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建立生物系统工程学科的探索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系统论述了国际农业工程学科向农业与生物系统工程学科方向拓展的趋势和在农业工程一级学科下设立生物系统工程二级学科的必要性,描述了生物系统工程学科的定义、主要研究内容、人才培养目标和预期就业前景。认为设立生物系统工程二级学科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符合国际农业工程学科发展的主流方向和前沿方向,将有利于拓宽农业工程学科的发展空间,加强工程技术和生命科学知识的交叉渗透,促进中国农业工程学科向农业与生物系统工程学科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农业工程学报》2003,19(1):154-154,171
时间 :2 0 0 2年 12月 2日~ 4日地点 :杭州1 概况会议由全国高等院校农业工程及相关学科校长联谊会、海外华人农业、生物与食品工程师协会(AOCABFE)主办 ,浙江大学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和浙江省农业工程学会承办 ;由全国高等院校农业工程与相关学科校长联谊会主席、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及中国农业机械学会副理事长、华南农业大学副校长罗锡文教授主持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农业工程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及中国农业机械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农业大学汪懋华教授致开幕词 ;浙江大学副校长程家安教授 ,美国…  相似文献   

3.
《农业工程学报》2007,23(1):F0003-F0004
学科带头人及学科队伍 赵匀1999年从浙江大学调入浙江工程学院(现浙江理工大学),开始组建农业机械化工程学科,从农业机械科研团队入手,继续了在浙江大学的水稻种植机械及机构学方向研究,同时作为浙江大学农业机械化工程学科带头人,联合浙江大学的教师和博士生,从事了多项国家和省级重大和重点项目,经过7年多的努力,逐渐在本校形成了一支3位教授、6位副教授为核心的科研队伍。[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农业工程学科的对象、领域、发展现状及趋向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农业工程定义、学科对象及其研究领域范畴讨论进行了回顾,对农业工程的发展阶段(或农业中应用工程科学技术的深入层次)进行了分析,对农业工程为我国农业上台阶应做的贡献作了论述,对我国农业工程学科的现状和趋向进行了评议。  相似文献   

5.
系统工程是20世纪中期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管理工程技术学科.它是以系统工程思想为指导,定性、定量相结合,各种理论、方法与技术综合集成,以系统整体最优为目标来研究系统的规划、设计、开发、生产、组织、管理、调整、控制与评价等问题的一门交叉科学.  相似文献   

6.
中国农业水土工程学科及其发展预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业水土工程是以研究农业环境中水、土运动规律及其控制管理技术为目标的学科。它是科学技术和生产发展的自然结果。学科体系正在不断完善,专业教育将逐渐扩展,预计在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水分传输问题的研究方面,在深度和广度上将有新的突破。在水—土—作物—环境关系的最优调控理论与方法、农田物质(水、沙、盐、农业化学物质)的迁移规律及其数值模拟与预测、高新技术在农业水土管理中的应用等方面的研究也将取得重大进展  相似文献   

7.
生态文明时代农业工程学科内涵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生态文明时代农业工程学科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该研究依据生态文明时代的新思想与新要求,提出了生态文明时代农业工程学科新的内涵,探讨了农业工程学科研究对象、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等学科要素的演变。生态文明时代农业工程学科的研究对象从农业生物系统向农业生态系统拓展、理论体系融入生态文明理念、研究方法应具备系统工程思维,并对国内外农业工程学科探索实践的事例进行了分析,为社会持续繁荣的农业文化伦理形态提供技术支撑,使农业工程学科成为推进人、自然、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的科学力量。  相似文献   

8.
阐述了农业工程的范畴,分析了我国农业工程学科建设的状况,认为建立农业工程学科的基础理论——《农业工程学》的时机已经成熟。进而根据物理运动过程、化学运动过程、社会经济运动过程及自然环境四个方面与生物生长发育过程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农业工程学》的框架设想。  相似文献   

9.
世界农业工程学科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准确了解世界农业工程学科的演进发展过程,把握学科未来发展方向,为中国农业工程学科发展提供借鉴,为农业强国建设和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学科支撑,该研究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精选世界农业工程领域的30种期刊,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和可视化图谱软件,绘制了1965-2021年6个时段(1965-1970年、1971-1980年、1981-1990年、1991-2000年、2001-2010年、2011-2021年)的世界农业工程学科研究相关图谱。结果表明:世界农业工程学科主要研究内容经历了从水、土壤、多孔介质、畜禽粪污处理及环境污染控制等传统学科领域到生物质资源生产、预处理、厌氧消化,藻类培养,木质纤维素利用,人工神经网络、人工智能、物联网、计算机信息、光谱、大数据、“3S”等技术在农业中应用(精准农业、智慧农业、垂直农业等)等学科交叉研究的深度转化。从研究产出量看,20世纪,美国在世界农业工程研究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其次为加拿大和英国;21世纪,中国、印度和巴西跻身前列,2011-2021年中国跃升至首位。农业工程交叉学科的特点日趋突出,相关学科交叉研究期刊的载文量和影响力逐渐提升。基于这种发展趋势,对中国农业工程学科未来发展提出建议:根据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需求和农业强国建设需求,系统布局和规划学科整体发展;加强与发达国家和新兴发展中国家在农业、生物系统工程、环境工程、水土资源、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等领域合作;以农业强国建设目标引领农业工程学科发展。研究为新时期中国农业工程学科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为中国式农业现代化提供了有力的科技与人才支撑。  相似文献   

