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山葡萄种内杂交F1对霜霉病抗性遗传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宋润刚 《园艺学报》1998,25(2):117-122
通过田间自然鉴定和室内人工接种鉴定,研究了山葡萄种内杂交、自交和自然授粉实生的12个组合2580株杂种苗对霜霉病的抗性及其遗传特征。结果表明,山葡萄有抗霜霉病和不抗霜霉病的类型。后代组合群体的抗病性差异显著,呈连续性分布,表现出数量性状遗传特征,F1代感病级次高于亲中值,抗病类型的品种、品系中存在微效抗病多基因,后代群体抗病性主要由亲本抗病性所决定。已从通化3号×双庆、左山一自然授粉实生组合中选育出抗霜霉病的两性花新品系016、88-100和77-7-64。  相似文献   

2.
 1973~2005年对我国东北地区山葡萄抗寒的种质资源(品种、品系) 进行种内杂交, 并与果实高糖低酸、不抗寒的欧亚种酿造葡萄品种进行种间杂交、回交和重复杂交(8种杂交模式) , 共73个组合, 杂种苗成活10 544株。共分离出低酸高糖3 049株, 占杂种苗总株数2819%。8种杂交模式果实总酸含量(低→高) 排列顺序是: (山—欧) F2 ×欧亚种→ (山—欧) F1 ×欧亚种→山葡萄×欧亚种→ (山—欧) F1 × (山—欧) F1 → (山—欧) F2 × (山—欧) F2 → (山—欧) F2 ×山葡萄→ (山—欧) F1 ×山葡萄→山葡萄×山葡萄。果实糖含量(高→低) 排列顺序是: (山—欧) F2 ×欧亚种→ (山—欧) F1 ×欧亚种→ (山—欧) F2 × (山—欧) F2 → (山—欧) F1 × (山—欧) F1 →山葡萄×欧亚种→ (山—欧) F1 ×山葡萄→ (山—欧) F2 ×山葡萄→山葡萄×山葡萄。遗传规律是: 山葡萄种内和种间杂交后代( F1 ~F4 )果实总酸和糖含量性状分离, 表现为连续分布, 趋向于高酸和低糖亲本, 杂交组合中高酸低糖亲本越多,分离出的高酸低糖单株越多, 为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遗传。已从(山—欧) F1 ×山葡萄、(山—欧) F1× (山—欧) F1和(山—欧) F2 × (山—欧) F2 杂交模式中选育出酿造干红山葡萄酒新品种‘左优红’、品系94-7-75、94-8-168、98-17-121和酿造冰红酒新品系2002-1-135。  相似文献   

3.
中国野生葡萄种间杂交F_1代抗黑痘病遗传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原产我国野生葡萄5种11个株系和9个欧洲葡萄品种杂交,组合成抗病×抗病和抗病×感病两类,获F_1代杂种1238株,采用田间自然鉴定的方法研究了亲本抗黑痘病及其在F_1代的遗传表现。结果表明,中国葡萄属野生种抗黑痘病在F_1代表现为极强的显性遗传特性。  相似文献   

4.
1973 ~2005年对我国东北地区山葡萄抗寒的种质资源(品种、品系)进行种内杂交,并与果实高糖低酸、不抗寒的欧亚种酿造葡萄品种进行种间杂交、回交和重复杂交(8种杂交模式),共73个组合,杂种苗成活10 544株。共分离出低酸高糖3 049株,占杂种苗总株数28.9%。8种杂交模式果实总酸含量(低→高)排列顺序是: (山—欧) F2×欧亚种→ (山—欧) F1×欧亚种→山葡萄×欧亚种→ (山—欧) F1× (山—欧) F1→ (山—欧) F2× (山—欧) F2→ (山—欧) F2×山葡萄→ (山—欧) F1×山葡萄→山葡萄×山葡萄。果实糖含量(高→低)排列顺序是: (山—欧) F2×欧亚种→ (山—欧) F1×欧亚种→ (山—欧) F2× (山—欧) F2→ (山—欧) F1× (山—欧) F1→山葡萄×欧亚种→ (山—欧) F1×山葡萄→ (山—欧) F2×山葡萄→山葡萄×山葡萄。遗传规律是:山葡萄种内和种间杂交后代(F1~F4)果实总酸和糖含量性状分离,表现为连续分布,趋向于高酸和低糖亲本,杂交组合中高酸低糖亲本越多,分离出的高酸低糖单株越多,为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遗传。已从(山—欧) F1×山葡萄、 (山—欧) F1× (山—欧) F1和(山—欧) F2× (山—欧) F2杂交模式中选育出酿造干红山葡萄酒新品种‘左优红’、品系94-7-75、94-8-168、98-17-121和酿造冰红酒新品系2002-1-135。  相似文献   

