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根据前人对东亚飞蝗在中国发生动态、结构与转化的研究,通过整理东亚飞蝗在天津地区的发生规律、蝗区演变,提出天津市东亚飞蝗当前改治并举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
广西东亚飞蝗蝗区蝗虫群落结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3.
《油气储运》2011,(22):2
2011年山东省东亚飞蝗夏蝗中等程度发生,黄河滩区、渤海湾蝗区局部偏重发生。全省发生面积26.4万公顷(395.95万亩),达标面积23.1万公顷(346.5万亩),一般密度每平方米有虫0.28~5头,平均每平方米0.59头,最高38头。为顺利完成飞机治蝗作业任务,今年山东省租用山东通用航空服务有限公司运五型飞机和海燕型飞机各一架,在黄河口治蝗机场实施超低量灭蝗飞行作业。  相似文献   

4.
张启勇 《安徽农学通报》2008,14(11):183-184
本文介绍了安徽省东亚飞蝗蝗区分布情况,提出了不同类型蝗区生态控制技术模式,指出安徽省通过大力推广生态控蝗技术,有效地降低了飞蝗的发生危害程度,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
驻马店内涝蝗区飞蝗发生原因及防治意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驻马店属内涝型蝗区,50年代以前曾多次严重发生蝗虫,给农业生产造成极大危害。到60年代蝗虫基本得到了控制,西平、遂平、汝南、上蔡、平舆、新蔡等6个县摘掉了蝗区的帽子。然而,自1991年以来连续干旱,飞蝗又开始回升,1994年部分县乡重度发生,之后连续...  相似文献   

6.
浅论沿淮蝗区东亚飞蝗发生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受异常气候及农业生态环境变化的影响,近年来沿淮蝗区东亚飞蝗呈猖獗发生态势.笔者分析了1990~2001年12 a间飞蝗发生消长及其重发原因,从前瞻实际出发,通过田间农药防治飞蝗药效试验等技术手段,提出生态治蝗与环保型农药的遴选,实现飞蝗可持续治理性的防治对策,以将蝗害控制在最低限度内.  相似文献   

7.
滨湖蝗区自然资源丰富,环境复杂,各生态因子对控制东亚飞蝗发生密度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对各生态因子的调查和研究,从而加以改造利用,形成不利于东亚飞蝗发生、繁衍,而有利于天敌繁衍和觅食的生态环境,以降低东亚飞蝗的发生密度,达到生态控制蝗害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简要综述了阜南县生态控蝗、牧鸭治蝗的主要成效;总结了生态控蝗、牧鸭治蝗的措施和模式,为防蝗治蝗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采用逐步回归法对黄河三角洲沿海蝗区近26a的东亚飞蝗调查资料和气象观测资料进行分析,筛选适合的气象预报因子,分别建立东亚飞蝗夏、秋蝗发生面积和夏蝗发生密度统计预报模型,上述预报模型均通过0.05显著性统计检验。对建模内预报值和2009年预报应用效果进行验证,各预报模型预报准确率较高。  相似文献   

10.
微山湖蝗区位于江苏省北部、山东省西南部两省交界处,面积约1.3万km^2,是国家重点蝗区之一。沛县位于微山湖西畔,总面积约0.1km^2,受微山湖特殊气候条件和复杂地形、地貌影响,东亚飞蝗为沛县历史性害虫。在“改治并举,综合防治”治蝗方针指导下,蝗区实施了大规模治理改造,宜蝗面积逐年缩小,发生程度逐步减轻。目前宜蝗面积已由上世纪50年代的6.6万hm^2减少到1.9万hm^2。尤其是近年来,在做好蝗虫监测基础上,探索了“蝗区治理、生物治蝗、地面应急防治”的综合控制技术,飞蝗发生得到有效遏制。  相似文献   

11.
采用稀碱法对东亚飞蝗蛋白质的提取条件进行了研究,主要讨论了碱浓度、料液比、粒度、浸提时间、沉淀pH、沉淀时间等条件对蛋白质提取率的影响.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较优的提取工艺条件为稀碱浓度1.5%(W/V),浸提时间2 h,虫粉粒度80目,料液比1:20,沉淀pH值4.5,沉淀时间1 h.  相似文献   

