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
3.
冬小麦田杂草防除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杂草对小麦生产的为害不断加重。为把杂草为害降到最低限度,对田间工作进行了总结,分析了杂草为害的原因。针对杂草防除中的常见问题,推荐各具特点的除草剂,并简要介绍了配药的关键技巧、施药的最佳时间及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4.
5.
8.
10.
11.
12.
新农药防治抗性棉蚜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3~1995年在太原、临猗等地进行了咪蚜胺、硫丹和丁硫克百威防治棉蚜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这3种新农药对棉花苗期蚜虫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尤以咪蚜胺和丁硫克百威的防效最为突出。在棉蚜发生盛期,25%咪蚜胺可湿性粉剂以2000倍液喷雾防治,2~14天的防效可达95%~100%,持效期在14大以上;20%丁硫克百威乳油以1000~2000倍液喷雾,1~5天的防效可达92%~100%。试验充分说明咪蚜胺的防效和持效,明显好于对照农药40%久效磷水剂,是理想的防治抗性棉蚜的替代药剂。 相似文献
13.
25%吡螓酮可湿性粉剂防治蚜虫药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5%吡螓酮可湿性粉剂防治蚜虫结果表明,1000、2000、4000倍液对表蚜、桃蚜、月季无网长管蚜均有控制作用,尤以1000、2000倍液效果较好。防治桃蚜效果较5%高效氯氰菊脂差,防治月季无网长管蚜效果与5%高效氯氰菊脂相当,防治麦蚜效果优于5%高效氯氰菊脂。 相似文献
14.
15.
药剂拌种对小麦地下害虫及蚜虫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西农业科学》2015,(7):874-876
为了解决小麦地下害虫及蚜虫的为害,采用70%吡虫啉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和20%毒死蜱对小麦拌种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2种药剂拌种对小麦地下害虫都有较好的防治效果,70%吡虫啉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对蚜虫的防效更突出,持效期更长,增产、增收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6.
为了评价麦田生态系统CO2通量和热通量变化特征以及CO2的收支状况,利用郑州农业气象试验站2009年10月-2010年6月冬小麦生育期内涡度观测数据,分析了麦田CO2通量、热通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净辐射、潜热通量、显热通量和土壤热通量日变化表现为明显的单峰特征,最大值一般出现在正午前后。其中,净辐射通量、显热通量和土壤热通量的季节变化特征较为一致,均为苗期<中期<后期;潜热通量受到叶面积指数(LAI)的影响,季节变化特征为苗期<后期<中期;CO2的季节变化特征受到LAI、热通量和下垫面特征的共同影响,形成1个CO2吸收高峰的U型曲线,季节变化特征为前期<后期<中期。冬小麦农田CO2、热通量具有明显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特征,麦田生态系统总体表现为CO2的汇。 相似文献
17.
18.
19.
黄淮冬麦区小麦品种抗蚜性鉴定及蚜虫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采用蚜量比值法对目前我国大面积推广种植的高产、优质小麦品种(系)进行了初步的抗蚜性鉴定。结果表明,这些品种(系)的抗蚜能力普遍较低,大部分小麦品种(系)表现为感蚜虫。小麦遭受蚜虫危害后,产量、容重、千粒重、籽粒沉降值、出粉率均明显降低,与危害前相比达极显著水平;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硬度、面粉沉降值、面筋含量有所增加,但均不显著;小麦籽粒蛋白质产量也严重降低,与危害前相比达极显著水平。河南育成小麦品种(系)受蚜虫危害后,产量性状和各品质性状的变化最大。在品种选育过程中应重视和加强抗耐蚜虫品种的选育。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