5.
山葡萄种内和种间杂交后代果实成熟期遗传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1973~2003年对我国东北山葡萄抗寒的种质资源(品种、品系) 进行种内杂交, 并与不抗寒的欧亚种酿造葡萄品种进行种间杂交、回交和重复杂交。共定植34个组合杂种苗, 成活5 639株。观察5种杂交模式, 34个组合5 639株杂种( F1 , F2 ) 苗的果实成熟期的遗传规律。5 种杂交模式果实成熟期(早→晚) 排列顺序是: 山葡萄×山葡萄≥ (山- 欧) F1 ×山葡萄≥山葡萄×欧亚种≥ (山- 欧) F1 ×(山- 欧) F1 ≥ (山- 欧) F1 ×欧亚种。遗传规律是: 山葡萄种内和种间杂交后代( F1 , F2 ) 果实成熟期分离, 表现为连续分布, 倾向于早熟亲本, 杂交组合中早熟亲本越多, 分离出的早熟单株越多, 为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遗传、“早熟基因”有累加效应、呈显性遗传给后代。  相似文献   

6.
在葡萄霜霉病盛发期,通过田间自然鉴定和对感病前后叶片中PPO、PAL的活性进行测定,研究紫珍香自交后代的6个株系对霜霉病的抗性。结果表明:PPO、PAL 2个防御酶活性与供试葡萄抗性间存在正相关,6个供试株系对霜霉病的抗性存在显著差异,其中08-88的抗性最强,显著高于抗病亲本紫珍香;08-420、8-51的抗病性中等;08-1410、8-960、8-13的抗病性最弱,且显著低于对照。  相似文献   

7.
葡萄属种间杂交一代对霜霉病抗性遗传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通过田间自然鉴定和室内离体叶圆片接种鉴定,研究了原产我国的葡萄属5个种和变种的11个株系及其与欧洲葡萄种间杂交13个组合的1018株杂种对霜霉病的抗性及其遗传。结果表明,后代组合群体的抗病性存在显著差异,呈连续性分布,表现出数量性状遗传的特征。野生种中主要存在主效抗性基因,后代群体的抗病性主要由野生种亲本所决定。欧洲葡萄品种的抗性程度也影响到后代的抗性强弱。种间杂交后代中,抗性基因的作用表现为加性效应。  相似文献   

8.
中国野生葡萄抗黑痘病基因的RAPD标记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应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 ,对抗病×感病的葡萄种间杂交组合白河 35 1×佳利酿的亲本及其 2 3株F1代单株进行了抗黑痘病的遗传分析 ,通过对 196个随机引物的筛选获得了 1个与中国野生葡萄抗黑痘病基因连锁的RAPD标记OPS0 3 130 0 ,并在所有供试的中国野生葡萄 7个种的 2 0个株系和欧洲葡萄 8个品种中得到了验证。这一分子标记将为葡萄抗病育种和深入研究中国野生葡萄的抗黑痘病基因提供DNA依据  相似文献   

9.
林兴桂 《果树学报》2007,24(1):89-93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葡萄酒产业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我国葡萄酒主产区之一的东北(包括内蒙古北部),由于冬季严寒和无霜期短,不适于欧亚种酿酒葡萄品种栽培,因此开展酿酒葡萄抗寒育种研究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阐述了半个世纪来我国山葡萄品种选育和应用山葡萄×欧亚种、山-欧F1×山葡萄、山-欧F1×欧亚种、山-欧F1×山-欧F14种杂交模式进行种间杂交选育抗寒酿造葡萄品种方面取得的研究进展。并重点讨论了21世纪我国酿酒葡萄抗寒育种发展的技术路线。  相似文献   

10.
苦瓜白粉病抗性遗传规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完全双列杂交的方法,对苦瓜苗期白粉病抗性遗传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苦瓜对白粉病的抗性受两对以上基因控制,两对主基因抗病相对感病为不完全隐性,回交效应极显著,正反交效应差异不显著,抗病性主要受核基因控制,两对主基因的狭义遗传力较高,符合加性-显性模型,加性效应较大,抗性效应在亲本和F1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表现为数量性状遗传的特点。因此,苦瓜抗白粉病育种时应首先利用加性效应累加亲本的抗性基因,然后配制杂交组合。  相似文献   

11.
四种植物提取物对抵御葡萄霜霉病菌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对霜霉病具有抗性的葡萄品种‘左优红’和‘Fredonia’、委陵菜、无花果为试材,制备丙酮和2种乙醇提取物,研究4种植物的不同提取物在感病葡萄品种‘霞多丽’抵御霜霉病侵染中的作用,观测其对‘霞多丽’葡萄叶片多酚氧化酶(PPO)和β-1,3葡聚糖酶(Glu)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植物的提取物100倍稀释液均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葡萄霜霉病菌对‘霞多丽’叶片的侵染率,提取物作用效果强弱依次为70%乙醇委陵菜叶片提取物(60℃提取3h)50%丙酮的‘Fre-donia’叶片提取物70%乙醇的‘左优红’的提取物(50℃水浴提取5h),而无花果提取物作用最差;有效提取物均能不同程度地提高‘霞多丽’葡萄叶片的PPO和Glu活性。  相似文献   

