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郎式蜂箱是按单王群设计的,自然界的蜂群一般也都是单王的,所以单王饲养是符合蜂群本身特征的。现在不少人使用“双王同巢”或“多王同巢”。有的养蜂者认为“双王同巢”经济效益高;也有的认为“双王同巢”没有必要,管  相似文献   

2.
方俊海 《中国蜂业》2002,53(5):21-21
众所周知 ,中蜂蜂王产卵量不如意蜂蜂王。单王群中蜂在短期内很难养成强群。如果双王同箱饲养 ,会加快繁殖 ,但会给管理带来许多不便 ,我从自己饲养的 1群中蜂自然交替群 (即母女同巢 )得到启发 ,发现母女同巢群与单王群在饲养管理上有差别 ,于是利用蜂群自然交替的生物学特性 ,近几年来 ,我饲养的蜂群都是母女同巢群。现将我饲养母女同巢群的一些体会介绍如下 ,与蜂友们共同探讨。  一、母女同巢群的优势首先 ,母女同巢群有两只产卵王 ,容易在相对较短时间内繁殖成壮群 ,并且母女同巢群由于巢内卵虫多 ,所需饲料多 ,哺育蜂负担重 ,工蜂工…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很多蜂业工作者都在研究多王同巢饲养技术,很多学者认为,只要解决多王同巢的安全诱入方法即让多王同巢长期和平共处的问题,此项技术就会在实际生产中得到应用。《中国养蜂》在2005年连续发表了金水华等人《意蜂多王群组建技术研究》、《意蜂多王群产卵力研究》、《多王群蜂王信息素研究简讯》等文章。取得了多王同巢安全越冬、蜂王上颚腺和背板腺分泌物没有显著差异的前沿成果。“多王群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养蜂生产中的应用研究”目前通过科技成果鉴定(已验收)。成果表明:多王同巢技术可使蜂蜜增产12.2%,蜂王浆增产6.5%,这一成果可能会让一些学者失望,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相似文献   

4.
中蜂群势小,养蜂效益低.要想饲养强群,取得高效益,必须根据"母女同巢"特性饲养双王群,群势可达12 ~ 16框.当蜜粉源植物吐粉泌蜜期到来,可选单王带大群采集蜜粉,产量可增长1倍以上. 中蜂蜂王衰老或因其围王等原因致使蜂王伤残,产卵力衰退,蜂群就要进行交替换王.此时,工蜂便在中间子脾下缘造2~3个自然王台.当王台成熟,第1只处女王出台,工蜂便将其他王台咬毁.处女王出巢交尾回巢,可和老蜂共居一巢,和睦相处,同脾产卵,这种现象叫做"母女同巢".  相似文献   

5.
周建良 《中国蜂业》2013,(12):17-19
某日访友,见阿明、阿六等在一起议论双王群,整理如下:(一)有人认为双王群就是两群蜂同箱饲养,除蜂王自然交替时的母女同巢和剪掉上颚后组成的多王群之外,若用隔堵板或隔王栅将蜂箱分为二区,每区有1只蜂王,不论是两群蜂合为一群,还是为单王群增加1只蜂王的,都是两群蜂同箱饲养。有些蜂友为了图方便,在荆条蜜源结束时,把生产群老王囚入王笼挂在继箱隔板外或巢门口,将巢、继箱用栅分区,  相似文献   

6.
《中国蜂业》2016,(5):31-33
正双王群高产是人所共知的,但在北方越冬期就占据5个多月的时间,给组织双王群带来困难,要是在蜂群饲养管理出现问题,收效甚微。因此,大部分蜂友对饲养双王群有顾虑,笔者想谈谈如何养好双王群,供蜂友们参考。一、组建双王群在北方组建双王群,有这样几种方法:(1)越冬群出室后,蜂群弱小,把两群蜂放在一个蜂箱内繁殖,强壮后加隔王板成为双王群;(2)双王同箱越冬、春繁,强壮后成为双王群;(3)单王越冬,早期育王组双王群。前  相似文献   

7.
《养蜂科技》2005年第6期载有《双王群的魅力》一文,该文说:“《养蜂科技》在2002年第1期发表了《饲养双王三箱群是今后养蜂发展的方向》后,各地开展了双王群的饲养,并结合当地蜜源、气候情况创造出一套管理方法。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现谈些看法:1、饲养双王群春、秋繁殖快,群势常年稳皖南蜂友谈:自从改养双王群后,开繁时间推迟了半了多月,尽管如些,相同的群势靠双王产卵,比单王群要早加继箱7~10天。秋季更能显示出快速繁殖的优势。我们每年都在8月中旬~9月上旬囚王断子,换王治螨,虽然蜂群繁殖耽搁了一个时期,但当新王产卵约20天,两只王…  相似文献   

8.
《中国蜂业》2014,(12):30-31
<正>早春蜂群开始繁殖时,组织上下双王群可充分利用两只蜂王在同一蜂箱内产子,比单王群繁殖快,可以使群势快速达到1012张子脾。在当年第一个油菜蜜源既可以获得高产,提前生产蜂王浆,使蜂群常年保持强群,又能繁殖好越冬蜂,为来年繁殖强群打好基础。一、继箱群上下双王的组织方法要想饲养继箱群上下双王,必须在上年多培育蜂王,要求每箱蜂有两只蜂王。早春蜜蜂开始繁殖前,与平常饲养的单王群、双王群一样,先用水剂杀螨药进行  相似文献   