10.
对发展农业工程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工程学科要适应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适应农业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的需要,缩小传统农业工程的规模,发展农业生物系统工程与农业信息技术;农业机械的自动化技术;精细农业生产体系;农业生产的产前、产后生产体系;设施农业工程技术;园艺业作物生产机械与技术;农业生产的现代化管理等等.各院校应结合自己的条件,办出自己的农业工程学科特色,加大教材建设的力度,加大国际交流.  相似文献   

11.
关于中国农业工程类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新时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赋予了农业工程新的职责和使命,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天地和发展机遇.大学面临着科技发展的新挑战、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才需求的新变化,未来的教育将更加开放、适合、人本、平等、可持续.农业工程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迫切需要我们思考应如何培养高度智能化的未来农业的创造者、引领者和支...  相似文献   

12.
“北土南运”的设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土壤通报》2015,(6):1281-1283
我国南北地区土壤资源分布不平衡,北方地区土地面积广袤,土壤资源富足,尤其是黑土地,土壤肥沃,土层深厚;而南方地区土地面积相对较少,土壤资源匮乏,土壤质量低下。若能效仿南水北调、北煤南运、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工程,将北土南运,不仅可以对解决我国土地资源分布不均衡问题起到很好的作用,还可以提高我国土地资源整体土壤质量、土壤肥力,从长期来讲,对于农业生产与经济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设想了北土南运的内容,分析了北土南运的必要性、可行性及设想实施的现实问题和潜在风险,恳请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3.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vulnerability and adaptation of the agricultural sector of China to global warming. Based on a summarization of Chinese agricultural and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 trends, adverse impacts on China's agriculture caused by a warming and drying climate were identified. Because of limited irrigation potential,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agriculture will be difficult. Six sensitive agricultural areas located on the edges of different agroecological zones, and seven provinces with high vulnerability to the impacts on agriculture, were identified. On the basis of an estimation ofthe potential suppl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and demand for food, the annual incremental cost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would be US$0.8–3.48 billion; without adaptation, the annual agricultural loss due to global warming would be US$1.37–79.98 billion from 2000 to 2050. Adaptive measures discussed include intensive management and the possibility of a tripartite structure of planting that would entail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gain crops, feed crops, and cash crops.  相似文献   

14.
美国水土保持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美国水土流失概况以及水土保持的发展阶段、措施、近期效益、投资变化、从业人员变化趋势和未来水土保持发展方向等。对照美国的情况,对我国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现状以及所处的发展阶段进行分析评价,提出了我国水土保持发展的建议和设想。  相似文献   

15.
The history and present distribution of precipitation acidity in eastern North America are reviewed. Precipitation chemistry from the 1920's indicates heavy ionic deposition, but low acidity (calculated) in Tennessee (pH 7.4) and New York (pH 6.15). However, high acidity was apparently widespread over northeast North America by 1955–56 and measured pH's below 4.5 were observed earlier. The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of acid precipitation has spread through the present. Yearly average pH values for 1972–73 are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in New York and New Hampshire, indicating a regional consistency in acid (pH 4.10) deposition. Summer acidity is currently lower in Tennessee than in the Northeast. Precipitation chemistry of individual storms reveals some local variation even within a 3 km range, but a storm in central New York is generally homogenous over 70 km.  相似文献   

16.
农业技术创新和进步是中国未来农业生产增长的原动力。农业技术创新受技术市场需求、资源配置偏向、农业科研水准和农业比较利益等因素的影响。其中,制度因素对技术创新的作用日益增强。  相似文献   

17.
18.
1976-2015年中国主要农业气象灾害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1976-2015年受灾、成灾和绝收面积等统计数据,计算中国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包括洪涝、干旱、风雹和低温灾害的受灾率、成灾率、绝收率和损失率,并对其变化趋势、灾害损失和灾害等级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总体上,1976-2015年中国主要农业气象灾害的受灾率呈显著减小的趋势,而成灾率和绝收率变化趋势则不显著.干旱与农业气象灾害总体变化趋势相一致;洪涝受灾率、成灾率和绝收率存在阶段性的变化特征,1986-2005年各项均值最大;风雹灾害下降趋势显著,受灾率、成灾率均显著减小;而低温灾害各项指标的年代均值逐渐增加.(2)研究期内四大灾害总体损失率的上下限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平均灾害损失率为7.1%~15.7%.洪涝和干旱灾害损失率的上下限变化趋势与农业气象灾害总体一致,其平均损失率分别为2.0%~4.2%、3.8%~8.6%;而风雹灾害损失率的上下限呈减小的趋势,平均损失率为0.8%~1.7%;低温灾害损失率的上下限呈增加趋势,平均损失率为0.5%~1.1%.(3)研究期间洪涝重灾发生次数最多,为突发性灾害;干旱、风雹中灾和重灾发生次数之和最多,为常态性灾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