12.
13.
为研究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 Meyen)不同发育时期体内营养物质变化规律,采用质量法、凯式定氮、氨基酸分析等方法,对东亚飞蝗不同发育时期虫体质量、水分变化、蛋白质及氨基酸动态变化进行测定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东亚飞蝗发育各阶段,水分和体质量增加均极为显著(P<0.01);刚孵化出的1龄幼虫中蛋白质质量分数最高达到87.6%,随着虫体的发育蛋白质质量分数逐渐降低,直至4龄幼虫再次升高,成虫体内蛋白质质量分数较高;氨基酸在东亚飞蝗幼虫发育时期基本呈现"高-低-高"的动态变化趋势,进入成虫时期必需氨基酸质量分数较高,并且雌性虫体内氨基酸质量分数高于雄性虫体.东亚飞蝗在不同发育时期体内蛋白质和氨基酸所呈现的动态变化,说明了在蝗虫发育过程中,为其机体的构建和诸多生理功能的完成提供了物质和能量的储备,以及在发育代谢过程中的重要调控作用及不同时期调控水平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应用AFLP技术对来自不同种群的东亚飞蝗5龄蝗蝻的9种体色类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东亚飞蝗不同体色的蝗蝻中,浅绿色、黄色、红色、黑色种群与散居型相关的绿色关系较近,而赤褐色、红绿色、灰色种群与群居型相关的褐色关系较近.  相似文献   

15.
深入分析了黄骅市蝗区东亚飞蝗的发生特点、发生趋势及其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6.
为比较昆虫发育时期免疫防御能力的强弱,对不同发育时期东亚飞蝗体外酚氧化酶活性的动态变化进行了测定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从东亚飞蝗不同发育时期看,1~5龄蝗蝻及雄成虫25℃时酚氧化酶活性达到峰值,雌成虫30℃时酚氧化酶活性达到峰值,雌虫酶活性高于雄虫;不同温度作用下,1~5龄蝗蝻在15~45℃温度变化中变化规律相似,1龄蝗蝻酶活性最低,2~4龄蝗蝻时期酶活性升高,5龄蝗蝻时酶活性达到峰值,成虫酶活性在30℃和45℃时,雌虫酶活性高于雄虫(P<0.05)。东亚飞蝗不同发育时期、不同温度作用下酚氧化酶活性动态变化显示了其免疫能力的强弱差异。  相似文献   

17.
采用显微技术对不同发育阶段的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触角感器的数量和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蝗虫龄期的增加,其触角各鞭节上的毛形、锥形、腔锥形和刺形感器数量也在不断增加,成虫期的锥形和腔锥形感器的数量为1龄的10倍左右,而毛形和刺形感器增加的数量为1龄期的5~6倍。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成虫与5龄之间,5龄与4龄的各种类型感器总数有显著性差异(t测验,p<0.05)。在不同节上各种类型感器增加的数量不同,锥形和腔锥形感器数量在触角鞭节中部增加最多。而且不同发育阶段触角的刺形、毛形、锥形和腔锥形感器在各节增加部位有明显的不同。该研究结果对于研究蝗虫感受化学信息的分子机制奠定了一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海南东亚飞蝗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小村  卢芙萍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7):13129-13130
根据多年对海南东亚飞蝗的防治经验,总结了其在海南的发生特点,提出了可行的综合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19.
东亚飞蝗不同发育时期蛋白质和微量元素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凯式定氮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等方法,对东亚飞蝗不同发育时期虫体蛋白质及5种微量元素动态变化进行了测定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1)1龄蝗蝻中蛋白质含量最高达到87.6 mg/100mg,随着虫体的发育蛋白质含量逐渐降低,至4龄蝗蝻再次升高,成虫体内蛋白质含量较高(71.6~79.3 mg/100mg)。(2)5种微量元素中Fe、Ca和Zn在1龄蝗蝻中含量最高,随着发育的进程逐渐减少,在成虫期再次升高且雌虫含量显著高于雄虫;Mg和Cu在蝗蝻发育时期呈现周期性波动,成虫期雌虫体内Mg元素含量略高于雄虫,雄虫体内Cu元素含量显著高于雌虫。  相似文献   

20.
东亚飞蝗触角感受器的外部形态及分布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报道了不同龄期、生物型、性别和生理状态的东亚飞蝗触角感受器外部形态和分布的扫描电镜观察结果。东亚飞蝗触角感受器有毛形、刺形、锥形、腔锥形及腔形5种类型。毛形感受器直立于触角表面,细长且顶端略弯曲,主要分布在触角第1-2节。刺形感受器直立于触角表面的表皮领中,顶端弯曲或不弯曲,在触角各节上呈均匀分布。锥形感受器粗短,直立于触角表面,其数量约占总数量的50%,集中分布在触角第10-20节。腔锥形感受器为1个锥状突起,着生于1个陷于表皮下的腔中,小锥表面有沟纹,顶端有小孔。腔形感受器为1个直径约3-4μm空腔,或者腔内有非常小的锥状感受器。腔锥形感受器和腔形感受器分布在触角第10节以后,在第10节以前分布很少。对感染微孢子虫的东亚飞蝗成虫触角感受器进行了观察,发现感受器分布并没有发生改变,但有些感受器出现畸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