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对不同抗性的大豆品种与大豆孢囊线虫(soybean cyst nematode)发育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抗性大豆品种对田间大豆孢囊线虫发育均有较大的影响.感病品种根周的孢囊和J2数量与抗病品种相比较多,而抗病品种的变化趋势同休闲地相似.说明感病品种根浸出液刺激孢囊孵化,而抗病品种根浸出液抑制孢囊孵化.抗病品种内二龄、三龄、四龄幼虫出现高峰及数量不同,表明大豆孢囊线虫抗发育机制不同,初步推测PI90763、Peking、磨石豆、哈尔滨小黑豆及应县小黑豆为不同程度抗发育品种. 相似文献
2.
【目的】测定和分析2013年同一生长季大豆和烟草上大豆孢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SCN)的群体动态和世代发生特点,探讨2种作物对大豆孢囊线虫的寄主适合性差异和温湿度等气象条件对线虫发生的可能影响。【方法】采取“Zig-Zag”取样法对同一地点2种作物上的大豆孢囊线虫每隔6-8 d同时取样,用淘洗-过筛法和贝曼漏斗法分离土壤中线虫,用次氯酸钠-酸性品红染色法对根组织中线虫染色,镜检并计数。统计作物生长季每旬100 g土壤和10 g根组织中各虫态的数量,即群体密度。【结果】在大豆和烟草土壤中,大豆孢囊线虫2龄幼虫均出现于4月7日至9月15日,最大群体密度均发生在7月下旬,之前分别有2个和1个不明显发生高峰;白色雌虫最早均于6月3日出现,其群体密度在大豆土壤中于7月中旬和8月中旬有2个明显的发生高峰,而在烟草土壤中仅于6月份有1个较低水平的高峰阶段;孢囊群体密度均于7月中旬达到最大,之后在大豆土壤中一直保持较高水平,而在烟草土壤中逐渐下降到极低水平。在大豆和烟草根组织中,2龄幼虫最早均出现在5月19日,其群体密度在大豆根组织中出现3个明显高峰,分别发生在5月下旬、6月下旬和7月中旬,而在烟草根组织中出现2个高峰,分别发生在5月中旬和6月下旬,前一高峰不明显;3-4龄幼虫最早分别出现在5月26日和5月19日,最大群体密度均发生在6月下旬,但在5月下旬和7月中下旬在大豆根组织中另有2个较不明显的发生高峰;年轻雌虫最早均于5月26日出现在根组织中。该生长季大豆孢囊线虫在大豆和烟草上的繁殖系数(Rf=Pf/Pi)分别为5.0和0.5。7月上旬之后,大豆孢囊线虫在大豆上继续发生侵入和根内发育,而在烟草上再无侵入,却有许多半埋生根内的空瘪小的褐色孢囊产生。【结论】在同一生长季,大豆孢囊线虫在大豆上发生3代,而在烟草上只发生2代;大豆孢囊线虫在大豆上的繁殖明显较好,大豆寄主适合性程度明显高于烟草。7月份烟草土壤中2龄幼虫不能侵入根系可能与持续过高的土壤湿度有关,而7、8月的高温似乎抑制大豆孢囊线虫在大豆上的世代进程。 相似文献
3.
以土壤水分,肥力、质地及酸碱度等土壤环境条件下SCN发生数量,分析这些因子对SCN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水分抑制孢囊的生长,干旱条件下孢囊繁殖力强;土壤肥力高(有机质含量高,N,P,K含量高),SCN繁殖力低.通透性好的土壤中SCN的繁殖力也高,沙土较壤土中孢囊量多;土壤中性(PH6.5)时孢囊繁殖量最多,在偏酸性土壤中孢囊繁殖量大于偏碱性,但过酸或过碱(<pH5.3>pH8.0)都不利于SCN的生长. 相似文献
4.
大豆抗孢囊线虫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综述了大豆抗孢囊线虫的生化机制及DNA分子标记(RFLP、RAPD)技术在大豆抗孢囊线虫病研究中的应用,大豆抗孢囊线虫各个生理小种的遗传分析,大豆抗孢囊线虫病育种的研究概况及抗病品种鉴定方法的进展,并对未来研究方向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6.
不同轮作方式对大豆孢囊线虫及大豆固氮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93~1994年的田间试验表明,不同轮作方式能显著地影响大豆根区孢囊线虫孢囊数量,每百克干土中孢囊数顺序为:重茬>迎茬>正茬.与正茬相比,重茬、迎再茬别降低单株根瘤重量24.00%和31.48%;分别降低单株固氮能力32.94%和22.58%.而对根区根瘤菌数量及根瘤固氮酶活性没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8.
9.
10.
11.
12.
1986~1994年对安徽省904份大豆品种资源进行抗大豆孢囊线虫5号生理小种的鉴定,结果鉴定出5个抗病品种,抗性与粒色、花色、茸毛色关系密切,而与株高、生育期和百粒重等性状无关。 相似文献
13.