12.
利用室内离体根接种鉴定法,研究了6个杂交组合后代601个株系对葡萄根瘤蚜抗性的遗传特性,以期为葡萄抗根瘤蚜砧木育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亲本中SO4、5BB、1103 P、河岸葡萄580、燕山葡萄0947、香槟尼1148抗根瘤蚜,而贝达和山葡萄对根瘤蚜敏感;6个杂交组合后代的葡萄根瘤蚜抗性分离呈连续性分布,表现出数量性状遗传的特性;在双亲组合过程中,美洲种群组成比例的多少,与其后代根瘤蚜抗性强弱呈正相关,表现为基因的累加作用;杂交后代的葡萄根瘤蚜抗性呈现普遍下降的趋势;葡萄根瘤蚜的抗性在传递过程中表现向弱的方向回归,在葡萄砧木育种工作中,选择葡萄根瘤蚜抗性强的亲本是育种工作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13.
葡萄杂交后代主要经济性状的遗传倾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10个杂交组合与5个自交后代801个株系的遗传变异分析结果表明:果粒重量、含糖量和含酸量的遗传均符合数量性状连续变异的遗传特点。子代果粒重量小于亲本值,并趋向小粒亲本,出现超高亲个体的比例较低,平均遗传传递力为70.34%。欧美杂交种品种间杂交和欧亚种与欧美杂交种间杂交传递力高于欧亚种品种间杂交;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均值接近亲本值,超高亲比例大,表明含糖量遗传中加性效应较大,在后代中选择高含糖量单株的潜力大,组合传递力为101.7%,欧美杂交种品种问杂交传递能力较弱,而欧亚种与欧美杂交种杂交,性状传递能力较强;含酸量的遗传中含有较大比例的负向非加性效应,子代含酸量大大高于亲本值,后代含酸量普遍升高,超低亲单株比例低,选择难度较大。平均组合传递力为134%,欧亚种品种问杂交遗传传递力高于欧美杂交种品种间和欧亚种与欧美杂交种种间杂交。  相似文献   

14.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柑桔两个杂交组合克里迈丁×三湖化红、克里迈丁×宜昌橙F_1代杂种各30侏的GOT、SOD、POX、ME四种酶的同工酶进行了检测分析,发现在GOT—2、SOD—2、POX—2、ME—2四个酶位点上F_1代有分离,表明亲本在这些酶基因位点上处于杂合状态。GOT—2、SOD—2、POX—2的分离经x~2测验,符合孟德尔单基因遗传,与其相应的Got—2、Sod—2、Pox—2三个酶基因可作为遗传标记应用。ME—2的分离复杂,说明柑桔在遗传基础上十分复杂。  相似文献   

15.
 利用乔化异质型蟠桃(DwdwSs) 与矮化型圆桃( dwdwss) 或乔化异质型圆桃(Dwdwss) 进行有性杂交, 培育杂种实生苗, 对子代相关性状的分离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 乔化对矮化为一对等位基因, 且乔化对矮化为完全显性, 蟠桃与圆桃为一对等位基因, 蟠桃对圆桃为完全显性。在乔化异质型蟠桃(DwdwSs) 与矮化型圆桃( dwdwss) 的正反交后代中, 没有出现矮化型蟠桃和乔化型圆桃, 乔化蟠桃与矮化圆桃的比例为1∶1; 在乔化异质型蟠桃(DwdwSs) 与乔化异质型圆桃(Dwdwss) 的杂交后代中, 也同样没有出现矮化型蟠桃, 乔化蟠桃、乔化圆桃与矮化圆桃的分离比例为2∶1∶1, 据此得出以下推论, 果实扁平性状与树体乔化性状完全连锁, 树体矮化性状与果实非扁平性状完全连锁, 即矮化突变与扁平果形突变分别发生在不同的同源染色体上, 两者之间没有发生过交换, 不产生dwS配子。  相似文献   

16.
葡萄种间杂交浆果颜色的遗传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山葡萄(Vitis amurensis Rupr)、桑叶葡萄(Vitis vificifolia Burge)即董氏葡萄(Vitis Thunbergii Sieb et Zuce)等野生种与栽培品种杂交第一代、第二代的57个组合,1988株浆果颜色的遗传表现表明:它们的杂交一代均呈黑色,很少分离。第二代分离显著。以杂交一代黑色株系与绿果的米勒·图高重交,它们的绿果后代均达50%;与紫果玫瑰香回交,多分离出约20%的绿果植株。桑叶葡萄组合杂交一代与巴立斯坦、白根地、伊丽莎白等绿果品种重交,有40%—50%的绿果后代。贝特组合二代的绿果株系与绿果品种杂交,后代全为绿果植株。不同种组合之间的复合杂交,后代分离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