9.
我们养蜂15年,前7年养单王群,后8年养双王群,所以对这两种饲养方式体会较深。单从蜂群繁殖角度来看,双王比单王优点多。双王群是2只蜂王同巢繁蜂。为防止群势偏集,开繁时用框式隔王板,把巢箱隔成两个区,一区一王,各开巢门,两区内各放2框足蜂,这样可以做到巢温互补,饲料互?..  相似文献   

10.
采用生物诱导和环境诱导相结合的技术方法,成功组建多只蜂王在同一产卵区内自由活动、正常产卵的多王群,并且开创了多王同巢越冬的成功先例,打破了"人工组成的同巢多王群,多只蜂王只能相处几个月"的论断.同时,对多王群在蜜蜂生物学的理论研究和养蜂生产应用中的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我国无论南方或北方,无论定地蜂场或转地蜂场,采用双王饲养较为普遍。有的基本上是双王群;有的双王繁殖、单王生产。事实证明:双王群比单王群可以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其优势具体表现在:(以下编者从略)然而,双王群出现的主要问题是容易失王。双王群为什么比单王群...  相似文献   

12.
<正>中蜂多王群,子脾增长快、蜂数多,工蜂出勤积极,蜂群复壮快,能养成大群或继箱群,可夺高产,抗病、抗盗、抗巢虫能力强,是养蜂人最理想的采蜜群。中蜂多王群,几乎在所有养蜂场都有新老交替的双王群,也有二个老王同巢产卵的双王群,但是二只新王同巢产卵的蜂群却很少见。  相似文献   

13.
我自1975年开始饲养中蜂,经过观察发现意蜂群比中蜂群大,于是将郎式蜂箱缩短20 mm但比中标箱长10 mm. 开始用单王群饲养,越冬和春繁只有3~4框蜂,呈长条形,从而出现了部分巢虫和死蛹.随后改为双王群,两边各放2~3脾,呈椭网形,繁殖到4脾以上时改为单王群,效果得到好转.继续用双王群加继箱饲养,开始把子脾全部放在巢箱中,发现工蜂爱在巢箱中贮蜜,但继箱内却很少.  相似文献   

14.
沈育初 《蜜蜂杂志》2009,29(6):24-24
我自1975年开始饲养中蜂,经过观察发现意蜂群比中蜂群大,于是将郎式蜂箱缩短20 mm但比中标箱长10 mm. 开始用单王群饲养,越冬和春繁只有3~4框蜂,呈长条形,从而出现了部分巢虫和死蛹.随后改为双王群,两边各放2~3脾,呈椭网形,繁殖到4脾以上时改为单王群,效果得到好转.继续用双王群加继箱饲养,开始把子脾全部放在巢箱中,发现工蜂爱在巢箱中贮蜜,但继箱内却很少.  相似文献   

15.
一、实验目的随着科学养蜂的发展,利用隔王板实行多蜂王同巢饲养法,是繁殖强大蜂群,提高蜂产品产量,增加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利用隔王板饲养双王群在国内外获得成功已有报道。本实验是利用隔王板把同龄多蜂王组织在  相似文献   

16.
现在多数养蜂者都采用十框标准箱,每群蜂都有空巢脾。空脾会降低蜂群的积极性,如果外界气温低,脾多于蜂,对繁殖蜂群也不利。我采用双王群同箱饲养,每群放六个脾,使蜂王在一般情况下维持六框左右子脾,不致过度疲劳。如流动养蜂,用双王群十二框,加继箱;如定地养蜂,采用十四框双王群,加十框共用继箱为好。双王群保温,减少热量散发,便于保持繁殖蜂儿的正常温度35℃,比单王群繁殖快,常常蜂多于脾,不会出现巢  相似文献   

17.
正张老师:我是一定地养蜂户,喜爱饲养双王群,因为饲养双王群有许多优越性,蜂群繁殖期间增长特别快,为蜂群多采蜜、早取浆提供了保证。但饲养双王群有一件很麻烦的事,就是经常会出现蜂群失王现象,而且无蜜源的时候给失王群补王还很困难,请问张老师双王群为什么容易失王?怎样才能预防失王的情况发生呢?  相似文献   

18.
为了培养强群,刘伯瑗同志早在1956年就开始饲养双王群。 1979年早春,他在江苏宜兴分水地区饲养同是2框意蜂的单、双王群。双王群满箱时,比单王群多4框;双王群可以加继箱时,单王群才8—9框蜂;双王群产王浆时间可以比单王群提前10天,春季的双王群王浆产量可达400克,比单王群多一倍;蜂蜜产量也比单王群提高40斤。由此可见,双王群在早春繁殖中有明显的优势:产子多,蜂群发展快,有利于及早获得强群,双王群内过剩的幼蜂(4—12日  相似文献   

19.
2006年春用塑料巢框做双群中间隔板,组成10个双王群春繁,效果很理想。越冬时组织4个双王群越冬。塑料中间隔板与木制隔板比较,前者能多储饲料,增加内部空间利用率,是比较理想的繁殖越冬的用具。但是由于我购买的塑料框使用后受温差变化特别是受群内高温弯曲变形,呈现弓形不能再用了。  相似文献   

20.
正意蜂多王群的饲养管理与单王群、双王群的饲养管理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养蜂员只要掌握基本要点,就能灵活地根据季节、气候、蜜粉源与多王群内部情况以及蜂场实时需要(繁殖与生产)等变化,及时采取科学有效的管理措施,充分挖掘和发挥多王群的优势,获得优质、高产、高效。一、组建初期的饲养管理意蜂多王群组建初期,蜂群群势还比较弱小,蜂王因"生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