业病虫害的发生位置、致病面积快速调查的需要;同时,直升机悬停高度控制在200 m以下更易于实现勾绘的精确性.  相似文献   

12.
唐增海 《山西林业科技》2020,49(1):35-36,49
松阿扁叶蜂是我国林业的主要害虫之一,严重危害油松、樟子松.本试验采用室内饲养法,在实验室从卵开始饲养各个虫态的松阿扁叶蜂幼虫,分析不同虫口密度下各虫龄幼虫对松针的危害状况.试验结果表明,松阿扁叶蜂在3龄前食量较小,3龄和4龄阶段是快速生长期,也是危害油松高峰期.在3龄前进行防治,可以取得较高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3.
杨树云斑天牛种群动态及综合治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树云斑天牛两年发生1 代,以幼虫和成虫在杨树蛀道中越冬;成虫寿命近9 个月。卵分批成熟分批产;成虫以桦木科的木岂木、木槿科的柘木、蔷薇科的梨树取食补充营养。对该害虫的防治以断绝成虫食物源和捕杀成虫为主的综合治理方法。  相似文献   

14.
美国山核桃主要虫害及防治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危害美国山核桃的主要虫害的调查,对严重危害美国山核桃生长的5种主要害虫的危害特点、形态特征、发生规律以及防治方法作了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   

15.
桔小实蝇是为害水果及瓜类蔬菜的重要检疫性害虫.经3 a多观察试验,初步确定该虫在上海每年发生6~7代.每年9月为发生高峰期.采用悬挂含甲基丁香酚为性息素的引诱器进行诱杀,配合化学药剂,降低虫口密度,直至无法造成较大的危害,控制损失在经济阈值以下.  相似文献   

16.
雌雄异体生物性比失调现象报道很多,本文总结了该类生物种群性比失调现象及其调控研究现状.Fisher 法则认为雌雄异体生物理论性比为1∶1,但大量案例却表明,自然界雌雄异体生物性比偏离1∶1,而呈现偏雌或偏雄的现象,即性比失调.从遗传决定、环境决定的观点,以及大小依赖性上阐明了种群性比失调的问题.单二倍体机制、染色体重组...  相似文献   

17.
巨柏(Cupressus gigantea)为雅鲁藏布江地区分布的特有种,属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本文通过在米林-朗县雅鲁藏布江河谷13个面积为1 000 m2的巨柏林样地调查资料,按照近河谷和远河谷山坡的地理分布差异,统计分析了巨柏的种群天然更新特征;通过对群落的组成与结构的分析,初步阐述了巨柏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结构特征。结果表明,雅鲁藏布江巨柏的更新情况比较差,种群年龄结构不稳定,整体上呈现了明显的种群衰退现象。通过种群的年龄结构分析,反映出了巨柏种群的失衡事件主要发生在最近几十年内,即0.6 m高度10 cm树径范围。巨柏林内物种组成结构单一,乔木层为单一巨柏种,灌木层和草本层的优势种数较少。鉴于巨柏种群环境沙化影响加剧、天然更新能力下降等因素,种群的延续面临较大威胁,需进一步加强该种群的保护和研究。  相似文献   

18.
用环扎法和注孔法防治杨干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氧化乐果和甲拌磷乳油,采用环扎法和注孔法对杨干象进行防治的试验结果表明:在环扎法中,l/2环扎处理的氧化乐果的防效达94.84%;在注孔法中,2种药剂2孔注药处理的防效均在87%以上。因此,在防治杨干象时,若采用环扎法应选用氧化乐果乳油,并进行l/2环扎处理;若采用注孔法,2种药剂均可选用,且以2孔注药方法更简便、适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