为了查明黑河地区大豆胞囊线虫的分布,对2010和2011年采集的黑河地区96份大豆田土样进行调查,研究了黑河地区大豆胞囊线虫的种群密度。结果表明:黑河地区采集的土样均发现大豆胞囊线虫,且其胞囊密度分布不均匀。将黑河地区各点连续2a采集得到每100g风干土中胞囊数量分为5个区段:胞囊密度为0~50个的占13.79%,胞囊密度为50~100个的占37.93%,胞囊密度为100~150个的占17.24%,胞囊密度为150~200个的占27.57%,胞囊密度超过200个的占3.45%。 相似文献
14.
[目的]筛选诱导大豆抗胞囊线虫病和根腐病的生防细菌,挖掘高效的新型微生物代谢物种衣剂。[方法]从诱导抗性角度,以大豆胞囊线虫和大豆根腐病菌为靶标,通过对2 400株细菌发酵液包衣大豆种子处理、大田和温室盆栽试验,筛选诱导大豆抗胞囊线虫病和根腐病的生防细菌。[结果]获得Sneb152、Sneb572、Sneb877、Sneb1076、Sneb1401和Sneb1499共6株对病原物具有诱抗活性的生防细菌,6株生防细菌均可诱导大豆抗胞囊线虫病,抑制率超过74.98%,且能显著促进大豆生长,增产效果明显;菌株Sneb572和Sneb1076对大豆根腐病也有一定防效。[结论]优良诱抗生防菌株Sneb572和Sneb1076用于处理大豆种子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5.
为了在分子水平验证大豆材料的抗病性,以对大豆胞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表现为抗性和感性的大豆为试材,利用已经报道的与SCN抗病基因连锁的SSR标记引物,对供试的大豆材料进行指纹图谱鉴定。结果表明:引物Satt130无扩增结果,Satt301没有多态性,Satt309和Satt082表现出多态性。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所有供试材料被分成3大类,其中在合丰25×抗线4号正反交组合中,抗病亲本抗线4号与(抗线4号×合丰25)F2、(合丰25×抗线4号)F3抗病后代抗-221、抗-131聚为一类;感病亲本合丰25与感病材料(合丰25×抗线4号)F2感-121被聚为一类,在这个区域将感病材料分开。而其它后代材料则聚为一类,并没有将抗感材料区分开。 相似文献
16.
大豆胞囊线虫病是一种危害大豆的重要病害,引起大豆根系发育受阻和群体产量严重下降。为了进一步研究大豆胞囊线虫病的抗性机制,并对其进行有效的防治,综述了大豆胞囊线虫病的生理分化以及大豆胞囊线虫病的抗性基因和分子机制,对大豆胞囊线虫病抗性研究及品种选育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为了明确几丁质酶在大豆抗大豆胞囊线虫中的作用,测定了不同抗性大豆品种被大豆胞囊线虫侵染前后以及供试诱导剂诱导被大豆胞囊线虫侵染后不同抗性大豆品种根内几丁质酶活性变化。结果表明,正常生长情况下,不同抗性大豆品种根内几丁质酶活性无明显差异。接种大豆胞囊线虫后,无论是抗病品种还是感病品种几丁质酶活性均增高。经过几丁质、壳聚糖和低聚糖诱导处理大豆胞囊线虫侵染的大豆后,均能在一定程度上诱导几丁质酶活性进一步增强,并随着时间的延长,酶活性表现出一定的消长趋势;与其他两个诱导剂处理相比,几丁质诱导处理大豆后几丁质酶活性高峰提前,酶活性增加幅度大。 相似文献
18.
19.
丛枝菌根(AM)真菌能诱导植物抗病性,而且已有迹象表明该真菌在植物根内形成的丛枝结构与降低土传病害有关。为了进一步探索丛枝发育在AM真菌诱导植物抗病性中的作用,作者于温室盆栽条件下播种大豆(Glycine max)"鲁豆11号"同时接种摩西球囊霉(Glomus mosseae,G.m)、幼套球囊霉(Glomus etunicatum,G.e)、大豆胞囊线虫(SCN,Heterodera glycines)3号生理小种、并在其丛枝发育初期、盛期和消解期分别接种SCN二龄幼虫(4000个/株),同时设置对照。重点测定AM真菌不同发育阶段丛枝对SCN和抗病性的影响。结果表明,G.m或G.e丛枝发育初期、盛期和消解期均能有效地降低根上或根围土壤中的胞囊数量、根内线虫数以及病情指数,其中,G.e的效果优于G.m,其丛枝发育的3个阶段的病情指数分别为37.9、25.4和31.1,显著低于对照53.7。表明AM真菌发育盛期的丛枝抑制SCN、降低病害程度、提高植物抗病性的效应最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