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撑篙竹×大绿竹杂交选育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撑×绿3、6、8、30号,系以撑篙竹(Bambusapervariabilis)为母本,大绿竹(Dendrocalamopsisgrandis)为父本,经过12年杂交选育出来的4个优良杂交新竹种。4个杂交新竹种,除表现出父母本的优点外,还明显地表现出生长优势和易于无性繁殖的特点。可以在我国南方丛生竹分布区推广。  相似文献   

2.
撑篙竹和绿竹引种繁殖与制浆造纸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9年3月22日,从广西柳州林科所引种了以刺竹撑篙竹(Bambusa pervaniabilis)与绿竹(Bambusa oldhami)的杂交竹种“撑篙竹×绿竹F_1”的1年生主枝杆插苗16丛,栽植在南溪县黄沙乡大桥八社黄沙河边。丛距44 m。经过3年的试验研究,取得了引种培育的初步成功。 引种地为广西柳州融水县,位于东径108°21′,北纬22°49′,1月平均温度12.9度,最低温度零下1℃,年降雨量960 mm,土壤为红壤;引种试验地位于东径104°15′,北纬28°59′,1月平均温度7.7℃,最低温度1.8℃,年降雨量1073 mm,土壤为黄色砂壤土。土层深厚,80 cm以上。肥力中等,碱解氮为57 mg/kg,全氮为2%,速效磷为0.16 mg/kg,速效钾为126 mg/kg,有机质为1.8%,pH值为8.40。  相似文献   

3.
雅安地区麻竹引种试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近年来,雅安地区竹产业发展迅速,随着雅安制造纸厂的建成投产和竹笋加工业的发展,对竹材和竹种的要求越来越高,雅安原有的竹林和乡土竹种已远不能满足竹产业发展需要。因此,我们在引进优良杂交竹的同时,还选择性地引种笋材两用型竹种——麻竹。  相似文献   

4.
绿竹引种试验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2年春,从福建省南平市引种绿竹200株,成活率78.5%,当年发笋率37.5%以上,1994年新竹的秆茎已基本达到母竹的粗度,引种试验获得成功。在江西以及年降水量1200mm以上、最低气温不低于-5℃、土壤立地条件适合的地区发展绿竹是有希望的。  相似文献   

5.
撑绿竹竹腔施肥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利用丛生竹竹腔壁具有吸收功能,以撑绿竹为研究对象,采用不同浓度的尿素和磷酸二氢钾进行竹腔施肥,探索丛生竹高效施肥技术。结果表明:1.0%的磷酸二氢钾能提早出笋7d左右;分别施用0.5%、1.0%的尿素和磷酸二氢钾明显增加撑绿竹出笋数量,0.5%、1.0%的尿素以及0.5%的磷酸二氢钾对撑绿竹胸径生长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绿竹的立竹密度结构试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随机区组试验方法在立地条件及经营措施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对绿竹 (绿高脚品种 ) 4种密度结构测定其产量 ,其结果是以 30 0 0株·hm-2 的产量显著高于其它密度结构的产量 ,说明绿高脚密度结构应以 5 0 0丛·hm-2 ,每丛保持 6株 (年留笋养竹 3株 )最为适宜  相似文献   

7.
笋用竹引种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1987年从浙江引进10人优良笋用竹种栽培试验,在观测研究物候期,成活率、成竹率、新竹质量、鲜笋产量、鲜笋营养成分的基础上对其中3个竹种进行了扩大栽培。十年的研究结果表明,红哺鸡适应性强、满园快、鲜笋产量高,味道好、色泽美、有较高的经济栽培价值,适宜于长沙及附近地区大面积推广栽培。  相似文献   

8.
为发掘绿竹在南充地区的培育潜力,在南充3个区县采用绿竹桶装苗开展夏季和冬季栽培试验,对绿竹成活、发笋数量、成竹地径和株高等形态性状,耐寒能力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绿竹成活率均在82%以上;夏季种植后,当年即可发笋,平均出笋3.4~5个,冬季笋发育为一代成竹时,平均地径1.76 cm~2.49 cm、平均株高于2.4 m~3.1 m;第二年一代成竹平均出笋2个,笋成竹后平均地径为一代地径的1.5倍,平均株高为一代株高的1.56~1.85倍。冬季种植后,第二年夏秋季可出笋5.1~5.8个,其发育的成竹平均地径2.11 cm~3 cm,平均株高2.65 m~3.86 m;绿竹冬季未表现出明显的冻害。研究认为重庆绿竹适宜于在南充地区引种培养,相关研究将重庆绿竹适生范围往北提高了2~3个纬度。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橄榄竹的引种、繁殖和适应性试验及栽培调查,认为橄榄竹繁殖容易,适应性强。在北亚热带轻霜地区种植,生长良好,可作观赏栽培和园林绿化造林。影响其成活的主要限制因子是母竹的质量、栽培时间及当年冬季低温寒害等。若定植当年和翌年春采取保护措施,待其根系、地下茎和茎秆抗性增强后,便可抵御一定程度的寒害。  相似文献   

10.
于1986-1997年在东莞市进行了撑麻青1号丰产技术的推广试验,经11年的生长比较,结果表明:该杂种竹生长优势明显,抗逆性强,定植后第4-6年即可投产,第6-8年可达到高产稳产标准,年产竹材15t/hm^2以上,同期亦可产鲜笋3t/hm^2以上,年产值达0.49万元/hm^2。栽植该杂种竹后土壤有效肥力仍能维持和提高。  相似文献   

11.
贵州乌江、赤水河流域引种撑绿竹试验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贵州乌江、赤水河流域引种撑绿竹四年的试验观测,造林季节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可提高造林成活率;造林地在海拔700m以下可避免低温冻害,造林地属于I、II立地级,具有较高的生长量。  相似文献   

12.
杂交撑绿竹引种与丰产栽培研究初报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撑绿竹为优良杂交竹品系之一,具有生长快、产量高、适应性强、出笋率高和适于造纸等特点,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显著。研究表明,撑绿竹适合于湘南、湘东、湘西的大部分地区引种与丰产栽培。通过引种与扩繁,对丰富我省竹类资源,调整结构,加快竹产业化进程,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3.
河南省观赏竹引种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引进的20种观赏竹观察研究,孝顺竹、凤尾竹、鹅毛竹在郑州的适应性差,不易大范围推广;菲白竹、大明竹、长叶苦竹、黄条金刚竹在郑州的适应性一般,推广使用要注意采取保护措施,防止低温造成损害,其余14种在郑州的适应性较强,可以在园林绿化中使用,注意防止在极端低温时采取保护措施,防止冻害。  相似文献   

14.
撑绿竹在水富县的引种造林研究初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对水富县引种造林的撑绿竹进行成活率调查、生长表现观测、施肥及抚育择伐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撑绿竹能够适应水富县生态环境条件,且合理的抚育管理有利于提早成材。因此引种撑绿竹具有明显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5.
优良造纸竹种的引种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越南巨竹(Dendrocalamus, gigant)、麻竹(Dendrocalamus, flageiliferus)、花吊丝竹(Lingnania, sp)、粉单竹(Lingnania, chungi)是优良造纸竹种,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广西一带,产量高,是造高强度纸张的优质原料。为了增加宜宾地区优良造纸竹种,丰富竹种资源,我厂于1984年3月从广西林科所引进越南巨竹等竹种,栽植在中亚热带的宜宾县隆兴森林所。经过连续6年的试验研究,引种栽培试验基本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16.
在吉林省伊通县对8个平欧杂种榛品种(系)进行引种栽培试验研究。结果表明:84-254、84-310、84-226、82-11和B-21等5个品种适宜在与试验地点气候和土壤类型相似的区域进行推广栽培,其中84-254、84-310和84-226适合做主栽品种(系),82-11和B-21适合做授粉品种(系)。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引进的笋材两用竹6个竹种进行繁育试验及丰产栽培管理技术的探索研究,6个竹种的引种繁育基本成功,随海拔升高越不适应生长发育,培育出了一批优良竹种。总结探索出了一套丰产栽培管理的具体指标和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8.
雷竹,角竹,花哺鸡竹具有繁殖容易、出笋较早且多、收益快、适应广、易于管理的特点,是安徽省三个主要优良笋用竹种。为研究其栽培技术,掌握生长发育规律,建立示范模式1987年县科委下达引种试验课题,经1989年初试和1993年复试评估,效益十分可观,已在全县推广5000多亩。现初报如下: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12个不同海拔试验点的引种试验,严格按照引种栽培技术措施,在宜宾海拔850m以下引种栽植甜龙竹成活率达90%以上,保存率达80%以上,能正常生长越冬,气候、土壤条件适宜,在甜龙竹育苗技术试验中,扦插育苗以ABT100ppm+90分钟处理效果最好,成活率达68.6%,比对照提高33%的成活率;小母竹带蔸埋秆育苗,以NAA30ppm+覆盖处理效果最好,成活率达89.2%,比对照提高37.5%的成活率。  相似文献   

20.
对体细胞胚胎发生杂种马褂木引种试验林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试验林总体生长良好,生长迅速,在排除造林初期根系恢复及生态适应过程的影响的情况下,年均抽高可达0.95m。体细胞胚胎发生杂种马褂木适应性强,但对水分反应敏感,生长期内降水不足将明显影响其生长。体细胞胚胎发生杂种马褂木在福建省可顺利越冬,生长不会受到冻害影响,但应着重选择降水充足、排水良好的林地造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